2025/9/19

學羽球要不要請教練教?

從小就很愛運動,

不會花錢去上課或請教練,

都是自學或同學朋友教,

後來有網路影音資料可以參考,

騎自行車跟羽球都是從網路看資料自學。


看到這裡,應該很多人心裡應該在OS:騎自行車、打羽球要花錢學?

 

坦白說如果是休閒、玩玩確實是不太需要,

找有經驗、願意分享、有耐心的親友指點一下即可。

但是如果想要進階到業餘運動等級,

我覺得花點錢上課或請教練會好很多。


自行車先不說,分享自己觀察到花錢上課請教練跟親友指導自學的差異。


自己第一次打羽球是高中體育課,老師發了拍子、球,

同學自己分組亂打一通,教學?好像沒有……

比較認真打是上大學,入學後系學會辦了一系列的活動,其中運動類的有個別稱:"系砂鍋",有籃球、羽球、壘球等等,

靠著剛下成功嶺的體能與反應速度,幾項運動都玩得算盡興,

國高中花了些時間玩過籃球、棒球,雖然同班同學不給力,但是還可以跟學長有來有往,

但是羽球?!

完全是被電爆,被學長狂虐到爆!

自己雖然體能、速度與反應快,

但是在技巧跟處理球的觀念上可以說一無是處,

這運動好玩!

很吃個人速度與反應能力,

如果是單打還不會有隊友的影響,

好壞都看自己的臨場發揮……。

後來興沖沖去買了一隻拍子,一隻2000,1980年代末期的所得來看算是很貴的,

沒想到場地、球的花費更是坑人,

沒加入球隊也很難找到球伴,

後來就不了了之。


一直到上班後兩三年同事邀約才開始打,

公司社團租了三面場地,分了三個級別在打,

同單位同事幾個菜鳥級的剛好包下最低階的那一級場地,

但是真相是其他已經打一段時間級別高的同事不想跟我們這群菜鳥打^_^,

這後來自己也有深刻的體會,

我現在也不想跟剛入門的球友,太無聊了……

更糟糕的是長期下來會退步,

原因很簡單:

不好意思吊太四角的球,

不好意思殺球,甚至快速平抽擋;

尤其是小孩跟女生,

只能打軟弱、人周圍附近的高球,

不然就會無盡的撿球、撿球、撿球……,

長期下來球技肯定只退不進。


現在每次碰上願意陪打的高手都很開心,

明顯的累很多,但有機會可以練習平常碰不到的球路、跑動位置跟處理球的技巧,開心……,

被電?應該的,誰讓自己技不如人、體力不如人。

能持續打羽球的,打久了都希望能碰上比自己強的幫忙指點、練習,這樣才會有進步。

至於有些喜歡虐人的高手,那就算了,差異太大,沒必要自討沒趣、找虐。


看到這裡,可以發現找親友跟找教練的差異,

親友比你強,但是不見得願意長時間陪打,

無聊又不會進步,打球花時間、花場地錢、花球錢,承擔拍線、球拍可能耗損,

除了交際、稍微運動以外,很沒意思……。

舉例來說,有幾個長期跟我一起打球的前女同事,球技不怎樣,有一次跟我說,過年假期約菜鳥親友聚會去打羽球,這時打了一段時間被練出來的技巧相對明顯有優勢,然後也覺得還是跟我打比較有趣、有運動到。


原因是我跟她們對打時會幫忙練固定位置練習手感,

也會教她們如何放低重心發力快速移動,

所以雖然技巧級別還是不高,

但是碰上一般很少打球的親友還是有差。



我自己的經驗是碰上有上過課的球友真的差很多,

有一次隔壁場教練臨時有事,四個上課的女生過來找我們練手,

即使男女生體力、爆發力、反應速度有差距,

雖然不好意思殺球,但是也很難贏得輕鬆,

她們普遍回球位置相對同事讓我難受很多,

必須比平常更費力、謹慎才能處理好過來的球。

證明長期以來我一直勸女同事們有興趣要找教練教才會進步是對……^_^。


如果只是親友聯誼休閒,打羽球是不用特別花錢請教練,

但如果是當長期運動,個人會建議花點錢請教練學一陣子,

像前述隔壁場找教練學了兩年多,

從一開始生疏的動作到現在確實進步很多,

比我那些打了五六年,打著玩的女同事好太多了。


找羽球教練其實說容易也不容易,

有錢有閒就很容易,

一對一教學,時間配合學員,想當然費用會比較高,

一對多團體教學,時間挑球場離峰價,費用相對會便宜一些,

一對一的好處就是教練可以把所有時間花在指導單一學員身上,

但是這種方式其實不適合剛入門的球友,

原因是球友如果體力、身體素質還未到一定要求,實在太累了,

試想兩個小時的課程,一直不斷的跑動接回球,像我這種老球皮肯定受不了,

之前有一次陪同事練10~15分鐘接網前左右小球,同事第二天腳跟腰快廢了,因為要以深蹲姿勢不斷左右快速移位,平常肌肉力量不夠這樣練一次就很有得瞧了,

如果再加上前後移動,或四角移動……,

教練一個人持球定點發球雖然也會疲倦,但相對接球的學員跑到懷疑人生輕鬆多了^_^。

看隔壁球場找教練學的四個女生,即使輪流上場練習,也常常被教練操到喊投降換人^_^。

我問了一下學員,這位女教練是甲組球員退役的。


因此剛學的初中階球友可以2~4人找一個教練團體學,可以分攤教練、場地的費用,

其實這樣也可以讓教練收入稍微多一點,

畢竟教一個可以配合著學員休息,

教四個陪練幾乎是兩個小時滿滿無休的不斷發球、說話指導,

所以團體教學其實對教練相對單人來得累,

多收點費用也是應該的。


場地費用各地不同,

教練也分:甲組球員、乙組球員退役,A、B、C級教練證與團體教學與否有差別,

通常可以找球場、球隊社團幫忙介紹或上網找教練,

重點是要找得個性與程度適合自己的教練與練習球伴。


備註:

我觀察隔壁場地教練的教學方式,發球到定點的穩定性比我好太多,單位時間內發球的速度效率也差很多,要吃這個飯其實也不容易。

2025/9/12

設備公司的加工件供應商分享

最近有個之前工作配合供應商聯繫,

問我在那上班?有沒有加工件需求?

問了一下狀況,原承接前公司U的案子居多,但是今年生意少很多,

除了U2025生意不好,2025EPSQ1:0.07,Q2:-1.41,加工件製作數量減少,

還有一個原因是U想降成本,將加工件發到中國去作,給他們的量變少;

以前因為跟U配合量多,時間趕,也沒開發太多其他客戶,

從U這裡的量變少速度太快,工作量與生意青黃不接,

所以想問問之前這些離職設計人員,看看有沒有作加工件生意的機會?

之前還在U工作時,有設計一個關鍵零件,用來支撐與穩定軟性料帶漂浮高度的氣浮板,長期以來就是發給他們家作,

不管是討論圖面、趕案子、價格跟品質都還可以,配合的算愉快,

突然聽到這消息也蠻意外的!

來分享一些自己有關設備公司的加工件供應商經驗。


設備公司的業務性質算是作系統整合,

至少要整合以下三項:

機構零組件

控制系統

客戶所需製程


其中最簡單的應該算是機構零組件,

原因很簡單:

看得到、摸得到,

機構模組想要模仿、改善是最容易的;

但是從某個角度來看也是最難的,

明明機構看起來一樣,

使用壽命、穩定性、精度卻不同,

甚至同公司出的同型式機台都可能會有差異,

原因常常就出在機構件的材質、加工件精度品質,跟最後的組裝調校等等各方面。


除了市購件以外,加工件部份數量很多,而且有時對使用壽命與穩定性影響很大,

因此設備廠對自己的加工件供應商常常會列為商業機密,

不會輕易透露給外界知道,

也會跟加工廠談不可以洩露委託製作的所有相關資訊。

以知名的ASML曝光機為例來說,除了光學元件與模組是德國Zeiss負責,其他零組件用誰的?例如牽涉到速度與精度的晶圓移載定位模組等相關零件是那些加工廠作的?

這個資料除非從ASML內部人拿到訊息,

否則一般外面人應該很難找到相關資訊。

想辦法去拿到那些委託製作的加工圖面,

就有機會可以省掉很多開發設計的時間。

當然也有可能是ASML將其列為關鍵自己工廠有加工設備自己作,

但是通常設備廠大部份的加工零組件會委外製作,成本效益上會比較高。


在從事設備開發設計職涯中接觸過很多間加工廠,

有大間年營業額幾十億的,

也有3~5人的小工廠,

老闆與相關工作人員個性差異很大,

基本上早期的加工廠老闆、師傅都很接地氣,有的很有個性,

多數技術很好的師傅都是性情中人,

看你順眼、聊得來什麼都好說,插隊配合趕件絕對好說沒問題^_^!

帶著飲料蹲加工廠機台旁求師傅幫忙趕工的事情時有所聞^_^。


設備零件加工分類大概可以從有以下幾種:

鈑金、焊、車、銑、磨、放電加工、表面處理等等,

有的大型廠商會兼具其中數種,

另外還有一些對設備廠來說比較少用的加工,例如雷射切割、擠出、鑄造、塑膠射出、塑膠真空成型等等,

其中各種加工方式還有依據加工機與大小作不同分類。


多數零件加工可以分成三大階段由不同廠商處理:

1. 素材供應

2. 成型

3. 表面處理


除了不鏽鋼、塑膠可以不作表面處理以外,其他材料幾乎都要作不同程度的表面處理,

以前在作開發時如果零件趕時間要拿來用,會選不鏽鋼材質,避免還要作表面處理的時間。

例如鈑金須先取素材板,再鑽孔與彎折成型,結合邊焊接,去毛邊,再作表面處理,

有的鈑金廠會自己有雷射切割、水刀切割設備,

可以直接取外型不規則的鈑金件素材,

相對只有傳統鋸片切割機只能取方正的鈑金件素材,這會影響到鈑金件的素材利用率(成本),

傳統鋸片切割取素材的廠商現在應該很少見了,

早期雷切、水刀設備貴,加上維護與耗材及環境管理有不同需求,有專門的廠商負責取素材給鈑金廠作彎折成型,

現在大型鈑金廠有的從雷切加成型機,有的從成型機加雷切機,越來越多是整合在一起,

也有的是兄弟或親友作配合上下游。


鈑金件如果用的是一般冷壓、熱壓金屬板,後續還要作上漆或表面處理(染黑、鍍鋅、鍍鉻、鍍鎳、無電解鎳、陽極……)等等,

因為表面處理有環衛問題,通常會是專門廠商在專門的工業區另外負責,

但是如果是要求不高的噴漆,很多鈑金廠也會自己作,

粉體塗裝可能就要找專門的廠商。

以上光是看一個鈑金件的加工件就有很多承製廠商的狀況,

所以設備廠的採購要對應加工件其實是很麻煩的事情,

有的加工廠人力不足,只肯作自己部分的事情,

從素材到彎折成型到焊接到表面處理可能要走最多四個加工廠,

設備廠的採購自己跑跟委託鈑金廠一條龍處理的完成品價格自然不同,

其他加工也有類似的狀況,

少數超大型綜合加工廠會自行完成所有製程以管控品質與成本、時間效益,但是真的少見。


有些加工廠會在相關產業雜誌、媒體、展覽投放資源,

更多的是悶著頭默默的作,

在很多工業區附近都可以找到很多中小型加工廠,

小型的加工廠老闆常常兼業務、送貨、收帳到處跑,闆娘鎮守工廠兼會計,

生意好一點,稍有規模的會請專門的業務、司機、會計,老闆常常就是到處去跟配合客戶、供應商串門子、泡茶、吃飯,甚至爬山、釣魚、打球^_^,

之前有認識一個作鋁擠跟不鏽鋼無塵間的老闆就是這樣,每次約時間談都在下午,上午他要去爬山^_^;

這些早期加工廠老闆賺了不少錢,老闆辦公室常常就是一張幾十萬的實木茶桌配實木座椅,還到處買房子。


這個分段的加工流程產生了一種商機,

例如成立某某精密公司,但其實自己是沒有工廠的,

但是透過經驗、人脈與資料查找,手上握有一串各式各樣的小廠商,

從各種素材、各種加工到各種表面處理,

透過現代進步快速有效的物流系統作整合,

承接設備廠的加工件訂單再轉成各階段的工作訂單給不同供應商,透過物流系統傳送不同階段的完成品來賺錢,

例如知名的零組件供應商日本MISUMI,在台灣中文名稱"三住",網站上幾乎可以說有上千萬種零組件可以選擇,其中有些就是規格可以讓客戶自訂外型尺寸孔位的加工件,接單後轉給所屬供應商製作,MISUMI的供應商基本上是遍佈亞洲日中台韓越泰印馬等國,MISUMI自己應該是只有物流倉庫放標準品而沒有加工工廠。


設備用零件加工廠的最大風險就是客戶數量少,

一旦碰上客戶生意不好就跟著慘了,

從Covid-19疫情開始後到2025上半年,

疫情、烏俄戰爭、通貨膨漲、美中貿易戰、關稅、新台幣升值,

對台灣相關工具機、紡織、PCB、FPD、木工、汽機車、自行車等等產業造成不同程度影響,

連帶作為供應商的加工廠也不好過,

加上少子化,年輕人不願意進工廠作這類辛苦的工作,

加工廠在台灣經營困難,

趁著房地產好、都更等,例如北部近的新莊、土城、板橋、樹林、中和幾個重劃區,不少鐵皮工廠關掉、賣掉不見的很多,

有不少賣掉土地換到的錢轉進股市、房地產,給近幾年資本市場提供不少新錢。

設備廠用零組件加工廠可能會越來越少,

加工廠大概走向集中化作量大(如2024~2025年熱門的AI伺服器電子零件)的生意,

小型加工廠在人口年齡結構改變、工作機會選擇下越來越難生存。


2025/9/8

台積電傳「大整肅」本土供應鏈

2025/8/30新聞:

台積電傳「大整肅」本土供應鏈 

台積電的本土供應鏈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類:

生產材料與其他耗材

建物與廠務

設備與儀器

除了第一個生產材料與其他耗材是隨工廠運作持續性的以外,

其他兩類主要的營收是來自台積電擴張,

只要台積電不擴廠、不更新設備,

這些以建物、廠務、設備、儀器為主要營收來源的廠商就慘了,

2022後受惠於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甦與AI產業的蓬勃發展,

台積電的先進製程產能供不應求,

台積電在全球各地不斷擴充產能以因應對先進製程的需求,

如果有注意到新聞,"歐積電"的建廠進度其實受歐洲傳統車廠在電動車領域被中國電動車打很慘的影響而暫緩,

相對"日積電"主要跟Sony合作在影像感測器,因應影像感測器作為AI硬體的眼睛需求強盛,

"日積電"一廠、二廠進度都持續進行與拼提前量產,

"美積電"先於"日積電"開始但是晚進入量產,除了先進製程導入進度影響以外,

還有兩邊在人力資源運作上的差異。

所以如果這些供應商對應到台積電的"美積電"、"日積電"、"歐積電"等不同建廠進度,那一個生意好作,資金運轉比較沒問題?

如果那個供應商是只針對"歐積電",這一個建廠進度差異的影響大不大?


同樣的如果AI需求見頂,台積電不需要再擴產,

那這些靠建廠、擴產作生意的供應商怎麼辦?


所以台積電如果在擴產階段就開始壓供應商的利潤空間,

這些建物、廠務、設備、儀器廠商在停止擴產階段時的財務狀況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其中設備、儀器部份的台廠供應的產品本來營收金額就有限,

計算銷售毛利率時如果又為了財報數字好看把間接成本、隱形成本、營業費用等都拿掉,

在這一波台積電整肅毛利率過高廠商的階段就麻煩了,

如果再加上減緩建廠、擴產進度,

延後設備進廠(交機款)、驗收(尾款)……

一些競爭比較激烈的設備類型廠商實際淨利搞不好會由正轉負。


台積電吸納了很多台灣人材,

對其他產業的人力資源運作其實影響不小,

作為台灣最大、最強的公司,

扶植相關供應商成長茁壯以建立完整供應鍊對台積電有好處,

也可以說是台積電對台灣應該要盡的企業責任。


2025/9/2

工程塑膠 PEEK分享

工程塑膠可簡單分傳統消費性領域經常用的的PVC(水管、塑膠袋、保鮮膜等等)、PE(塑膠袋等等)、PP(耐高溫免洗餐具、塑膠袋等等)、ABS(玩具等等),

再加上發泡成型的PS(保麗龍),

其他還有用在寶特瓶的PET,遮光罩的PC,透光性高的PMMA(壓克力)等等。

實務上塑膠是一種高分子聚合物,

有多種單體分子可選擇,

可聚合成不同物理、化學、光、電、生物親和性等等用途,

像PVC就是高分子聚氯乙烯,

透過不同製程作成不同的密度、形狀、顏色應用在很多領域,

對一般人最熟悉的就是塑膠袋跟水管。


工程上用到的塑膠種類就更多了,

其中常用又特別的一種是PEEK,

英文全名是:polyetheretherketone

中文名稱:聚醚醚酮


PEEK 知名的功能特性有:

耐高溫:使用溫度甚至可高達250~260°C,有些常見的塑膠早就軟化甚至流動。

強度高:抗拉強度可高達90~100MPa,約一般鋁合金的1/3。

生物親和性好:可以用在人體關節等等。

添加不同添加劑之後可以表現出更多特性。


PEEK可算是一種功能性很強、多用途的工程塑膠。


剛作面板設備時候第一次用到,

用在跟玻璃接觸的零件設計上,

PEEK 相對一般塑膠硬、耐磨不易產生粉塵,但是又不至於傷到玻璃;

晶圓半導體產業設備也常用。


用在設備零件上的素材每公斤價格超過台幣8000,

相對鋁合金、不鏽鋼每公斤不到台幣200,

PEEK算是很貴的材料,

用在生醫、航太、抗輻射等用途的更貴,每公斤甚至可達1000美元以上,

而且有段時間這些特殊用途的PEEK甚至還列在戰略管制品,不是隨便就能買得到的材料。

在設備上如果不是因為跟產品(玻璃、晶圓)接觸的使用要求,坦白說不會用,太貴了!

不過在這幾年中國大陸加入大量生產下,價格有下降,

使用頻率也大幅增加。

PEEK在機器設備應用上,因為零件使用數量有限,一般會選板材、圓棒、圓管等進行車銑加工,

如果數量多,就會以射出成型方式製作。

採用射出的方式有更多使用添加劑調整材質的機會,

例如添加纖維強化強度,

添加抗靜電添加劑防止靜電累積等等。

近期在台灣因為股票投資網紅吹捧實體AI、機器人零件等,參考連結:機器人瘦身 PEEK 四小龍爆紅 電話接不完

PEEK這個往日冷門的工程塑膠材料能見度大增,

印象中這個材料的原料一開始是英國ICI開發,後來轉成立由Victrex製作販售,

後來陸續有其它歐日廠商加入製作,

台灣在2000年初就有廠商拿原料作射出成型齒輪用在面板等設備的傳動機構中,

當時還用在作為面板模組生產過程中的托板。

坦白說PEEK在台灣、中國現在都已經算是應用很成熟的工程塑膠材料,不論是素材冷加工、射出成型、高溫噴塗都有供應商在作,

要不要用PEEK,主要評估就是需求(如高溫強度、耐磨)用途與CP值適不適合。

2025/9/1

多專案開發工作管理分享

這裡的多專案指得是有一定共通性設備功能的不同客戶多筆專案。

多數設備公司的設備產品會針對有特定的產業、功能開發製作的設備專案,

隨著不同客戶需求、產品改良等,

再將現有設備進行局部的改良、改造,

衍生出不同的設備專案,

最後變成形成衍生式多設備專案的狀態。

這些有某種共通性但又有局部細節不同的設備專案,

在開發工作過程與售後的專案管理其實很麻煩,

如果都是同一個人經手管理,時間在1~3年內問題都還不大,

應該都還記得個別設備專案的差異與設計資料的版本,

但是時間再長一點,或者是加入其它人進來協助時,

要如何區別出各專案之間的細節差異就會越來越困難。

這種多專案的狀態會有另外一種說法:

某設備的不同版本!

管理的重點放在不同版本差異的各種資料,

這種型態的專案有很大機會在時間重疊的情況下同時進行。


另外一種完全不同類型的設備多專案管理這裡先忽略,

差異大的不同設備開發設計應由不同人負責,不然會很容易在時間管理上或其他方面出狀況,當然有時候因為缺人,老闆根本不管,這樣就危險了^_^。


回到這種衍生式多重專案的狀況,

舉例來說一開始開發出來的某設備專案A000,

包含有AA00、AB00、AC00、AD00、AE00……等機構、電控模組。

一台設備好不容易開發成功後,

業務會將其推廣給不同客戶,

但是每個客戶會有不同的需求與考慮,

甚至同公司不同地區的客戶都會有各自的不同想法,

我之前負責開發的設備就遇過這種狀況,

同一家客戶三個地區要求細節有所不同,

有時是因為廠區負責的產品不同導致對設備要求不同,

有時純粹是使用單位負責人的想法導致。

為了要作生意當然只能設法滿足客戶的要求。

所以A000設備專案就會出現新增A001,A002,A003三種版本,

其中可能是某個模組需要進行修改設計,例如新模組AB01,AC01,AF01等等。

有了不同階層的模組、圖號(零件號碼)編號差異就可以區分出來不同的專案內容。

在Inventor專案中,可以設定工作路徑到原有專案,直接使用原專案設計模型資料,

保持資料的唯一性跟版本變化。


我同時會開一個Midmap去記錄說明每個專案的衍生專案變化狀態,

這樣會比較容易釐清各個專案的不同狀況與演進。

2025/8/26

台新新光金戊特明年配息的疑慮

台新新光金戊特(原名台新金戊特)2887E的發行價50,

到2030/12/27前的利率是4.8725%,

也就是每年每張可配息2436元,

持有8.2張每年可配息19977,

不用扣健保補充費,

理想中的可扣繳稅額為1698,

如果是不用繳稅的投資人,總共可以取得21675的利潤,

以今天股價48.75計算,利率約5.422%,

接近定存的3倍,

特別股基本上很少散戶、炒作會去買賣,

因此交易少、波動小,

加上有到期以票面價收回或依據新參考利率展期,

價格變化通常就是除息後到下次除息前慢慢漲到填息左右的價格,

很類似債券的性質,

對資金會長期放著不動領息的定存族來說其實算是不錯的替代金融品。

我買來放著好幾年,確實有穩穩的領息賺到少少的錢。


但是,台新新光合併後可能會有變數,

原因是新光金的資產中有很大的部位是在壽險,

因此在配息發放上限制會比較多,

如果合併後的台新新光金在2025年盈餘有限甚至虧損的話,

台新新光金在2026年有很大的機會無法配息,

這種情況在新光金身上發生過,普通股跟特別股都沒有配息,

到今年2025/8為止,台新新光金的前7個月累計盈餘為0.92元,138.4億元

這個盈餘數字是原台新金1~7月加上新光金7/24~7/31共8天來計算,

也就是原新光金1/1~7/23的營收、盈餘是沒有算進來的XD,

參考台新新光金公告:


這可能會有很大的問題,因為新光金今年1~6月的盈餘是虧損,-295.47億

對於台新新光金來說,如果必須承擔原新光金前6個月的虧損,

那原本賺138.4億-虧損295.47億=-157.07億,

台新新光金在2025/8~2025/12這五個月能不能把這157.07億的虧損賺回來?

甚至必須更多盈餘才可能過金管會要求可以配息,

這也是台新戊特今年股價一直無法像先前歷年能夠漲回票面價以上填息的可能原因。


還是原新光金前6個月的累計虧損295.47億可以不用算在合併後的台新新光金的帳上?

在這個疑慮沒有解除以前,

台新新光金的普通股跟特別股將暫時觀望,

等有合併的完整財報,

預計時間點就是2025/9/10跟2026/1/10,

台新新光金公告的營收盈餘狀況後再說。


2025/9/10更新 公告依然沒有計入合併新光金前的損益,看CMoney 2887討論區同學會有網友說不用計入合併前損益???感覺怪怪的,再等2026/1/10公告年度盈餘營收再說。


以上僅供個人蒐集資料紀錄參考用,

沒有任何投資建議,

請自行謹慎評估,

相關投資損益與本文無關。

2025/8/25

主動型市值型ETF績效比較

2025年有新的主動型ETF上市,

有機會避免掉先前被動型ETF追蹤指數在換股時被吃豆腐的狀況,

至目前(2025/8/25)為止我知道的有以下七個"主動型"ETF可以買:

圖片參考來源:豐雲學堂

拿其中比較相近的00980A, 00981A, 00982A,00985A跟0050在最近一個月的績效比較如下:

~2025/8/25

看起來主動型ETF績效比0050(3.54%)好,

其中00981A的表現最好+11.49%,

00928A次之+9.23%,

可以用定期定額幫自己或家人試試看長期績效^_^。

目前小買了幾張績效比較低的00980D, 00982A, 00984A, 00985A^_^。

其中00982A還另設定期定股,每週買250股,相當於一年買12張。


以上僅供個人紀錄參考,

無投資推薦意圖,

投資損益請自行評估與承擔。

群體的同溫層效應

人類本質多數是群居性,

一群人聚集成家庭、社群、社團、部落、公司到國家,

人一多自然會有不同的階層、意識與延伸而來的互動關係,

其中階層決定了群體中不同個體的權力、權利利與資源,

最高階層通常享有最高最大的權利可以進行權力(利)、資源的分配,

所以在群體中為了取得更好的權力與資源,

自然會有因勢趨附的現象,

這種因勢趨附的現象表現在由下對上的行為上,

很容易出現所謂"討好老闆"的情況,

對上班族來說,在工作上相信一定多多少少會遇到過,

尤其是年齡越大越明顯^_^,

老大說了算……!


在政治上,這種現象更明顯,

位高權重的高官掌握政府行政預算分配執行的決定權,

或者是政黨民意代表縣市長的提名權,

加上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對自己有利的好消息,

漸漸的就會形成一種同溫層效應,

旁邊物以類聚的觀念都很類似,講的都很類似,

敢講不好聽、壞消息的通常都會慢慢被排擠出去。


當年921地震,曾經在新聞上看到當時總統勘災慰問災民提到收入問題,

時任總統開口問道一個月薪水應該有10萬吧?

那時候就想這個執政團隊完蛋了,給大老闆的訊息跟真實社會狀況完全脫節!

後來總統選舉與民調跟最後結果證明,

原本以為穩的,完全不是,

明顯的就是大老闆周圍的一群人為了討老闆歡心、給團隊作事的信心,給了錯誤的訊息。


這種情況在後來幾次選舉也很明顯。


最近2025/7/26這一次針對國民黨區域立委的罷免,

罷免團體與執政黨也很明顯的陷於同溫層效應,

各種策略、宣傳方式都是自嗨、自爽的方向,

同溫層效應更讓相關罷免方團體與背後的執政黨認定隨便也可以罷免掉幾個立委,

甚至有主播信心滿滿的喊全部都可以罷免掉^_^!

最後結果是槓龜!

一個都沒有罷免成功,

甚至不同意罷免票比當初當選票還高,

不過這其中有選舉時參選人數多的分票效應可能;

如果鎖定少數當選票數接近的立委進行罷免可能成功機會會更高,

而不是全面性的罷免,賭只要其中幾個成功就可以把立院朝小也大的現況翻盤。


在私人公司裡,這種同溫層效應也很明顯,

尤其是工作轉換少的更明顯。


以往在CAD軟體公司就明顯感受到這種情況,

銷售業務跟工程師覺得軟體對客戶多重要,

那些功能很棒,對客戶很有用,

但是實務上軟體只在整個開發流程的設計過程佔了一部分,

軟體的很多功能其實客戶根本用不到,

軟體業務、工程師覺得很炫的功能,

對客戶端來說可能有點都不實用。


這種同溫層效應是在一群人的認知範圍限制所造成的,

主要工作就是軟體銷售與技術支援,

如果沒有其他工作經驗,

所有的認知就會現在軟體相關的小圈圈裡,

加上自己給自己工作很重要的暗示,

結果就會認為軟體是設備開發全流程中最重要的,

但是真的就不是……^_^,

軟體只是設計流程中的輔助工具。


所以認識不同圈子,而且會講真話、不會只是順著你的話講的朋友很重要,

如此才能真實了解狀況並作出適當的判斷。

2025/8/22

Google搜尋的AI摘要對部落格的影響

Google搜尋引擎開始提供 AI 摘要功能,

個人觀察跟嘗試過後,

這個Google搜尋AI摘要功能對寫部落格文章的自媒體工作者影響其實有好有壞,

先說壞的:

部落格流量明顯降低,連帶影響到點閱率與廣告的收入,

到目前為止像我這種題材比較冷門,轉業技術性導向比較重的博落格,流量大概降低到剩60%左右。


2025/2/E~2025/8/22近六個月的流量變化,

我的部落格週一到週五有技術性文章點閱量支撐,

週末假日流量就會瞬降為週間工作日的1/5~1/4,

在Google AI摘要5月推出後,點閱量開始降低,從工作日日均1000左右下降到日均600不到^_^。


其它時事、休閒、旅遊類型的影響可能會小一些。

好處是有些文章會被AI摘要列為參照並列出連結,有機會增加一些新的網友。

若從廣告、點閱收益來看,收入下降是必然的,

還好我一開始就沒指望靠部落格維生,不然就慘了^_^。

所以不能怪那些專業靠部落格點閱量吃飯的博主接業配,因為真的不容易。

只靠寫文章產生的收入效益實在是太低了,同樣的工時收入說實在話還不如去便利商店打工。

2025/8/12

鬼頭刀對等關稅新聞感想

2025年8月美國對台灣課關稅是20+N%,

其中20%是對等關稅,

N%是不同產品原本就課的關稅,可能是因為產業別與某些政策、協議而有不同的數值。

與競爭國與產業比相對高的關稅會對台灣的相關產業發展與就業人口會有不利影響,

其中經常提到鬼頭刀,主要產品是作成無刺魚排出口至美國,

增加的關稅對相關產業影響很大。

參考連結:美對台關稅「20+N」 政院:工具機、機械、蝴蝶蘭、鬼頭刀衝擊大

說實在話鬼頭刀對我家的飲食習慣來說,存在感極低^_^,

上菜市場買海鮮幾乎沒看過鬼頭刀,

個人去台東旅遊到成功漁港時才第一次看到鬼頭刀跟相關的料理,



鬼頭刀學名是鱰魚!

如果去查政府機構,如漁業署的統計年報是看不到鬼頭刀這個項目,

而是鱰魚。

參考連結:民國113年漁業統計年報


這次關稅相關新聞報鬼頭刀很多,

很好奇鬼頭刀製成產品到底有多少?

查了一下網路資料,

Google AI幫忙整理的資料:


年均產值6億台幣,合美元約2千萬,

80%出口美國,約1600萬美元,

這個資料有很多不同來源給的不同數字,

多半比這個數字來得高。


現以年均1600萬美元出口值這數字來看對跟台灣相關產業與就業人口的影響,

對台灣整體經濟影響會有多大?

留給看到這篇文章的網友自行腦補與判斷。


從這個佔據版面的大新聞,

其實反映了台灣這幾年媒體的有趣現象,

很多新聞其實從相關數字佔整體比例來看是很小的一件事,

當然鬼頭刀出口美國受到影響的相關就業者應該需要受到關注與幫助,

但是在媒體報道上卻常常出現完全不對等的報導比例,

尤其是如果只看這篇行政院帶頭的記者會新聞標題提到的:工具機、機械、蘭花、鬼頭刀,

讀者可能只會想到這四個產業與行業從事人員,

如果有看報導內容會多出標題外的水五金……,

那些沒受到關注的?

看新聞如何不被標題誤導其實真的要小心,也是門學問……

2025/7/15

0050拆分

0050拆分新聞熱潮過了,

由1張變4張,0050ETF市價也變成1/4,

有一些專家開始估0050要花多久時間可以回到分拆前的價格(四倍),

例如:0050保守估17年能重返分割前股價?清流君模擬曝答案:最慘43年、樂觀10年

其它還有不少類似的文章。


來看一些數字評估看看。

先來看看 0050 的基本資料:


0050是被動型ETF ,成份股就是台股上市公司前50大,而且幾乎就是依照個股在上市股票的市值比例權重買這50檔股票。

只看投資比重有超過1%的部份:

超過1%的有14檔公司股票

其中台積電佔了58.61%,對0050的淨值影響巨大。

前3大台積電+鴻海+聯發科合計67.1%,

前5大台積電+鴻海+聯發+台達電+廣達合計合計70.55%,

前10大台積電+鴻海+聯發+台達電+廣達+富邦金+中信金+國泰金+聯電+中華電合計77.5%。

因為還持有部分少量現金跟期貨等,其它40檔公司股票合計佔22.5%不到。

從淨值組成可以了解對0050淨值的影響最大的就是台積電,

台積電一個漲跌停10%對0050淨值的影響是5.861%,

第二大的鴻鴻一個漲跌停10%對0050淨值影響是0.431%。


如果0050要漲回原本拆分前的價格,

假設全部均勻發展,等於上述50家公司的股價要漲4倍,台股加權指數應該要漲到目前22000的4倍,88000點!台股加權指數的總市值要漲到目前70.6兆左右的四倍!

有沒有可能?誰也不敢說,是吧?!


過去5年台股加權指數最低是在 COVID-19 後到俄烏戰爭爆發時的8253.63@2020/3/2,0050是76.15@2020/3/2收盤,最低價是67.25

最高是24416.67點@2024/7/1,漲幅接近3倍,0050最高是206@2025/1/2。

0050要漲四倍似乎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_^!

想要驚人報酬率多少有點賭一把的想法。

在股票買賣上就是買股票賭漲、賣股票賭跌!

把股市當作一個大賭場來看,

政府跟劵商是莊家,穩穩賺交易稅跟手續費,

個別股票漲過10倍,跌到下市都有,

但是0050是被動型ETF,幾乎就是跟著大盤加權指數,相對個股就是風險分散,穩定跟著經濟成長、週期變動。

大盤指數要從22000漲四倍到88000點,

以人均GDP來看經濟成長,人均GDP要從33983@2024成長四倍到136000,

以0050最大市值的台積電來看,股價要從1000漲四倍到4000,

通貨膨漲、美元對台幣大幅貶值、台灣出口研究表現強勁持續成長……

其實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以台灣目前幾乎已人均GDP來看,幾乎已經算是進入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率通常不會太高,

這幾年拿掉台積電與相關廠商,台灣經濟成長率有多高?

台積電與相關廠商營業額可以持續成長,並維持一定的毛利率、淨利益率?

有可能支撐加權指數漲四倍?

加上老年化跟少子化,人口開始要進入負成長,勞動力降低,

台灣經濟就目前看到的未來要再成長四倍實在是不容易的事。



2025/6/23

問AI如何防止軍火商操控戰爭?從人性教育與制度設計下手。

2025/6/21美國打擊伊朗核武設施,

共丟下14枚 GBU-57 巨型鑽地炸彈,

每一枚造價約 2千萬美元,14枚約2.8億美元,參考連結

另外使用30枚戰斧巡弋飛彈,單價約159萬美元@2014,參考連結,30枚約4千77萬美元,

僅計算丟下去的炸彈、飛彈,合計約3.277億美元,

B-2轟炸機每小時操作持本約6.2萬美元,參考連結,7台各40小時,總計280小時,操作成本約1736萬美元,

其他發射戰斧巡弋飛彈的船艇操作成本不算,

三項合計約3.4506億美元,約百億台幣。


從2022年爆發俄烏戰爭開始,

財經網站開始談軍工股的投資機會,

以台灣廠商來說,規模、營業額遠不及美、中、歐的大公司,

相比曾經有段時間投信推社會責任投資概念吸引投資人注資,

相對這波追逐軍工概念股的風潮,金融市場的風向轉變何其諷刺。


戰爭的發生存在有許多原因,

其中包括有民族主義的心理因素、礦產能源資源的爭奪、大國的利益衝突等等,

不論是何種因素導致戰爭的發生,造成人命與資產的損失,

能在戰爭中獲得利益的大概就是軍火商,

因此有不少文學著作、電影都會有影射軍火商藉著戰爭圖利的題材,

例如2005的軍火之王(Lord of War),2008的鋼鐵人(Iron Man)。


以上圖片取自維基百科網頁的電影海報圖片


軍火商在現代戰爭背後所扮演的角色大不大?

在愛國主義的包裝與驅使之下,軍火商是正義的一方,

對被軍武攻擊資產受損、家破人亡的一方肯定是惡魔。

除了精神病患不知所為以外,

每件人為主導發生的事件必有其人為的動機,

人為的動機就是獲取心裡或實質上的利益,

戰爭所需要動到的人力、資源極為龐大,

牽涉到的人為動機不會單純到只有心理因素,

有人為了宗教、民族大義、守護自由民主、抵抗法西斯主義、抵抗帝國主義、對抗資本主義……,

軍火商的想法很簡單,不過有什麼信念、大義,

想辦法賣武器來賺錢,

沒有信念、大義?

那就想方設法創造衝突、製造危機,

觀念上的衝突、利益上的衝突,

讓人民產生危機感,再包裝成信念、大義,

戰爭還可以促進人類科技的快速進步,讓開發先進武器成為首要之務,透過投入更多資金與人力資源開發各式科技技術製造先進或大量武器來加速戰爭的進程,減少生命的損失,多麼崇高……


試著以這個標題:

“如何防止軍火商操控戰爭?從人性教育與制度設計下手。”

問了AI,有Perplexity, ChatGPT, Gemini跟Deepseek,

回答如下:


Perplexity

人性教育面向

增強戰爭認知與同理心教育:透過繪本、電影、戰爭倖存者回憶錄等多元教材,讓學生從感受力出發,理解戰爭的殘酷與人道危機,培養反戰意識與同理心,避免被軍火商的利益驅動迷惑。

批判性思維與媒體識讀:教育民眾尤其是年輕人,辨識軍火商與政治利益間的關係,避免被宣傳與利益輸送所操控,提升對戰爭背後經濟利益的警覺。

心理與行為調適教育:理解軍事訓練中如何透過制約與社會學習影響殺戮行為,推廣和平解決衝突的心理教育,避免暴力合理化。


制度設計面向

強化立法監督與透明度:國會應加強對國防工業體的監督,嚴格限制軍火商遊說與政治獻金,防止利益輸送形成軍火商操控政策的溫床。

建立反壟斷與競爭機制:防止軍火商壟斷市場,透過反壟斷法與競爭政策,降低軍火商對國防預算的過度影響力,促進國防採購的公平與效率。

推動全民國防與民防教育:提升全民防衛意識與危機應變能力,減少對軍火商製造的戰爭需求依賴,強化社會整體對和平的支持。

綜合來看,防止軍火商操控戰爭需結合深刻的人性教育,培養民眾反戰與批判能力,並透過嚴謹的制度設計與監督機制,限制軍火商的政治經濟影響,促進和平與民主的長遠發展。


ChatGPT

這是一個非常深刻且複雜的問題,涉及政治、經濟、倫理與制度層面。要防止軍火商操控戰爭,必須從人性教育與制度設計雙管齊下,進行長期的文化與體制變革。以下是具體的方向與建議:

一、人性教育:從價值觀與思維方式根本改變

1. 提升和平教育與公民素養

從學校教育開始,強調人道主義、衝突解決、非暴力、外交手段等理念,並融入課綱,使年輕一代不將戰爭合理化或英雄化。

2. 媒體識讀與批判性思考訓練

讓大眾具備分辨「假旗行動」、「軍事工業複合體」話術與操控的能力,不輕信媒體或政客散播的恐懼言論。

3. 強調「共同命運」的全球意識

淡化民族主義與軍備競賽思維,鼓勵國際合作,建立對「全人類共好」的認同。

4. 教育中揭露歷史上的軍火資本運作

以如美國的「軍工複合體」或某些戰爭如何因軍火集團獲利而被推動為教材,幫助學生理解背後利益鏈條。

二、制度設計:限制軍火商的影響力與政府的戰爭動機

1. 提高軍火交易的透明度

建立公開的國防預算與武器交易平台,要求詳細揭露採購案的標案、金額、承包商與審查流程。

2. 立法限制「旋轉門」制度

禁止軍事官員退休後立刻進入軍火公司,防止利益交換與政策操弄。

3. 建立獨立的監督機關

設立由民間組織、非營利團體與專家組成的武器採購與軍事決策審議委員會,確保國防政策獨立於軍火利益集團。

4. 強化國會對戰爭的控制權

戰爭不得由總統或單一機關任意發動,需經由國會公開表決,並且需定期審查軍事行動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5. 限制戰爭獲利機制

例如設立「戰時利潤稅」,針對軍火公司在戰時所獲利潤徵收重稅,削弱其推動戰爭的動機。

6. 推動國際公約與聯合監督

例如擴大武器貿易條約(ATT)的實施與監督機制,阻止軍火流入衝突地區,並處罰違規國家與企業。

---總結

軍火商之所以能操控戰爭,根本原因在於:

戰爭可以讓少數人暴利;

民眾缺乏資訊與意識;

政治制度允許利益團體介入決策。

解方不會是單一法令或技術工具,而是需要從「心」與「制」兩個層面持續推進改革。教育塑造人民的思考方式,制度約束權力的運作方式。唯有兩者並行,才能讓戰爭真正成為不得已的最後選項,而非軍火利益的推銷工具。

如你有特定國家或地區的背景,亦可深入探討如何因地制宜進行改革。是否想延伸討論某一面向(例如台灣、美國制度,或聯合國角色)?


Gemini:

防止軍火商操控戰爭:從人性教育與制度設計雙管齊下

軍火商在戰爭中的影響力確實是一個複雜且令人擔憂的問題。要有效防止他們操控戰爭,必須從根源著手,也就是從人性教育和制度設計兩方面同步進行改革。

人性教育:培養和平意識與批判性思維

人性教育的核心在於塑造個體的價值觀,使其具備抵禦戰爭誘惑的能力:

 * 推廣和平教育: 從小學到大學,應將和平教育納入核心課程。這不僅僅是灌輸反戰思想,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戰爭的代價,包括對人類生命、社會發展和環境的巨大破壞。可以透過歷史案例分析、模擬衝突解決、倫理辯論等方式,培養學生對和平的珍視。

 * 培養批判性思維: 強化公民對媒體資訊和政治宣傳的辨識能力。軍火商往往透過資訊操弄來影響公眾輿論,以支持戰爭或增加軍事預算。批判性思維能力可以幫助人們識別這些潛在的利益驅動,避免被片面資訊誤導。

 * 強化道德倫理教育: 鼓勵個體對自身行為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反思。對於在軍工複合體中工作的人員,應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讓他們認識到其工作可能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巨大影響,並培養其對生命和和平的敬畏之心。

 * 促進跨文化理解與交流: 許多衝突源於誤解和偏見。透過跨文化交流和學習,增進不同族群、國家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減少因文化隔閡而產生的敵意,從而降低戰爭發生的可能性。

制度設計:建立有效制衡與透明機制

除了個人層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建立強健的制度來制約軍火商的影響力:

 * 嚴格管制武器貿易:

   * 國際監管: 建立更具約束力的國際武器貿易條約和監管機構,對武器的生產、銷售和轉移進行嚴格管制,防止武器落入不法分子或衝突地區。

   * 透明化: 要求各國政府和軍火企業公開其武器採購和銷售的詳細資訊,包括合同金額、接收方、交付數量等,增加透明度,減少暗箱操作的空間。

 * 強化民主監督與問責制:

   * 國會監督: 賦予國會更大的權力來審核軍事預算、武器採購案和對外軍事行動,確保軍事開支符合國家利益而非少數人利益。

   * 獨立調查機構: 設立獨立於政府和軍方的調查機構,專門負責調查軍火交易中的腐敗、賄賂和利益衝突問題,並對違法行為進行嚴懲。

   * 媒體與公民社會監督: 鼓勵獨立媒體和公民社會組織對軍工複合體的運作進行監督,揭露潛在的利益輸送和不當行為。提供法律保護給吹哨者,鼓勵他們揭發行業內幕。

 * 斷絕政治獻金與遊說影響:

   * 嚴格限制政治獻金: 制定法律,嚴格限制軍火商向政黨和政治人物提供政治獻金,從源頭上切斷金錢對政策的影響。

   * 規範遊說行為: 對軍火商的遊說活動進行嚴格規範,要求遊說者公開其遊說對象、內容和費用,避免其在幕後影響決策。

 * 推動軍轉民政策: 鼓勵和支持軍工企業將其技術和生產能力轉向民用領域,減少對戰爭和武器生產的依賴。政府可以提供稅收優惠、研發補助等方式來鼓勵這一轉型。

 * 國際合作與裁軍: 積極參與國際裁軍進程,推動全球範圍內的武器削減和非軍事化。當全球對武器的需求降低時,軍火商的影響力自然會減弱。

總之,防止軍火商操控戰爭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任務,它需要多層面的努力。透過深化和平與倫理教育,培養公民的批判性思維,同時建立健全的制度來規範武器貿易,強化民主監督,並限制金錢對政治的影響,我們才能逐步削弱軍火商的影響力,為建立一個更和平的世界奠定基礎。


Deepseek

防止军火商操控战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人性教育』和『制度设计』两个维度协同推进,结合伦理约束、法治规范、国际监督与技术创新。以下为具体思路:

一、人性教育:重塑价值观与利益认知

1. 伦理教育体系化

   - 在军事院校、商学院、工程教育中嵌入『战争伦理学』课程,强调武器研发与贸易的社会责任,例如「武器中立性原则」(技术不应决定使用目的)。  

   - 推广「负责任的军工创新」理念,如诺贝尔奖得主罗特布拉特(Joseph Rotblat)倡导的科学家社会责任运动。

2. 公众认知觉醒

   - 通过媒体与公民教育揭露「战争经济复合体」的运作逻辑(如艾森豪威尔警告的「军工复合体」问题),培养社会对军火游说的批判意识。  

   - 支持独立调查记者曝光军火贸易黑箱,例如国际调查记者同盟(ICIJ)的武器交易追踪项目。

3. 『利益相关者再教育』 

   - 对政客、军官、企业高管进行「冲突利益分析」培训,利用历史案例(如维基解密披露的伊拉克战争游说文件)展示短期利益与长期安全悖论。

二、制度设计:刚性约束与透明化机制

1. 国内法层面

   - 「战争牟利禁止法」:立法禁止军火商直接或间接资助冲突方,设定武器销售利润上限(如德国对沙特军售的争议性限制)。  

   - 游说透明化:强制公开军工企业对立法机构的游说支出与政治献金,建立「冷却期」制度(如美国《外国代理人登记法》的强化版)。  

   - 军事采购分权制衡:分离国防需求评估、采购审批与合同执行部门,引入第三方审计(类似瑞典的国防物资管理局独立监督模式


2025/6/20

凡人視角的建中

最近聯合報刊了一連串談建中學霸的書章節摘錄,

來源是天下雜誌出版之《那些學霸教會我的事:20位建中、北一女學霸的Z世代青春哲學,陪你在制度裡、校園外無懼前行》。


想當年我也是唸建中畢業的!

身為建中校友中的凡人、魯蛇代表,

有感而發,

分享一些凡人視角的建中。


建中的學生考試厲不厲害?

這完全不用懷疑,

基本上這些同學在國中時期的學業成績幾乎都是班排、校排最前面的一批,

當年有些從中南部、桃園帶著挑戰心態考進來建中的同學至少是校排前三。

不過這一群在國中成績頂尖的學霸進來後會再分出不同的等級,

有些同學永遠輕鬆拿捏前幾名,

包括有小1歲跳級的天材兒童。


國中考班上第一名的學霸?

國中校排前三名的學霸?

在建中班上,會見識到什麼是頂尖的學霸!!!


當原來在國中校排前三,突然間成績排名變成班上中後段???

心裡會不會有影響?

有些得失心重的同學會因此失去信心、落落寡歡,甚至逃課、出現精神異常等等。


所以念建中的同學,如果智力測驗跟學習考試能耐不到頂尖的0.3%,對成績想排名前五千萬要想開一點。

簡單的用數字去估算:

我出生年新生兒約38萬人,

雙北人口數比例約占全台接近1/2~1/3,低估當年雙北新生兒約12~13萬人,

男生一半,假設7萬人可參加北區高中聯考,建中當年招生約1600人,加上重考生,1600/70000=0.0229左右,也就是想進建中成績相當於在每百人中要排在前2.3%以內,

我當年一班50人,要排在前五名,那就是要在往前10%,以全體數量計要前0.23%以內,

以前在國中50人一班的環境中贏49個人就是班上第一,2%;

1600人學校,男生一半,贏799人就是校排第一,0.125%;

在建中班上要進前五名,相當於1000人中至少要贏997人,

個性上會很重視成績排名的在建中念書日子真的會很難過。


至於我當初考上建中可以說完全是意外,

聯考分數是壓錄取分數底線,民國73年最低錄取分數599.5(滿分700),印象中我是剛好600。

國中導師打電話到家裡通知我上建中時,都還不忘補一槍:

“原本估計應該是在成功到師大附中,沒想到竟然上了建中,國文科成績一如往常的爛,社會科意外的好。”

以後來新的升學制度,我應該不可能考得上建中,

例如在校成績申請,我國中一年級班上穩穩倒數前五,國二年級學科考試班排10~2,國三學科考試班排3~2,被記過警告,沒有全勤,沒有參加課外活動紀錄等等,以現在的申請制度想上建中,門都沒有!

會考制度,我當年就不是很愛唸書,以100分計算,國文成績好一點就是在75分左右,社會科更糟,可能在70左右,但是數學、自然運氣好時可以到95以上,英文在90~93左右,

當年是靠聯考前兩週狂寫社會科考古題幸運的有把社會科分數拉上來,至於國文分數一樣爛,總成績扣分幾乎一半都是扣在國文上,最後總分幸運壓底線錄取建中,以現在會考制度講究平均,我絕對考不上建中。

自知幸運以壓底線的分數考進建中,加上本來就不是很愛唸書,心裡可說從來沒有成績壓力,自認考試輸同學是應該的^_^。

上學、回家完全沒人管,在校就是上課睡覺,下課、放學跟同學打籃球、打橋牌,回家看電視……

高一的成績就是穩居班上倒數前五,一度很怕被留級,還好分數雖差但是沒有不及格的科目,順利升上二、三年級。

高二時班上有一個轉學生同學,是從台中二中考轉學考進建中,平常就借住板橋親戚家,有段時間放學常一起坐公車回家;

有一次聊天問他,台中二中跟建中差在那裡?

讀書氣氛!

建中同學中有一群在課上、課間時間會很自主的唸書,

當然還有一些像我在睡覺、打混的^_^,

相對在台中二中,這種讀書氣氛就差了很多;

在建中班上的環境看到成績已經很好的同學還那麼認真唸書,讓他壓力很大。

聽了同學的話,萬一考不上大學(民國76年大學錄取率32.81%)就丟建中生的臉了。

看到這,其實有沒有注意到一個關鍵?

一群同學自主把握時間唸書

建中這個學校集中了雙北考試成績幾乎最好的那一群國中(男)生,

唸書考試天分高、會自主唸書的學生集中在一個環境中,互相產生強烈的競爭意識,比考試成績,最終反應在大學入學成績上。

當年分數最高的台大醫學系有一半以上是來自建中的畢業生,

我高三班上有四個同學雖然當屆沒上,後來第二年重考上台大醫科。


同學在班上其實會分成很多群,

成績好的會注意分數接近的競爭者,這些競爭者屆時會一起競爭台大熱門學系的有限名額,

彼此關係不見得會好,但是彼此會注意到,就是有存在感;

像我屬於成績不好,對成績好的那一群同學來說,沒威脅,可忽略,無存在感^_^,

所以我熟悉的就是一起打籃球的幾個同學,

但是其中幾個到高三拼命唸書,照樣考上醫學系、台大熱門科系的,超厲害,

不像我,持續穩定的表現:成績不佳……。

那些很會唸書的學霸同學,我在高中同學時期幾乎完全沒互動,沒說過話,雖然同班同教室,但是就像生活在平行宇宙沒有交集。

正常情況下像我這種成績後段,只愛打球的,多數同學應該都不太有來往跟認識,

不過我有當過副班長、班長,所以多數同學都認識我,

為什麼我成績不好會被選上當班長?

很簡單,因為以前聯考時代唸書的同學才不想浪費時間管班上的事情,

所以就推不愛念書的、人緣還可以的、看起來順眼的(成績上沒有競爭力^_^)去面對學校、老師、教官。

但是我的個性其實算愛獨來獨往(自閉?^_^),其實也不想當!

這些聰明人不想浪費時間在班上的公共事務上,能閃則閃,能躲則躲,尤其是高三下聯考前這半年,

有的同學甚至請假都不來學校,直接去南陽街的補習班拼聯考加強班,

班上同學大概剩1/3~2/3來學校上學,

整個班上的環境跟公共事務幾乎跟廢了沒兩樣,

多數只能靠班上幹部維持著,

所以為什麼會推我當班長?

不是因為我優秀!

是因為我沒那麼愛唸書,好相處、好說話,好欺負?……

原因可能就是這樣簡單粗暴^_^。


再看同學們的家世背景,

當年個資沒那麼講究,班上第一次選家長委員,學校給的單子上會列出同學與家長的姓名、職業,

班上50個同學的家長職業、身份,說真的至少2/3以上是社會精英,有政府官員、將校、大學教授、老師、醫生、法官、建築師、會計師、企業老闆主管等等,

像我這種家境中下,父親高中、母親小學學歷的很少。

同屆同學家長中最知名的有兩個部長級人物,

隔壁班同學家長吳先生時任內政部長;

我班上同學家長徐先生時任經濟部長,

話說當年我進去過經濟部長的家裡^_^。

有些知名人士會低調的用家裡的其他人當家長代表,例如配偶、祖父母等,像前述兩位部長其實都是用夫人的名字,但是久了還是會傳出來。

原因是知名人士的子女在校日子並不好過,一舉一動很容易被放大檢視,壓力其實很大。

對於我來說,這些家境好的同學家裡就好像是一個不同的世界,真的第一次隱隱感受到什麼是社會階級複製。

註. 有一個高二同學家裡狀況不好過,最後努力當上醫生,算是高中同學中第五個從台大醫學系畢業的,真的是不容易,可當作勵志文章參考:喻劍飛醫師》從小家貧一度被賣掉,從收垃圾長大的孩子,一路拚成專收心理垃圾的精神科醫師


再來看看建中的老師,

坦白說印象中當年建中的老師基本上都是沒在管學生,

有的老師很認真在教學,畢竟有一群很聰明的學生會很認真聽,有的同學在家裡學過的甚至是大學程度的內容,高中老師教的其實對這些同學來說實在是有點浪費時間。

但也有少數老師不管、不顧,甚至隨便教,

高一剛入學,有個老師剛開始幾堂課都在講建中學生的八卦,例如上課時間翻牆去北一女校慶,被女中校長直接來電建中校長抗議怎麼這麼多建中男學生來?有老師直接以校外教學名義帶整班去女校校慶,其他還有精神異常的學長行為等等;期中考?嗯……

印象中高二有一個老師在課堂上宣布下週期中考考試範圍,直接跟同學說目前進度只教到一半,剩下的同學自己念應該沒問題,然後就這樣翻過XD。

說實在當年老師教了什麼真的印象不多,可能我都在打瞌睡???

我是三類組的學生,

但印象中最怕的是歷史跟工藝、音樂,因為老師很嚴,真的會當人!

歷史老師會要同學自行挑章節找一個主題作報告,當年沒網路的時代,自學找資料很困難,兩次都被老師罵爛報告、很失望;考試考複選,少或多選一個就該題全錯;不是社會組的有必要這樣?

工藝課老師要求標準高,成品不及格要補考,期末補考題目多年不變,就是使用木塊組成一個圓球,滾動通過一定距離不能偏離直線一定範圍才算過,大家都認真想避免落入期末補考,聽說也有故意挑戰的。

音樂期末要考看譜試唱音調,我不像很多家境好的同學從小有學過鋼琴、小提琴等,實在是跟五線譜小姐很不熟^_^,也不知道當初怎麼熬過來的。

不愛運動的同學還有一關是必須游過25公尺,體育才算及格可以畢業,為了這一項,我本來不會游泳,上高中前花了一整個暑假泡游泳池學游泳,蛙式可游800,體育我應該是穩穩沒問題。

所以最愛的是體育課跟生物和地科、化學,因為覺得很內容有趣、沒負擔,分數也比較好看些。


至於學校設施,建中是個老學校……

同學間就很喜歡調侃:

一流的學生、二流的老師、三流的學校硬體設施^_^。


每個人的學生時代有不同經驗,

有些同學就是一直找外校女生聯誼,

像我當時家裡狀況不好,沒錢根本不敢去,那一群裡不會有我的位置;

打籃球最好,場地不用錢,球還可以用別人的^_^;

放學後在教室打橋牌也不用花到什麼錢。

當年連想去補習也不敢找家裡說,

後來才知道像我這樣沒補習的很少,

沒補習的主要有三種狀況:

就是頂級學霸不需要補習,

愛玩不想補,

沒錢補,

當年放學回家沒事就是看電視,那時第四台剛開始,很喜歡看一些紀錄片。


坦白說,剛考上建中時很嗨!

以能夠當建中學生為榮,

感覺人生一片光明、前途無量。


這應該是民國75年校慶學生會作的紀念品,
少數還留著的回憶。


但實際上我的高中時期很悶,

家裡那時狀況不好,

看著同學成績、玩樂,樣樣不如人……。

不過還是很高興認識了這一群優秀的同學,

有機會在人生過程中豐富了自己不同的知識,

建中同學多數混得很好,但也有混不好的比我還差的,這就是人生。

相信每個人在各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回憶與感悟。


參考:

建中為何是第一志願?從日治殖民學校成為台灣頂尖學府






2025/6/13

半導體管制給中半導體設備發展的機會

2025年的SEMICON China有一家中國半導體設備公司引起很大的注意,

就是 SiCARRIER,中文名稱是新凱來,

該公司的網址:

https://www.sicarrier.com/


在台灣有一些聳動的新聞標題例如:

ASML危險了…,工商時報2025/3/29

挑戰ASML!,鉅亨,2025/3/28

中國新凱來號稱「先進半導體全村希望」,財訊,2025/3/28

中國晶片製造突圍?,優分析,2025/3/27

深圳最神祕半導體公司不藏了,遠見,2025/3/31

解密新凱來:中國半導體設備自主化大旗下的三大疑慮,Digitimes,2025/3/31

從該公司網站,產品為電子製造設備,往下分半導體製造、家電及終端、計算機通訊、通用電子製造,

但是點進網頁,只有一些簡單的產品外觀圖片,看不到太多的資料。


圖片取自新凱來官網


不過這在一些設備廠的網頁是很常見的現象,

網頁上通常只會放一些簡單的設備外觀照片,

連性能規格、外觀尺寸都沒有,

原因也很簡單,保密!

客戶如有興趣再聯絡帶資料見面詳談。


新凱來在SEMICON CHINA 2025展出很多海報,

相關產品製程幾乎涵蓋目前五大半導體設備領導廠商ASML,Applied Materials,Tokyo Electron,Lam Research,KLA的擅長領域。


有些網上專家對現場沒有實機展示質疑實際上的設備開發狀態,

但這其實是很多設備廠參加展覽的常見現象;

原因包括設備是下訂製作,要麼還在作,要麼作好已經交給客戶,怎麼可能沒事有多的設備拿來放到展覽場?

如果是實驗設備,平常都放在潔淨室或無塵室中作實驗,拉出來到展場中,在一般環境下承受各種污染,展完回去再作實驗還要費工清潔處理,承受不可察之的污染變異影響?

像半導體設備參加展覽通常是放設備介紹資料、局部運作影片,除了塵度要求較低的封裝設備,很少半導體設備會直接搬一台去展場。

B to B專業客戶通常是相關領域,夠資深的客戶,設備廠的業務早就認識了,相對設備可能早就安排去工廠看過了,展場通常是跟客戶聊聊天、博感情;

就算是難得碰上新客戶,想看、評估設備,留資料詳談、再約時間去工廠看。

參加展覽其實多半的目的只是用來秀存在感,跟撈新客戶新人資料。


所以新凱來是不是真的有作出設備?

設備有無競爭力?

坦白說還需要時間觀察,看看未來還能參加SEMICON多少次^_^。

如果沒有真正的銷售實績,公司燒錢的速度撐不了幾年,很快就無法參加貴鬆鬆的SEMICON。

看2025/5新聞,新凱來要融資28億美元,參考

相當於840億台幣!

很驚人的資金,台灣設備廠百億就算頂了,

而且往往都是作了很多年的老公司,

中國的手筆實在很驚人,

像當年的紫光,喊的也是很驚人,還想併台積,也從資本市場拿了很多錢。


新凱來會不會成為另外一個紫光?

拭目以待。


其他還有不少中國半導體廠商趁這幾年的半導體管制開發設備找客戶驗證、出貨,不論實際營利,至少營業額都有明顯衝高,以下是參考自Deepseek的資料:

Deepseek:中國半導體設備廠排名與營業額

裡面完全沒有新凱來^_^。










2025/6/10

iPart進階:iLogic元件

經常使用 Inventor 的使用者應該都知道,

對形狀相同、尺寸不同的零件可以使用iPart功能建立零件庫,

使用時直接從清單中選擇需要的尺寸零件;
i
Part規劃時除了給尺寸以外,也可以指定iProperties欄位跟存檔名稱,還可以發佈成資源庫元件,以資源庫元件方式使用。
使用iPart建立平墊圈
製作元件指令,可以再加上iMate(自動組裝功能)發佈到資源庫中使用更方便
有關自製元件發佈到資源庫的方法有點複雜,會另外說明

但是如果幾何特徵中有一些不需要的項目,

在iPart清單中並無法有效的處理,

所以在某些需要抑制特徵的零件設計上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另外iPart只能處理零件類型,無法處理組合件類型的元件,
使用上相對有些限制;
為了處理組合件,多學跟使用iAseembly也是另外一個考慮,但是在某些應用方面還是會受到制約。

因應客戶有一些不同的特殊應用需求,
iPart 跟 iAssembly 都無法滿足需求,
因此從2009版開始,Inventor支援新的簡易“程式”開發功能,
這個功能被命名為“iLogic”,
基本上就是在Inventor的VBA上再加上一層簡易的指令跟開發介面,
給沒有程式開發能力的工程師有機會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指令語法控制模型與圖面的內容變化,
達到更自由的參數模組化設計。

嚴格來說這個功能原來是第三方軟體開發業者利用Inventor VBA功能開發出來的賣的,
後來被Autodesk看到覺得不錯,就併購放進Inventor成為標準功能;
Autodesk 好像經常幹這種事,
所以熟悉軟體 VBA的Inventor 高手或許也可以藉此開創自己的商機也說不定。

Autodesk有一個類似Google Play或iTune APP商店的網站APP Store
可以提供免費或收費的Inventor外掛,可惜很少看到台灣的,
我也不算真的會寫程式,不然就可以來試試看,賺一點小錢來更新電腦硬體。

在 Inventor 隨後的版本,我忘了是v2012還是v2013版開始,
在組合功能表中的置入元件功能表中,可以看到多了一個"放置iLogic元件"的功能,
當使用者選擇置入元件時,Inventor會開啟一個對話視窗供使用者選擇或輸入參數資料,
並根據輸入或選擇之參數計算模型幾何後置入元件,
名稱通常是取原檔案名稱加上-01、-02等。
置入iLogic元件
必須先將組合進行存檔才能使用該指令

因為iLogic的功能特性關係,使用者可以賦予置入元件更大、更多的變化,
完成iPart所不能完成的工作,
但是有一個很不好的缺點是檔案名稱不像iPart可以直接指定成員的名稱(儲存檔名)。

不論iPart或iLogic,要進行元件參數變化設計時一定要先搞清楚參數的變化,包括要設置一些關鍵的使用者參數,這個部分要從產品的規格資料開始,找出變化起始的參數與變化關係函數(公式),給予參數特定名稱,並指定為“關鍵”,如此一來在放置時可以更快的找到對應的參數變化。

使用iLogic製作的元件相對iPart元件有幾個主要差異如下 :
1. 可以對幾何特徵進行抑制
2. 可以透過條件判斷敘述給予更多的控制,例如常用的IF-THAN-END IF控制或者是Case
3. 可以在組合模型中的不同元件之間傳遞參數
4. 呼叫VBA等等

在組合中置入iLogic元件甚至可以不需要為置入的元件寫任何iLogic程式,
只要在該元件的“參數表”指定某一參數為“關鍵”,
該參數在置入時就會變成可以選擇或輸入的項目,比起iPart需要規劃清單更方便。

舉鋁擠型元件置入組合為例,
如果拿一個參數名稱與設定都沒有改的元件模型,

以"放入iLogic元件"命令置入組合,
所有參數都可以進行設定:



如果進參數表將其中一個參數設定為"鍵",並改名為"Length"以便於識別,

將鋁擠型長度參數'd0'改名為"Length",
並將"鍵"欄位點選為打勾狀態。


同樣以"放入iLogic元件"命令置入組合,
此時就會只剩下"Length"這個參數可以設定數值。



因此可以利用 iLogic 規則去對參數行更多的控制來產生iPart所無法形成的原件。

缺點是放入的iLogic 元件檔案名稱無法自訂,會自動在原檔名後命加上 "-xx",
如果對檔案命名規則有要求,就必須多執行一次"儲存並取代"指令,並刪掉原來名稱多的檔案。

目前還沒找到方法可以在放入iLogic元件時自訂檔名。

2025/5/19

設備廠的開發成本與存貨

產業用設備就是跟著客戶產業需求走,

只要客戶有新的產品(材質、尺寸、外型等變化)、製程,產能提升去瓶頸等需求產生,

設備廠就產生有新的生意機會,也就是要作新設備,或者是要改舊設備。

如果客戶產業都沒有新機、改機需求,那設備廠就是等著喝西北風...


設備廠一般來說喜歡新設備的訂單,營收數字會比較大,相對人力成本佔比可以控制在比較低,

相對的改機營收很難高,又耗工,坦白說除非沒生意或者是新、大客戶作口碑,不然大部分設備廠應該都不喜歡作改機的生意,

尤其是那種要在客戶工廠、產線上改的,時間壓力很大,而且不能出錯,一旦出錯會影響生產,壓力就更大。

一般來說作客戶新設備或改設備需求大部分是可以參考既有設備進行修改設計與製作,

很少數的新需求需要重零開始重新設計。


一旦要作新開發設計的成本很高,

規格制定、討論、設計時間長,

製作過程問題處理,

測試時間更是難以估計,

而且作完的雛型機可能根本就賣不掉;

這些原型機、雛型機賣不掉,

留在帳上未打掉成為研發、營業費用前,

就會在財報上以存貨形式存在,

很多設備廠、公司內部設備單位常常會有一個"倉庫",

裡面放著這些沒買出的存貨(原型機、展示機),

甚至會故意讓來訪的客戶、賓客看,

讓客戶下單價少砍一點^_^,

像這種無法售出的存貨最終都會費用化打掉除帳,都是成本,白花花丟給回收商的銀兩…。


另外一種存貨就真的是庫存貨。

可能是標準機型,可能是業務預測客戶需求先做起來等下單、交貨,

這種狀況一般來說對設備廠是一種用來體現快速競爭力不得不支出的存貨"成本"。


另外還有一個老闆心裡知道但是當作不知道免得心痛的"黑庫"成本,

裡面放著開發過程中選錯規格、買錯數量多的、無法退換貨的元件,

曾經在第一家公司工作時,工廠旁邊有一個不起眼的儲藏室,

裡面聽說堆了大概有破億的料,主要來源就是開發過程中設計錯誤或買錯的料,

這些都是料在帳上,通常會跟著設備出貨已經被拿掉,是沒帳的。

這些料原則上都會想要在新設計時想辦法用掉,

但是因為沒有建立清單,工作又忙,

怎麼可能花時間去找出來用?

而且放了一段時間也不知道功能是否還正常?

所以這些因為"錯誤"產生的料件實務上很難在設計時被用掉,

而且用這種已除帳的黑料會使新設備的材料成本失真,

造成下一台必須買料時的成本有問題,

所以"黑料"現實上很難在新設計中拿來活用、降低成本。

想降低黑料必須透過完善的料件庫存系統才有機會,

首先把這些料件歸回到公司的材料庫系統中,

才有機會被活用並正確的沖消掉,

但是一般的小型設備廠體制上很少看到會這樣做,

一是沒有完整的系統,

二是不想浪費庫存空間,

最理想狀況是拿去跟供應商退換貨,但是一般來說會比較麻煩,尤其是訂製品基本上是不可能。

或者被組裝人員、工程師私下處理掉…

通常比較會有機會被合理、合法、合規拿來用掉反而是測試出問題時,訂新料件未到前會去找看看有沒有剛好可以用上的?


這個問題在各家設備公司應該都存在,

除了少數非常貴的料件會盯很緊,價格不高的黑貨應該很少會花時間去管。

所以設備開發單位跟組裝工廠永遠會有一個"黑庫",放著一些沒有帳的料件,

有時候這些黑料會救了組裝造成的毀損責任,

有時會解掉測試時急需用料的需求,

這永遠會是開發過程中的成本,

這種料作為開發的成本費用隨著設備出貨時一起報銷掉也是合理的。

通常不太會讓老闆、財務單位知道,老闆應該也不想知道^_^。

2025/4/25

Inventor支援免費LibreOffice

有些使用Inventor作機構元件設計的使用者會使用與Excel連結功能去讀寫外部的Excel檔案表格中的內容,
與內建尺寸標註產生計算關連後就可以利用外部的Excel檔作參數驅動自動設計產生生的3D模型,
早期的Inventor "應該"有花錢跟Microsoft買Excel驅動程式,在安裝時會自動進行安裝,
即使客戶端電腦沒有裝Microsoft Excel可以讀寫Excel檔,
但是不知從那個版本開始就不行了,
我想原因也很簡單,成本費用問題,
Autodesk不想付這筆錢,
要用客戶自己付,
所以就變成客端電腦如果沒有安裝Excel程式就無法使用參數連結Excel檔的功能,
這對本來有使用Microsoft Office的使用者來說沒什麼差別,
但是對一些比較在意費用沒有花錢買Microsoft Office軟體的使用者等於就切斷了與參數表與Excel檔案連結使用的功能。

如果擅長使用iLogic,其實問題不大,改用iLogic作計算再丟給尺寸參數用,把外部參數檔案改用標準的 csv 或txt檔就可以。

像我已經習慣使用免費Google的"試算表、"簡報"、"文件"、"表單",Microsoft Office其實早就沒在用,所以每次開以前有使用參數表Excel連結檔案就會無法使用該功能,不方便但是還是能作參數驅動的自動設計。

註. 一些使用到讀取Ecxel表的功能或預設值載入,例如螺紋、間隙或板金折彎表格) 的預設格式,沒有Excel就會無法直接編修,必須上傳Google"試算表"修改後再下載到電腦中使用,有點小麻煩,但是省錢^_^。

對已經花不少時間在熟悉Excel檔的使用者來說問題就來了,不能用很麻煩,要把一些既有檔案轉換格式才能用,
而且在一些可以很方便使用LOOKUP函數就可以輕鬆作到的參數計算用iLogic改寫會比較冗長且難以維護,
所以對一些使用者來說還是想用參數表Excel連結檔案功能。

好在從Inventor2025版開始,Inventor加入了支援LibreOffice功能,
不願意花錢裝Microsoft Office的使用者解放了可以繼續使用參數表Excel檔案連結的功能。

在「應用程式選項」的「一般」頁籤中加入了新的下拉式方塊,可讓您指定用於開啟工作表檔案的預設編輯器。



如果您的系統上已安裝 LibreOffice,則可以使用以下三個選項:

自動:Inventor 最初會搜尋 MS Excel。如果找不到,則會尋找 LibreOffice。
Microsoft Excel:Inventor 僅會搜尋 MS Excel。
LibreOffice:Inventor 僅會尋找LibreOffice。Inventor 會單獨搜尋 LibreOffice。

對沒有裝Microsoft Office但是又想用參數表Excel連結功能的使用者(應該不多,台灣大部份公司都會買),有興趣可以試試。

2025/4/22

CAx軟體銷售的經驗分享^_^

職場生涯待過5家公司,

分享一下其中比較少人接觸的CAx軟體銷售工作經驗。

已經離開該公司、工作10年了,應該不會有洩密的問題,

雖然實際營運狀況會有所不同,

不過基本上牽涉到人的部分應該不會差距太大^_^。


第1、2、4家公司主業都是作電子業零組件生產製造,待的單位都是作生產設備規劃開發設計或導入評估,

第3家公司是作產品(機構)研發設計軟體相關銷售,

第5家公司是作 AOI 設備,

這 5 家公司的工作內容性質都跟自動化設備有關,

算是對得起從機械相關系所畢業的學經歷背景,

沒有浪費到國家花在我學生時代的資源^_^。


工作經歷的 5 家公司裡,

第一家公司(中華XX股份有限公司)給我打下很深厚的專業基礎,

但是在第3家公司學得更廣,在3D CAD跟一些CAE軟體應用上學得更多更深。

第一份工作入職有3個月的教育訓練,包括到公司集團母公司大X兩周的教育訓練,從公司組織、產品、行政、設備研發專業等都有,更早以前還要去現場實習加工、組裝、配線,總共6個月!!!

這在後來待過的公司或聽過的業界案例幾乎是絕無僅有的,

當時的前輩同事也說公司集團根本是台灣北部最大的"職訓中心",

人訓練完後,工作一陣子,常常就因為集團前景、薪資、職務成長及經營者觀念問題離開,

前輩也勸我千萬不要待太久,沒想到我待了將近12年^_^。

對照同產業中其他公司的發展,破產倒閉的中華XX跟經營不善甚至主導權異動的大X,原負責經營的相關家族很難說沒有關係跟責任,私下聽過的一些暗黑史就不太適合公開說了^_^。

進第二家公司教育訓練只有5天不到,或更少?沒太多印象,畢竟本來就從事相關專業工作,挖角轉換公司的教育訓練就是偏重在公司相關組織行政介紹等,自然不會有太多專業教育訓練的安排。

到了第三家公司XX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當技術支援,教育訓練剩2個小時^_^,總經理跟我講了一下公司的組織狀況&各部門主管的個性,我負責的軟體產品概況跟定價慣例;其他就沒了…

這也是合理,一百多人的"小"公司(相對前兩家是集團上萬人),從產業挖角來的本來就是要馬上幫賺錢,那有時間跟本錢給你學習、慢慢來?!

就職三個禮拜就帶著筆電跟一套剛學的CAE軟體去客戶端作展示跟驗證。

這也是台灣中小企業的常態,沒有時間、本錢慢慢訓練新進員工。

雖然薪水跟職務發展機會比留在前兩家公司的產業裡發展少很多,但是在邊作邊學的過程中,這一段時間,卻是經歷最多而廣的,在CAx軟體操作應用上學得也是最多的一段時間;

另外還見識到商業行為跟人性的好壞各方面,

只要與同事、客戶、原廠接觸,就有機會學習到一些新的知識或觀念、或看到一些新東西,

坦白說工作不算輕鬆,不過認識很多不同機械相關跟其他行業的工作者,

軟體教學也還蠻受認同的,以工作成就感來說,算是蠻愉快開心的^_^。


除了技術學習以外,

其中印象深刻是在銷售相關,

畢竟公司主要營收就是軟體與相關服務的銷售,

而以前的工作也不用管銷售,

所以這些銷售上相關的種種狀況對我來說很新鮮有趣,

那為什麼會離開這個 CAx 軟體行業?

只能自我安慰說太老實的人不適合待這個產業^_^


軟體部份有分代理經銷跟自行開發兩部份,我的主要工作在支援代理經銷軟體的技術部份;

軟體公司的銷售運作完全跟以往身為軟體使用者的想像有非常大的差異,

以前的想法,就賣個 3D 機構設計軟體產品有什麼複雜?

不就分標準版跟專業版兩種?

實際接觸後才發現有夠複雜XD;

軟體產品賣的方式是以授權合約來看,區分成全新授權,有效維護合約內授權,過期維護合約授權等等,

另外還有由不同軟體升級上來的有效維護合約、過期維護合約授權等等;

甚至過期維護合約還分過期多久?

有無競爭產品同時介入?

軟體購買的套數?

每種授權合約原廠給的成本(美金計價)都會不同,出乎意料之外的複雜。

代理經銷公司就是將原廠給的價格(成本)加上匯率風險、經銷成本、基本利潤後成為給業務的成本,

所以公司會有一份產品成本文件,

想當然這份文件算是公司最機密的資料之一,

一般業務人員跟技術支援人員都不會有機會看到^_^。


業務銷售給客戶的售價減去給業務的成本就是帳上的銷售毛利,

銷售毛利就是公司訂給業務人員的主要工作目標;

比如說單一業務人員一個月的銷售毛利基本目標是40萬、100萬等等,

到分區業務單位月,毛利目標就是是200萬、500萬等等,

幾個業務分區總和起來,這樣每個月公司的毛利目標例如就是2000萬。

公司的年毛利目標就是2000萬乘以12個月(假設每個月相同),等於2億4000萬,公司的最終利潤還要扣掉非直接費用等減項與加上軟體原廠給的"返點"加項,就是淨利。

返點的概念有點類似銷售獎金,銷售軟體套數或金額達到原廠給的目標時,原廠會提供的獎金回饋,這個回饋可能是直接給錢,或列在下一個銷售週期應付帳款的減項。


在這種以軟體授權合約銷售毛利為績效指標來計算個人、部門獎金的制度下,

每個業務、業務主管都想盡辦法拉高給客戶的銷售價格,降低來自公司的成本價格,增加銷售毛利。

所以有些厲害的業務就會使出奇怪的招數找原廠PM進來,談授權合約的例外狀況要求打折,例如從競爭軟體,例如從套數,例如客戶在業界的指標地位,反正掰得出來就用^_^。

其實原廠PM久了也知道其實這些業務就是想要降低進貨成本來拉高銷售毛利!

銷售行為就在客戶、業務、業務主管、公司主管、原廠你來我往的爾虞我詐之中進行跟協商。

採購軟體端的客戶想降低採購成本,

銷售軟體端的業務人員、業務主管想拉高銷售價格、降低進貨成本以擴大毛利,達成公司給的目標甚至超過以獲取更多的獎金,

公司想要確保銷售毛利、銷售數量跟進貨額,後兩項牽涉跟原廠談的每季、每年目標銷售額跟連帶的返點,

原廠則想要確保銷售數量與銷售金額,

大家都有自己的利益要顧。


以前就是很單純的設備機構設計工程師,評估軟體只管功能、服務,跟採購價格單位主管與公司能不能接受,那會去注意中間有這麼多的利益牽扯?

實際參與到銷售過程才發現有夠複雜、麻煩,尤其是牽涉到人最麻煩。

比如公司內不同單位、業務搶案子!

跟其他經銷商搶案子!

跟其他軟體搶案子!

凹自己人降低成本支出!


技術端要作的就是幫忙說服客戶端有影響案子最後走向的工程師、單位主管、採購單位負責人跟主管(甚至老闆、老闆娘、二代、其他股東等等),

也碰過要去跟客戶的客戶用英文介紹軟體模擬功能可以作到甚麼程度?!

有時候一個案子牽涉到人還真的是多^_^。


圖片來源,借用CMoney討論區龍大的圖


但這也是工作上有趣的地方,以前單純的負責技術就好,其他都不用管,

那裡知道賣個機構設計軟體這麼麻煩?也沒機會接觸到這麼多不同職位與個性的人。

當然也有簡單(對業務來說)的案子;

曾經有個案子是之前幫助過軟體使用的學生進了護國神山當工程師,跟公司申請買了兩套軟體來使用,業務很開心,幫忙走個採購程序,輕輕鬆鬆幾十萬毛利入帳^_^,麻煩的事技術支援人員前面都作完了,不過這種例子很少。

印象很深的是案例是被業務為了多賣幾千塊搞砸,這個客戶只要買一套,重點在模擬分析的功能,因為他們的客戶要求作模擬,所以幫作範例,陪該公司的業務去跟他的客戶說明,一切技術上的問題跟需求看來是OK了,客戶準備下單買軟體最後一刻,闆娘出面砍價,要求開價27.5萬的軟體降個五千、一萬的,結果業務想說很篤定就不願讓,然後搞得闆娘不爽硬是不買了,要研發單位主管改換其他軟體進行評估XD。


所以整篇廢文關鍵點來了^_^

CAx軟體的銷售以相關公司跟業務人員的立場來說,CAx軟體銷售的重點是什麼?

其實很單純:能賺多少錢?

所以當一家公司可以複式經銷多套軟體時,業務會傾向賣毛利高的產品,最好銷售週期也不會太長,

其實沒在管客戶需求的,客戶的需求要設法從軟體特性找出可以讓客戶心動想用去創造出來的。

公司一開始只賣A社軟體,A社也希望公司不要賣其他家的軟體;

後來A社找其他公司加入代理,原本接近獨賣擁有最低成本與定價權的優勢慢慢消失,

公司當然不可能就此妥協無作為,所以與A社 談判要求可以賣其他家的CAx軟體,

由於A社市場大,公司手上有許多機械相關客戶,其他軟體原廠本來就一直想要建立合作關係,

因此就開始銷售其他家軟體,

但是因為其中SE軟體跟原本銷售的A社軟體產品功能定位與銷售對象客戶群實在太接近,一開始是成立另外一家公司賣SE軟體,

這種另外開一家公司賣不同家軟體的情況在專業軟體銷售市場中其實很普遍,

可共享產業經驗、客戶群資料,但是又避開原廠銷售產品的內外部衝突問題;

但是市場改變,軟體原廠無法完全掌控時,沒有這種問題,不同軟體經銷就是軟體經銷公司內部競爭,由客戶自己選軟體,畢竟客戶就是那一些,成立兩家公司跟同家公司都很難避免內部衝突,只要原廠無法反對,那就不用這麼麻煩增加管理上的困擾。

因此現在會看到有些稍有規模的軟體代理銷售公司賣的CAx軟體已經不會像以前只賣一家的軟體產品。

對業務來說,這是很開心的事,因為可以賣的產品變多了,那就會有更多的銷售機會,

不管客戶原來是用那家CAx軟體,

如果賣A社比較好賺,有機會就賣A社軟體,

但是自從A社軟體改成租賃制以後,軟體商的毛利大幅下降,

單靠賣軟體的利潤幾乎已經養不起專職工程師,

就我所知原來的工程師要不離職,要不改支援其他軟體^_^

如果賣SE比較好賺,有機會就賣SE,

如果SW有機會賣也很想賣,但是在台灣現在(2025/02)還是獨家銷售,拿不到貨可以賣,可惜!

至於客戶需不需要其實從來不是業務考慮的重點!

業務的重點是要設法找出讓客戶會想買的誘因以取得軟體合約銷售的訂單!

之前就碰過很厲害的業務硬是把功能不適合客戶需求的軟體賣給客戶,然後要技術支援人員想辦法解決客戶的需求,但是功能就是作不到怎麼想辦法,軟體又不是自己能寫的?最後自然就會產生衝突,業務跟技術支援與客戶三方的衝突;

曾經嚴重到技術支援實在無法克服,客戶也無法接受,最後客戶要求退貨退錢,但是業務不給退,鬧僵後被告上法院。

深刻體會一個前輩說的:

業務說的話能信,屎都可以吃!

後來跟軟體自行開發部門的工程師熟了以後才知道,才知道自行開發軟體的部份更誇張,只有軟體介面也敢賣,還真的有客戶買了軟體,然後工程師才開始拼命寫功能的部份。

後來到了第五家機械設備公司,老闆跟業務也是很敢,明明沒作過的設備說有作過沒問題,交貨時間短也沒問題,結果就是邊設計邊出圖,組裝到測試一路修修改改,客戶端也來不及找其他廠商,一邊罵一邊提供材料測設備。

不過這也是公司經營銷售上的難處,

怎麼可能把產品弄到完美才賣給客戶?

那要花多少時間跟多少成本?

而且100個客戶公司有300種意見,怎麼可能完美,

重點是時機掌握不好,客戶的商機早就被搶走了!


所以在製造業工程端上,其實一直都有這種問題,邊作邊改。

學到的經驗就是雖然早買早享受,但是千萬不要買第一批的產品,通常可能會有很多問題需要改善…

2025/4/8

債券ETF開盤淨值估算參考,以00937B為例

投資債券ETF在早上開盤前都會很好奇今天開盤的價格,

有沒有機會以當日低價買到或當日高價賣出?

至少也要買賣價格不會吃虧。

其實我只是奈米戶有什麼好計較的^_^


那有辦法找到可估算開盤合理價格的方法?


我的邏輯是:

1. 債券ETF有追蹤特定指數

2. 債券ETF淨值變動等於參考指數變動加上匯率變動,再加上可能的除息減項

3. 債券ETF市價理論上會貼近淨值,合理誤差在 +-0.5%以內


像很多人買的群益ESG投等債20+,00937B追蹤的是C84LESG,參考官網:

圖片來源:群益投信網站

我找不到這個指數的即時變動,

只找到在 ICE Index Platform的每日收盤值:

圖片來源:ICE Index Platform網站

從表中可以切換日期得到最新跟前一個交易日期的指數數值,

例如:

2025/4/7指數:126.633

2025/4/4指數:130.319

那淨值變動應該是:

(126.633-130.319)/130.319 = -2.83%

前一日群益投信淨值為15.8069

那最新淨值應該是:

15.8069*(1+-2.83%)=15.3596

再加入匯率變動,台幣對美元通常一天的匯率變動是1/1000在跳,可以先忽略。

聽說美國債券交易的時間一天有23個小時!!!交易員都不用睡覺?

所以這個參考指數到了台股開盤會變成多少?

不知道,所以只能先假設債券價值變動應該很小。

不過從參考指數變動跟前天淨值可以得到一個開盤前的參考淨值,

加上可能+-0.5%的折溢價,至少會有一個參考值,

總比那些胡亂猜價格好多了。

其他追蹤ICE的債券ETF也可以用同樣方式。


其實我後來發現群益會在早上8:30更新最新的淨值,不用這麼麻煩自己找指數算^_^。



以下是拿這個問題問 Deepseek的回覆:

估算台股ETF如**群益ESG投等債20+(00937B)**的開盤淨值,需綜合以下關鍵因素:

### **1. 標的資產價格變動**

- **美債價格波動**:若該ETF主要持有美國20年期公債,需參考:

  - 美股收盤後至台股開盤前,美債期貨(如美國公債期貨)在亞洲早盤的價格變化。

  - 美國長債殖利率的變動(如10年或20年期美債殖利率),因債券價格與殖利率呈反向關係。

- **指數追蹤誤差**:若ETF追蹤特定指數,需觀察該指數的即時表現(如彭博20+年期公債指數)。

### **2. 匯率影響(美元兌新台幣)**

- **即期匯率**:台幣開盤時的匯率相較前一日收盤的變動(例如:若美元升值1%,淨值可能同步上調1%)。

- 可參考台灣銀行或國際匯市(如美元指數、離岸人民幣匯率間接影響)的即時報價。

### **3. 淨值估算公式**

粗略估算公式為:

預估淨值 = 前日淨值 * (1 + 美債價格變動率)*(1 + 匯率變動率\right)

**範例**:

- 前日淨值:15元新台幣。

- 美債價格上漲0.5%(因殖利率下跌)。

- 美元兌台幣升值0.3%。

- 預估淨值 = 15 × 1.005 × 1.003 ≈ **15.12元**。

---

### **4. 實務操作建議**

- **參考IOPV(盤中參考淨值)**:台股開盤後,證交所每15秒公布一次IOPV,整合即時匯率與標的資產價格。

- **關注國際市場動態**:

  - 美國公債期貨(如:芝商所20年期公債期貨代號**UB**)。

  - 匯率即時數據(如XE Currency或央行匯率看板)。

- **ETF官方資訊**:部分投信公司會在官網提供盤前淨值預估(例如群益投信)。

---

 **5. 注意事項**

- **時間差問題**:美債市場在台股開盤時(09:00)尚未開盤(美東時間約21:30),故需依賴期貨或電子盤報價。

- **費用扣除**:管理費已每日內扣,估算時通常不需額外調整。

- **市場情緒影響**:ETF市價可能偏離淨值(溢價/折價),尤其遇重大事件時(如聯準會利率決議)。

---

**結論**

投資人可透過「美債價格變動+匯率變動」快速估算,但精確值仍需以IOPV或投信公告為準。建議開盤前關注:

1. 美國公債期貨即時報價。

2. 美元兌台幣匯率。

3. 國際債市重大新聞(如通膨數據、聯準會談話)。

2025/4/5

投資債券的教訓:殖利率?

特別提醒:網頁上的投資社團廣告都是詐騙,千萬不要點進去加社團。

注意到債券ETF,是從2023年中開始看財經節目超錢部署,主持人與億元教授的介紹,
覺得接下來美國基準利率下降趨勢預測是合理。
個性比較保守,只想投資趨勢比較容易預測的投資產品,
加上債券固定配息,方便每個月現金流的掌握,
所以就決定來買債券ETF試試。

到2025/4/2為止,帳上虧損-0.92%,
配息加換股的已實現損益賺7.49%,
綜合損益小賺6.57%,
算是小贏定存一年的利率^_^。

但是同一段時間相對台股加權指數在2023/10約16000點到2025/4/2約21300的漲幅有33%左右,
很明顯的在這段時間選擇投資債券ETF的成效遠不如買0050、006208等市值型ETF,也不如0056等高股息型ETF。

雖然到目前為止投資債券的含息與實現損益報酬是正的,
但是從資產投資運用的效益跟通貨膨漲率來看,尤其是跟台股大盤比其實算是很差的XD。

歷經過一年半的買賣與觀察債券ETF,
以一個理工男的角度跟累積的金融知識、認知來整理一些心得,
作為下次升降息循環買賣的參考。

1. 美國FED基準利率:
FED是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的非正式慣用簡稱,
FED基準利率指得是美國銀行的隔夜拆款利率,也就是借還時間最短的,只有一天,
通常由政府公佈與介入操作控制以控制金融市場的基本借貸利率,
利率調高表示政府想要縮減市場流動資金規模,抑制通貨膨漲與過熱的經濟;
利率降低表示政府想增加市場流動資金的規模,促進經濟發展與提高就業率。
FED基準利率,
圖片來源:MacroMicro網站


2. QE,Quantitative easing,量化寬鬆
在2008年金融風暴,美國政府使用了一個金融工具:量化寬鬆,QE,參考註1.*。
藉由買入金融市場上一般銀行所持有的國債、房貸債等,
來增加一般銀行的帳上資金金額,相當於向金融市場注入資金,搭配低利率可促進投資與金融活動。

3. 國際利差、資金流動、匯率
美國是全球政經勢力第一的大國,資本市場開放,全球各國貨幣交換幾乎是以美元作為基準,
當全球各地經濟持平時,美國利率與其他國家若有利差,全球自由流動的資金就會從低利率的國家往高利率國家移動以獲取穩定且更高的資金收益,
例如借低利率(接近0利率)的日本資金投資美國高利率的國債或其他金融資產,
這樣會造成日本國內資金換成美元後匯出到美國買金融資產,
資金傾向由日往美流,
日圓相對美元容易貶值,造成匯率變動,
日圓相對美元貶值會使日本產品相對美國同質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售價更有競爭力;
如果日本經濟發展因匯率低跟低利率市場的資金投資效益上升,
日本公司收益增加、股價上漲,
日本國內資金留在日本市場進行投資可獲利,資金就不會往美國流動,
甚至從國外匯入購買日本商社的股票,
美金換日圓需求增加推升日圓匯率。

因匯率可以影響到本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影響國際資金的流動,
除非國家刻意控制匯率(貶值)提升自己國家外銷的競爭力,
通常經濟發展、匯率、國際資金流動,三者會調整到一種動態平衡。
例外是有國際資產管理公司(通常是美國公司居多)藉由資金規模影響中小型國家匯率,獲取利益的例子,例如1997亞洲金融風暴,註2*。

4. 債券金融商品種類
4.1. 國債,又分短、中、長期國債,
理論上長債期限長隱含風險高,利率會比較高,反之短期債券利率會比較低,
圖片來源:豐雲學堂網站

若出現短期利率高於長期利率,稱為利率倒掛,註3*,
通常是金融市場因為流動資金緊翹需要短期資金周轉產生短期借貸,
或投資人因為看壞經濟發展增加持有長債,
使長債利率下降低於短債,
這種利率高於中長期利率的異常現象,
隱含有過熱與隨後可能發生經濟下行的風險。

4.2. 公司債,
各地區、國家、產業公司發行之債券,同樣有分短中長期債券,
因為公司經營較國家政府風險高,
公司債除期別以外,通常會很重視風險等級,
違約無法給付債息與償還本金的風險跟利率會成正比,
以標準普爾評級區分為A~C,通常在BBB-以上為投資級債券,違約風險低。

以上債券直接買的話,有一種稱呼叫作"直投債",
只要沒違約,持有到期可取回本金與領取期間利息,本金幾乎無損,
所以債券或被視為風險相對較低的金融投資商品。

4.3. 債券ETF
因為單一債劵價格高,不利於小額投資,
投信或基金公司通常會分公債、特定風險評級、特定產業、債期等購入相關債券,
將持有債券分割為適當單位價格,可在股票市場小額交易的債券基金,
採追蹤指數進行被動性投資,定期買賣債券,
持有的債券不會放到到期,
這與直接購買債券持有領息到期還本不同,
債券ETF會有債券交易與評價會產生利得或損失,與管理費、保管費等淨值減損。

5. 債券價格與“利率”關係
在市場上的債券通常指得是已經發行的債券,
票面利率是由發行時的基準利率決定,
如美國FED基準利率加碼x決定;
所以當最新的基準利率上漲時,
已發行的債券利率收益相對變低,
或是剩餘時間縮短可領息總金額變少,
造成已發行債券的交易價值會降低;
也就是市場上的債券交易價值漲跌是跟基準利率漲跌成反比的。

交易價值還跟風險(利率)有關,
風險越高,交易價值自然會降低,
例如當經濟市場下行,市場上的資金想避免股票跌價風險就會轉向相對低風險的資產,
股票市場中的資金由高成長產業往穩定配息的基本需求產業移動,
甚至往黃金、債券、政府公債移動,
債券市場中的資金由非投資評級等級債往投資等級的B級甚至A級公司債、政府公債移動,
舉例來說,當經濟下行,資金往已發行的美國公債移動時,
通常買方願意接受以較高的費用來購買固定利率配息的債券,
例如原本可以用100元購買固定年配息4.5元的債券,交易時的利率相當於4.5%,
因為經濟風險上升,買家願意用105元買固定年配息4.5元的債券,
交易時的利率會變成是4.5/105=4.2857%,也就是市場上債券交易價值的利率就會降低,由4.5%降低到4.287%,
票面利率不變,債券交易價格上漲,交易價值利率下跌,
在市場上講債券漲跌的利率是上述的交易價值利率,
票面利率跟基準利率都沒動。

因為債券市場同時存在已發行跟新發行債券,
債券交易價值就會變得很複雜,
不再是單純考慮票面發行價值,
而是改為交易時的相當利率與剩餘可配利息總值(還有風險)來決定交易價值。

像20254/2晚上美國川普政府宣布基本與對等關稅後,市場預測經濟風險產生資金移動,
同樣是"債券",各種債券漲幅會因為風險不同而異,以相同年期債券性質來看漲幅:

美債等政府公債>A級公司債>B級公司債>非投等債

美股債券ETF代表如:
美國政府20年公債:TLT,台灣00679B,00687B等
A級公司債:QLTA,台灣00751B,00772B等
B級公司債:LQD,台灣00720B,00725B,00937B等
非投資級公司債:HYG,台灣00953B等

債券ETF非常多,規模大小差異很大,績效也有不同,以上僅列出部份供參考,沒有任何投資建議,請自行審酌評估。

非投等債甚至會跟著股票市場一起反應,畢竟公司付不出債券利息的違約風險大增,
所以這一波關稅造成的恐慌、風險,買非投等債的基金、ETF其實會跟著股票市場一起反應價值下行。

當基準利率下降,新發行的債率利率參考基準利率也下降,
已發行的債券交易價值就有機會上升,但不是絕對的,
2024幾次FED降低基準利率後反而都出現一段時間的債券基金、ETF價值下降,
交易價值還是會受債券市場的資金移動、匯率等影響。

所以不可以閉著眼亂買債券,要搞清楚買的債券基金、ETF性質與當初買的目的為何?
來決定要加碼或轉換投資的債券類型與時機點。

如有疏漏錯誤,請不吝告知,謝謝。

以上僅為個人整理心得分享,不作投資建議,請自行審慎評估。

註1. 維基百科,量化寬鬆
註2. 維基百科,亞洲金融風暴
註3. 豐雲學堂,利率倒掛

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本人無關。

特別提醒:網頁上的投資社團廣告都是詐騙,千萬不要點進去加社團。

2025/3/27

看中國開發EUV新聞

最近的Youtube有一些關於中國成功開發EUV光刻機的影片,

註. 台灣業界習慣說法是曝光機。

來源很多,佔多數是兩岸、全球各地華人製作的影片,

多半是對中國開發EUV光刻機比較正向或歌功頌德的說法,

可惜找不到偏綠色彩媒體頻道的報導,

看不到一些平衡的報導。

這些影片中其中有一個比較聳動的說法是中國試產、量產成功後會把EUV光刻機變成白菜價^_^,對ASML形成重大衝擊:


當然所謂的白菜價是形容價格破壞,不是真的要把EUV光刻機的價格降到跟白菜相當。

但是坦白說這種講法是太過於誇張、聳動,

EUV曝光機是工業用的生產設備,

拿來跟消費性量產產品作比喻實在是有點不倫不類,

工業生產設備的客戶目標導向、生產使用上的思考與量產品完全不同。

設備開發是多種技術的整合,

即使有全部的機械零件製造圖面跟元件的BOM表,

中國要作一台EUV曝光機也沒那麼容易;

設備使用的材料、元件因為生產量天生上的限制,加上必須很耐用,價格不可能太便宜,

元件裡有不少是特製品,甚至是戰略管制品,

一開出需求,甚至供應商就知道可能是要作什麼設備,
在目前的管制狀況下,其實沒那麼容易買到。

自己開發元件,可以!
但是需要不同的資源跟花不少時間

這一點中國比台灣有優勢,
中國的大學加上軍工產業,要客製化研發、製作特殊元件比台灣實力強不少。

像我熟悉的AOI設備使用的工業鏡頭對岸產品越來越多跟齊全、品質好,台灣在這方面遠輸大陸;

註. 台灣光學廠商只想作大量的手機鏡頭。

可觀察到在台灣作設備開發難以克服的關鍵元件國產化研發、生產、量產,在中國相對容易成功。



回頭看EUV曝光機,

以我的認知與習慣,

分成載入出(material handling)跟製程(process engineering)兩大類,

載入出分成需處理晶圓與光罩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材料”,

分別要有載入載出Port,偵測有無“材料”,偵測“材料”位置,定位,夾持、移動傳送等相關機構,

製程分光源系統、晶圓載台、光罩載台、晶圓檢量測等模組,

甚至為了避免EUV在空氣中被空氣分子吸收、躍遷造成波長改變,應該還會對光路系統抽真空,所以還要有真空系統,
不過這是我猜的,有機會再問問看、查查看資料是不是需要真空系統。

最重要的光源系統中又分光源產生跟光路兩大部分,
新聞中其實講的是光源,
光路還需要一些精密的鏡片,
多數是反射鏡,
不是一般認知的光學透鏡鏡片,
原因很簡單,13.5nm的EUV無法穿過玻璃、石英等透明材質,會被吸收掉,
必須用反射的方式來控制EUV的路徑。

光的行經路線校正、補償可能需要機構輔助鏡片移動或以演算法作光罩與晶圓相對位置補償。

這些模組機構件又必須能達到Class 10以上的無塵等級要求,以避免污染晶圓造成瑕疵,

以我有限的經驗,光是看得到的這些機構件、元件應該就貴到爆,

更不用說還有檢感測元件、控制系統等等硬體費用,

然後從研發、設計、製造、IQC、組裝、配管、配線、調整、測試、控制系統軟體、檢量測系統軟體、通訊軟體、資料庫軟體開發等等,這一路過來都是很高的人力成本。

EUV設備或應該說系統一年可以賣幾台?

研發費用攤提到為數不多的銷售數量有多高?
若再考慮擴產需求強弱時公司人力維持成本,

這些看得見看不見的費用作出來的設備要賣便宜價?

怎麼可能!?



而且EUV曝光系統在整個晶圓代工製程主要就是在電晶體電路的部分,

其他還有很多線路要用不同的設備,包括不同等級的曝光機製作,

包括不同的直接、間接材料配合,

包括不同的產品製程調整,

這些整合管理也都是學問,

更會影響到生產效率、品質良率及成本,

然後影響到毛利率、淨利率。



回頭只看EUV設備開發,中國能不能作出來?

我的經驗是『能』!


就看願意投入多少資源,要花多久時間?

全世界有能力負擔得起開發EUV設備資源的國家不會只有荷蘭、美國、日本,

我覺得當年日本Canon、Nikon會輸ASML不單純是因為技術問題,更大的可能原因是覺得開發成本高、需求少、效益低,

沒想到後來的需求這麼強,而且客戶願意花這麼多錢買設備,錯失了DUV Imersion系統跟後續EUV系統的商機。

已開發國家公司的考慮是開發的經濟效益值不值得投入這麼多有限資源下去作。

但是中國面臨美國技術管制,

考慮的是科技發展若被限制住,將對國家發展或產生很不利的影響。


美國限制買不到機器設備,
但是只要有人作出來成功的案例事實可以作為參考,要不要試試?

如果國家給人、給錢就幹!

只要人夠多、錢夠多、時間夠長就有機會作出來。

不過在“參考”情況下作出來的設備很可能會在“技術”上慢個幾年,

對ASML來說,壓力在於開發出更先進技術機台的速度要能持續把中國拋在後面,同時最好能降低成本,保持一定的技術與成本領先,才能擁有一定的銷售競爭力與利潤。

不像這幾年,EUV系統這種獨家商品,價格基本上是賣家說了算,
算清楚客戶的需求界限,先給個高報價試試無妨,
反正又沒有競爭的供應商。


我相信ASML對於TSMC獨霸先進晶圓代工製程市場也很傷腦筋,只有一個客戶有能力買的設備怎麼開價?

東西再好用,只有一個客戶會買,那根本就是設備開發商的惡夢,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很傷腦筋。


目前看到的原始訊息:

目前中國開發出來了EUV“光源”,使用了與ASML不同的技術,

至於整台EUV系統?

文中有描述到還有其他需要解決的,

除了設備本身,還有光罩、製程上各方面的整合與測試、驗證、確認都要花時間去作跟累積經驗、知識。

看報導是2025Q3可以試產;

但是要到真正可以上晶圓代工產線作量產應該都還有一段時間。


作設備開發怕的是:

不知道問題出在那裡!

只要不是天生物理、化學理論限制上無法克服的問題,

找到問題後接下來就是擬對策花錢跟時間去解決問題。



2025/3/22

換位思考:美國先進晶圓代工

台積電到美國投資晶圓代工產業對台灣是好是壞?

在民主、言論自由的台灣,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觀點認為好或壞。


現在AI很方便,可以很快從網上的資訊幫忙整理、摘要出重點;

首先問了“那個男人”推薦的 Perplexity:


Q: 台積電到美國投資擴產的好處?

Answer: 

台積電到美國投資擴產的好處包括:

1. **避免關稅**:在美國設廠可以避免晶片輸美被課徵大幅關稅,減少成本壓力[1][5]。

2. **分散政治風險**:在地緣政治風險增加的情況下,將部分產能移至美國有助於降低政治風險[3][6]。

3. **提升美國客戶滿意度**:滿足美國客戶的需求,提高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可靠性[2]。

4. **吸納技術和人才**:在美國設廠可以吸納當地的半導體技術和人才,增強研發能力[3][8]。

Citations:

[1] 台積電加碼千億投資美國是為避關稅?看懂背後考量、獲利影響 - 中央社 

[2] 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能保4年平安?會變技術提款機嗎?台灣半導體 ... 天下

[3] 完整分析》台積電3奈米赴美「去台化」?海外設廠成本高,但有這…,商週 

[4] 台積電赴美設廠的緣由與影響-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5] 【主題研究】台積電變「美」積電?四大關鍵看懂賽局利弊! Macromicro

[6] 台積電海外設廠成本高但有這四好處 - 財訊

[7] 台積電加碼投資美國學者:台積電做錯決定、失去一張好牌 - 經濟日報

[8] 台積電赴美恐變美積電?律師點「4大好處」全說了 - Yahoo奇摩新聞


Q. 台積電到美國投資擴產的壞處?

Answer:

台積電到美國投資擴產的壞處包括:

1. **短期毛利率影響**:大量投資可能會導致短期內毛利率下滑,因為美國投資不享有台灣的投資抵減和折舊優惠[2]。

2. **人才和技術流失**:在美國設立研發中心可能會導致人才和技術從台灣流失,影響長期的技術領先優勢[2][3]。

3. **資本支出增加**:龐大的資本支出可能會增加財務負擔,對股價產生短期壓力[6][7]。

4. **地緣政治風險**:過度依賴美國市場可能會增加地緣政治風險,尤其是技術外流的問題[3][4]。

Citations:

[1] 台積電砸千億投資美!分析師列「8大影響」:買到4年免死金牌,TVBS

[2] 台積電去美國大投資到底好不好?分析師這麼看 - 經濟日報

[3] 台官方:台積電不可能變「美積電」 海外投資若危害安全不予核准,HK01

[4] 【主題研究】台積電變「美」積電?四大關鍵看懂賽局利弊! Macromicro

[5] 製造、封裝、研發中心都要蓋台積電擴大在美投資是好是壞? 阮慕驊 ... Yahoo奇摩新聞

[6] 台積電還能投資嗎?赴美投資1000 億美元的優缺點與懶人包 - 雲投資 

[7] 台積電還能投資嗎?赴美投資1000 億美元的優缺點與懶人包- PressPlay 

[8] 台積電多數赴美員工拿的「小綠卡」是什麼?為何引發爭議? 美國 ... 天下


同樣的問題可以拿來丟Copilot、Gemini、Deepseek…


回答看起來有點不同,但基本上的重點都差不多,

原因很簡單,很多都是抓網路上的文章,

尤其是點選率高的幾篇觀點都很接近。


回到標題:『換位思考』!

台灣一般人會怎麼想?

台積電的員工會怎麼想?

台積電的不同國家客戶會怎麼想?

台積電的供應商會怎麼想?

台積電的競爭者三星、Intel、Rapidus、中芯、聯電、力積電…會怎麼想?

股票投資人看多、看空的會怎麼想?

政治傾向偏藍的、偏綠的會怎麼想?


我想會有很多答案跟看法。


但是…

美國人怎麼想?

美國政府總統、國會、軍方怎麼想?

美國軍武公司、商人怎麼想?


台積電、台灣、美國,甚至中國接下來事態的發展會走到那種狀況?


換位思考從美國國家、軍事產業、半導體產業利益來看看。


如果要我從美國利益的角度,

來看台積電晶圓代工在全世界接近寡占的優勢這個現象,

對美國來說該怎麼作?

那我就分以下三步:

1. 讓廠商來美國生產,最好把之前賺的錢拿到美國來蓋工廠用

2. 讓美國先進晶圓代工產能擴增成為世界領先地位

3. “降低、壓制”非美國產能,也就是削弱TSMC在台灣的產能

當美國在先進晶圓代工製程形成寡占地位後,MAGA!!!

中間過程該用什麼手段、方法?

要不要考慮道德、人權問題…?


不敢寫最糟糕的可能發展。


參考:

曾提中共犯台就摧毀台積電 美國準國防次長:絕不能落入敵手,自由時報

漢光41兵推 美退役上將任總長顧問,自由時報

日自衛隊前幕僚長岩崎茂 獲聘政院顧問,自由時報


希望不會走到我設想最糟糕的狀況。


註1. 台幣過去三個月對美金貶值:

2024/10~2025/3美元兌台幣匯率,
銀行賣出匯率,資料來源:中信銀


註2. 美金匯率過去三個月變動,

2024/12/27~2025/3/27

資料來源:googlefinance


註3. 美金匯率過去6個月變動,

2024/9/27~2025/3/27

資料來源:googlefinance

註4. 

2025/3/20

推薦小說、動畫:銀河英雄傳說

第一次接觸到『銀河英雄傳說』這套小說、動漫是在1994年服役期間,
有一次放假回家看到有線電視台播的動漫,
一看就被吸引住,很有深度的動漫,
就像是另外一種版本的三國演義,
額外加入了很多有關政治 、心理 、科技幻想題材。

跟同梯預官一位交大博士聊起,才知道動漫是由書改編而來,總共有10本(篇)!!!
這一套書是日本作家田中方樹從1982開始寫,到1987年完成。

書、動漫在日本跟中國都很紅,
等不及第四台播動漫的進度,就想趕快去找書來看,
可惜的是,在台灣有點冷門,實在找不到!

銀河英雄傳說的內容對一般青少年太深奧複雜,
書名對成年人看起來太幼稚^_^。

在台灣,很多人看過三國演義的動漫、卡通,玩過遊戲,
但是真正看過三國演義書本的人應該不多,太累了^_^,
我是要考預官時,國文科考試不知道該如何準備,去圖書館借來看過,還有一些其它古文觀止、聊齋、紅樓夢、西遊記等等。

像這種長達10本的長篇小說,
內容對政府、政治人物、商業、宗教、媒體多有批判,
藉描述發動戰爭的愚蠢原因來反戰,
很多內容看起來很傷腦,
以讀書市場還真的是有點特別 、有點小,
一般書店也不會想擺這種冷門的書。

一直到後來網路資源越來越多,
才讓我找到電子書版跟完整的動畫版,
動畫基本上可以說幾乎是完全照著書內容作,
只有部分細節有不同。

不論是書或動畫我至少看了三次以上,
每次看都還是欲罷不能,
所以必須要很節制,
10本書的內容,
110集的本傳動畫約2750分鐘,扣掉片頭片尾也還有2200分鐘,
都不是一天、兩天可以看完的^_^。

本傳分十篇:
1. 黎明篇
2. 野望篇
3. 雌伏篇
4. 策謀篇
5. 風雲篇
6. 飛翔篇
7. 怒濤篇
8. 亂離篇
9. 回天篇
10. 落日篇

而且還出了外傳:

短篇外傳:
達貢星域會戰記
白銀之谷
污名
朝之夢,夜之歌

長篇外傳:
擊碎星辰之人
尤里安的伊謝爾倫日記
千億的星辰,千億的光芒
螺旋迷宮

有興趣可以去找找看,
實體書應該很難找到,
網路上可以上"好讀網"找找看本傳跟外傳,
例如:

書的內容很長,內容建議自己仔細看。

簡單來說這本書有三個主要勢力:
君主獨裁的銀河帝國
民主政體的自由行星同盟
資本主義(背後是宗教狂熱份子支持)的費沙

主要的人物主角有:
銀河帝國的萊茵河特,
自由行星同盟的楊威利跟接班的尤里安,
其它人物基本上就是以這三人為主展開。

坦白說看完本傳跟外傳"學"到最深刻的印象,
是在看外傳動畫,萊茵哈特調查案件時提到一個觀點,大概是:

每一件因為人而發生的事件都有其人為的動機,
這個動機要不是實質上的利益,要不就是要滿足人的精神層面,
事件的起始與發展可以循著相關人的動機去作設想,
就有機會找到事件發生的蛛絲馬跡,跟預測可能的過程發展,
從而瞭解到整個事件發生的真相。

這一段對我來說很有幫助,
讓我在處理人為事件時,
會試著先以主要當事人的角度去看事情,
以同理心設想其動機,
再據以推論原因、傾向、發展跟擬對策,
通常在說服相關當事人配合與合作共事上其實還蠻有用的。


其它的內容很長、很多,
基本上個人的感想就是描述到很多政治、商業、媒體、宗教上的表面現象、事件跟背後的含義;

例如書裡民主陣營的政治人物、民主鬥士訴求愛國主義,鼓勵人民報效國家,抵抗專制獨裁體制,
但是有權有錢的很多都躲著兵役,
在安全的地方訴求戰爭的意義,
別人的小孩死不完,
而且自己一定要珍惜生命,
目的是保留民主最後的火苗與希望等等,
為崇大的民主政治理想繼續奮鬥,
幫自己找理由在衝突發生時必須躲在安全的地方享受成果

說實在話很推薦沒看過的可以考慮,
書、動漫都不錯,
至於線上遊戲就算了,我比較沒興趣花時間在玩遊戲上。


1988年版本的動漫有110集,
有興趣的可以去找找看,有些付費的VOD有,免費線上看的可以找找看,可惜早期的畫質實在是…。

兩大主角:左邊楊威利跟右邊的萊茵哈特
圖片來源:G123網站(線上遊戲)

日本有以新的動畫技術重新製作,
畫面精緻很多,
從2018/4開始播,
不過1988版的銀英傳實在是經典,
新版的實在是看不順眼,
人物畫太俊美,
劇情有點跟書不太一樣,
後來好像作了四期48集就沒了…。

作者透過人物間的一些對話很有意思,可以看出作者對政治、戰爭的失望,以及反戰的思想,節錄幾段:

1. 第三卷.雌伏篇,第六章.沒有武器的戰爭
楊威利:
『人類各種行為中,最為卑劣的是什麼?
權力的擁有者和諂媚權貴的人藏於安全的地方,歌詠戰爭的偉大,用愛國心與犧牲精神的名目,強制將與自己無關的人送往戰場,這種行為最為無恥!』

2. 第三卷.雌伏篇,第六章.沒有武器的戰爭
荷旺:
『政治家有那麼偉大嗎?
我們對社會生產並沒有多少貢獻,
我們的責任只是將市民繳納的稅金公正而有效率的加以重新分配,
受人之託忠人之事,
然後領份薪水,如此而已。』

3. 第三卷.雌伏篇,第六章.沒有武器的戰爭
列貝羅:
『人都是會變的!
五百年前魯道夫是不是一開始就有野心想作皇帝?我很懷疑。
在掌握權力之前,他或許有一點獨善其身的觀念,也可能只是一個熱衷於理想和信念的改革者。
但取得權利之後,一切都變了,
先是全面性的肯定自我,繼而過度膨脹,
無止境的放縱自我於神話的迷夢中!』

4. 第四卷.策謀篇,第五章.一次出發
或許就是有絕對的善與完全的惡這種思想的存在,使得人類的精神無限制地僵化了。
認為自己是善,便將對立者視為是惡的時候,便無法從其中產生協調及體諒。
實際上,執著於這種思想的人,只不過是將自己本身優越化,並且將打敗對方並加以支配的慾望正當化而已。

5. 第四卷.策謀篇,第七章.駐在武官敏茲少尉
權力這種東西,本身就是容易讓人喪失心智的東西,
許多人為了安穩的握住它,視野就會變得窄短,心思也會變得自私起來。

6. 第四卷.策謀篇,第八章.安魂曲的邀宴
楊威利:
雖然你有思想上的自由,可是也不能憑自己的主觀想像來編織客觀的結果啊!

7. 第五卷.風雲篇,第七章.巴米利恩
正義和信念是這個世界最嗜血的東西。
最高指導者為了實現他們所倡言的正義,
把成千上萬人送上戰場,
在餵飽他們的信念之前,
必須葬送無數個士兵,
或者使他們斷手斷腳。
如果國家的統治者放棄他們所謂的信念與正義的話,
士兵就不用眼睜睜看著從傷口中蹦出的內臟,
在恐懼和痛谷中死去了。
但是,只要他們自己置身於遠離戰場的安全場所,
權力者一定會繼續堅持『正義和信念遠比生命更重要的主張』。

8.第六卷.飛翔篇,第五章.混亂、錯亂、惑亂
楊威利:
遵守法律對公民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
不過當國家違反了自己所制定的法律,
而企圖侵害個人權利的時候,
如果公民還去盲從的話,
那就是一項罪惡了。
因為當國家有犯罪或謬誤行為產生的時候,
身為民主國家的公民,
得有對這樣的行為提出異議、批判、抵抗的權利與義務。

這種小說內容想看的人應該不多^_^。



產業轉型與淘汰

台灣土地、電力、水、 人力資源有限,
在經濟(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這些有限的資源要如何分配?

這可以說是一個很殘酷的老問題!

例如水資源有限,要給農業用還是工業用?

如果單純考慮每單位體積水量可以產生的價值來看,
答案就很簡單,給工業用!

同樣是工業,
那土地、電力、人力資源以同樣邏輯來看要如何分配給不同的產業?

答案也很簡單,給產值最高、最有競爭力的產業用!


很多公司選擇設廠地點時需要政府協助的主要項目就是在土地、水電、交通跟人力資源,如果再加上稅賦優惠就更好。


以土地為例,台灣地形多變,若簡單分平地、山坡跟高山三種地形,比例是:

平地,面積9489.90平方公里,佔26.36%。
山坡,面積9686.88平方公里,佔26.91%。
高山,面積16823.28平方公里,佔46.73%。

工廠再怎麼蓋主要還是以平地為主,畢竟機器設備跟後續運作的原物料產品運輸才會容易跟成本低,
部分山坡地可能勉強還可以蓋工廠,
但是高山地區就很不適合蓋工廠,建造、維護、運輸成本太高了。



既然資源有限,
政府在發展經濟時,自然會想把資源挹注在高價值的產業上。

在COVID-19後疫情時代,
台灣發展最好的產業毫無疑問就是半導體產業,
尤其是晶圓代工業,靠台積電在高階製程的市佔率稱霸全球,
而且有技術、資本、規模障礙讓其他高階製程有意競爭者Samsung、Intel、Rapidus難以追趕,
最有可能趕上的競爭者中國,又碰上美中競爭與貿易衝突,限制取得被歐美日廠商掌握的主要高階製程技術相關設備、材料、設計工具。

剛好趕上AI熱潮需求,台積電訂單滿滿,需要新設工廠產線以滿足客戶需求,
但是設先進晶圓代工廠需要土地、水電、人力,
所以問題就來了,
當土地、人力、水電等資源有限時,
在以利益優先的思考下,
資源分配就會傾向於給相對有利的產業。

台灣曾經或現在依舊是排名世界市佔率高的產業很多,
從晶圓代工、電子代工、筆電代工、電競硬體、手機晶片、電源供應器、手機鏡頭、IC封測、筆電電池、筆電金屬機殼、白牌交換器、電動車馬達、工業電腦、自行車、成衣代工、紡織纖維、海運、港口營運、螺絲…

但是在對岸製造業大肆崛起後,
有些產業受到嚴峻(補貼、保護…)競爭,
市占領導地位受到挑戰,甚至逐漸落後。

碰上這種產業競爭取代狀況,
有些廠商則會選擇往海外更低成本移轉,
有些廠商會藉由政府輔導產業轉型計畫補助往差異化、高值化方向發展。

近幾年政府的態度開始改變,
有些產業(製造業)會直接(暗示)建議收掉(轉到東南亞等海外設廠),
希望將有限的土地、水電、人力資源釋出給半導體、高科技產業或無法外移的內需產業(例如餐飲、旅宿、基本公共設施等等)。

台灣產業型態在政府一時無法創造出在價值與量能可以跟半導體產業相比的新產業情況下,
自然會選擇將發展資源集中在半導體與高科技產業相關,
從競爭的角度來看,這是對的,
在資源有限時,集中投注在強化自身優勢項目,
拉大與競爭者的差距,保持優勢與領先地位。

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卻也會造成不少隱憂,
例如:
1. 產業過度集中,一旦產業發展趨勢下行,對整體經濟數字影響變動劇烈,例如台積電晶圓代工產業佔比高,只要沒在台灣擴產,需求降低,產值降低,台灣的經濟數字就會被大幅影響,只看股票市值,台積電漲跌1元,影響集中市場指數10點,如果台積電在後AI時代沒有新需求支撐產能,這些多餘的產能跟閒置人力就會變成是成本負擔,勢必影響到淨利率,股價下跌,台股指數下跌,GDP負成長…。

2. 南科、中科等各政府主導的科學園區用地幾乎都是用國營事業(台糖)的農牧業用地改成科學園區,再加上徵收臨近相關民有農地,這些農地改工業用地後幾乎不可能再改回農業用地,也就是改變的生態是不可逆的。

3. 半導體產業吸納多數優秀人才後,很可能會嚴重排擠其他產業的發展,例如會作研究、計算的畢業生去顧機台;作機台設計開發的找不到適合作研究計算的畢業生,人才能力跟產業需求配置倒置,這對一個國家的產業要長遠發展不是好事,尤其是台灣開始邁入少子化世代,再加上外商提供更好的薪資待遇與發展機會,人力資源的排擠只會更加嚴重,加上兩岸關係緊張,人材外流現象越趨嚴重。

4. 電力資源限制在台灣因為政治考量排除核電,考慮基載電力的穩定性要求,火力發電幾乎是剩下的唯一選擇,燃煤跟燃油的污染高,天然氣雖然一樣是碳排電力來源,雖然原料與儲存成本相對高,但是至少相對污染少、乾淨,只要沒發生儲氣槽爆炸之類的驚悚意外,相對抗爭較少,較高的電力成本也只能養得起附加價值高的產業。

最近看到媒體專題報導,內容提到曾經是台灣隱形冠軍的螺絲業碰上中國、東南亞標準螺絲產品品質提升、價格較低,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節節敗退,相關業者尋求政府協助包括人力資源、土地、水電資源等輔導轉型,得到的回覆是現實的殘忍,如連結:


產業發展遇上競爭加劇訂單流失,
想要轉型又碰上資源有限爭取不到,
一場殘酷的淘汰已經開始,
而且可能是一發不可收拾。

就業者選擇適當的產業,
避免自身與家庭發生因職涯危機而陷入困境,
說的容易,作起來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