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個人的自動化設備與機械設計研發軟體的工作經驗、資料心得、休閒旅遊等。 如果有任何指教,請在文末留言或使用網頁版右上的連絡表單與我連絡。 請勿盜用文章,歡迎轉載分享請留言並註明原文章出處,謝謝 !
2025/4/25
Inventor支援免費LibreOffice
2025/4/22
CAx軟體銷售的經驗分享^_^
職場生涯待過5家公司,
分享一下其中比較少人接觸的CAx軟體銷售工作經驗。
已經離開該公司、工作10年了,應該不會有洩密的問題,
雖然實際營運狀況會有所不同,
不過基本上牽涉到人的部分應該不會差距太大^_^。
第1、2、4家公司主業都是作電子業零組件生產製造,待的單位都是作生產設備規劃開發設計或導入評估,
第3家公司是作產品(機構)研發設計軟體相關銷售,
第5家公司是作 AOI 設備,
這 5 家公司的工作內容性質都跟自動化設備有關,
算是對得起從機械相關系所畢業的學經歷背景,
沒有浪費到國家花在我學生時代的資源^_^。
工作經歷的 5 家公司裡,
第一家公司(中華XX股份有限公司)給我打下很深厚的專業基礎,
但是在第3家公司學得更廣,在3D CAD跟一些CAE軟體應用上學得更多更深。
第一份工作入職有3個月的教育訓練,包括到公司集團母公司大X兩周的教育訓練,從公司組織、產品、行政、設備研發專業等都有,更早以前還要去現場實習加工、組裝、配線,總共6個月!!!
這在後來待過的公司或聽過的業界案例幾乎是絕無僅有的,
當時的前輩同事也說公司集團根本是台灣北部最大的"職訓中心",
人訓練完後,工作一陣子,常常就因為集團前景、薪資、職務成長及經營者觀念問題離開,
前輩也勸我千萬不要待太久,沒想到我待了將近12年^_^。
對照同產業中其他公司的發展,破產倒閉的中華XX跟經營不善甚至主導權異動的大X,原負責經營的相關家族很難說沒有關係跟責任,私下聽過的一些暗黑史就不太適合公開說了^_^。
進第二家公司教育訓練只有5天不到,或更少?沒太多印象,畢竟本來就從事相關專業工作,挖角轉換公司的教育訓練就是偏重在公司相關組織行政介紹等,自然不會有太多專業教育訓練的安排。
到了第三家公司XX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當技術支援,教育訓練剩2個小時^_^,總經理跟我講了一下公司的組織狀況&各部門主管的個性,我負責的軟體產品概況跟定價慣例;其他就沒了…
這也是合理,一百多人的"小"公司(相對前兩家是集團上萬人),從產業挖角來的本來就是要馬上幫賺錢,那有時間跟本錢給你學習、慢慢來?!
就職三個禮拜就帶著筆電跟一套剛學的CAE軟體去客戶端作展示跟驗證。
這也是台灣中小企業的常態,沒有時間、本錢慢慢訓練新進員工。
雖然薪水跟職務發展機會比留在前兩家公司的產業裡發展少很多,但是在邊作邊學的過程中,這一段時間,卻是經歷最多而廣的,在CAx軟體操作應用上學得也是最多的一段時間;
另外還見識到商業行為跟人性的好壞各方面,
只要與同事、客戶、原廠接觸,就有機會學習到一些新的知識或觀念、或看到一些新東西,
坦白說工作不算輕鬆,不過認識很多不同機械相關跟其他行業的工作者,
軟體教學也還蠻受認同的,以工作成就感來說,算是蠻愉快開心的^_^。
除了技術學習以外,
其中印象深刻是在銷售相關,
畢竟公司主要營收就是軟體與相關服務的銷售,
而以前的工作也不用管銷售,
所以這些銷售上相關的種種狀況對我來說很新鮮有趣,
那為什麼會離開這個 CAx 軟體行業?
只能自我安慰說太老實的人不適合待這個產業^_^
軟體部份有分代理經銷跟自行開發兩部份,我的主要工作在支援代理經銷軟體的技術部份;
軟體公司的銷售運作完全跟以往身為軟體使用者的想像有非常大的差異,
以前的想法,就賣個 3D 機構設計軟體產品有什麼複雜?
不就分標準版跟專業版兩種?
實際接觸後才發現有夠複雜XD;
軟體產品賣的方式是以授權合約來看,區分成全新授權,有效維護合約內授權,過期維護合約授權等等,
另外還有由不同軟體升級上來的有效維護合約、過期維護合約授權等等;
甚至過期維護合約還分過期多久?
有無競爭產品同時介入?
軟體購買的套數?
每種授權合約原廠給的成本(美金計價)都會不同,出乎意料之外的複雜。
代理經銷公司就是將原廠給的價格(成本)加上匯率風險、經銷成本、基本利潤後成為給業務的成本,
所以公司會有一份產品成本文件,
想當然這份文件算是公司最機密的資料之一,
一般業務人員跟技術支援人員都不會有機會看到^_^。
業務銷售給客戶的售價減去給業務的成本就是帳上的銷售毛利,
銷售毛利就是公司訂給業務人員的主要工作目標;
比如說單一業務人員一個月的銷售毛利基本目標是40萬、100萬等等,
到分區業務單位月,毛利目標就是是200萬、500萬等等,
幾個業務分區總和起來,這樣每個月公司的毛利目標例如就是2000萬。
公司的年毛利目標就是2000萬乘以12個月(假設每個月相同),等於2億4000萬,公司的最終利潤還要扣掉非直接費用等減項與加上軟體原廠給的"返點"加項,就是淨利。
返點的概念有點類似銷售獎金,銷售軟體套數或金額達到原廠給的目標時,原廠會提供的獎金回饋,這個回饋可能是直接給錢,或列在下一個銷售週期應付帳款的減項。
在這種以軟體授權合約銷售毛利為績效指標來計算個人、部門獎金的制度下,
每個業務、業務主管都想盡辦法拉高給客戶的銷售價格,降低來自公司的成本價格,增加銷售毛利。
所以有些厲害的業務就會使出奇怪的招數找原廠PM進來,談授權合約的例外狀況要求打折,例如從競爭軟體,例如從套數,例如客戶在業界的指標地位,反正掰得出來就用^_^。
其實原廠PM久了也知道其實這些業務就是想要降低進貨成本來拉高銷售毛利!
銷售行為就在客戶、業務、業務主管、公司主管、原廠你來我往的爾虞我詐之中進行跟協商。
採購軟體端的客戶想降低採購成本,
銷售軟體端的業務人員、業務主管想拉高銷售價格、降低進貨成本以擴大毛利,達成公司給的目標甚至超過以獲取更多的獎金,
公司想要確保銷售毛利、銷售數量跟進貨額,後兩項牽涉跟原廠談的每季、每年目標銷售額跟連帶的返點,
原廠則想要確保銷售數量與銷售金額,
大家都有自己的利益要顧。
以前就是很單純的設備機構設計工程師,評估軟體只管功能、服務,跟採購價格單位主管與公司能不能接受,那會去注意中間有這麼多的利益牽扯?
實際參與到銷售過程才發現有夠複雜、麻煩,尤其是牽涉到人最麻煩。
比如公司內不同單位、業務搶案子!
跟其他經銷商搶案子!
跟其他軟體搶案子!
凹自己人降低成本支出!
技術端要作的就是幫忙說服客戶端有影響案子最後走向的工程師、單位主管、採購單位負責人跟主管(甚至老闆、老闆娘、二代、其他股東等等),
也碰過要去跟客戶的客戶用英文介紹軟體模擬功能可以作到甚麼程度?!
有時候一個案子牽涉到人還真的是多^_^。
但這也是工作上有趣的地方,以前單純的負責技術就好,其他都不用管,
那裡知道賣個機構設計軟體這麼麻煩?也沒機會接觸到這麼多不同職位與個性的人。
當然也有簡單(對業務來說)的案子;
曾經有個案子是之前幫助過軟體使用的學生進了護國神山當工程師,跟公司申請買了兩套軟體來使用,業務很開心,幫忙走個採購程序,輕輕鬆鬆幾十萬毛利入帳^_^,麻煩的事技術支援人員前面都作完了,不過這種例子很少。
印象很深的是案例是被業務為了多賣幾千塊搞砸,這個客戶只要買一套,重點在模擬分析的功能,因為他們的客戶要求作模擬,所以幫作範例,陪該公司的業務去跟他的客戶說明,一切技術上的問題跟需求看來是OK了,客戶準備下單買軟體最後一刻,闆娘出面砍價,要求開價27.5萬的軟體降個五千、一萬五的,結果業務想說很篤定就不願讓,然後搞得闆娘不爽硬是不買了,要研發單位主管改換其他軟體進行評估XD。
所以整篇廢文關鍵點來了^_^
CAx軟體的銷售以相關公司跟業務人員的立場來說,CAx軟體銷售的重點是什麼?
其實很單純:能賺多少錢?
所以當一家公司可以複式經銷多套軟體時,業務會傾向賣毛利高的產品,最好銷售週期也不會太長,
其實沒在管客戶需求的,客戶的需求要設法從軟體特性找出可以讓客戶心動想用去創造出來的。
公司一開始只賣A社軟體,A社也希望公司不要賣其他家的軟體;
後來A社找其他公司加入代理,原本接近獨賣擁有最低成本與定價權的優勢慢慢消失,
公司當然不可能就此妥協無作為,所以與A社 談判要求可以賣其他家的CAx軟體,
由於A社市場大,公司手上有許多機械相關客戶,其他軟體原廠本來就一直想要建立合作關係,
因此就開始銷售其他家軟體,
但是因為其中SE軟體跟原本銷售的A社軟體產品功能定位與銷售對象客戶群實在太接近,一開始是成立另外一家公司賣SE軟體,
這種另外開一家公司賣不同家軟體的情況在專業軟體銷售市場中其實很普遍,
可共享產業經驗、客戶群資料,但是又避開原廠銷售產品的內外部衝突問題;
但是市場改變,軟體原廠無法完全掌控時,沒有這種問題,不同軟體經銷就是軟體經銷公司內部競爭,由客戶自己選軟體,畢竟客戶就是那一些,成立兩家公司跟同家公司都很難避免內部衝突,只要原廠無法反對,那就不用這麼麻煩增加管理上的困擾。
因此現在會看到有些稍有規模的軟體代理銷售公司賣的CAx軟體已經不會像以前只賣一家的軟體產品。
對業務來說,這是很開心的事,因為可以賣的產品變多了,那就會有更多的銷售機會,
不管客戶原來是用那家CAx軟體,
如果賣A社比較好賺,有機會就賣A社r,
但是自從A社軟體改成租賃制以後,軟體商的毛利大幅下降,
單靠賣軟體的利潤幾乎已經養不起專職工程師,
就我所知原來的工程師要不離職,要不改支援其他軟體^_^
如果賣SE比較好賺,有機會就賣SE,
如果SW有機會賣也很想賣,但是在台灣現在(2025/02)還是獨家銷售,拿不到貨可以賣,可惜!
至於客戶需不需要其實從來不是業務考慮的重點!
業務的重點是要設法找出讓客戶會想買的誘因以取得軟體合約銷售的訂單!
之前就碰過很厲害的業務硬是把功能不適合客戶需求的軟體賣給客戶,然後要技術支援人員想辦法解決客戶的需求,但是功能就是作不到怎麼想辦法,軟體又不是自己能寫的?最後自然就會產生衝突,業務跟技術支援與客戶三方的衝突;
曾經嚴重到技術支援實在無法克服,客戶也無法接受,最後客戶要求退貨退錢,但是業務不給退,鬧僵後被告上法院。
深刻體會一個前輩說的:
業務說的話能信,屎都可以吃!
後來跟軟體自行開發部門的工程師熟了以後才知道,才知道自行開發軟體的部份更誇張,只有軟體介面也敢賣,還真的有客戶買了軟體,然後工程師才開始拼命寫功能的部份。
後來到了第五家機械設備公司,老闆跟業務也是很敢,明明沒作過的設備說有作過沒問題,交貨時間短也沒問題,結果就是邊設計邊出圖,組裝到測試一路修修改改,客戶端也來不及找其他廠商,一邊罵一邊提供材料測設備。
不過這也是公司經營銷售上的難處,
怎麼可能把產品弄到完美才賣給客戶?
那要花多少時間跟多少成本?
而且100個客戶公司有300種意見,怎麼可能完美,
重點是時機掌握不好,客戶的商機早就被搶走了!
所以在製造業工程端上,其實一直都有這種問題,邊作邊改。
學到的經驗就是雖然早買早享受,但是千萬不要買第一批的產品,通常可能會有很多問題需要改善…
2025/4/8
債券ETF開盤淨值估算參考,以00937B為例
投資債券ETF在早上開盤前都會很好奇今天開盤的價格,
有沒有機會以當日低價買到或當日高價賣出?
至少也要買賣價格不會吃虧。
其實我只是奈米戶有什麼好計較的^_^
那有辦法找到可估算開盤合理價格的方法?
我的邏輯是:
1. 債券ETF有追蹤特定指數
2. 債券ETF淨值變動等於參考指數變動加上匯率變動,再加上可能的除息減項
3. 債券ETF市價理論上會貼近淨值,合理誤差在 +-0.5%以內
像很多人買的群益ESG投等債20+,00937B追蹤的是C84LESG,參考官網:
我找不到這個指數的即時變動,
只找到在 ICE Index Platform的每日收盤值:
從表中可以切換日期得到最新跟前一個交易日期的指數數值,
例如:
2025/4/7指數:126.633
2025/4/4指數:130.319
那淨值變動應該是:
(126.633-130.319)/130.319 = -2.83%
前一日群益投信淨值為15.8069
那最新淨值應該是:
15.8069*(1+-2.83%)=15.3596
再加入匯率變動,台幣對美元通常一天的匯率變動是1/1000在跳,可以先忽略。
聽說美國債券交易的時間一天有23個小時!!!交易員都不用睡覺?
所以這個參考指數到了台股開盤會變成多少?
不知道,所以只能先假設債券價值變動應該很小。
不過從參考指數變動跟前天淨值可以得到一個開盤前的參考淨值,
加上可能+-0.5%的折溢價,至少會有一個參考值,
總比那些胡亂猜價格好多了。
其他追蹤ICE的債券ETF也可以用同樣方式。
其實我後來發現群益會在早上8:30更新最新的淨值,不用這麼麻煩自己找指數算^_^。
以下是拿這個問題問 Deepseek的回覆:
估算台股ETF如**群益ESG投等債20+(00937B)**的開盤淨值,需綜合以下關鍵因素:
### **1. 標的資產價格變動**
- **美債價格波動**:若該ETF主要持有美國20年期公債,需參考:
- 美股收盤後至台股開盤前,美債期貨(如美國公債期貨)在亞洲早盤的價格變化。
- 美國長債殖利率的變動(如10年或20年期美債殖利率),因債券價格與殖利率呈反向關係。
- **指數追蹤誤差**:若ETF追蹤特定指數,需觀察該指數的即時表現(如彭博20+年期公債指數)。
### **2. 匯率影響(美元兌新台幣)**
- **即期匯率**:台幣開盤時的匯率相較前一日收盤的變動(例如:若美元升值1%,淨值可能同步上調1%)。
- 可參考台灣銀行或國際匯市(如美元指數、離岸人民幣匯率間接影響)的即時報價。
### **3. 淨值估算公式**
粗略估算公式為:
預估淨值 = 前日淨值 * (1 + 美債價格變動率)*(1 + 匯率變動率\right)
**範例**:
- 前日淨值:15元新台幣。
- 美債價格上漲0.5%(因殖利率下跌)。
- 美元兌台幣升值0.3%。
- 預估淨值 = 15 × 1.005 × 1.003 ≈ **15.12元**。
---
### **4. 實務操作建議**
- **參考IOPV(盤中參考淨值)**:台股開盤後,證交所每15秒公布一次IOPV,整合即時匯率與標的資產價格。
- **關注國際市場動態**:
- 美國公債期貨(如:芝商所20年期公債期貨代號**UB**)。
- 匯率即時數據(如XE Currency或央行匯率看板)。
- **ETF官方資訊**:部分投信公司會在官網提供盤前淨值預估(例如群益投信)。
---
**5. 注意事項**
- **時間差問題**:美債市場在台股開盤時(09:00)尚未開盤(美東時間約21:30),故需依賴期貨或電子盤報價。
- **費用扣除**:管理費已每日內扣,估算時通常不需額外調整。
- **市場情緒影響**:ETF市價可能偏離淨值(溢價/折價),尤其遇重大事件時(如聯準會利率決議)。
---
**結論**
投資人可透過「美債價格變動+匯率變動」快速估算,但精確值仍需以IOPV或投信公告為準。建議開盤前關注:
1. 美國公債期貨即時報價。
2. 美元兌台幣匯率。
3. 國際債市重大新聞(如通膨數據、聯準會談話)。
2025/4/5
投資債券的教訓:殖利率?
2025/3/27
看中國開發EUV新聞
最近的Youtube有一些關於中國成功開發EUV光刻機的影片,
註. 台灣業界習慣說法是曝光機。
來源很多,佔多數是兩岸、全球各地華人製作的影片,
多半是對中國開發EUV光刻機比較正向或歌功頌德的說法,
可惜找不到偏綠色彩媒體頻道的報導,
看不到一些平衡的報導。
這些影片中其中有一個比較聳動的說法是中國試產、量產成功後會把EUV光刻機變成白菜價^_^,對ASML形成重大衝擊:
2025/3/22
換位思考:美國先進晶圓代工
台積電到美國投資晶圓代工產業對台灣是好是壞?
在民主、言論自由的台灣,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觀點認為好或壞。
現在AI很方便,可以很快從網上的資訊幫忙整理、摘要出重點;
首先問了“那個男人”推薦的 Perplexity:
Q: 台積電到美國投資擴產的好處?
Answer:
台積電到美國投資擴產的好處包括:
1. **避免關稅**:在美國設廠可以避免晶片輸美被課徵大幅關稅,減少成本壓力[1][5]。
2. **分散政治風險**:在地緣政治風險增加的情況下,將部分產能移至美國有助於降低政治風險[3][6]。
3. **提升美國客戶滿意度**:滿足美國客戶的需求,提高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可靠性[2]。
4. **吸納技術和人才**:在美國設廠可以吸納當地的半導體技術和人才,增強研發能力[3][8]。
Citations:
[1] 台積電加碼千億投資美國是為避關稅?看懂背後考量、獲利影響 - 中央社
[2] 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能保4年平安?會變技術提款機嗎?台灣半導體 ... 天下
[3] 完整分析》台積電3奈米赴美「去台化」?海外設廠成本高,但有這…,商週
[4] 台積電赴美設廠的緣由與影響-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5] 【主題研究】台積電變「美」積電?四大關鍵看懂賽局利弊! Macromicro
[6] 台積電海外設廠成本高但有這四好處 - 財訊
[7] 台積電加碼投資美國學者:台積電做錯決定、失去一張好牌 - 經濟日報
[8] 台積電赴美恐變美積電?律師點「4大好處」全說了 - Yahoo奇摩新聞
Q. 台積電到美國投資擴產的壞處?
Answer:
台積電到美國投資擴產的壞處包括:
1. **短期毛利率影響**:大量投資可能會導致短期內毛利率下滑,因為美國投資不享有台灣的投資抵減和折舊優惠[2]。
2. **人才和技術流失**:在美國設立研發中心可能會導致人才和技術從台灣流失,影響長期的技術領先優勢[2][3]。
3. **資本支出增加**:龐大的資本支出可能會增加財務負擔,對股價產生短期壓力[6][7]。
4. **地緣政治風險**:過度依賴美國市場可能會增加地緣政治風險,尤其是技術外流的問題[3][4]。
Citations:
[1] 台積電砸千億投資美!分析師列「8大影響」:買到4年免死金牌,TVBS
[2] 台積電去美國大投資到底好不好?分析師這麼看 - 經濟日報
[3] 台官方:台積電不可能變「美積電」 海外投資若危害安全不予核准,HK01
[4] 【主題研究】台積電變「美」積電?四大關鍵看懂賽局利弊! Macromicro
[5] 製造、封裝、研發中心都要蓋台積電擴大在美投資是好是壞? 阮慕驊 ... Yahoo奇摩新聞
[6] 台積電還能投資嗎?赴美投資1000 億美元的優缺點與懶人包 - 雲投資
[7] 台積電還能投資嗎?赴美投資1000 億美元的優缺點與懶人包- PressPlay
[8] 台積電多數赴美員工拿的「小綠卡」是什麼?為何引發爭議? 美國 ... 天下
同樣的問題可以拿來丟Copilot、Gemini、Deepseek…
回答看起來有點不同,但基本上的重點都差不多,
原因很簡單,很多都是抓網路上的文章,
尤其是點選率高的幾篇觀點都很接近。
回到標題:『換位思考』!
台灣一般人會怎麼想?
台積電的員工會怎麼想?
台積電的不同國家客戶會怎麼想?
台積電的供應商會怎麼想?
台積電的競爭者三星、Intel、Rapidus、中芯、聯電、力積電…會怎麼想?
股票投資人看多、看空的會怎麼想?
政治傾向偏藍的、偏綠的會怎麼想?
我想會有很多答案跟看法。
但是…
美國人怎麼想?
美國政府總統、國會、軍方怎麼想?
美國軍武公司、商人怎麼想?
台積電、台灣、美國,甚至中國接下來事態的發展會走到那種狀況?
換位思考從美國國家、軍事產業、半導體產業利益來看看。
如果要我從美國利益的角度,
來看台積電晶圓代工在全世界接近寡占的優勢這個現象,
對美國來說該怎麼作?
那我就分以下三步:
1. 讓廠商來美國生產,最好把之前賺的錢拿到美國來蓋工廠用
2. 讓美國先進晶圓代工產能擴增成為世界領先地位
3. “降低、壓制”非美國產能,也就是削弱TSMC在台灣的產能
當美國在先進晶圓代工製程形成寡占地位後,MAGA!!!
中間過程該用什麼手段、方法?
要不要考慮道德、人權問題…?
不敢寫最糟糕的可能發展。
參考:
曾提中共犯台就摧毀台積電 美國準國防次長:絕不能落入敵手,自由時報
漢光41兵推 美退役上將任總長顧問,自由時報
日自衛隊前幕僚長岩崎茂 獲聘政院顧問,自由時報
希望不會走到我設想最糟糕的狀況。
註1. 台幣過去三個月對美金貶值:
註2. 美金匯率過去三個月變動,
2024/12/27~2025/3/27
註3. 美金匯率過去6個月變動,
2024/9/27~2025/3/27
註4.
2025/3/20
推薦小說、動畫:銀河英雄傳說
有一次放假回家看到有線電視台播的動漫,
一看就被吸引住,很有深度的動漫,
就像是另外一種版本的三國演義,
額外加入了很多有關政治 、心理 、科技幻想題材。
跟同梯預官一位交大博士聊起,才知道動漫是由書改編而來,總共有10本(篇)!!!
這一套書是日本作家田中方樹從1982開始寫,到1987年完成。
等不及第四台播動漫的進度,就想趕快去找書來看,
可惜的是,在台灣有點冷門,實在找不到!
銀河英雄傳說的內容對一般青少年太深奧複雜,
內容對政府、政治人物、商業、宗教、媒體多有批判,
一直到後來網路資源越來越多,
才讓我找到電子書版跟完整的動畫版,
不論是書或動畫我至少看了三次以上,
每次看都還是欲罷不能,
所以必須要很節制,
有興趣可以去找找看,
書的內容很長,內容建議自己仔細看。
這一段對我來說很有幫助,
基本上個人的感想就是描述到很多政治、商業、媒體、宗教上的表面現象、事件跟背後的含義;
例如書裡民主陣營的政治人物、民主鬥士訴求愛國主義,鼓勵人民報效國家,抵抗專制獨裁體制,
幫自己找理由在衝突發生時必須躲在安全的地方
說實在話很推薦沒看過的可以考慮,
產業轉型與淘汰
2025/3/14
觀察人相處時的底限
人在社會中打滾,
難免會碰上好相處跟不好相處的親友、同學、同事、主管、客戶/供應商、幫你/妳服務或被你/妳服務的陌生人…
碰上好相處的,心情相對容易愉快點,
碰上不好相處的,心情難免就會受到影響。
從觀察與不同人的相處方式來決定值不值得進一步深入的交往是否可行?,例如:
是否可成為往來密切的親友?
是否可成為終生伴侶?
是否可成為可信任、共同努力的好同事?
是否是值得追隨的好主管?
是否是可以長久合作的好客戶/供應商?
觀察一個人在跟不同厲害關係、社經地位的人相處的差異可以看出一個人對待人的性格。
舉例來說,男女生正在開始交往的時候,
彼此之間在處於想要給對方留下好印象的階段,
在相處上自然會有所保留,
努力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對方,
在這個階段看到的將會是人性格中在相處時相對美好的一面,
當兩人真的成為伴侶後,
真實生活中必然會有各種觀念上的差異與習慣的不同,
此時好不好相處就會出現不同的狀況。
如何在決定關係前看出是不是好相處的個性贏,有好性格?
例如上餐廳接受服務時,會很挑剔、找麻煩的,
潛意識中這種行為可以有很多正反兩面解釋,
正面的解釋就是避免付出的金錢與獲得的服務不成正比,消費行為精明、謹慎、小心,不會亂花錢!
負面的解釋就是花錢的是老大(相處時具有優勢),可以借勢發揮…!
那在未來成為伴侶後,看你/妳不順眼時,有點小問題會有什麼反應可以想像^_^。
人相處時,具有優勢、較高社經地位或在負面情緒來時的性格反應是相對真實、明顯的。
想判斷可能的另外一半的個性好不好相處還可以仔細觀察其在與家人、親友相處的狀況,
想判斷同事可以看其跟立場相對弱勢的同事、供應商的對應態度與處理想法差異的方式,
如果覺得難相處,
那有一天兩者的關係進入相對弱勢時,又碰上情緒不佳時,
這種難相處的狀況有很大機率就會發生在兩人之間;
可以將這種情況當作兩人之間相處方式的底線,
如果可以接受,就在一起,
如果不能接受,那就早點分開,免得心情老是不好,影響健康^_^。
2025/3/12
高毛利率等於高利潤?
2025/3/11
美國對進口晶片加關稅的疑問?
2025年美國新任總統川普提出要加關稅,
讓製造業迴流到美國設立工廠。
加上要把加拿大變成第51州、買下格陵蘭、建設加薩走廊濱海區、拿回巴拿馬運河、非正式的政府效率部DOGE、退出WHO等等,
川普總統想透過這些措施希望讓美國可以變得更強大更好是無庸置疑的。
其中跟台灣關係最重大的就是:
1. 偷了美國的晶片產業
註. 其實只有晶圓代工製造跟部分供應鍊,其他IC設計與設計工具、關鍵設備、關鍵材料、終端產品應用很多都還是以美國廠商為主。
2. 要對晶片進口加徵100%關稅。
3. 指名台積電必須將先進製程工廠與供應鍊移到美國進行晶片製造。
其中關稅部份,看到很多網紅、財經專家說台積電目前的領先獨佔地位可以調高售價將增加的關稅成本轉嫁給客戶。
這一點我一直覺得有點奇怪。
依產業慣例,台灣出口產品報價通常是離岸價格,
也就是產品運送到出口海關的價格,
後續的運費跟進口國各項稅負由買家承擔,
美國政府要加台積電晶片進口關稅是美國買家要付,又不是台積電要付,
台積電根本不會因為關稅提高而增加成本。
通常對特定國家、產業、公司加關稅是會降低其出口產品的最終價格競爭力沒錯;
例如台積電跟三星電子有代工相同功能、效能的晶片產品,
如果只對台積電加關稅,對三星電子沒有加關稅,
那美國買家基於商業利益考慮,會選擇產品最終價格最低的廠商進行採購,
如果台積電的晶片價格加上關稅後比三星電子的晶片貴,買家就會買三星電子的晶片,台積電就會掉單、失去生意。
但是以目前的狀況來說,以最先進製程的晶圓代工來說,台積電的良率高出三星電子的產品以倍數計算,
即使台積電被加上100%的費用(如關稅)還是比三星電子便宜,那廠商就還是會跟台積電買代工的晶圓,
苦的是買晶片的買家,不是台積電!
台積電若堅持以同樣的價格賣,不讓價幫美國買家吸收成本,美國買家還是沒得選只能含淚買台積電代工的晶圓,然後額外繳稅給美國政府,增加美國買家的成本。
除非有一種狀況,
美國買家是跟台積電美國公司買到廠價格,
美國進口關稅跟所有從出口國海關到客端工廠的運費都由台積電美國公司負擔,
這樣一來關稅增加的成本就會跑到台積電美國公司,
最後由台積電總公司認列該成本,
這時候關稅成本才會是台積電要負擔的。
第二個問題是台積電其實並沒有自己的晶片"產品",
台積電是提供晶圓代工製造服務,
生產的晶圓產品是Apple、nVidia、Intel、聯發科、AMD、博通等IC設計公司的半成品,還要經過封裝、測試才會成為IC晶片。
後段封裝測試部份,IC設計公司可以自己找不同的公司作,例如日月光、矽品、Amkor、力成、頎邦等等。
後來是因為高階晶片要利用堆疊縮短距離提高效能,
台積電才導入高階封裝製程自己作COWOS,
從晶圓代工一路包到封裝(含測試?)完成。
如果封裝不是給台積電作,
晶片離開台積電工廠後,
到那家封裝廠,封裝後貨屯多久到那個海關走空運、海運,到那個國家港口進口報關再運到那個電子工廠,這些都不是台積電的事,而是IC設計公司的事。
IC晶片進口到美國時的關稅問題照理來說根本沒有台積電的事,從頭到尾是台積電客戶的事。
但是整個國際輿論、政府討論卻變成加晶片關稅是台積電的成本???
感覺實在是有點怪怪的!?
第三個問題,通常多數的電子產品進口到美國是以終端組裝完成的型式進入美國,
例如手機、電視、伺服器、遊戲機等等,
很少是以半成品或零組件的方式進入美國,
課稅項目是依據最終產品而不是依據裡面用的晶片。
難道讓美國海關搞出一個複雜課稅計算方式,將組裝完成品的各項獨立拉出來計算關稅?
把從IC設計+晶圓代工+封裝測試+組裝每個部分獨立計算應該有的關稅值,再合併收最終組裝產品的關稅?
這不太可能吧?
除非三星、Intel、Rapidus等能供應與台積電相同晶圓代工服務與相當的成本,且不被課關稅,
不然以目前台積電獨家壟斷的先進晶圓製程代工服務能力,
美國課晶片進口關稅對台積電來說:
關台積電什麼事???
那台積電為什麼不是被逼著要去美國設廠?
人力、設備支援服務等成本考量?
用水用電土地成本考量?
美國人才充裕好找?
因為接近使用晶圓的客戶?
我想真的只有大人物們才知道跟理解箇中緣由。
2025/3/2
有關變老這件事
無意間在FB看到一篇4年多前轉貼的文章,標題是:
張曼娟:那一天我帶著爸媽上車,被小黃司機罵了,我卻覺得一片暖意
文章來源是良醫健康:連結
內容主要是描述『老』。
簡單分享個人想法如下:
對許多會看到這個部落格文章的網友來說,『老』應該是還有點“遠”的事情,
我以前在台南念大學、高雄念研究所,長時間不在家,
“偶而”回家一趟時,有時會發現地上會有沒掃乾淨的小垃圾、灰塵,
剛開始有點意外還算愛乾淨的老媽怎麼會留下這些在地上?
後來才發現,父母親這幾年視力遠不如前,體力也不如以往,
但他們也才59歲跟55歲,心裡其實有點震驚,人身體機能退化的速度之快。
後來幾年兩個身體陸續出問題,母親在62歲離世,父親在74歲兩次肺炎後臥床,84歲離世。
從開始感覺變老到離開人世,每個人經歷過程、感受都會不同。
自己在過了50以後,體力、耐力、視力也有感的退化,
地上的頭髮跟小垃圾沒蹲下去還真得看不到,
前陣子特別跟兩個相對粗線條的兒子交代,
有時候地上髒是我沒看到,不是不清,多包涵^_^。
至於現在羽球場上還會被我電,
只能說您們兩個運動細胞天生沒我好,
打球經驗跟技巧差沒辦法^_^,
但早晚有一天總是會贏我的,畢竟我已經要變老,也許那一天我在球場上連跑都跑不動了。
《論語·季氏第十六》
君子有三戒;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人變『老』這件事是最公平的,
即使有錢人也只能靠營養、健身、醫學技術延緩過程而無法完全避免,
當然以後科技會不會進步到讓人長生不老永保青春誰也不敢說。
如何面對『老』?
相信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看法跟應對方式,
不過基本上就是:1.順其自然、2.砸錢努力維持跟3.介於之間選擇性的作,三條路。
只要不損人利己,不害人都行,
個人喜好沒有好壞,沒有對錯或標準答案。
有興趣可以點選連結查看原文:連結。
為了避免連結失效,擷取網頁原文如下:
如有不當之處,請見諒並不吝留言告知,會立刻移除相關內容,謝謝。
張曼娟:那一天我帶著爸媽上車,被小黃司機罵了,我卻覺得一片暖意
良醫讀書會,2020-06-02
作者:張曼娟
你以後也會老
那一天,我被小黃司機罵了,他很生氣,我卻覺得心中一片暖意。
事情是這樣的,自從父母親老邁,行動愈來愈緩慢之後,我們出門都搭小黃。為了不讓司機等太久,覺得不耐煩,我總在開車門的一瞬間,對司機說:「老人家動作慢,可以先按錶喔。」
有些司機就按了錶開始計費;有些司機很客氣,笑笑的說不用先按啦,慢慢來。對於前者,我覺得心安;對於後者,則有更多的感激。
那一天,我攔下一輛小黃,像往常一樣請司機先按錶,那位頭髮花白的司機先生轉頭看了看正努力上車的父母親,突然大聲嚷著:「為什麼要先按錶?人都還沒有上車是要按什麼錶?老人家慢慢上車有什麼關係?真的是很奇怪ㄟ……」
直到我們全體上車,車子開了一小段,他還是持續碎念。雖然對我凶巴巴,卻很貼心的幫前座的父親繫安全帶,還轉頭問後座的母親冷氣會不會太冷?我的心中湧起一陣暖意,彷彿是不明所以的被撫慰了。
前2年父親摔斷了腿,出門需要坐輪椅,卻又堅持搭公車,所幸家門口就有低底盤公車。我們遇見的公車司機都很好,願意降下車身、架好坡道,幫忙輪椅上車,全程差不多要耗費2到3分鐘,所幸車上乘客也都耐心等候。我聽說有公車司機拒載輪椅族,還用廣播器大聲廣播:「全車乘客一致性意見不能等你!」
公車揚長而去,而那位被拋下的輪椅族已經等了30分鐘,還得再等30分鐘。這分明是「一致性的霸凌」,一種野蠻的傷害。
3年前的某一天,因為要上課,我無法陪父親出門,於是外籍看護推著輪椅帶父親搭公車,公車司機看見了父親,也聽見了他要上車的請求,卻關上了車門。趕時間去醫院就醫的父親爆炸了,看護說父親大聲怒吼:
「你以後也會老!你以後也會老!」車子都已經開走了,還在喊,你以後也會老。
我想著父親的憤怒與無助,甚或還有屈辱,感到非常悲傷。我知道他的怒吼是想喚起司機的同理心,可惜,「老」這件事,是許多人想都不願意想的未來。
如果連想都不願意想,又怎麼能夠面對呢?
4年多以前,我曾在電梯裡遇見一位鄰居少年,他問:「那2位很老很老的爺爺奶奶,是你們家的,對吧?」我還沒回答,少年已經走出電梯。當時的父母行動自如、頭腦清晰,一切生活皆可自理,我知道他們老了,卻沒意識到他們已經「很老很老」了,父母親真的有那麼老嗎?少年離開之後,我還在想。
1個月後父親進了急診室,老,鋪天蓋地席捲而來,總在猝不及防的時刻。
何必很震驚
其實我不反對醫美,也不是沒想過醫美,只是遇見過幾位年長的朋友,他們迷人的風采和雋永的談吐,深深吸引我。雖然容貌確實不再青春美麗,我卻覺得他們連皺紋都那麼好看,令人移不開目光。我想和他們一樣,想要對自己的老去更安然若素。
我們的社會對「老」充滿歧視與醜化,每隔幾天,就能在網路上看見某位資深明星的近況報導,有圖有文,可能是和朋友吃飯、去市場買菜、在街上行走,標題通常都是這樣下的:「多年不見,○○○的近照令人震驚!」
感覺相當聳動。點進去看看圖片有多令人震驚,才發現當年的青春玉女或是魅力帥哥變成了中年人。只是中年人,距離老年都還有一段相當的歲月呢。他們的身形不復當年纖細,腰變粗了,或許還生出了小腹,頭髮有些花白,臉型圓潤或是瘦削了,衣著當然也不像當年的光鮮亮麗。從幕前退下之後,成為一個尋常的中年人,到底有什麼「令人震驚」之處?還是因為我天天看著自己的中年容顏,早已見怪不怪了?
有一次,報導中出現的是一位20年前的當紅玉女,在她30歲之前,為了結婚生子,毅然決然退出娛樂圈,銷聲匿跡一段時間。20年後,被狗仔拍到的她,正在健身房裡做運動,標題依然是「20年未見,如今的容貌令人震驚。」我感到「震驚」的是,年近50歲的她依然保持著纖細的身材,穿著緊身運動衣,繃出了完美線條,化著淺淺淡妝的臉龐與當紅時沒有太大差異,反而是因為此刻的自在生活而更放鬆,笑容可掬,看起來更美了。
注意力、更多主控權、更多晚輩的關心……往往成為痛苦的來源,也讓照顧者感到困擾。
既然血氣已衰,就該心平氣和,對身邊的人多些體諒與同理心,對天地萬物有更多感謝,不要再想著獲取什麼,而是願意多付出一些。當我們離開世界的時候,原本就是什麼都帶不走的,為何不在可以作主的時候,主動給予和付出呢?不求回報的付出是真正的快樂,一次又一次付出,愈來愈多的
快樂,臉部的線條柔和了,自然散發出令人想要親近的氣場。
走過年輕與壯年,在情感的糾結纏繞與職場的明爭暗鬥之後,終於來到老年,從焦躁煩悶走到清涼之地,不是上天的恩賜嗎?讓我們可以放下許多重擔,整理出一個更和諧美好的世界,而後好好告別。如此想來,老年真是人生不可缺乏的一個重要階段,讓我們有機會漂亮退場,留下善意與溫情。
原文出自:
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
作者:張曼娟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