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6/20

讀書心得分享: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這本書出版已經很久了,

第一次看的時候是在剛出來上班的第二年,

公司規定一定職位以上的員工,

每週一晚上要到集團總公司學校的體育館聽教授校長董事長講"國富論",

其實老先生也是好意,想分享自己的心得給員工,

但是個人資質駑鈍實在聽不懂,

為了想充分利用那 2 個小時的時間,

那段時間就在公司圖書館借書帶著看,

其中一本印象很深的就是“自私的基因”。


生物行為中,最明顯的就是“吃”,

再來是“繁殖”,以及繁殖後衍生的"養育”;

這些行為的目的都是在增加自身基因的被複製與傳遞、存在的機會,

為什麼強調“行為”!?

通常會認為"行為”是生物有意識的動作表現,

但是看了書才體認到一點:

基因要能夠生存並被複製繁衍下來,

這些有益於表現出適合基因生存與被複製的動作,肯定在自然環境中就是有優勢的行為,

所以具備優異進食、繁殖的行為的生物個體的基因會比較容易在自然界中存活下來,

作者推論出很多的生物行為其實都是基因“"自私”選擇的結果,

這裡面的“自私”行為甚至包括了相同或類似相近基因群組裡不同生物個體間的合作、犧牲、奉獻行為。

在多數哺乳動物群體中,經常都是母系社會型態,

這也算是是基因自私的結果,

因為群體中的個體會認為至少確定族群中其他個體的基因至少有一半的來源來自相同的母親或母親的姊妹,

群體合作可以確保至少有一半相同或相近的基因有更大的存活機會,

獅群中常見新的雄獅擊殺原有群體中的幼獅,目的也是在於要增加自己基因透過繁殖增加被複製與繁衍存在的機會。


自認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能擺脫基因自私的影響?

其實透過教育似乎有點效果,但是潛意識裏面還是很難免的。

例如小孩不喜歡吃酸、辣、苦、臭的東西,

這是反映出在食物保存狀態下基因的選擇行為,

酸、臭代表了食物可能已經腐敗,

進食到酸、臭的食物可能會導致個體消化系統受損而死亡,

所以基因在自然界中的演化,

會讓可接受酸、臭食物的個體因為生存機會降低而逐漸消失,

同樣的苦、辣等刺激性味道代表有毒素,

進食後可能會造成短暫或長期的機能喪失,

同樣的也降低了生存機會而讓可接受苦、辣等刺激性味道食物的基因逐漸消失,

但是人類在取得相對其他生物體的優勢後,

食物來源大增,生存也相對容易,

酸、苦、辣、臭的味道變成非必要的生存選擇因子,

但也僅限有程度的狀況,

很多味道基本上都還是會觸發基因的本能將食物嘔吐出來或排斥遠離,

所以不喜歡酸、臭、苦、辣等食物與其說是人心理上的選擇,

更多是來自於基因潛藏對食物安全的選擇結果。

另外像許多人類社會中,

對母親的姊妹、兄弟相關親屬會有更強烈的親切感,

有時也是源自於哺乳動物是透過母親懷孕產下下一代,

母親的親屬在與自己的基因有更高的相似確定性,

相對的,父親的兄弟、姊妹等親屬可以肯定母系基因來源不同,父系基因不確定,非同源相似基因導致降低了親切感。

但是基因的自私選擇會擴展,

所以在更多非同源或相似基因群體環境中,所謂“他鄉遇故知”的現象也反映了基因自私選擇表現出在行為上。

人類歷史上強而有力的君王,不論東西方,

這些君王幾乎少有例外的建立了“後宮”,

確保自己的基因可以被更多的異性接受並被複製繁衍下來,甚至走到近親繁殖的階段,

據說成吉思汗的基因透過眾多后妃與領地擴張,出現在蒙古曾經統治過的地區眾多民眾身上。

男性較強的侵略性也跟基因的自私選擇有關,雄性必須爭取與雌性的交配機會才會有機會讓自身的基因被複製與繁衍,

相對的女性需要強壯雄性的保護,與合作養育下一代,演化出性格上的服從與合作特性,

不過這在人類文化演化後又形成新的變化,

雄性的優勢象徵體能轉而被社經地位取代,

一夫一妻的制度讓女性也必須與其他女性競爭取得自身基因更好的機會。

這些推論其實都在解釋行為受基因自私選擇的影響,

對唯心論者來說,這應該是讓人非常不愉快的想法,

不過也是有趣的觀點,有興趣可以借來看看。

參考:

自私的基因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名人的基因,成吉思汗

2021/6/16

好文分享:工具機的精度


FB上看到高手分享的文章,

好文給大家參考。

原文連結:FB
作者:徠通科技梁瑞芳副董事長。

以下是本文:

在我的行業裡有一家日本精度最好的公司做了一款機器有三個編號, 一般等級的精度是3um, 中等級的是2um, 最高等級的是1um, 這三型機器的外觀、結構、零件都相同, 只有機台的編號不一樣,但是價格相差了一倍, 據說最高等級的機器是選出來的,而不是做出來的,生產時誰也無法保證可以做出一台精度1um的機器;

最近在研發一台超精密的機器, 目標就只定在成品加工精度可以做到3um以內, 可想得知, 加工的零組件精度也一定要在3um 以內, 最後所有的零件組合誤差也都在3um內, 才有機會達到目標的精度。第一件事就是去問了加工廠, 可以把線軌承靠面的直線度控制在3um之內嗎? 所有的加工廠都回答: 沒辦法, 那我在反問, 可以把握的是多少? 10um大概是比較能夠拚拚看的精度,再問最近中部新進的一台售價1.1億元的德國機器, 他們回覆是5um有把握,3um不接單;看來, 想以加工的方法來達到所要的精度是不可行的。

一台機器最後展現的精度, 是所有可能的誤差累積所表現出來的, 整機加工表現的誤差來源有:  

1. 機械結構的誤差: 結構受到自身重量及負載的移動變化會使材料做不同程度的變形,進而產生誤差;這個結構誤差在設計時,以有限元素法分析即可知道有多大,台灣有些廠商看不懂有限元素法, 只是拿它來做型錄用的, 機台的誤差大到0.5mm 也放到型錄上去;結構設計在全平面不同負載、不同位置之下誤差會有變動,不能考慮單點的結構誤差,工作台全平面與刀具端的誤差能夠做到3um以內就算是非常的厲害了。



2. 傳動系統的誤差: 包括螺桿、線軌、滑塊與線軌配合間隙的誤差,即使是c1等級的螺桿也有5um的節距誤差,最高等級的線軌(UP級)自身兩個平行面的平行度誤差也有2um,滑塊與線軌的間隙想要移動順暢單邊也要有3um以上間隙, 二隻線軌的組裝若1米要求在3um之內的平行度及直線度, 組裝師傅必定翻臉的,然而高精度的機械, 其整機設計與組裝就是要想辦法去消除這些總合誤差, 做到3um±3 以內,才有機會做到最終的整機要求。

3. 回授及控制的誤差: 控制器命令輸出驅動馬達, 再以光學尺回授, 現有最佳的光學尺其保證誤差能在3um 內, 不過這個誤差是來自光學尺的刻度,只要光學尺組裝沒有問題, 它是固定的誤差, 可以透過控制器的誤差補償予以消除;至於命令的輸出與實際動作的lag,那就是控制器的性能了,高精度的加工,通常是在乎做不做的出來而不是做的快不快。

4. 組裝的誤差: 機器的直線度,垂直度, 平行度, 平面度…以及各個零件, 移動組件的總合誤差, 一般要控制在5um 內即算是非常好的機器了

5. 溫度的誤差: 鐵對溫升的影響, 每1℃即有11.7um/m的變形量, 在加工過程中, 因能量的轉換而產生局部的熱變形, 造成刀具或工件的熱變形, 這一直是工具機的痛, 即使有熱補償功能, 也只是大範圍的補償, 無法做小面積的補償,高精度加工的最好方法還是犠牲速度去控制加工的溫升, 使其小於0.5℃的變化,讓精度可以維持。

6. 材料的變形: 材料從鑄造出來, 內部會有很大內應用, 完全不調質, 其變形量可以大到以mm計算;經過多道退火、深冷的處理, 這個變形量可以幾乎不計,前題就是要花大錢去做多次調質。

7. 夾治具及人為操作誤差: 加工時夾治具是否對稱,夾持的力量是否均勻, 環境是否有震動或其它的干涉… 都會影響加工的精度,這就是大家號稱大立光的競爭力在建廠時就與他人不同的主因了。

8. 其它, 如量測、環境的因素所造成的誤差: 每次客戶要求做精度加工的檢測時, 我的第一個問題即是用什麼測? 在那裡測? 環境溫度幾度? 多年前有次機器賣到浙江金華去, 售服人打電話回來說客戶要求精度, 並且驗收標準2um, 我心想死了, 隨後一反想這個地方要如何做2um 的檢驗, 問了客戶他說他們有游標卡尺, 我笑了一下, 告訴工程師不用煩惱, 最後客戶很高興的收了他心中的2um 機器。 


學過統計的人都知道,以上的每一項誤差都有一個變動範圍, 假如中間值為m, 標準差為s, 則機器最後呈現的誤差量

E= m1+m2+…mn ± √[((3s1)2+(3S2)2+…(3Sn)2)/n] 

以上面討到論m1+m2+…mn 這些誤差即有2+3+3+3+5+…>15um的誤差了,所以整機設計時, 要考慮到中值最好能夠正負誤差相抵如(-2)+(-3)+(-3)+3+5=0 或者是以補償的方式做誤差減低來提升機器的精度,這在機器的系統設計時就要考慮完整;一台機器有固定的誤差, 只要能夠重現就不是問題, 可以透過補償方法降低, 真正困難的是這些誤差變動不一, 也就是標準差的分佈範圍太大無法控制, 在如此眾多的誤差來源之下,如何做到這幾十個誤差的變異量加總起來的總誤差變異量能控制在±3um 以內, 亦即每個誤差的變異量都需要控制在1um之內, 否則是無法達成機器精度的總目標, 這才是真正困難的挑戰。    

所以, 台灣的工具機產業要整體提升, 不單是整機廠提升即可, 供應商伙伴的零組件、加工精度也要跟著能夠提升起來, 整機廠對供應商的要求不是故意要刁難, 只是希望大家能提升擺脫低價的競爭; 不過, 以我小小的公司要去推動這個事是力有未逮,最好還是能由政府或工研院出面,從加工開始提升大家的水準。


2021/6/14

板橋傳統市場

更新補充油庫口市場。

新增一篇黃石市場的簡介:黃石市場


這一篇文章適合給住在板橋與周邊的朋友,列舉蒐集到的板橋傳統市場名單作參考。

快速連結:板橋傳統市場地圖(開啟google map)。


在電視媒體上經常看到全聯、家樂福的超市廣告,

其他還有各式各樣的超市、大型賣場,

例如楓康、頂好、愛買、大潤發、好市多,以及各地方的特有連鎖超市,

這些超市跟大型賣場提供乾淨、整潔、有冷氣的環境,販售種類從生活用品到生鮮蔬果都有,

營業時間幾乎從早到晚,甚至有24小時經營,

很多年輕一代對這些市場非常的熟悉。


在這些超市、大賣場出現以前,

民眾主要購買生鮮蔬果的地方還是以“傳統”市場為主,另外就是攤販,

鄉下人口密度低,甚至是小貨車載著生鮮蔬果穿梭鄉間小路兜售。


像我這種有點年紀的,

小時候讓媽媽拉著進市場東看西看,

採買完回家前路邊攤販吃點小吃,

傳統市場不僅是採買生鮮蔬果的好地方,

有時還會勾起一些小時候美好又簡單的回憶。


板橋發展算早,長期以來又是新北市(台北縣)政府所在,

板橋人口總數多,超過55.4萬@2021,

比縣級的嘉義市(27.03萬)、基隆市(37.19萬)、新竹市(44.82萬)還多,

甚至接近花蓮(33.34萬)加上台東(22.45萬)兩個縣全縣的人口總和(55.79萬),

以人口數來說可說是全台灣第一大的區,

在台北縣升級新北市升級前也是全台人口數最多的縣轄市;

以人口數除以土地面積的密度24051(人/km)全台灣第五(次於新北永和38300、蘆洲27237、台北大安26390、高雄新興25428),

要餵飽這麼多人口,生鮮蔬果需求的供應量自然也很大,

所以傳統市場在板橋發展的很早。

根據新北市政府市場處的資料,

板橋一共有 3 個公有零售市場跟 13 個集合攤販*1,

註. 以下市場說明後括弧內為Google Map連結,點選後可以直接開啟Google Map進行路線規劃。

3 個公有零售市場:

A. 黃石公有零售市場(中繼市場)

B. 湳興公有零售市場

C. 後埔公有零售市場

13個集合攤販市場:

1. 新翠攤集區 (朝陽市場)

位置:四維路269巷39至49號、42至54號,279巷41至49號、40至50號,289巷1至2號、44至45號(269巷90號,89號)

核心營業時間:07:00-14:00

2. 港德攤集區(幸德市場)

位置:中正路236巷1至67號、2至96號

核心營業時間 07:00-14:00

3. 民權攤集區

位置:民權路202巷1至27號、2至28號

核心營業時間 07:00-13:00

4. 幸福攤集區(幸福市場)

位置:幸福路17至49號、20至58號、漢生西路89巷1弄1至27號、2至28號

核心營業時間 07:00-13:00

5. 新埔攤集區(新埔市場),推薦

位置:文化路一段435巷7至71號、10至78號,民有街13至3號

核心營業時間 07:00-14:00

6. 青翠攤集區(青翠市場)

位置:民治街52巷11至19號、20至56號,96巷1至27號、2至28號

核心營業時間 07:00-13:00

7. 百壽攤集區

位置:文化路一段188巷5弄9至17號、7弄11至45號、14至42號,9弄21至39號、68至126號

核心營業時間 07:00-13:00

8. 新興攤集區(湳雅市場)

位置:新興路9至59、22至72號

核心營業時間 16:00-24:00

9. 湳雅夜市(板橋湳雅夜市),

位置:南雅東路1至87號、2至120號

核心營業時間 16:00-24:00

其實不能算是傳統市場,就是台灣標準的夜市。

10. 國慶攤集區(國慶黃昏市場)

位置:國慶路149巷5至45號、6至46號

核心營業時間 15:00-20:00

11. 國泰攤集區(國泰市場)

位置:國泰街77至105號、66至108號,75巷2弄前段、76巷2至34號1至23號,92巷2至28號

核心營業時間 07:00-13:00

12. 華徳攤集區(瑞億、華德市場)

位置:四川路二段47巷2弄2號至8弄16號、47巷1號至11號、99巷35弄22號至10號、35弄9至13號

核心營業時間 07:00-13:00

13. 海山攤集區(海山攤集區)

位置:長安街138巷1弄11至79號、10至290號

核心營業時間 07:00-13:00


單純從以上官方的數字來看,板橋有16個傳統市場,

其他沒在官方名單上的:華江市場、埔墘(興隆)市場、松柏市場、龍興市場、福德街市場(與湳興市場相接連)、重慶黃昏市場(與國慶黃昏市場相接連)等。

不過因長期發展與受人口變化、腹地大小影響下,

這16個傳統市場的名稱區分其實並無法直接反應出板橋傳統市場的現況。

以湳興、黃石、後埔三個公有零售市場來說,

這三個公有零售市場靠近傳統認知的板橋市中心區域,

板橋三個公有零售市場:黃石、湳興、後埔位置示意圖

板橋發展過程市中心區域外人口成長速度高於市中心,

三個公有零售市場離其他區域太遠肯定難以服務到其他區域,

其他區域勢必會有機會成立區域性的市場,以供應鄰近區域的需要。

另外隨時間長期發展,生意好的市場週邊難免會聚集更多的攤販,這些攤販包圍並逐漸分掉原有市場的業績是必然的,

有些市場距離太近,也難免會合併或搶走生意,競爭力差的市場自然消費人群會減少,攤商減少成為惡性循環,最終可能被淘汰掉。


以我居住地點最近的湳興、黃石、新興這兩個公有零售市場加上一個攤販市場,

三個根本可以視為一個大型傳統市場區域,其中連接的後菜園街、福德街、中興路在早上開市的時間也充滿了各式攤販,

黃石、湳興、新興
黃石、湳興公有零售市場跟新興攤販市場
紅色是黃石市場跟衍伸的(宮口街、後菜園街、文昌街)攤販市場
綠色是福德(街)市場
橘色是湳興公有零售市場跟新興攤販市場與衍伸的中興路攤販市場
紫色是晚上營業的湳雅夜市

老牌的黃石市場包括了原有黃石公有零售市場、宮口街、後菜園街、文昌街,

湳雅(湳興)市場包括了湳興公有零售市場、新興攤集區、中興路跟部份的南雅東路(晚上變成湳雅夜市)。

湳雅市場因為有許多肉品、蔬果批發商進駐,

前一天晚10點就開始有豬肉進貨進行分切,

晚上11點開始就有蔬菜水果等卡車開始進貨,現在大部份已經轉移到板橋果菜批發市場,

臨晨4、5點就開始有來自其他板橋市場甚至樹林、土城市場的攤商來進貨,

早上7、8點後客群從批發轉零售,

也有許多肉品、生鮮蔬果批發商對鄰近的餐廳、熟食攤販供送貨,

因此湳雅市場在價格、種類上比黃石跟後埔更有競爭力,

這十幾年來把黃石跟後埔兩區的傳統市場人潮吸走不少,

甚至還有來自樹林的婆婆媽媽搭公車來採購,

湳雅市場的人潮間接的也促進了連接黃石跟湳雅的福德街形成另外一個攤販自治區(福德市場或稱板橋市場)。


後埔公有零售市場人潮已經衰退很多,原本市場外面大華街的攤販幾乎已經完全消失,加上跟湳雅距離太近,人潮很多都被拉過去。


黃石市場的生鮮採買人潮也幾乎都被湳雅拉過去,人氣就靠幾個知名熟食攤商如高記生炒魷魚、老曹餛飩、阿海跟葉家莊雞肉、謝家肉羹(油飯)、林立食堂等撐著,

黃石公有零售市場建築從2020年底開始重建,

重建過程中政府另外在板橋第二運動場旁興建了新的黃石中繼市場(只開到中午)離㓓雅更遠,生意也明顯變得更差。

鄰近不遠的民權攤集區人潮被㓓雅、港德(幸德市場)拉走,

幸福攤集區被幸德、湳雅、新埔、新翠夾擊,也被拉走不少。


另外在埔墘、江子翠區域因為靠近台北,發展速度甚至超過原市中心區域,

其實也都有成立攤販自治區,各自有區域內的埔墘(興隆)市場華江市場

但新北市場處網頁上都沒看到,實際上這兩個傳統市場都擁有不少的消費人群。

油庫口市場,無意間發現在油庫口蚵仔麵線對面巷弄裡有一個小市場,位置在文化路一段188巷7弄,主要營業時間在早上。

另外在板橋與樹林交界的浮洲地區也有一個龍興市場

至於跨過大漢溪靠近樹林的板橋區,離樹林火車站附近,樹林最大的保安市場比較近跟方便。


國慶攤集區所在的區域也是板橋人口快速發展的區域,區域內人口數大幅成長,

國慶攤集區定位為黃昏市場與湳雅不同,生鮮蔬果銷售市場時間與湳雅錯開,增加了許多熟食攤位,消費人口以一般消費者為主,

有些蔬果類攤販的價格比湳雅更殺,但是品質跟新鮮度感覺比較差一點,一分錢一分貨。

範圍除了原來的國慶路149巷再增加了連接的重慶路290巷(有另稱重慶黃昏市場、府中後站市場)。


其他還有新北市政府利用四汴頭抽水站旁的水利地另外興建了果菜批發市場

真正的是作果菜批發,水果都是一箱箱賣,完全沒有雞豬牛海鮮可買,

這在市場處網站上也看不到。


我比較常去的還是家裡附近的湳雅、黃石,跟時間上比較方便的重慶黃昏市場。

偶而會去幸德、新埔市場。


後續再介紹自己知道的幾個市場有名的攤位。

很多知名餐飲、小吃其實都在這些傳統市場內或周圍,


有機會去把板橋各地的傳統市場走一趟,體驗一下多元、傳統的生活!


如果有網友知道板橋其他的市場也請不吝留言告知。




參考:

1. 新北市政府市場處-板橋區

2. 板橋傳統市場地圖,開啟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