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8

打羽球對健康的15大好處

以下是節錄自迪卡儂網站的文章,寫得很精簡,加上一些自己的心得。

原文請參考:打羽球對健康的15大好處

幫前同事在鶯歌運動中心羽球館拍的照片


1. 筋肉人(長肌肉)

羽毛球最重要的好處之一就是能提高肌肉強度,讓你維持身形,變得更加強壯。在場上持續移動可以增強你的肌肉,並將肌肉雕塑成完美的形狀。 打羽毛球能強化你的核心肌群、小腿、股四頭肌以及腿後肌群。  

>> 其實只要有運動就會長肌肉,不同運動用到的肌肉群不同,所以如果以前擅長或不擅長某種運動,不代表羽球也會打得好或不好;除了上述提到的身體肌肉以外,手腕、小臂、上臂、肩部的肌肉也會用到很多,而且若熱身不夠還很容易受傷;如果搭配適當進行其他運動來訓練不同肌肉會比較好。

2. 只要心臟健康,就能活得快樂

打羽毛球時必須持續移動和擊球,這不僅能強化你的心臟肌肉,也能改善靜脈血流並加強心臟跳動的力量。這還可以降低膽固醇等級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此外,心臟內閉鎖的隔層也會獲得暢通,進而使血液的流速更快。 

>>羽球必須在球場中短距離快速跑動,屬於需要爆發力的運動,碰到會控球、迴球到球場不同位置的球友,經常性的跑動其實還蠻累的,自然會需要心臟快速輸送血液到全身,但是如果不跑、不動也沒用。

3.  舒緩壓力

打羽毛球是一種健康的好習慣,一場刺激的羽毛球比賽能抑制壓力荷爾蒙。真是太棒了! 壓力會逐漸影響你的身心狀況,使你的身心狀態變得更差,彷彿行屍走肉一般。每天練習打羽毛球,可以讓我們的身體降低壓力荷爾蒙,並提高快樂荷爾蒙,讓你快樂又有朝氣。 

>> 這一點要碰到好球友,適當的幫忙練習技巧、放水、體諒失誤,不然壓力也很大;通常找家人或同事會比較好,對勝負計較小,打起來比較沒壓力,像我跟同事打,只要心有餘力,不管程度差異有多大,都會儘量控制在5分內的差距,輸贏沒關係,所以同事們基本上都還蠻喜歡跟我一起打球☺。

4. 像彈簧一樣有彈性

反手與正手殺球需要很好的彈性。習慣之後,我們的肌肉就會變得強壯又有彈性。肌肉的彈性可以幫助你維持健康的智慧生活。

>> 殺球其實需要技巧跟練習,並不容易,必須花時間練習,練得起來確實需要很有彈性的肌肉,但是對肌肉協調、控制性不好的來說不容易…,基本上羽球要多練習才能打得好,對肌肉運用的協調性有教練或有經驗球友幫忙會比較好。

5. 促進新陳代謝

良好的新陳代謝以及高代謝率,對於健康的生活很重要。 羽毛球是一種能讓你渾身流汗的動態運動。身體的自然出汗就是在燃燒卡路里、排出毒素。 良好的新陳代謝率可以維持你的體格,讓你結實又強壯。

>> 這也要看搭配的球友,會控球的球友可以把球打到適當位置調動對手,一場球跑下來肯定會滿身大汗,像我每次跟幾個技巧好的同事一場球打下來,滿臉、滿頭都是汗;跟技巧不熟,球都習慣性迴到場中間的球友打兩小時也很難流汗。

6. 讓你的骨骼更加堅硬

每天進行健康的羽毛球比賽可以降低骨折的風險。四肢的來回運動可以建構你骨骼中的鈣基質,並強化內部的骨骼。 這也能修飾體態,因為我們的體內都是骨骼。 

>> 運動都有幫助。

7. 心理敏捷度

除了生理上的好處外,羽毛球也為心理帶來明顯又有趣的好處。小小的白色羽毛球看起不怎麼樣,但當球被擊中後就會像燕子一樣飛得又快又猛! 球員必須專注在快速移動的球上,這能提高專注以及心理活動度。 球員必須注意場上所有的動靜,保持臨危不亂。如何移動、如何殺球、如何回位、要用正手或反手,每一項細節都必須用心去處理。這種能冷靜分析現況的特質甚至可以為日常生活帶來許多好處。

>> 羽球因為速度快,要判斷落點、擊球位置、還要判斷對手狀況決定迴球的位置跟力道,確實需要很高的心理敏捷度。

8.  社交

羽毛球不是單人的遊戲,而是需要兩人或四人一起遊玩。羽毛球是兩人或是兩組之間的良性競爭。比賽結果不是贏就是輸,但卻能讓球員維持良好的社交關係。羽毛球也有一項好處,可以讓你在戶外和家人朋友一起度過歡樂的時光。它能聯繫眾人的感情,促進彼此間的關係,而不是讓大家各自沉迷在數位的世界中。

>> 有共通嗜好可以一起從事活動都有助於社交,其他活動也行;我很喜歡打雙打,尤其跟異性球友互相配合幫忙補空檔的感覺不錯;像女王也喜歡跟我一起打羽球,很多時候球都放給我打就可以,有時候她沒打到的我還會幫忙補到,兒子們跟同事也經常會一起混著打,一起打球不計勝負通常可以打的很開心其實還不錯

9. 燃燒你的卡路里

除了挨餓和低卡飲食外,請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藉由能令人出汗的羽球運動來燃燒你的卡路里。它能幫你控制體重並維持身體平衡。燃燒卡路里可以提高新陳代謝率,讓你結實又健康。

>> 運動都有燃燒卡洛里的效果,不過打羽球不比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等,消耗熱量的方式不同,要靠打羽球減重應該不容易。

10. 糖不再是惡夢

羽毛球比賽會讓你汗流浹背,減少我們體內的糖。這能讓肝臟處理糖製品,並降低血糖提高的速度。所以放心去吃你最喜歡的甜食吧,因為你有健康的嗜好,能幫助身體代謝。

>> 我算愛吃蛋糕、巧克力等甜食,打羽球這種需要爆發力的運動,會強迫肝臟消耗糖,每次體檢照肝臟超音波,醫生都會有點意外,看我中年鮪魚肚竟然沒有脂肪肝???!!!不過這應該算是意外的收穫,不確定可以適用到其他人

11. 未來的生活

羽毛球看起來僅僅是一項運動,但是羽毛球的好處非常多而且影響很深遠。研究發現,羽毛球可以提高心率和肺部功能。規律打羽毛球的人在20年內死亡的風險只有23%。你付出努力來鍛鍊自己的身體,你會比一般人至少會多出2年的額外壽命。

>> 只要規律運動都對身體有幫助,這跟運動是不是打羽球好像沒關係!?

12. 讓你輕鬆呼吸

規律的羽毛球比賽會提高你的肺部機能。羽毛球選手的肺部機能比一般人還要好。你的腎上腺荷爾蒙會直接影響呼吸系統。這種與延髓的間接連結會讓你的肺部能更迅速且規律地運作。諷刺的是,比賽時來回跑動會逼迫肺部進行充足的呼吸,並促進你的肺部機能! 

>> 對呼吸的幫助我覺得有氧運動的慢跑、騎自行車、游泳幫助會比打羽球來得大。

13.  腦部的健康非常重要

了解羽毛球對心理的好處很有趣。大部分生理上的好處都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你想像過你的大腦會在運動的時候感到愉悅嗎?沒錯,這是真的。緊湊的羽毛球比賽會讓大腦產生腦內啡,這是一種能讓大腦感到愉悅又快樂的神經傳導物質。這很奇怪,卻是事實。

>> 長跑跟騎長途自行車、長泳產生腦內啡的效果應該更好。

14. 你夠聰明

羽毛球是一種策略性的運動。它需要規劃擊球目標、如何發球、用哪種殺球、如何回位,每一個動作都要經過預先規劃,而你的大腦及感官也會進行理解。因此這能喚醒你昏昏欲睡的大腦,強迫它工作。很明顯地,打羽毛球會讓你成為一位聰明的運動員。

>> 打羽球到具備有一定技巧後,確實是會在瞬間去動腦筋想要如何打球,剛開始打的連要把球打到想要位置都很難,長期下來動腦筋想如何打球確實是需要的,不過要打得好確實不容易。

15. 提高反應能力,而這也會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羽球是一種快速的運動,不論身心都需要在頃刻間迅速地做出反應。生理上,你必須在幾秒內來回移動,而心理上你必須要對來球有所認知並加以回應。 這種快速的反應也會促進你的思考及日常生活。

>> 打羽球反應速度的確要快,尤其是像職業比賽的雙打,速度非常非常的快;透過運動確實可以稍微鍛鍊一下。

迪卡儂寫的這15項好處其實有點牽強,就是行銷企劃應湊出來的話術,

個人覺得只要有持續運動對健康都有幫助,

羽球是相對一些危險、身體接觸的激烈運動來得好,比較不會有嚴重的傷害,

對年齡稍長來說也可以持續練習反應跟靈敏度這算是不錯的優點。

不過打羽球還是要小心一些跑動位、動作會不會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

否則很容易拉傷肌肉。

像我已經有點年紀,分別在週二晚上跟週六早上各2個小時左右,兩次中間間隔大概有3天,讓手腳、身體有時間休息跟復原。

曾經試過週日早上再多一場對身體負擔就有點超過,

手腳、身體的休息、復原速度會來不及,

不過這要看每個人的身體素質狀況而定,總之不可太過勉強、避免受傷才能長長久久。


不過打羽球有時也會碰上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例如:

1. 嘴巴賤又愛虐人的高手;碰上這種就閃遠點,畢竟多數人是打休閒、運動、健康的,沒必要受這種氣;這在球場也有另外一種慣例:以強弱分組,沒事不要越太多級別去找虐,這樣打起來也比較愉快。

2. 亂打一通又不願意接受別人教的初學者,只想以自己的方式亂打,結果就是撿球比打球多,甚至球的消耗量大增。

3. 明明沒租場地又愛貪小便宜佔場地偷打,甚至時間到還不讓預約時段球友使用,硬要打完一場或多打幾球的,有時還會出言不遜,說他/她的錶時間又還沒到…

所以打羽球另外一個困擾就是要找到適當的球友,程度差異不會太大,不會虐人又會適當放水引導球技進步的高手,時間配合得來,勝不驕敗不餒的球品,通常親友、同事團氣氛會比較好,球館中的零打團就要碰運氣了,畢竟人不熟。

2021台灣羽球拿下男雙金牌、女單銀牌是令人興奮喜悅的事,但是可以想見會出現一些湊熱鬧的新球友,在不熟悉一些球場上的淺規則情況下,可以想見短期內球場上應該會出現一些不愉快的狀況。

另外寫了一篇騎自行車運動的好處,可以參考看看。

2020/11/1

非機械相關學歷的機械領域工作者

首先必須先指出這裡的機械領域工作者,

主要偏重在我接觸比較多的機械設備相關領域的工作,

產品類的機構設計工作者我接觸的比較少,

但是就8年的CAD軟體商技術支援工作期間所接觸過的機構設計相關工程人員,

印象中沒碰過非機械相關背景學歷出身的工程師,

模具科系的倒是很多。


在機械設備工作領域中,非機械背景出身從事機械設計工作的例子確實碰過很多,

尤其是在有一些中小型、家族企業裡,

非機械背景的還蠻多的。


機械設備雖然看起來多數大而複雜,

不過只要有現有的設備可以參考,

只要會拿螺絲起子、扳手,會量尺寸

跟簡單的繪圖,

其實接下來需要的是耐心跟毅力,

把一個個零件拆下,量尺寸,

一個個市購品查清楚廠牌、規格、型號,

其實只要喜歡 DIY 的朋友都有機會可以作,

網路上近年來流行的集資創作商品,

很多創作者其實都沒有相關專業背景,

憑著喜歡自己動手作的跟興趣就開始作起來了,

前幾年的家用 3D 列印機、雷刻機、雕刻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反而像專業機械背景出身的,

大多數都不會想去用那些元件去兜一台“玩具”,

會從專業背景去考慮有的沒的太多了…


碰過一些事業有成的老闆,

有很多是工廠裡的學徒、師父出身,

根本上不可能受過大學裡專業的機械課程訓練,

什麼中低碳鋼、不鏽鋼的肥粒鐵、麻田散鐵、奧氏田鐵…不重要!!!

只要知道黑鐵跟白鐵不同就可以;

什麼彈性係數、應力、降伏強度也不重要,

知道材料是硬還是軟,強還是弱就可以,貴還是便宜、容不容易取得、加工貴不貴比較重要。

重點的是要會實作,

會拆、會裝、會設定市購件上的數值,

作久了就會,機械設備生意一樣作的嚇嚇叫…

這是機械設備業市場上的現實狀況,

很多設備公司的老闆都不是學機械出身。

可是隨著時空背景的改變不同,

這種狀況已經越來越少,

在選人材上已經越來越難忽視相關學歷所佔有的“專業”背景優勢,

大公司徵機械工程師動輒就是幾十份履歷,

非機械相關科系畢業可能在人資篩選過程就被刪掉,

連面試的機會都很難!

這也是現實的狀況。

在台中遇到過一家設備廠設計主管(公司股東之一)的兒子原本是念會計,

後來被拉去作機械設計研發,

為了彌補背景知識上的不足,

很有心的跑去念機械系夜間部,

像這樣作中學其實效果很好,

會比較容易將理輪與實務連結在一起,

所以如果有心在相關領域發展,

衷心推薦去學校會有些幫助。


其他曾經還有碰過念化工、日文、電機的,

從事機械領域工作都有不同的背景故事。


唸書要趁早,

像我在畢業多年後重新到學校唸書上課,

課堂上的很多概念可以很快連結到實務上的經驗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不過年紀大記憶力真的是不行,

稍微長一點的公式不管寫幾次,

到考試的時候還是記不起來完整的式子,

這時候就最感謝考 Open Book 或可以帶筆記考試的老師,

有興趣建議還是要趁早比較不會太辛苦。



2020/10/24

機械領域就學、就業上的性別差異分享

前陣子有幸到高中女生的學校分享 Inventor 動力學模擬的操作使用心得,

邀約的老師問了念機械女生的就業狀況。


簡單的分享個人在機械這個領域男多女少的有趣狀況。


我唸書當年的時空背景,社會風氣保守,男女有別,我從小學 4 年級到高中畢業唸的都是男生班或男校,

除了家裡的姐姐,堂表姊妹們以外,

從 9 到 18 歲這 9 年跟其他年齡相近女生接觸的經驗幾乎是 0,可見當年性別平等教育有多失敗…

上大學第一年是念生物系,全班同學有 1/3 是女生,

一開始其實不太習慣跟女生相處,不知道該說甚麼,

很怕不小心說錯話很丟臉或得罪人,

過了一陣子才逐漸習慣。

二年級轉到機械系,

一個年級 3 個班,四個年級總共有12個班,

每個班至少 50 人,等於大學部總共有 600 個學生,

女生有幾個?

總共 3 個!!!

一個是學姊,兩個是同學,

三個女生在系上超級顯眼,

修什麼課都不敢翹課,

一翹課老師應該馬上就知道!

其中一個女同學顔值高、個性好,在機械系裡人氣爆表,

聽說一年級生日的時候,

系辦準備了兩個大桶子讓她收卡片跟禮物…

這個女同學成績很好,在校經常都是班上前五名。


在這種男多女少的環境中,

如果機械同學以前國高中念的是男校的話,等於繼續再念 4 年的男生班,

我很多機械系男同學碰到跟女生說話聊天的反應都很不自然,

曾經有一次碰到生物系女同學聊天被機械系同學看到,

機械系同學就問為什麼我可以這麼自然的跟女生聊天?!

原來在機械系同學眼中,可以自然的跟女生聊天竟然會被視為是一件特殊的技能!!!

可見當年工科男學生有多壓抑!

聽說土木系的狀況更慘!

這兩個系的學生如果不參加社團,不修外系課程,大學四年跟念男生班沒兩樣。

由此也可以想像在機械、土木領域學習與工作環境中,

多數男性學生、從業人員與女性接觸、交流的機會非常少,

很多個性稍微木訥一點的男生,到30幾歲跟女生講話都還會不太自然。


現在除了少數高中還維持男女分校的傳統以外,

多數的國高中都是男女同校、同班,

加上社團活動多,

像以前這種男女生分隔開造成相處不自然的狀況多少有改善一點,

但是在機械相關工作場合中,這種男多女少的狀況改善還是有限。


到20世紀末前為止,女生一直被賦予溫柔婉約的相關形象,

念工科的女生比理科少,比醫、文、商都少很多;

尤其是工科中的機械,

形象上就是"黑手",經常要面對又重、又髒的工作環境,

由於機械工廠的工作環境不適合女生,自然會想來念機械的女生就很少,

但是少到 3/600 這種比例也實在是非常驚人,

土木系的狀況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堪稱男女比例懸殊的兩大工程學系。

相對的女多男少的情況也有,

當年的護理系男女比例是 0 ,以前時代護理系甚至拒收男生,

這都是時空背景下,性別在就學跟就業市場上的特殊現象。


相對來說,從進入21世紀後這種不同科系、行業男女比例失衡的狀況改善很多,

幾次去學校分享軟體使用經驗,看到念機械的女生相對以前的比例至少都提升到10%上下,

雖然比例還是很懸殊,不過這相對以前的0.5%好太多了,這是領域特性造成的限制,很難避免。

但是撇開傳統工廠的印象,其實機械研發設計端其實會用到不少女性朋友,

念大學時因為是轉系生,有時會因為衝堂的關係,有些學分會跑去修夜間部的課程,

意外的發現在機械系夜間部女生比例就高很多,

幾乎占了班上的 1/3 ,不過年齡上幾乎都是大姐姐。

後來進職場才知道,這是因為機械設計上有一個流程叫作"拆圖",

拆圖的工作內容主要就是製圖,

製圖這個工作因為不需要直接接觸機械,

主要是在辦公室畫圖,負責把工程師設計好的設備組合圖中的零件作成零件工程圖,

附帶工作就是幫忙整理 BOM、印圖、整理圖面等等,

所以很多職業學校裡面會有製圖科,

專門教製作工程圖面所需要的知識與技巧,

製圖科的名稱相對不是那麼陽剛,

女生的數量比機械科多很多,

會去念機械系夜間部的女生有很多就是原來念製圖科工作上需要來進修的,

因為製圖工程師還是必須了解機械工程,

甚至一定資歷後常會被要求作某種程度的機械設計,

因此有些念製圖科的女生就會到機械系夜間部繼續進修,

學習更多機械設計上所需要的知識,

才會出現這種機械系夜間部女生比例高達 1/3 以上的現象;

現在進大學容易,夜間部的學程跟以往出現很大的變化,

這又是另外一種不同時空背景下的差異。

所以以前其實就有不少女生進入機械相關的領域工作,

但是主要被定位在"拆圖"、助理性質,

表現好會有機會轉機械、機構設計工程師,

在機械設備業界裡面,這種例子還蠻多的。

但是這不是好事,原因是老闆透過這樣可以壓低人事成本,節省人事費用,

從同工不同酬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一種很糟糕的性別歧視。

中南部這種現象還蠻嚴重的...

這種現象在新竹以北的電子與相關設備產業會稍微好一些。


言歸正傳,

有關機械相關的工作大致上有機構工程師、機械工程師、設備維護工程師(包含客戶支援工程師)等等,可以參考另外一篇說明:機構工程師?

公司裡當然還會有業務跟其他行政人員。


機械領域工作若簡單區分在工廠現場與辦公室作業兩種狀態來看,

女生在工廠現場的機械相關領域先天上確實是有比較多的限制,

工廠現場工作難免會有取放零組件、使用工具等狀況,

這些動作在體能上女生還是會比較吃虧一點,

很小的重量輕沒關係,小型金屬加工就經常會看到女性從業人員;

取放中小型金屬零件若是用人工直接搬運,這對力氣比較小的女生就相對不利,

很重的會靠天車輔助其實影響也不大。

實務上在機械工廠中從事機台操作的還是以男性居多,

基本上在機械工廠現場的工作還是不利於女性的,

多數的女性朋友應該也都不喜歡這種工作環境。


在辦公室的機械領域專業工作性質以設計、研發端比較多,

雖然女性朋友多數在"立體空間"的概念會比較弱一些,

不過這個弱點在導入使用 3D CAD 作為設計主流工具的已經改善很多;

但是研發端工作面臨到的問題是不論從事機機構或機械設計,都會有導入到現場製造的過程,

負責研發的工程師必須要跟到製造現場去了解狀況與排除問題,

機械設備可能製造工廠還在台灣,

但是電子零組件製造幾乎都在中國或東南亞,

女生面臨到出差外地(國外)就相對會考慮比較多因素,

尤其是到國外的工廠經常是在偏僻的郊外,

連男生在外活動都會有危險,更不用說女生。


第一份工作時有一位女性工程師能力很好,

受主管、同仁認同而升任設計組長,

因為工作上需要出差國外裝機、試機,

在有了小朋友以後,

還是選擇以家庭為重,另外找不用出差外地的工作,非常可惜。

所以除非在工作安排上可以有男同事幫忙對應長期出差,

不然長期出差對以家庭為重的女性同事真的有點麻煩,

所以也不能怪老闆不喜歡雇用女性的機械工程師。


另外一個常看到女性朋友的機械領域工作環境是學校、法人,

在大學裡經常看到有一些非常優秀的女老師、女教授,教學跟研究成果上都很優秀。


由於在機械領域中實在是太過於陽剛,

女性同學、同事其實是很受歡迎的,

很多事情只要不要太過誇張,其他同事通常會更樂於與女性同事合作。

包括在研究所碩博士班招生上都會占一點優勢,

剛到機構設計用軟體公司服務時,

有主管問我業務、工程師要找男生還是女生好?

這還要考慮?

當然是女生,光是電話打通話時間長度都會差很多,

要約拜訪介紹軟體也比較容易,

客戶對女工程師處理軟體問題的容忍度也完全不同,

這就是女性在機械領域內的性別優勢,

所以女性朋友也很適合進入機械、土木的技術服務產業擔任業務或技術服務顧問。

不過還是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與技術才能在專業領域中被肯定。


本文純分享個人經驗,絕對沒有歧視不同性別、年齡、個人特徵等等在就學與就業上的狀況。

2020/10/10

找工作的建議:薪水高的工作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規劃而在不同階段會有選擇從事不同工作類型的想法,

有的人投入慈善事業,助人為樂,積陰德,

有的人想教人學東西,看著學生、學徒成長很有成就感,

有的人想要主持正義,打擊非法與不公平...


基本上除非是祖產很多,多數人還是必須工作賺錢來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結婚、生小孩,就會有甜蜜的負擔必須承擔、照顧,需要花錢,

不結婚生子,可能也需要照顧父母,需要花錢,

此時家裡的經濟能力就決定了生活上的物質水準,

如果是含著金湯匙、銀湯匙來的這個世界的幸運兒,

恭喜你已經贏了大部份的人,接下來的算是廢文就不用看了。


如果是需要找工作,或者是還在念書想要找出未來的方向,

那如何找到一份薪水還不錯的工作,那可以參考一下以下的個人經驗分享。


工作的類型很多,

一種是從事軍公教相關,一種是從事營利事業,

軍公教的不談,因為給多少薪水是國家、政府決定的,

想要就是去參加國家考試,考上了就有,

不同考試對應不同等級公職人員,會有不同的薪水,

基本上一輩子可以領多少,基本上幾乎可以估算的出來。

除了考試以外當公職人員還有一招就是靠關係,

不管藍、綠都一樣,關係夠好就會有好的工作機會,

沒有單位、機關、沒有缺,沒關係!找個名義想辦法生個"會",弄個委員缺就有工作機會,

有些依靠國家特許的營利事業也可以算是某種公職人員,

一般人必須考試或靠關係才能有機會進去工作,

不過若有關係就更容易,直接去接總經理或董事長的例子也很多。


再來就是一般的營利事業(非公營企業),

撇開一些家族企業、高階主管不談,

一般職員的工作能夠拿多少錢其實是可以計算出來的,

例如一家公司有100人,年營業額有5億,

平均員工年產值就是500萬,

假設人工成本可以佔 10%,那平均每個員工就是50萬,

扣掉勞保、健保、勞退等等各種費用以後大概剩40萬,

所以員工的平均薪資就是 40萬,主管多拿些,一般員工少拿些可能剩下30萬,

除以12個月,平均月薪就是2.5萬。

員工占平均產值高的特別例子是經紀公司,

不論是職業運動員或藝人、模特兒,其薪資在經紀公司的人工成本比例應該會高達5、60%以上,

但是要在這種經紀、媒介產業中當高薪員工不容易,

個人特質、魅力、才能還要加上有公司跟媒體、市場追捧,

成功者畢竟少而有限,其中的辛苦跟犧牲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


社會上一般人找工作的目的就是拿時間換錢,

拿有限時間(生命)換錢,當然想要薪水高的工作,

從前面的例子試算,公司平均員工產值高的公司會比較有機會給員工高的薪水,

或者是人工費用比例佔銷售產品可以很高的公司,如前例的經紀公司中的藝人、運動員或模特兒。

公司的員工平均產值要高跟該公司銷售的產品(產業)會有很大的關係,

所以想要薪水高,第一個要挑對產業,

而第一份工作想要進某些產業工作,會跟學校的科系有相當程度的相關性,

例如要進中油,念化學、化工的會比較有機會做一些專業的工作,

因為專業工作上的需求,工作機會上的人選自然會受到限制,因此公司就必須提供比較高的薪資,

如果沒有公司相關技術專業,比較有機會去從事銷售、行政支援等等的工作,

非專業性的工作,工作機會上有很多人選可以選擇,薪資上自然就比較不會給太好,

這是人力市場上的供需現實問題,

越多人可以做的工作薪資待遇一定會因為競爭者多而薪資待遇比較不是那麼理想。


所以想要薪水高,工作上就要有一定的專業性,

不然就算進了對的產業、對的公司,在公司裡的薪資應該也是公司內部相對較低的,

跟其他公司比可能就是薪水好一些、福利比較好。

所以專業性是很重要的!!!


這也是文科畢業生在台灣以製造業為主的環境中求職狀況會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文科的專業領域在台灣的工作機會主流中用到的機會不高,

適合的工作在製造業中以行政、人資、行銷等會比較有機會,

行銷做久了,有機會藉由對產品的了解轉作業務,應該就有機會拿到比較好一點的薪水。


公司的平均員工產值要高,可以看公司銷售產品狀態,

公司銷售產品狀態若有符合以下兩個狀況會比較容易達成:

1. 賣的東西很貴

2. 賣的東西量很大


如果東西賣的貴、量又大,那這家公司的平均員工產值一定很高,

平均員工產值高自然有能力可以給員工比較高的薪水,

像台積電就是屬於東西貴、量大,所以有辦法給員工較高的薪資。

不過公司有賺錢跟老闆願不願意給又是另外一回事。


賣房子、車的金額高,但是銷售量相對少,

好業績常常會集中在一些超級業務身上,

一般業務的薪資自然也會有限。


所以不同產業可以提供給員工的薪資其實因為銷售產品的限制,

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員工的可能薪資。


想要找一份薪水高的工作?

首先要選對產業,也要讓自己先具備相關的專業能力,

可以參考主計處的行業平均員工薪資統計:新情平台網頁

103~107年比較粗略的資料可以參考如下:

上表中最高的是電力公司,金融保險第二,資通訊與醫療保健接近排第三,

最低的是不包括老師在內的教育業,

所以想找薪水高的工作,

在台灣醫、工、商會比較有利,

但是也要努力學習讓自己有專業性,才能在該產業中領到較高的薪水。


其他的產業特性如果是有獨佔性也會有機會,

例如在電力、水、燃氣等供應事業,在薪資平均水準上,在全世界幾乎也是領先各行各業。


在美國還有一種產業很特別,軍事產業,

不管是上游的材料、中游的武器設備、下游的軍隊、雇佣兵其實都有不錯的待遇可以輾壓全球各行各業。

而且在全世界許多國家、地區,美國說你應該買什麼武器通常很難拒絕,只能付錢,

這一點對台日韓這三個經濟實力好、對美貿易順差大的最明顯,

日、韓不但要提供場地、買武器,還要付美軍駐在的安全維護費用,

台灣只要付錢買武器,少付了一筆安全維護費,

可惜美國的軍火工業外籍人士很難進去,

不然薪資待遇很高。


最近有一個新的產業是靠斜槓收入,例如當Youtuber,靠影片點閱率與線上廣告賺錢,

而且只要累積足夠多的影片跟點閱率,錢會自動進帳戶,

但是要作到這一點也需要專業,

即使有超高顔值,

也要會拍影片、打光、編排內容,影片才會有高點閱率,

因此也出現越來越多公司化經營 Youtube 的型態,

也算是另外一種出版、影音、傳播行業,

透過了 Youtube 平台打破過去特許經營的無線/有線電視台業者寡占的現象,

當Youtuber賺錢要必須靠影片點閱量跟附加廣告的被點閱次數,所以其實也是要靠量。


附件:

以下是從薪情平台會出整理的民國108年各大產業每月總薪資與年薪總計值


參考連結:

1. 全國人事法規:全國軍公教員工待遇支給要點,108.11.13
3. 104,上市企業高薪員工Top 20,2021/9/28

有關自行車公路車用的輪胎

自行車領域中公路車的存在就是追求速度!

因此車架輕、好輪組、低阻力輪胎對想要騎快的車主來說是除了體能以外在配備上的三大重點。

其中輪胎是算相對比較“便宜”的耗材,

從一車份6、700到近萬都有,

但是除非是很專業的比賽,或者是錢太多,

一般騎乘不會用太貴的輪胎,

像我是休閒騎為主,輪胎的選擇主要是落在一車份約 1、2000之間。


公路車輪胎的選擇規格上主要就是:形式、尺寸跟材質,

形式目前主要有三種:開口胎、管胎、無內胎(對岸稱真空胎)

圖面來源:KKNews


一般常用的"開口"胎,要搭配內胎使用:



圖片來源:Kenda 網站 K1160X

專業用的管胎:

圖片來源:Continental網站

跟近來出現可以不需要使用內胎的無內胎系統:

圖片來源:BETO網站

這三種輪胎必須搭配輪框使用,在不更換輪組的狀況下,其實外胎型式的選擇幾乎等於沒有得選。

圖面來源:KKNews

開口胎輪框就是只能用開口胎,要改無內胎系統還有機會,但不可能改用管胎。


會選擇用管胎的騎士,基本上應該都不需要看有關自行車的輪胎的介紹,

有關管胎的部份就不提了。

無內胎系統因為要使用補胎液,像我這種喜歡DIY的使用者,

一想到要換胎的時候那些黏黏的補胎液,算了…


所以這邊主要介紹以休閒、運動騎乘常用、常見的開口胎(Open 胎、Clincher)為主。


在台灣,尺寸一般最多、最常見的公路車用輪胎規格就是700*(23C或25C),

700指得是輪徑,這是標準公路車最常用的輪徑規格,

另外有一種比較小的650,跟26"的登山車用胎規格外徑很接近;

23/25指得是輪胎寬度,

比賽選手視路線可能會選擇更窄的 20 寬度(也更輕),

再加上高達160PSI的胎壓,

將輪胎滾動阻力儘量降低,

但是這幾年好像開始轉用25寬,胎壓稍低一點。

也有寬度更寬的28、32等寬度,主要是給越野公路車或通勤車使用。


前面提到規格主要指的是尺寸,

除非強調越野公路車,或者是碟煞,

不然多數的C夾煞車系統其實都不太能接受太寬的輪胎,例如700x28,

我試過700x25c的輪胎C夾,C夾的煞車鋼索若拉緊一點輪胎就裝不上,

所以我大部份都是買700x23的規格。


近幾年拜碟煞流行成為主流,

700x25c用的也越來越多,在耐用與安全性上確實是比較有優勢,重量也只多一點點。


除了尺寸以外,另外的重要規格就是“材質”,

包括使用的“橡膠”跟“紗”密度,

一般汽車胎壓是32PSI,公路車胎壓隨便都是 >100 PSI,

要承受這麼高的胎壓要靠輪胎內的“紗線”,

低階的從45TPI,常見的60TPI到好一點的120TPI、170TPI,

TPI指得是每英寸有多少線,

線密度越高強度越好,胎體可以作越輕薄,據說路面回饋感覺也會越好,

當然有這麼多好處的高級輪胎價格自然也會比較高。


一般休閒騎或運動、訓練用,

大概就是:

KENDA K1225、K1018、K1081,

馬牌:Ultra Sport、Grand Sport Extra,

Maxxis Detonator M203、Re-Fuse,

這些算是在台灣網路購物上最常見的品牌跟外胎規格。

其他品牌也各自有愛好者,

對於一般休閒、運動騎的車友,其實安全最重要,

輪胎是消耗品,隨著使用里程數跟使用時間必須更換,

更換時可以試著換換看不同品牌跟型號用用看,

在自己經濟負擔接受範圍內選擇不同的外胎試試看。


台灣自行車輪胎常見品牌:

Continental (馬牌)

Maxxis (瑪吉斯,正新)

Kenda (建大)

CST(正新)

其他還有:

Vittoria

DURO (華豐)

Goodyear

Schwable

Michelin

Veloflex

Tufo

Pirelli

Panaracer

Vredestein


2020/10/9

滾珠螺桿的預壓

學機械的應該都知道零件製作上一定會有精度公差,

不論齒輪、軸承、直線軌道、螺桿在組裝後都有可能產生間隙,

另外一種狀況是在使用時因為負載造成變形後會在非負載側產生間隙(例如齒輪的背隙),

這些間隙對機構進行精密運動時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在直線軌道、軸承、螺桿等產品上,

因為廠商出貨時就是由好幾個零件所組成的一組產品,

因此廠商可以在設計、製造時給予適當的 " preload " (預壓),

用以減少元件間隙跟負載對機構的精度的影響,

但是在直線軌道、軸承、螺桿等產品上施加預壓等於對其中相對運動的元件施加額外的負載,

這些額外負載會造成使用上對於元件壽命、剛性、力量傳遞等不同的影響,

NSK的滾珠螺桿型錄中,就針對該公司螺桿預壓施加方式提供了一個說明表格:

圖片取自 NSK 型錄,以下同

  施加預壓方式主要有兩種:

1. 使用比較大的鋼珠,NSK 稱為 P-preload:

鋼珠與螺帽、螺桿在四個紅線位置因為置入較大的鋼珠發生微干涉,
鋼珠與螺桿、螺桿對應產生微變形與對應的預壓力。

2. 螺帽與螺桿錯位,有三種變化:

2.1 螺帽溝槽加工時分成兩段,兩段之間會微微增加一點距離,錯開的距離造成螺帽內部會有兩段溝槽透過鋼珠與螺桿溝槽接觸時在兩個軸向會有微干涉,這個微干涉量強迫元件產生微變性與對應的抵抗變形的預壓力量,這種方式,NSK 稱為 Z-preload。

螺帽製造時內部溝槽分兩段,
兩段溝槽之間比導程增加一點點距離,
微干涉發生在紅線位置

2.2 使用兩個螺帽,在兩個螺帽之間使用間隙片或彈簧,讓兩個螺帽在兩個軸方向上產生預壓,

使用間隙片的方式 NSK 稱為 D-preload,

使用兩個螺帽,中間使用間隙片,
兩個螺帽的溝槽透過間隙片增加比導程多一點點距離,
微干涉發生在紅線位置

使用彈簧的方式 NSK 稱為 J-preload,

使用兩個螺帽,中間使用彈簧,
兩個螺帽的溝槽透過間隙片增加比導程多一點點距離,
微干涉發生在紅線位置

這四種不同的 preload 方式,對鋼珠產生不同的負載與作用力分布,

這會影響到包括剛性跟精度表現,

P-preload 螺帽比較短,比較省空間,但是在四個位置產生干涉預壓,對扭矩傳遞比較差一些,而且因為鋼珠同時有四個位置受力,疲勞發生的速度是其他兩個位置接觸的兩倍,可以承受的負載要降低一些。

D 跟 J preload 可以使用標準螺帽組合,理論上製造上會比較簡單,缺點是螺帽長度增加為兩倍,占空間,D 相對 J 的方式比較硬,對扭矩傳遞增加比較多的干擾,優點是兩個螺帽之間剛性好。

Z-Preload方式要在螺帽內做兩段溝槽,螺帽必須特製,在加工上會比較麻煩,效果跟 D-Preload比較接近。

從製造的角度來看,D-preload相對Z-preload製造成本應該會比較低,但是組裝上要比較小心注意。

第一個表格下方有列出四種預壓方式對尺寸、扭矩傳遞特性跟剛性的影響,可以作為選用上的參考。


但是要注意的是較高精度與不同預壓的軌道幾乎都是訂製品,交期會比較長。

2020/9/12

美國制裁中國對半導體設備業的影響

更新:

2024/9/19,韓媒指中國半導體生產設備進步,使半導體製造進一步提升

2023/9,中國擬投入1.3兆拼半導體產業

2022年中國半導體設備廠營收為2017年的6倍,如下圖2019~2022成長超過2倍:

圖片來源:日經中文網新聞

美中衝突祭出對中國禁止輸出半導體設備的措施其實是有點冒險,

以往半導體廠要擴廠,評估人員多會以實績來衡量要導入的設備廠商,

造成半導體設備除了技術門檻以外,常常還有技術性外的相信"實績"這個門檻。


設備這種東西是機、電、製程、材料、軟體的系統整合,

說難真的是很難,因為複雜的設備需要投入相當龐大的資源進行研發,

時間動輒好幾年起跳,

在使用者配合意願有限的情況下,

沒有先進製程設備實績的廠商其實要進入市場的機會不高,

連要給人試用都會被嫌,

占空間,要用電、用水、用材料、用人,浪費資源!

對使用廠商與擔當工程師來說,基本上的想法就是沒必要浪費時間與精力在引進新廠商作測試這一方面,

這幾乎也造成半導體設備業者前十大幾乎就是那幾家。


但是無法取得設備時,狀況就完全不同了,

尤其是這一次的美中衝突力道很強,

以往買設備求儘快進入量產,有實績的設備廠商絕對是第一優先考量;

但這一次中國政府與各半導體廠商應該都有被嚇到。

在政府主導夠強勢的狀況下,

例如祭出採用、開發國產設備各種補助與要求政策,

從中美貿易衝突開始,中國半導體廠與設備廠進行設備、材料、製程研發的配合"意願"應該會大幅度的提升,

免得老是被美國掐住脖子,

所以這一次的抵制對中國的半導體設備商來說真的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以前是求客戶試跟評估,

現在應該是反過來被客戶追著要共同開發跟進度。

圖片來源:中微


而且這些歐美日半導體設備商公司裡面有沒有中國人、台灣人?

一定有,只是位階跟數量和接觸技術的程度到哪裡,

有技術的身價現在應該水漲船高。

而且在管制前,其實已經有很多半導體設備已經賣進中國市場,現在搞成這樣乾脆直接參考現有設備進行仿造與參考改良設計,

以中低階的設備來說應該很快就能夠作出類似功能,

中高階設備就需要長一點的時間;

重點是以前沒有客戶願意給機會,

現在則是美國政府給了中國半導體設備商很好的機會。


坦白說,只要投入足夠的資源(很重要的重點),註,2023/9中國擬投入1.3兆拼半導體設備,整體產業產值沒台灣多,擬投入半導體設備的錢比台灣多了N倍…

以中國的人口數量跟狼性,半導體設備在有機會被採用的狀況下被參考改良製造出來是早晚的事,

只是時間要多久?5年、10年、15年?


像LED跟半導體雷射切割設備的發展,

大族激光 (Han*s Laser) 從剛開始對上 Hamamatsu (濱松)的系統是不堪一擊,

現在變成濱松市場上最大的威脅,

同樣的狀況難保不會發生在其他半導體設備上。

畢竟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除非... 中國分裂成許多小型國家,像當年的蘇聯分裂一樣,那美國就安了。


這一次中國半導體設備廠商真的是撿到天上掉下的禮物,

美國抵制越久,自主開發成功的機會就越高,

不過目前站在優勢方的政治人物通常會有強大的自信心說服自己,

對己方不利發展沒那麼容易、基本上可能是不存在的。

不過既有設備商應該清楚也了解這種狀況是可能發生的,

畢竟設備技術上的東西就怕不知道問題在那?

只要找到問題就有機會針對問題找出對應的解決方案,

最近有一篇報導也提到當年中共瘋狂大煉鋼的失敗,以當年失敗的案例認定中國半導體自主發展也會失敗,

但是現在全球市場上中國在低階鋼材的佔有率跟對美國及世界上其他國家鋼廠興衰影響有多大?

鐵礦砂進口金額那個國家最多?

幾十年前大全世界先進國家都可以笑中共煉出一堆廢鋼,

現在量大的初階鋼材市場已經跟十幾年前完全不同了。

有時候一直提供魚給需要的人吃會比逼人自己找魚來吃對自己更有利。

Ref.

中國前十大半導體設備廠2023Q3營收增加36%,2023/12/08,科技新報

中國半導體設備和材料行業迎來黃金期?,2023/04/25,日經中文網

中國拚半導體自給自足,韓輸中晶片設備瀉 52%,2022/08/10,科技新報

ASML:科技封殺對中國無用,反陷歐盟供應商於不利,2021/04/30

中微營收增加,2021/04/29,CNYES

支撐半導體製造的日本設備與材料供應商,日經,2021/03/23

兩岸觀策:科技自強下的陸芯爛尾潮,UDN,2020/11/1

美禁售芯片 蓋茲:逼中國自己自足,真有好處嗎?,UDN,20200919

美制裁策略反促中國半導體設備跳躍發展,Digitimes,2020/09/09

川普自斷最大半導體設備市場 中芯若受制裁5年內營收恐腰斬,Digitimes,2020/09/09

中芯若列入黑名單營收恐腰斬 美國自家晶片設備商也受創,UDN,2020/09/08

憂遭美封殺!傳中國晶片廠力拚本土設備,惟進度緩慢,TechNews,2020/09/09

陸晶圓廠去美化 中芯40奈米國產設備生產線年底試產,經濟日報,2020/09/09

美專家:為保持美國半導體領先地位,建議聯合日韓荷蘭等國家對中國禁運半導體設備,愛集微,20200910


中美地緣風險加劇 中芯、長江存儲加速建置非美產線,Digitimes,2020/09/10

中芯國際愛用國貨 年底測試40奈米中國晶片設備 降低對美國倚賴,cmmedia,2020/09/10

長江存儲坦承 美晶片製造設備難以取代,LTN,2020/09/11

不同意識型態媒體報導重點不同^_^,閉著眼講酸言酸語就能改變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

Inventor 組合設計:約束錯誤處理

 在進行組合設計的過程中,有幾種狀況很容易造成約束錯誤,

例如孔位置變更、材料除料、多個約束條件衝突等等,

還有一種狀況是在多人使用共同元件資料庫時,共同元件被更新、變更,

導致參考的幾何發生變動,

這一類的約束錯誤在組合零件數量龐大繁雜時會讓人沮喪,

要如何有效進行排除?

坦白說沒有好方法可以一次排除掉全部的錯誤約束,

除非忽略約束的正確性,可以從組合的模型瀏覽器中的"關係"點選錯誤的約束全部刪除,

但是這必須冒很大的風險,零件的相對位置關係可能會發生錯誤。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耐心的處理,

排除約束錯誤最好要從最底層的次組合開始,

尤其是被重複多次的次組合,

在次組合中有一個錯誤,當次組合被重複使用10次,在上層組合中就會變成10個錯誤。

另外一個操作上的技巧是結合元件"隔離"的功能,

這一個功能在組合中搭配約束錯誤被獨立成滑鼠右鍵功能表中的一個指令:


利用這個指令可以將約束相關的元件獨立顯示,以方便編輯、重設正確的約束關係。

這一個指令因為屬於更新功能項目,因此許多使用者並沒有注意到這種使用方法,非常可惜。

善用這個功能,再逐一排除約束錯誤時會更容易照出相關約束錯誤的元件進行編輯。

2020/8/29

主管面臨留材、汰除、福利資源分配

在第一家公司工作時,公司已經成立超過20年,

加上從母公司調過來的人員,工作人員年資從新人到超過20年的都有,

每次到調薪、獎金分配時就是主管的大麻煩,

怎麼分都會有人覺得分不夠,

若碰到公司要求汰除人員時,也是困擾,要砍哪一個?

這種時候主管其實就很辛苦,

必須設法說服底下同仁接受。


在台灣,大型、老公司員工年齡、年資分布範圍大,員工想法自然差異也很大,

曾經碰過資深員工仗著年資老、經驗與社會經歷豐富(臉皮厚),

事情拗新人作,分資源搶第一,

在傳統日式風格下這可能是常態,

但是在台灣因為近年來同時承受日、美、中、歐多地區的職業文化洗禮,

可不是每個年輕人都可以接受,

因此當有這種老"兵"在單位中作威作福時,

如果主管又因為交情關係冷處理時,自然會造成優秀的年輕人待不住,

這也是許多公司不願意招聘中老年員工的主要顧慮,

花錢請人進公司是要幫公司做事賺錢,可不是請一尊神進公司供著。


基本上在一個單位中碰到分配資源時,其實可以先試著將員工分類,

分類的依據可以設定幾個指標:

例如:貢獻度、能力、潛力等等。


能力這一項是目前工作已經展現出來的,例如各種專業技術知識、問題處理、組織與協調能力、領導能力、溝通能力等等;

潛力是從既有工作表現、學歷、經歷、人格特質等等判斷在公司內的發展性;

貢獻度是指獎金等分配在該段時間內的有效貢獻度,又分直接貢獻度、間接貢獻度、獎勵性貢獻度等等;

同樣的利用價值工程的功能評價方式可以建立表格給量化指標,

將每個人的"價值"作出量化指標,

以量化指標作為獎金分配的主要參考因素,再加上主管裁量額度來作為分配獎金的依據,

為了簡單示範,指取三大指標貢獻度、能力、潛力三項,每項再取三項細項作評分比較,

評分方式是100分給所有人去分,如下表例為 A、B、C、D四位員工。

每一細項、大項都可以給不同權重,藉此區分出不同項目的重要性:

大項細項Member AMember BMember CMember D
項目權值項目權值加權後百分數加權後百分數加權後百分數加權後百分數
貢獻度
50%
直接貢獻60%
31.5
50
24.5
30
15
10
29
10
間接貢獻15%10353520
獎勵貢獻25%051580
能力
35%
專業50%
43
20
9.5
5
12.5
15
35
60
組織與協調20%60201010
速度30%70101010
潛力
15%
貢獻40%
49
40
11
5
8
5
32
50
領導30%60201010
創新30%50101030
百分比 %100%驗算100.0038.1517.2313.0831.55

這種方法其實有點殘忍,但是某個角度上來說卻很公平,

訂出公司、單位、主管在意的指標,然後打分數,

同仁也可以更清楚知道自己應該要努力的目標,

有了數字化的結果對於進行獎金分配、或留材汰除作選擇時也會比較有公信力,

但是真的是殘忍...


年輕的時候,其實跟主管談過一個分配福利資源的員工分類想法,

公司裡面可以分成幾種人:

1. 核心人物,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這裡指得是關鍵經營層以外的員工

2. 公司想要留下來的人才

3. 公司需要但是另外找人來替不難 

4. 其他

福利資源如何分配?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上述分類方式不夠客觀,很容易因為人的喜好因素而出問題,

所以才會需要可數字化的評估方式。


在私人公司當主管真的必須在分配資源與留材上做出殘忍的決定,

公司請人是來作事情、幫公司賺錢,

如果個人貢獻比不上領取的薪資自然就應該作調整,

問題就出在於個人認知對公司的貢獻與主管、公司認知的貢獻常常有出入,

這就有賴主管跟人事單位去溝通、調整,

資深員工心態上也一定要注意不可有以前我貢獻多少、老兵的心態,

要將自己的經驗化為在職場上的優勢、資產,不要因為態度反而變成是劣勢、負債就可惜了。

2020/8/8

螺絲與起子頭 (Screw Driver's Head) 規格

螺絲的規格非常多,
主要有螺紋徑、螺紋間距、長度、材質等,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螺絲頭與起子頭配合的施力孔型式與尺寸。

螺絲頭與螺絲起子必須搭配使用,
才能夠正確的施力將螺絲旋緊或拆下。

一般最常看到的螺絲頭就是"一字"或"十字"的螺絲,
另外就是工程上常用的外六角或內六角螺絲(小)/螺栓(大);
近十幾年在手機上常常會看到星形螺絲,常見是 6 星芒形,偶而也會看到 5星芒形,
在自行車攜車架上還看過"防盜"螺絲,看起來很像是 6星芒形螺絲中間加上一個突起,
如下圖示這六種螺絲與螺絲起子。
圖片來源:MechanicalBooster

在工程上,螺絲算是固鎖件中的其中一種標準件(市購件)類別,
例如像 Inventor 的資源庫中,螺栓屬於"結件"的分類:



市面上會有許多標準品可以選用,
不過既然是"設計"製造出來的零件,自然就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其實可以設計特殊的螺絲頭搭配專用工具作使用,
限制必須使用專用工具才能拆裝螺絲,
就像鑰匙跟鎖的關係。

機械上最常使用的螺絲是內六角承窩頭螺絲,在 Inventor 資源庫"結件"類別下是"承口頭",
一般最容易買到的應該是 ISO 4762 標準 的六角承窩頭螺絲,
例如螺絲大廠 BOSSARD 
對應使用內六角扳手,英文名稱是 Allen Key,
螺絲的規格如前述有螺紋徑跟長度、螺紋間距三種規格,
螺絲頭部的六角承窩頭規格:內六角對邊的寬度會對應到螺紋徑,
如下表:

內六角扳手 適用螺絲螺紋徑規格
寬度 mm 承頭螺絲 平頭螺絲 圓頭螺絲 止附螺絲
1.5 M1.6、M2     M3
2 M2.5 M3 M3 M4
2.5 M3 M4 M4 M5
3 M4 M5 M5 M6
4 M5 M6 M6 M8
5 M6 M8 M8 M10
6 M8 M10 M10 M12、M14
8 M10 M12 M12 M16
10 M12 M14、M16 M14、M16 M18、M20




以上圖片節錄自 MISUMI 網站


前陣子碰到一個很有趣的狀況是跟客服工程師溝通時,
工程師希望我幫忙準備 M2.5長16的承頭螺絲,
但是我設計上幾乎不用 M2.5的螺絲,
後來幾經反覆確認,原來客服工程師講的 "M2.5"指得是配合內六角扳手的 2.5mm 寬用的螺絲,
也就是 M3xL16 的沉頭螺絲,
一度因為雞同鴨講,客服工程師不耐煩以為我在刁難,想要乾脆自己去買,
問題是去螺絲行跟老闆說要 M2.5xL16沉頭螺絲,拿到的一定跟原來認知不同;
更有趣的是後來問到另外一家世界頂尖半導體曝光設備公司的客服工程師也是一樣,
而且還寫在手冊中,使用 M2.5 內六角扳手固定 M3螺紋的沉頭螺絲,
不知道這個錯誤起源是如何來的?

一般去買螺絲起子頭,
內六角用的會寫 H3、H4、H5、H6...,H後面的數字就是內六角扳手的對邊寬度,如下圖示:

圖面來源:PCHome購物網站

以工廠製造、組裝的技師來說,沉頭螺絲講 M4xL16,對應的內六角扳手直接說 3mm 內六角扳手,不會說 M3 的內六角扳手,
如果說 M3 沉頭螺絲用的內六角扳手,應該會拿 2.5mm 的內六角扳手,
這也是技術領域中不同技術人員有時會因為慣用名詞不同產生的誤解,
有幾次客服工程師跟我要 M5 20長的螺絲,結果實際上需要的是 M6螺紋徑 20長的螺絲,造成送錯螺絲過去。

所以切記講螺絲規格最好是
1. 材質:不鏽鋼、染黑鋼質、鍍鋅、鍍五彩鎳、鈦、鋁合金、PEEK、POM、塑膠等等
2. 型式:內六角沉頭、平頭、圓頭、止附,
3. 螺紋徑:M3、M4、M5、M6....
4. 長度:L5、L6、L8、L10...

講內六角扳手工具會說
1. 型式:長、短、棘輪、扭力扳手
2. 寬度:1.5、2、2.5、3、4、5、6、8、10...,其他尺寸也有,但是比較少用也少見。 

例證是其他一字、十字、星型等等的螺絲與配合工具,講 M3 絕對跟起子 頭的寬度無關,指得一定是螺絲的螺紋徑,
另外 M4 的沉頭、平/圓頭、止附螺絲,配合內六角溝槽寬度都不同,
所以會講 M 幾的螺絲,在機械領域內一定是指螺紋徑規格,千萬不要以為是內六角扳手的寬度。

Ref.
1. Screw Drive Systems. www.size.com
2. BOSSARD網站

Inventor Nastran 複合材料變形量模擬

 複合材料的材料性質具有方向性,

在 Inventor 應力分析中只支援均向性的材料性質,

所以如果要做複合材料的模擬分析,就必須使用 Inventor Nastran。

步驟大致如下:

1. 建立幾何模型

2. 建立複合材料材料性質,單層材料的性質

3. 設定元素定義,選擇複合材料,指定層數與排列方向,選擇作用的幾何面

4. 設定邊界條件,約束與負載,作用位置要在建立幾何模型時先作(分割)出來

5. 設定網格

6. 執行模擬

7. 看變形量結果


建立幾何模型

在 Inventor 中建立一個剖面 寬 60 mm,高 20 mm,長 1200 mm的樑

因為稍後在給約束跟負載時要指定到特定位置,

所以需要建立草圖作分割特徵將約束與負載位置作出來,如下圖示:

 

建立材料性質

建議先切換單到 SI,不然使用 CAD 模型單位的質量單位是公噸,長度單位是mm,差異太大了,這個問題在 Autodesk  Ideas 論壇上提很久了,可是多年過去,完全沒有改變。

點選瀏覽器列模型樹中的"材料",新建材料:

輸入材料性質如下圖示:

記得類型要選擇 "正交性 2D"
其他材料性質就要靠使用者自己來,
或者參考另外一篇 "Helius Composite 的使用 - 資料庫" 來產生

對一般不熟悉複合材料的工程師來說,在這邊要輸入甚麼資料應該是最難的。

設定元素定義

記得要先將原有實體下的物理屬性定義刪除,

新建薄殼物理屬性:

類型要選擇 "薄殼元素",勾選"關聯的幾何",將有複合材料的幾何面都選上,如下圖示:

先不要按確定,再來要指定層壓板 (Laminates) 的性質,

點選"新建層壓板"按鈕,指定層數、使用的複合材料、厚度跟角度,如下圖示:

設定邊界條件

對有 Inventor Nastran或 Inventor 應力分析使用經驗的朋友來說,應該很簡單,

我給的約束條件在根部上下兩個面固定:

負載在三個圓孔邊緣,向Z軸負方向,每個100 N,如下:

設定與產生網格

網格設定看要設多大的網格,我是設為高度方向尺寸 20mm 的1/4 = 5mm,如下圖示:

執行模擬

就按下執行...

檢視結果

30公斤的力量造成6.2公分的最大位移
8 層0.127的碳纖維,總厚度只有1.016mm,太薄了,
線性比例來算,增加到3mm的厚度,最大位移量約20mm。

這裡提供一個簡單的步驟示範碳纖維材料 (2D正交性材料)的模擬步驟,供需要的朋友參考看看。

比較專業的模擬結果應用上會看複合材料的破壞狀況,這個部分再另外介紹 Inventor Nastran 支援的複合材料破壞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