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12

設備公司的加工件供應商分享

最近有個之前工作配合供應商聯繫,

問我在那上班?有沒有加工件需求?

問了一下狀況,原承接前公司U的案子居多,但是今年生意少很多,

除了U2025生意不好,2025EPSQ1:0.07,Q2:-1.41,加工件製作數量減少,

還有一個原因是U想降成本,將加工件發到中國去作,給他們的量變少;

以前因為跟U配合量多,時間趕,也沒開發太多其他客戶,

從U這裡的量變少速度太快,工作量與生意青黃不接,

所以想問問之前這些離職設計人員,看看有沒有作加工件生意的機會?

之前還在U工作時,有設計一個關鍵零件,用來支撐與穩定軟性料帶漂浮高度的氣浮板,長期以來就是發給他們家作,

不管是討論圖面、趕案子、價格跟品質都還可以,配合的算愉快,

突然聽到這消息也蠻意外的!

來分享一些自己有關設備公司的加工件供應商經驗。


設備公司的業務性質算是作系統整合,

至少要整合以下三項:

機構零組件

控制系統

客戶所需製程


其中最簡單的應該算是機構零組件,

原因很簡單:

看得到、摸得到,

機構模組想要模仿、改善是最容易的;

但是從某個角度來看也是最難的,

明明機構看起來一樣,

使用壽命、穩定性、精度卻不同,

甚至同公司出的同型式機台都可能會有差異,

原因常常就出在機構件的材質、加工件精度品質,跟最後的組裝調校等等各方面。


除了市購件以外,加工件部份數量很多,而且有時對使用壽命與穩定性影響很大,

因此設備廠對自己的加工件供應商常常會列為商業機密,

不會輕易透露給外界知道,

也會跟加工廠談不可以洩露委託製作的所有相關資訊。

以知名的ASML曝光機為例來說,除了光學元件與模組是德國Zeiss負責,其他零組件用誰的?例如牽涉到速度與精度的晶圓移載定位模組等相關零件是那些加工廠作的?

這個資料除非從ASML內部人拿到訊息,

否則一般外面人應該很難找到相關資訊。

想辦法去拿到那些委託製作的加工圖面,

就有機會可以省掉很多開發設計的時間。

當然也有可能是ASML將其列為關鍵自己工廠有加工設備自己作,

但是通常設備廠大部份的加工零組件會委外製作,成本效益上會比較高。


在從事設備開發設計職涯中接觸過很多間加工廠,

有大間年營業額幾十億的,

也有3~5人的小工廠,

老闆與相關工作人員個性差異很大,

基本上早期的加工廠老闆、師傅都很接地氣,有的很有個性,

多數技術很好的師傅都是性情中人,

看你順眼、聊得來什麼都好說,插隊配合趕件絕對好說沒問題^_^!

帶著飲料蹲加工廠機台旁求師傅幫忙趕工的事情時有所聞^_^。


設備零件加工分類大概可以從有以下幾種:

鈑金、焊、車、銑、磨、放電加工、表面處理等等,

有的大型廠商會兼具其中數種,

另外還有一些對設備廠來說比較少用的加工,例如雷射切割、擠出、鑄造、塑膠射出、塑膠真空成型等等,

其中各種加工方式還有依據加工機與大小作不同分類。


多數零件加工可以分成三大階段由不同廠商處理:

1. 素材供應

2. 成型

3. 表面處理


除了不鏽鋼、塑膠可以不作表面處理以外,其他材料幾乎都要作不同程度的表面處理,

以前在作開發時如果零件趕時間要拿來用,會選不鏽鋼材質,避免還要作表面處理的時間。

例如鈑金須先取素材板,再鑽孔與彎折成型,結合邊焊接,去毛邊,再作表面處理,

有的鈑金廠會自己有雷射切割、水刀切割設備,

可以直接取外型不規則的鈑金件素材,

相對只有傳統鋸片切割機只能取方正的鈑金件素材,這會影響到鈑金件的素材利用率(成本),

傳統鋸片切割取素材的廠商現在應該很少見了,

早期雷切、水刀設備貴,加上維護與耗材及環境管理有不同需求,有專門的廠商負責取素材給鈑金廠作彎折成型,

現在大型鈑金廠有的從雷切加成型機,有的從成型機加雷切機,越來越多是整合在一起,

也有的是兄弟或親友作配合上下游。


鈑金件如果用的是一般冷壓、熱壓金屬板,後續還要作上漆或表面處理(染黑、鍍鋅、鍍鉻、鍍鎳、無電解鎳、陽極……)等等,

因為表面處理有環衛問題,通常會是專門廠商在專門的工業區另外負責,

但是如果是要求不高的噴漆,很多鈑金廠也會自己作,

粉體塗裝可能就要找專門的廠商。

以上光是看一個鈑金件的加工件就有很多承製廠商的狀況,

所以設備廠的採購要對應加工件其實是很麻煩的事情,

有的加工廠人力不足,只肯作自己部分的事情,

從素材到彎折成型到焊接到表面處理可能要走最多四個加工廠,

設備廠的採購自己跑跟委託鈑金廠一條龍處理的完成品價格自然不同,

其他加工也有類似的狀況,

少數超大型綜合加工廠會自行完成所有製程以管控品質與成本、時間效益,但是真的少見。


有些加工廠會在相關產業雜誌、媒體、展覽投放資源,

更多的是悶著頭默默的作,

在很多工業區附近都可以找到很多中小型加工廠,

小型的加工廠老闆常常兼業務、送貨、收帳到處跑,闆娘鎮守工廠兼會計,

生意好一點,稍有規模的會請專門的業務、司機、會計,老闆常常就是到處去跟配合客戶、供應商串門子、泡茶、吃飯,甚至爬山、釣魚、打球^_^,

之前有認識一個作鋁擠跟不鏽鋼無塵間的老闆就是這樣,每次約時間談都在下午,上午他要去爬山^_^;

這些早期加工廠老闆賺了不少錢,老闆辦公室常常就是一張幾十萬的實木茶桌配實木座椅,還到處買房子。


這個分段的加工流程產生了一種商機,

例如成立某某精密公司,但其實自己是沒有工廠的,

但是透過經驗、人脈與資料查找,手上握有一串各式各樣的小廠商,

從各種素材、各種加工到各種表面處理,

透過現代進步快速有效的物流系統作整合,

承接設備廠的加工件訂單再轉成各階段的工作訂單給不同供應商,透過物流系統傳送不同階段的完成品來賺錢,

例如知名的零組件供應商日本MISUMI,在台灣中文名稱"三住",網站上幾乎可以說有上千萬種零組件可以選擇,其中有些就是規格可以讓客戶自訂外型尺寸孔位的加工件,接單後轉給所屬供應商製作,MISUMI的供應商基本上是遍佈亞洲日中台韓越泰印馬等國,MISUMI自己應該是只有物流倉庫放標準品而沒有加工工廠。


設備用零件加工廠的最大風險就是客戶數量少,

一旦碰上客戶生意不好就跟著慘了,

從Covid-19疫情開始後到2025上半年,

疫情、烏俄戰爭、通貨膨漲、美中貿易戰、關稅、新台幣升值,

對台灣相關工具機、紡織、PCB、FPD、木工、汽機車、自行車等等產業造成不同程度影響,

連帶作為供應商的加工廠也不好過,

加上少子化,年輕人不願意進工廠作這類辛苦的工作,

加工廠在台灣經營困難,

趁著房地產好、都更等,例如北部近的新莊、土城、板橋、樹林、中和幾個重劃區,不少鐵皮工廠關掉、賣掉不見的很多,

有不少賣掉土地換到的錢轉進股市、房地產,給近幾年資本市場提供不少新錢。

設備廠用零組件加工廠可能會越來越少,

加工廠大概走向集中化作量大(如2024~2025年熱門的AI伺服器電子零件)的生意,

小型加工廠在人口年齡結構改變、工作機會選擇下越來越難生存。


2025/9/8

台積電傳「大整肅」本土供應鏈

2025/8/30新聞:

台積電傳「大整肅」本土供應鏈 

台積電的本土供應鏈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類:

生產材料與其他耗材

建物與廠務

設備與儀器

除了第一個生產材料與其他耗材是隨工廠運作持續性的以外,

其他兩類主要的營收是來自台積電擴張,

只要台積電不擴廠、不更新設備,

這些以建物、廠務、設備、儀器為主要營收來源的廠商就慘了,

2022後受惠於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甦與AI產業的蓬勃發展,

台積電的先進製程產能供不應求,

台積電在全球各地不斷擴充產能以因應對先進製程的需求,

如果有注意到新聞,"歐積電"的建廠進度其實受歐洲傳統車廠在電動車領域被中國電動車打很慘的影響而暫緩,

相對"日積電"主要跟Sony合作在影像感測器,因應影像感測器作為AI硬體的眼睛需求強盛,

"日積電"一廠、二廠進度都持續進行與拼提前量產,

"美積電"先於"日積電"開始但是晚進入量產,除了先進製程導入進度影響以外,

還有兩邊在人力資源運作上的差異。

所以如果這些供應商對應到台積電的"美積電"、"日積電"、"歐積電"等不同建廠進度,那一個生意好作,資金運轉比較沒問題?

如果那個供應商是只針對"歐積電",這一個建廠進度差異的影響大不大?


同樣的如果AI需求見頂,台積電不需要再擴產,

那這些靠建廠、擴產作生意的供應商怎麼辦?


所以台積電如果在擴產階段就開始壓供應商的利潤空間,

這些建物、廠務、設備、儀器廠商在停止擴產階段時的財務狀況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其中設備、儀器部份的台廠供應的產品本來營收金額就有限,

計算銷售毛利率時如果又為了財報數字好看把間接成本、隱形成本、營業費用等都拿掉,

在這一波台積電整肅毛利率過高廠商的階段就麻煩了,

如果再加上減緩建廠、擴產進度,

延後設備進廠(交機款)、驗收(尾款)……

一些競爭比較激烈的設備類型廠商實際淨利搞不好會由正轉負。


台積電吸納了很多台灣人材,

對其他產業的人力資源運作其實影響不小,

作為台灣最大、最強的公司,

扶植相關供應商成長茁壯以建立完整供應鍊對台積電有好處,

也可以說是台積電對台灣應該要盡的企業責任。


2025/9/2

工程塑膠 PEEK分享

工程塑膠可簡單分傳統消費性領域經常用的的PVC(水管、塑膠袋、保鮮膜等等)、PE(塑膠袋等等)、PP(耐高溫免洗餐具、塑膠袋等等)、ABS(玩具等等),

再加上發泡成型的PS(保麗龍),

其他還有用在寶特瓶的PET,遮光罩的PC,透光性高的PMMA(壓克力)等等。

實務上塑膠是一種高分子聚合物,

有多種單體分子可選擇,

可聚合成不同物理、化學、光、電、生物親和性等等用途,

像PVC就是高分子聚氯乙烯,

透過不同製程作成不同的密度、形狀、顏色應用在很多領域,

對一般人最熟悉的就是塑膠袋跟水管。


工程上用到的塑膠種類就更多了,

其中常用又特別的一種是PEEK,

英文全名是:polyetheretherketone

中文名稱:聚醚醚酮


PEEK 知名的功能特性有:

耐高溫:使用溫度甚至可高達250~260°C,有些常見的塑膠早就軟化甚至流動。

強度高:抗拉強度可高達90~100MPa,約一般鋁合金的1/3。

生物親和性好:可以用在人體關節等等。

添加不同添加劑之後可以表現出更多特性。


PEEK可算是一種功能性很強、多用途的工程塑膠。


剛作面板設備時候第一次用到,

用在跟玻璃接觸的零件設計上,

PEEK 相對一般塑膠硬、耐磨不易產生粉塵,但是又不至於傷到玻璃;

晶圓半導體產業設備也常用。


用在設備零件上的素材每公斤價格超過台幣8000,

相對鋁合金、不鏽鋼每公斤不到台幣200,

PEEK算是很貴的材料,

用在生醫、航太、抗輻射等用途的更貴,每公斤甚至可達1000美元以上,

而且有段時間這些特殊用途的PEEK甚至還列在戰略管制品,不是隨便就能買得到的材料。

在設備上如果不是因為跟產品(玻璃、晶圓)接觸的使用要求,坦白說不會用,太貴了!

不過在這幾年中國大陸加入大量生產下,價格有下降,

使用頻率也大幅增加。

PEEK在機器設備應用上,因為零件使用數量有限,一般會選板材、圓棒、圓管等進行車銑加工,

如果數量多,就會以射出成型方式製作。

採用射出的方式有更多使用添加劑調整材質的機會,

例如添加纖維強化強度,

添加抗靜電添加劑防止靜電累積等等。

近期在台灣因為股票投資網紅吹捧實體AI、機器人零件等,參考連結:機器人瘦身 PEEK 四小龍爆紅 電話接不完

PEEK這個往日冷門的工程塑膠材料能見度大增,

印象中這個材料的原料一開始是英國ICI開發,後來轉成立由Victrex製作販售,

後來陸續有其它歐日廠商加入製作,

台灣在2000年初就有廠商拿原料作射出成型齒輪用在面板等設備的傳動機構中,

當時還用在作為面板模組生產過程中的托板。

坦白說PEEK在台灣、中國現在都已經算是應用很成熟的工程塑膠材料,不論是素材冷加工、射出成型、高溫噴塗都有供應商在作,

要不要用PEEK,主要評估就是需求(如高溫強度、耐磨)用途與CP值適不適合。

2025/9/1

多專案開發工作管理分享

這裡的多專案指得是有一定共通性設備功能的不同客戶多筆專案。

多數設備公司的設備產品會針對有特定的產業、功能開發製作的設備專案,

隨著不同客戶需求、產品改良等,

再將現有設備進行局部的改良、改造,

衍生出不同的設備專案,

最後變成形成衍生式多設備專案的狀態。

這些有某種共通性但又有局部細節不同的設備專案,

在開發工作過程與售後的專案管理其實很麻煩,

如果都是同一個人經手管理,時間在1~3年內問題都還不大,

應該都還記得個別設備專案的差異與設計資料的版本,

但是時間再長一點,或者是加入其它人進來協助時,

要如何區別出各專案之間的細節差異就會越來越困難。

這種多專案的狀態會有另外一種說法:

某設備的不同版本!

管理的重點放在不同版本差異的各種資料,

這種型態的專案有很大機會在時間重疊的情況下同時進行。


另外一種完全不同類型的設備多專案管理這裡先忽略,

差異大的不同設備開發設計應由不同人負責,不然會很容易在時間管理上或其他方面出狀況,當然有時候因為缺人,老闆根本不管,這樣就危險了^_^。


回到這種衍生式多重專案的狀況,

舉例來說一開始開發出來的某設備專案A000,

包含有AA00、AB00、AC00、AD00、AE00……等機構、電控模組。

一台設備好不容易開發成功後,

業務會將其推廣給不同客戶,

但是每個客戶會有不同的需求與考慮,

甚至同公司不同地區的客戶都會有各自的不同想法,

我之前負責開發的設備就遇過這種狀況,

同一家客戶三個地區要求細節有所不同,

有時是因為廠區負責的產品不同導致對設備要求不同,

有時純粹是使用單位負責人的想法導致。

為了要作生意當然只能設法滿足客戶的要求。

所以A000設備專案就會出現新增A001,A002,A003三種版本,

其中可能是某個模組需要進行修改設計,例如新模組AB01,AC01,AF01等等。

有了不同階層的模組、圖號(零件號碼)編號差異就可以區分出來不同的專案內容。

在Inventor專案中,可以設定工作路徑到原有專案,直接使用原專案設計模型資料,

保持資料的唯一性跟版本變化。


我同時會開一個Midmap去記錄說明每個專案的衍生專案變化狀態,

這樣會比較容易釐清各個專案的不同狀況與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