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9

令人擔心的最新出生人口數統計

今天翻到一個新聞:

台灣總人口連21個月負成長 老年人口逼近20%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中央社,2025/10/9

今年前3季出生數僅8萬1381人,較去年同期減少1萬6352人;

如果照比例算,今年預估出生人口數108508,不到11萬,

比去年134856少了2萬6左右,

減少幅度接近20%,

可怕的下降幅度!!!

希望這只是因為生肖為蛇年的因素,

明年會有改善,

不然台灣接下來的老齡化跟人口減少的問題很比先前任何預估的狀況還要嚴重。

圖片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連結


增加一篇新聞,15~64歲單身女 近7成不想婚,聯合,2025/10/11,

裡面的觀點年輕人不喜歡,但是我覺的很貼近觀察到的現實狀態。


以下個人觀點:

觀察社群媒體的出現多少加速了少子化的趨勢,

註. FB在2005年9月開始對公眾開放使用,

適婚年齡看多了社群媒體上的一些訊息,

大幅降低交友到婚育的想法,例如:

1. 很多美化過的照片、影片,對擇偶對象外觀要求大幅提高,但現實不是美肌後的照片、影片,甚至差異很大;

2. 很多對老人、婆婆的負面訊息

3. 很多國內外旅遊、美食分享文,婚育後極大可能被迫要放棄個人休閒旅遊的頻率、品質

4. 一堆韓劇、中劇短影片,年輕男生要找漂亮身材好有趣的女生,年輕女生要身高180+、穿著有品位、拿自己當公主呵護、不要跟父母住、有錢的帥哥,最好可以減少奮鬥30年,直接進入無憂無慮的退休族,到處吃喝玩樂,人生有這麼好的事?

其它還有很多潛在的影響、暗示訊息,

這些訊息對適婚年齡階層造成一種想法:

結婚生小孩負擔重還要犧牲很多個人生活品質,

除非碰到真命天子、仙女,

不然還是算了,結婚生小孩?以後再說。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工作與所得對婚育想法的影響,

收入M型化,使得即使有對象但是相對收入不穩定、不夠高的難以進入到婚育階段,

沒錢結婚生小孩的殘酷現實。

收入高的可能因為工作性質沒空交往,或者是要求另一半條件高,沒對象。

以前生育、教育補助更少,工作職場對懷孕婦女動輒逼離職等不友善生育環境,學校教育資源分配等等,

就我個人來說,現在生養育小孩比我以前的時代條件實在是好很多了。


不過看了一些結婚後的衝突案例,

註. 台灣離婚率亞洲第二,僅次於中國,參考:童話故事沒有下集?台灣每天146對夫妻離婚高居亞洲第二,以後更容易?,天下,2025/03/03。

兩人從相愛變相恨,最後走向離婚,

現在其實對兩個兒子結不結婚,

要不要生小孩,

現在看得也很開,一切隨緣,

有不見得好,沒有也不見得不好,

不少父母親都有這種心態,不想給小孩壓力,

萬一取個傲嬌公主回來把家裡搞得烏煙瘴氣,那還不如算了^_^……

難怪婚育率越來越低。

2025/10/7

教育市場的改變與M型化

高中聯考在2001年廢除,改國中基測,

2014改會考多元入學方案……,

大學聯考在2002年廢除,改多元入學方案……,

前陣子看到一個新聞:

校園「魷魚遊戲」?復興實小制度調整 成績後30%無法直升國中雙語部

今天翻到一篇文章:

新天龍國奇觀!5A成新竹基本盤 補教名師示警:「這原因」讓搶學校更難了

學生的讀書就學競爭壓力是變大還是變小?

教育是變的越來越公平還是不公平?


我是以前聯考時代過來的,

如果以前我唸書的升學制度是用現在的制度,當年的我家裡狀況不好,應該很難進建中、成大等等學校!


舉我身邊幾個簡單的例子,

其一,

老二高中(南湖)時導師出了個寒假作業題目,拜訪一個大學老師教授,了解相關科系^_^。

這種題目是在考家長的人脈背景?還是在考學生的臉皮厚?

給兒子幾個選擇:電機系、機械系、法律系、醫學系、光電系我應該可以拜託到以前的同學幫忙,其它的就沒了……

但是有多少家長的親友群組中可以找到有大學老師的關係可以去問?

沒親沒故的,大學教授那來閒功夫陪你聊?

兒子挑了一個相對容易、近的:電機系,

聯絡一下大學同學的老公,台大電機教授,大學時隔壁系的學長,

約在學校附近公館地區吃飯聊天,逛了下系所,順便去同學當助教的植物系看看;

好學校!

但是兒子的成績應該考不上,有機會逛逛,當作目標努力努力也好^_^。


其二,

老二學測後去高雄中山面試,我請假陪著坐高鐵到高雄,

一路上我就經驗跟了解,跟他解釋著要去面試的系所背景跟重點,

然後跟他說可能問什麼,可以怎麼回;

結果不錯,可以選中山海環跟不用面試的海大電機,

高中導師希望他選中山,原因是學校少有人可以考上中山,但是考慮未來就業跟興趣,選了海大電機。


其三,

公司同事跟我童年,女兒同年上大學,一路念私立小學、中學上來,成績很好,有機會留在台北公館唸書,

學測後的大學面試,特別找關係花了三萬請大學系所老師一對一面授審查資料製作與應試技巧。


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例子,

自認比不上公司同事對女兒的投資,

但是也給了兒子某種程度的支持與選擇方向上的資訊,

所以現在的制度對所有的高中生公平嗎?

光是要面試若需要製作精美資料、跑外縣市面試的花費,

對一些家境不好的家庭來說就是一筆不容忽視的支出,

如果可以選的六間都要面試,

中南部、離島、偏鄉的要來台北面試,光是交通費、住宿費對家長、小孩就是頭疼的事,

對富裕家庭?小事一件。


我想還是聯考相較之下還是比較公平一點,至少省了可能面試要花的費用。


新生兒出生人口數從1996年約30萬人逐年下降,

僅有馬英九當總統8年中曾經有過回升,

到2024年(生肖屬龍居多)出生人口數依然持續降低,剩下14萬不到,

國立大學、公立高中數量不變,

台清交成四間所謂頂大的招生人數不減反增,

大幅壓縮其他大學的招生錄取報到人數空間,

現在是部分私校活不下去,

再過十幾年,連後段的國立大學招生都會有問題,

大學學歷的價值在教改後其實已逐漸降低。

台灣經濟發展GDP超過日韓,

電子科技、金融、醫藥相關產業從事人員所得大幅增加,

坦白說很多有錢人小孩其實早早就送出國念大學,

兒子一個國中班上同學,學業成績永遠的第一名,

父母親都是醫生,

高中上建中選念社會組,大學上台大財經,

直接出國去念香港中文大學,再轉美國念研究所,

原來錄取的台大財經不念?!

嗯,世界排名又沒比較高,幹嘛去念?


幾個好野人同學親友,

小孩大學有在溫哥華、亞伯塔、舊金山、新加坡,紐約等等國外大學唸書,

學校在世界排名都比台大高,

也聽說有不少家長把小孩送去波蘭念醫學系。

這些例子中有不少成績很好可以上台灣頂尖大學但出國唸書的。

就我觀察,現在在台灣要上台清交成其實比2、30年前其實容易,

原因很簡單:

1. 招生人數比以前多,例如台大大學部在校生1987年12750人,2024年17432人,多了近5千人,增加近40%,參考台大2024統計年報,連結

2. 部分頂尖成績、富裕家庭子女直接出國念大學空出名額

3. 少子化

這些現象反應出教育M型化越趨嚴重的趨勢。

記得兒子剛上大學時有四件事讓我深刻體會教育的M型化:

念成大兒子同寢室室友宵夜一餐基本2、300,零用錢多多,二年紀出去住單人高級套房,寒暑假去國外遊學;

念海大兒子的室友死撐到分不到宿舍才外租,還為了省飯錢一起開伙吃晚飯,寒暑假找打工賺生活費;

跟公司同事聊天,問到年輕同事大學時期家裡給多少?我說我一個月給1萬,註冊、住宿另計,夠嗎?同事是念虎科大碩班畢業2、3年的小女生,她以前一個月家裡只給3000,所以狂打工賺錢,我給我兒子唸書的錢讓她很羨慕;但是我給的其實相比一些同學親友同事的其實已經算少的。

同時間我剛好台大機械所念博班,寒暑假過後在學校餐廳聽到的很多年輕學生是談歐美遊學經驗、那邊好玩,交換學生推薦去那裡?


家長收入與社會地位的M型化極大比例的反映在小孩學生時期的教育資源上,

畢竟家裡可投放在小孩的資源差異很大,

造成學生受到的教育資源相對不同,

相當比例的也反映在學習成績上,

使得教育呈現相當程度的M型化。


家裡經濟不好的,唸書要額外花時間打工賺錢付學費、賺生活費;

家境好的有私人家教一對一輔導,請外師練英文,寒暑假參加各種才藝、出國遊學擴展視野與能力;

坦白說只要小孩都沒學壞,兩者未來在工作、職業、創業發展上的起點絕對不同。


其實M型化現象也不是現在才有,以前就存在,只是自己大學都在南部念,屬於要打工兼家教賺錢的窮學生沒接觸過北部富裕階層的學生,自己孤陋寡聞而已^_^,

不像現在社群媒體盛行,相對容易看到這些M型化右側階層的資訊分享,才發現這個社會的真實樣貌。


人生好壞真的有時候在胎盤就決定了^_^。

雖然起點無法相比,但還是要努力,才有機會改變自己的未來。

災難中的平凡英雄:鏟子超人們

9/23樺加沙颱風外圍環流造成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

對下游相關三個警戒區域中的光復鄉造成淹水危害,

至10/3為止,在光復鄉死亡18人、失聯6人,

全民防災e點通網站,樺加沙颱風之馬太鞍溪堰塞湖

光復鄉主要淹水區域在靠近堤防一帶到中山路、佛祖街、馬太鞍溪跟花蓮溪匯流處高灘地的阿托莫部落大範圍遭泥水侵入受害。

有罹難者在距離40公里外米棧大橋河灘地被發現,參考快訊/「小沂」乾姑丈找到了!遺體漂流40公里 河床上被尋獲,2025/9/27,ETtoday。

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有一群善心人士,

在災難發生後請假、出資、出力前往災區進行協助,

這次災難的水來得快停得也快,

後續天氣轉晴朗,泥水在充分日照下乾涸,清理困難,

不論是受災戶家裡還是馬路上的污泥量都是受災戶自己很難在短時間內處理的麻煩,

因此有些熱心人士開始帶著鏟子,穿著雨鞋前往光復協助受災戶清理家園,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新聞網站

因為帶著鏟子很明顯,因此在社群與新聞上被賦予了一個“鏟子超人”的名稱,

鏟子超人話題露出,經過社群與新聞媒體快速散播,激發出各地善心人士踴躍前往光復協助受災戶清理家園,

其它還有支援飲食、工具、機具等送往光復鄉支援災後復原工作,

這再次展現出台灣人民的良善。

一時間,Threads、IG、FB、Youtube幾乎都是台灣(年輕)人身上沾著污泥協助災民清理環境的照片、影片,

包括很多網紅、明星也都不落人後前往協助進行災後處理,並不吝在其社群媒體上大肆宣傳,

雖然有些被批評是蹭新聞賺流量,但是願意花錢花時間到現場,即使只能鏟幾下意思意思,也對受災戶有一點小幫助,畢竟這種勞力工作並不是隨便人就能作上半天、一天,

即使是有在運動的我,真鏟個2、3小時應該就累翻了,

畢竟這些動作用到的肌肉群並不是平常運動類性鍛鍊到的肌肉群,

有些專家其實就有提出警告,沒有從事農作經驗與習慣,很少拿鏟子鏟土的其實不建議來,花在交通與休息跟在現場能真正進行鏟土的時間比例太低了,

像我兩兒子連假三天從台南愛開車出發,先住在台東,隔天早上再搭火車去光復,接受安排去受災戶家中清淤鏟泥,前後大概4個工作小時,傍晚搭火車回台東住宿休息,隔天再開車回台南準備上班,說實在能幫到忙的時間與成本效益實在很低。

其實我一聽到他們要去,表面上告訴他們要帶口罩、手套、雨鞋,工具聽說現場都有應該不用,小心天熱自己多喝水避免中暑。

私下跟老婆說,平常在家都懶得打掃清理,我在台南買來整理花園的鏟子也沒看他們拿過一次,一頭熱跑去花蓮光復要幫人家打掃?

不過總比連假窩在家裡廢來得好,有這個心就去,看看災戶的狀況,體會一下也好。

這次花蓮光復災難引發的善心義舉希望在未來的台灣社會持續往正面發酵,

讓台灣社會充滿更多的正能量。


之前7月的台南、嘉義部分地區的颱風災害、去年的花蓮地震災害,

甚至更早往年的各式天災,

其實都有不少善心人士、志工團體、宗教團體出面協助受災戶,

但是在媒體上的熱度比這次鏟子超人差很多,

這其實是很有趣的現象。

不免讓我思考為什麼這一次會有“鏟子超人”?


從小到大住板橋,有記憶三次淹水,兩次在國小四、五年級,老爸在大東街開的電器行損失慘重,欠了一屁股債,家裡日子開始很難過……。

第三次賀伯颱風侵襲台灣,

居住地板橋因為堤防邊的抽水站淹水損壞,造成幾乎1/4個板橋泡在水裡,

因為淹水死亡人數有多少?

48人!!!

家住公寓五樓,社區地下室灌滿水,一樓淹到1公尺左右的高度,

停在地下室、一樓的汽機車全部泡水,

斷水斷電超過一個禮拜,

風雨最大那晚我在台大醫院陪老婆待產,病房位置剛好沒感受到很強烈的風雨,

早上剖腹產成功,打電話回家報喜訊母子三人(雙胞胎兒子)平安,

爸媽在家等了很久,聽到平安消息當然很高興,老媽很想看孫子。

然後接著說,樓下淹水超過半個人高,出不了門,等水退再去醫院看孫子……!?

家裡也停水停電,剩電話線路還會通,

等水退回家拿盥洗衣物,看社區與周遭道路一片狼籍,路邊都是黃泥巴、泡水家具、泡水汽機車,

5樓家裡沒事,就是斷水斷電,冰箱食物全部都要丟掉,

爸媽去借住姐家直到復電復水,

我乾脆就住在醫院,在公司跟醫院之間往返,

老婆出院直接去內湖大舅子家,請岳母幫忙坐月子結束再回家。

印象中那一次板橋恢復的算快,老婆住院五天,我要回家住時已經恢復水電,路邊仍有少數泡水車,空氣中隱隱有細泥沙淹水後的味道,但基本上已經可正常生活無虞。

拿板橋跟花蓮光復相比,板橋人口數超過50萬,比整個花蓮縣30幾萬人多,

加上板橋是縣府所在地,公務體系人力與資源遠超過花蓮縣與光復鄉,

當次賀伯板橋受災區域的人數雖遠超過光復鄉,受災面積也不算小,甚至死亡人數48人也更多,

不過淤泥的數量光復這一次應該比板橋賀伯那一次多很多,畢竟板橋賀伯那一次淹水是抽水站失效造成淹水,不是堰塞湖"溢流"夾帶大量泥沙至下游。

因為台北縣跟板橋市本地資源充沛,復原速度其實還算不錯,

除了人力給資源量以外,公務資源質可能也較花蓮縣加光復鄉來得高,相對在救災與復原的效率更高,

印象中賀伯那一次,感覺上只要不是住在一樓的,應該影響就是斷水斷電那幾天,冰箱壞掉的食物,跟放在地下室與淹水道路受損的汽機車,

生活機能恢復應該還算快,也沒印象有什麼志工幫忙協助等等,受災損失也都自己吞跟處理掉,最多就是來年所得稅可以報災損減稅;

也有可能因為已經過去快30年個人的印象變淡了。


總之這一次的鏟子超人熱度確實令人大感意外,

尤其跟前次7月的台南、嘉義風災相比,

這一次花蓮光復的災害台灣人的善心似乎突然大爆發,

據報道一天湧入超過2萬鏟子超人要協助當地受災戶,

超過當地居民與受災戶的人數,

是投入救災國軍兵力2500多人/天的八倍以上,

這真的是奇蹟,甚至連國外媒體都在報導這一次的鏟子超人現象,

在各新聞主流媒體搜尋到的數量累積隨便就是超過2、300篇,

FB、IG、Thread滿滿是災區鏟子超人大軍、個人的影片、照片,讓人感動。

坦白說,我是覺得不太正常,太突然了!?


突然間想起以前看的日本小說有一段故事,

科幻小說書名:銀河英雄傳說

作者:田中芳樹

股故事在第一卷黎明篇,

圖片來源:Google搜尋:網址

第四章:第十三艦隊誕生

主角楊威利碰到學長卡介倫少將的一段對話:

令人不禁深思這次的鏟子超人現象是?!

圖片來源:ETtoday新聞網

王立委Line流出來的對話?!

一些鏟子超人、躺平超人、鏟子少女對縣政府發表的言論?!

兒子跟姪子去當了一天鏟子超人,三個年輕人都很討厭傅……,

我也蠻討厭傅、顏等等立委。

但是我對這次災害,只能說:

中央政府一直罵花蓮縣政府疏散撤離執行不力,傅徐兩人救災指揮混亂、爭功卸責……

那如果花蓮縣政府疏散撤離成功無人傷亡是否就不會淹水?

邏輯上好像怪怪的?

或許是我真的是太笨了,搞不懂其中的因果關係XD。


無論新聞、社群媒體大肆報導背後是否有特定團體的不良動機,

這些發揮善心前往災區協助清淤復原環境的鏟子超人都值得鼓勵與讚賞,

尤其是那些默默的去、默默的作的,絕對都是善心人士。

2025/10/5

台灣市場需要這麼多ETF?

近年有看到一些文章講台灣ETF市場,

有些質疑ETF?

例如:

從存股到投機:台灣 ETF 熱潮的隱憂,2025/09/12

ETF過熱?237檔掛牌交易、規模衝逾3.2兆元 金管會示警:高溢價ETF易虧損,2023/11/08


從0050剛開始上市的時候,

其實ETF是很冷門的金融商品,

不像現在各種ETF滿天飛的時代^_^。

早期發行的其他005x系列的ETF,

除了0050、0056以外,其他還是鮮為人知,甚至有0054、0058、0059已經下市:

0050:元大台灣50

0051:元大台灣中型100

0052:富邦台灣科技

0053:元大台灣電子科技

0054:元大台商50(2022/5/27下市)

0055:元大台灣金融

0056:元大台灣高股息

0057:富邦台灣摩根

0058:富邦發達(2019/12/13下市)

0059:富邦金融(2019/12/13下市)


ETF其實就是投信發行的基金,

因為基金買賣有以下缺點:

1. 透過基金代理銷售機構買賣,比較麻煩。

2. 交易不夠即時。

3. 買扣款快,賣入帳慢。

4. 沒有交易稅,但是買賣手續費偏高。

其它……


但是一支基金代表買入一串股票,對投資人有以下的好處(期待):

1. 分散個股投資風險,降低波動

2. 專業經理人操作

2-1. 降低散戶對投資個股資訊不明買到地雷股的機率

2-2. 提高投資報酬率

2-3. 其它


對市場來說,喜歡基金遠勝於個股投資,

金融主管機構(政府)可以影響投信(金融機構)買賣,避免市場在股災來臨時恐慌性殺盤;手法很簡單,打電話找你喝咖啡不要殺股票,不聽的話,下次想發新基金就多補件說明清楚,慢慢審、慢慢過……。

一般散戶、市場主力大戶可管不了。


對投信公司來說:

可以收基金經理費,

買賣持股可以增加友商(集團劵商)交易手續費收入,

買賣手續費折讓入帳會變成投信公司的收入,而且是實打實的利潤收入,

必要時可以操作個股股價產生額外的獲利,但這可能涉及不當操作股價、內線交易等違法爭議,不可說……

對基金保管銀行來說:

可以賺基金金流的保管費,雖然費率低,但是積少成多,而且是穩賺的收入,尤其是接到規模大的,像0050保管費率是0.03%,基金規模是7272.777億@2025/9/30,以這個規模數字當年平均值算,保管銀行中信銀一年可以收的保管費:7272.777e8*0.0003=2.1818331e8

2.18億的保管費!

對中信銀來一年有2.18億的基金保管費收入說不香嗎?

所以對政府跟金融業來說,基金是個好東西, 

問題是如何擴大規模?

交易麻煩、不夠即時,那就證券化:ETF,

Exchange-Traded Fund

交易所、券商(跟政府)還可以再多賺一筆手續費、交易稅,

註:債卷ETF免交易稅

尤其是當基金可以像股票即時買賣、當沖,可以促進股市的交易量(資金流動量),

資金要流動才能產生經濟效益,流動量越大經濟效益越佳^_^。

所以當投資人對ETF接受度提高以後,

政府、金融市場卯起來推ETF,

對大家都有好處。


至於投資人了不了解買股票型ETF其實就是買一籃子股票,

而且投資ETF還要多付投信經理費、保管銀行管理費,跟隱藏的參考指數授權費、持股更換的交易稅、手續費?

只要買賣ETF有賺錢,相信投資人對這些隱藏的資訊與成本一點都不在意^_^。


在00878上市成功打響高股息ETF的高年化殖利率收益後,市場上跟著推出一堆高股息ETF,

為了要拼規模(賺經理費、好操作等),

投信卯起來拼命打廣告,辦免費投資講座,請名人、網紅站台宣傳,到後來誇大投資年化收益率(追蹤指數過去收益率不代表以後的收益率)

跟著市場題材發型特定標地ETF,

高股息、ESG、綠能、電子科技、台商、半導體、半導體上游、AI、5G、中國、日本、越南、美國、標普500、ARK、長短公債、投等債、高收益債(被要求改非投等債)……

說實在話像我這種製造業工程師出身的在看這場戲,

金融市場上這群不事生產的傢伙為了賺錢真敢!


不就是買股票、債券投資,

還能包裝成這樣拿別人的錢賺錢?


為了賣ETF衝出規模,其實券商營業員也無辜受害,

新募 ETF 爆 IPO 亂象 金管會查 20家業者涉要求員工承擔責任額,2025/05/14

有一次我的營業員就找我聯繫幫忙多少申購新發行的債劵ETF,我也不是什麼大戶有錢人,衝著有幫我申請還可以的質借利率,那就買個30萬幫忙消化額度OK?有小賺個1萬6出場^_^,不像有些(例如00940,我沒買)現在還在申購價下的那麼慘。

後來果然新聞爆料出來,投信、券商壓營業員吃新發行ETF申購額度,我的營業員就不會特別找我推銷新發行的ETF。


回到標題:台灣市場需要這麼多ETF?


坦白說真的太多了,很多重複的!

但是台灣是自由經濟市場,主管機關也不能明著說Y 可以發行,C或F不能發行,

所以投資人只能自己從市場這一大堆ETF 商品中去找適合自己的。


如果實在不想被賺費用的那就直接買股票,整張買不起就買零股。


沒時間研究個股、容易受股價波動影響抱不住好股票的,

可以考慮買主要標的是台灣大公司的市值型、高股息型、主動型ETF放著,

只要ETF 規模夠大、有持續成長就可以繼續放著、加碼。

持續累積加碼、放久了自然就會累積出一筆資產,

每月、每季 、每半年、每年時間到了就有一筆配息入帳,

錢入帳想花就花,沒花掉就繼續買ETF放著等配息。


買ETF其實就是存一籃子股票,付點費用讓專業經理人幫忙選股、換股投資,長時間來看應該都比放活存定存來得好。


今年有新的主動型ETF上市,查了一下經理人以往基金操作績效,長期來看比我自己買賣好,

幫兒子跟自己每月固定定期定額、定股買,打算以5~10年的時間跨度來看看投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