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7

教育市場的改變與M型化

高中聯考在2001年廢除,改國中基測,

2014改會考多元入學方案……,

大學聯考在2002年廢除,改多元入學方案……,

前陣子看到一個新聞:

校園「魷魚遊戲」?復興實小制度調整 成績後30%無法直升國中雙語部

今天翻到一篇文章:

新天龍國奇觀!5A成新竹基本盤 補教名師示警:「這原因」讓搶學校更難了

學生的讀書就學競爭壓力是變大還是變小?

教育是變的越來越公平還是不公平?


我是以前聯考時代過來的,

如果以前我唸書的升學制度是用現在的制度,當年的我家裡狀況不好,應該很難進建中、成大等等學校!


舉我身邊幾個簡單的例子,

其一,

老二高中(南湖)時導師出了個寒假作業題目,拜訪一個大學老師教授,了解相關科系^_^。

這種題目是在考家長的人脈背景?還是在考學生的臉皮厚?

給兒子幾個選擇:電機系、機械系、法律系、醫學系、光電系我應該可以拜託到以前的同學幫忙,其它的就沒了……

但是有多少家長的親友群組中可以找到有大學老師的關係可以去問?

沒親沒故的,大學教授那來閒功夫陪你聊?

兒子挑了一個相對容易、近的:電機系,

聯絡一下大學同學的老公,台大電機教授,大學時隔壁系的學長,

約在學校附近公館地區吃飯聊天,逛了下系所,順便去同學當助教的植物系看看;

好學校!

但是兒子的成績應該考不上,有機會逛逛,當作目標努力努力也好^_^。


其二,

老二學測後去高雄中山面試,我請假陪著坐高鐵到高雄,

一路上我就經驗跟了解,跟他解釋著要去面試的系所背景跟重點,

然後跟他說可能問什麼,可以怎麼回;

結果不錯,可以選中山海環跟不用面試的海大電機,

高中導師希望他選中山,原因是學校少有人可以考上中山,但是考慮未來就業跟興趣,選了海大電機。


其三,

公司同事跟我童年,女兒同年上大學,一路念私立小學、中學上來,成績很好,有機會留在台北公館唸書,

學測後的大學面試,特別找關係花了三萬請大學系所老師一對一面授審查資料製作與應試技巧。


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例子,

自認比不上公司同事對女兒的投資,

但是也給了兒子某種程度的支持與選擇方向上的資訊,

所以現在的制度對所有的高中生公平嗎?

光是要面試若需要製作精美資料、跑外縣市面試的花費,

對一些家境不好的家庭來說就是一筆不容忽視的支出,

如果可以選的六間都要面試,

中南部、離島、偏鄉的要來台北面試,光是交通費、住宿費對家長、小孩就是頭疼的事,

對富裕家庭?小事一件。


我想還是聯考相較之下還是比較公平一點,至少省了可能面試要花的費用。


新生兒出生人口數從1996年約30萬人逐年下降,

僅有馬英九當總統8年中曾經有過回升,

到2024年(生肖屬龍居多)出生人口數依然持續降低,剩下14萬不到,

國立大學、公立高中數量不變,

台清交成四間所謂頂大的招生人數不減反增,

大幅壓縮其他大學的招生錄取報到人數空間,

現在是部分私校活不下去,

再過十幾年,連後段的國立大學招生都會有問題,

大學學歷的價值在教改後其實已逐漸降低。

台灣經濟發展GDP超過日韓,

電子科技、金融、醫藥相關產業從事人員所得大幅增加,

坦白說很多有錢人小孩其實早早就送出國念大學,

兒子一個國中班上同學,學業成績永遠的第一名,

父母親都是醫生,

高中上建中選念社會組,大學上台大財經,

直接出國去念香港中文大學,再轉美國念研究所,

原來錄取的台大財經不念?!

嗯,世界排名又沒比較高,幹嘛去念?


幾個好野人同學親友,

小孩大學有在溫哥華、亞伯塔、舊金山、新加坡,紐約等等國外大學唸書,

學校在世界排名都比台大高,

也聽說有不少家長把小孩送去波蘭念醫學系。

這些例子中有不少成績很好可以上台灣頂尖大學但出國唸書的。

就我觀察,現在在台灣要上台清交成其實比2、30年前其實容易,

原因很簡單:

1. 招生人數比以前多,例如台大大學部在校生1987年12750人,2024年17432人,多了近5千人,增加近40%,參考台大2024統計年報,連結

2. 部分頂尖成績、富裕家庭子女直接出國念大學空出名額

3. 少子化

這些現象反應出教育M型化越趨嚴重的趨勢。

記得兒子剛上大學時有四件事讓我深刻體會教育的M型化:

念成大兒子同寢室室友宵夜一餐基本2、300,零用錢多多,二年紀出去住單人高級套房,寒暑假去國外遊學;

念海大兒子的室友死撐到分不到宿舍才外租,還為了省飯錢一起開伙吃晚飯,寒暑假找打工賺生活費;

跟公司同事聊天,問到年輕同事大學時期家裡給多少?我說我一個月給1萬,註冊、住宿另計,夠嗎?同事是念虎科大碩班畢業2、3年的小女生,她以前一個月家裡只給3000,所以狂打工賺錢,我給我兒子唸書的錢讓她很羨慕;但是我給的其實相比一些同學親友同事的其實已經算少的。

同時間我剛好台大機械所念博班,寒暑假過後在學校餐廳聽到的很多年輕學生是談歐美遊學經驗、那邊好玩,交換學生推薦去那裡?


家長收入與社會地位的M型化極大比例的反映在小孩學生時期的教育資源上,

畢竟家裡可投放在小孩的資源差異很大,

造成學生受到的教育資源相對不同,

相當比例的也反映在學習成績上,

使得教育呈現相當程度的M型化。


家裡經濟不好的,唸書要額外花時間打工賺錢付學費、賺生活費;

家境好的有私人家教一對一輔導,請外師練英文,寒暑假參加各種才藝、出國遊學擴展視野與能力;

坦白說只要小孩都沒學壞,兩者未來在工作、職業、創業發展上的起點絕對不同。


其實M型化現象也不是現在才有,以前就存在,只是自己大學都在南部念,屬於要打工兼家教賺錢的窮學生沒接觸過北部富裕階層的學生,自己孤陋寡聞而已^_^,

不像現在社群媒體盛行,相對容易看到這些M型化右側階層的資訊分享,才發現這個社會的真實樣貌。


人生好壞真的有時候在胎盤就決定了^_^。

雖然起點無法相比,但還是要努力,才有機會改變自己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