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7/29

曾經的教學工作

分享個人的教學相關故事。

我不是教育體系出身,
但是在求學、服役、工作時期卻作過一些“教學”性質的工作,
這些“教學”性質的工作其實蠻有趣的,
從中也獲得很多。

在台南念大二時透過家教仲介找到一個家教工作,
每個禮拜兩次,每次兩個小時,一個月6000,
對象是一對國二的堂姐弟,
以1990年代在台南的家教行情來說算不錯,通常是4500;
這對堂姐弟其實都不算會念書,
姐姐認真想學,雖然學得慢,但是肯學就會有進步,
弟弟很愛聊天,話很多,很容易分心,
常常想找我聊一些543的,
教到國三上學期結束時,因學校要求留晚自習結束,
總共教了一年半的時間,
姐姐的部份進步較多,
弟弟的部份課業上就沒辦法了,心不在念書,但是以後作業務、作生意或許是個人才。

在高雄剛去念碩班時,
學長給了一個家教機會,
國三女生,原本是一個畢業學長在教,一個禮拜兩次,每次兩個小時,因為工作關係沒辦法繼續下去,想找人接手,一個月6000,問我有沒有興趣?
有錢賺當然好,
第一次去家長陪同互相了解一下,主要就是幫忙帶數理化不懂的,
這個學生算認真,自己會先看書,主要幫忙講解上課聽不懂跟考試不會的,
其實這種上課壓力比較大,等於要隨時應付有點難度的問題,
但是我喜歡教這種學生,比較有成就感;
除了平常上課時間常常會超過時間,有時因為考試需要會額外在週末多上一次,都沒多收鐘點費,應該算是很盡責的家教老師了;
這個學生雖然認真但是不算厲害(不然也不用找家教),有些方面會轉不過來,
有一次教得比較嚴一點,
就被回嘴說要我不要那麼凶,會交不到女朋友!
突然想到是不該對小女生這麼嚴^_^。

後來聯考放榜考上雄女,
家裡父母都很開心,本來想說上第二志願或第三志願就很好了,
沒想到考上雄女,
父母親特別買了萬寶龍的筆跟真皮背包送我,
從沒用過這麼好的東西,可惜了,
換錢多好,比較實際點,可惜那時還沒有拍賣網站,不然我就拿去網站上賣了…
高一繼續教,直到碩班畢業要回家、服役結束,
跟這個學生感情(純)算是不錯,
高中一年紀校慶園遊會還邀我參加,可惜已經跟女友約好要見面,不然就有機會去雄女見識一下女校的環境跟熱情^_^。
後來上大學畢業後還跟男友來台北找我吃飯聊天。

碩二時因為這個學生高中考得不錯,家長另外介紹了一個客戶國三女學生,
但是這個學生就不是很認真了,很被動,互動也少,
教得很辛苦,因為進度慢常常教超過時間,最晚到晚上11點,後來隨著碩班生涯結束。

當時念碩二時一次兼兩個家教,一個月有一萬二,加上當年有研究生助學金每個月五千,每個月等於有一萬七,念碩班兩年還存了點錢,這段時間應該是人生中最輕鬆、自由自在好過的^_^。

比較正式的教學工作發生在服役的時候,當兵服役在教書?特別吧!

服役時當預官,兵工科,在平鎮受訓,
運氣很好,透過比受訓成績再加上抽籤當上留校教官,
主要教軍事車輛輪車修護跟預備士官班的汽修科學生(相當高工汽修科),
後來爭取上預備士官班的課,一個年紀有三個班,
教汽車原理、電工跟實習三門課程,實習課有兩個班給其他同事上,
結果差點累死自己,每週要上超過30堂課,課餘時間都不太想講話…

這段時間曾為了作投影片教材跟教務處的士官、中尉槓上,原因是他們不願意讓我影印教材!!!後來找上教務處的中校主任出面才解決。

為了吸引學生認真上課,除了作投影片,考試題目出是非跟選擇題,好拿分,也好改考卷^_^,
在考試前一週會複習重點題目,我不想讓學生考試分數差而對課程喪失興趣。

觀念上我認為要學修車,會找資料作參考比背誦一大堆內容來得實際跟重要,
所以我決定考試的時候採open book方式,可以翻書找答案,
一開始隊職官都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看著我:
能這樣搞?
有問過長官?如車輛組上校組長、教務處中校主任、上校教育長、少將校長的意見?
『沒有!』
我是負責這幾科的老師(教官),難道我不能決定考試的方式?
那時候真的是年輕不懂事,蠻幹^_^。

事實証明這招有效,
開始實施後每次考試學生對我的科目最認真,成績也最好看;
學期末,上校教育長把所有負責預備士官班課程的預官全部叫去開會,
註. 這些預官同儕都是碩博士學歷,我中山碩士跟另外一位同儕台科大碩士兩個的學校排名是最差的。
要求那些國文、數學、物理等普通科目的考試可以考慮用open book型式,
題目也不要太難,
畢竟這些來念軍校預備士官班的小朋友本來就不是很愛唸書,
這些普通科目的課程學習目標標準不要定太高,
至於相關專業科目,如汽車原理就…,
其他預官同時看著我,沒表情、沒說話…。

有一次我想安排學生去民間車廠參觀製造流程,先跟車廠聯絡好,確認可以,發公文就可以安排;
寫簽呈給上校組長簽核時,組長看著我淡淡地笑了笑,簽了核可,
然後我開始興沖沖地問學校張羅如何教務處安排交通車、隊職官隨行押隊等等事務;,
一個中校教官實在看不下去了,臉色凝重的來找我(開導一下),
你這樣作會造成很多人的麻煩,
而且萬一學生出去在外發生意外狀況,會有一堆人倒楣,
勸我還是不要…
後來我就沒繼續下去。

退伍後一直很後悔當初應該蠻幹一場,帶這些學生出去看看民間車廠,見識一下退伍後可以從事的行業狀況。

出來工作以後,就完全脫離了教學工作,每天就是修改、畫機械圖面,測試機器。

後來因為我算是對CAD有點小天份,學的快,有時會教一下同仁,
主管也安排讓我接手負責評估跟導入導入3D CAD,
後來決定開始使用Inventor時,先由我帶的設計組開始用,確定了大致上的程序、作法後,
導入給全單位上課也沒找軟體商,直接由我教同仁如何使用3D CAD搭廠內既有流程、文件規定作設計,開了連續21天,每天1小時的課程。
導入的算順利、成功;
配合銷售的軟體商有注意到這個成功導入的案例,
希望我能去幫他們上個課,分享導入的經驗與作法。

後來我要換第三份工作時,就直接問我要不要去他們公司上班,負責CAE軟體的技術支援;
沒想到進去後連CAD也算我的,
招募時老闆講的話真的是隨便聽聽就好,
進了公司以後看著辦^_^。

規劃與安排展覽內容、作技術刊物、售前軟體展示、售後軟體服務、軟體教學全來,
新軟體也丟給我學、作展示簡報、教學、輔導客戶使用,真的是被騙了^_^…

不過確實學了不少東西,剛好對到我喜新厭舊的習性。

其中軟體展示與教學的部份,因為有些牽涉到實際設計工作經驗,還有CAE軟體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公司裡幾乎沒有其他工程師可以應付的比我好,
所以只要是這些機械設計應用或 CAE 相關課程幾乎都是我在上,
由於公司在板橋、新竹、台中、台南、高雄都有分公司,
有時我幾乎每天都在坐高鐵穿梭在北中南不同分公司上課,
偶而還去東莞、上海幫公司工程師上課,講研討會,
很忙,薪水也沒比第二份工作高,但是很趣,碰到有學員回饋正面反應時很有成就感。

那段時間上過我軟體教學課程的除了工業界的工程師以外,還有教育界大專及高工的老師;
印象中一次特別的課是清大一個老師課程系列中的CAE應用部份,那群學生有大二到大四跟碩博班不同年齡層,大學部跟部分碩班的一批學生真的是強,幾乎是教一次就會用,記憶力跟反應速度絕佳,印象深刻。

其他比較特別的是上課時碰到大學同學、姪子,還有前公司的同事…

在軟體公司這8年多的時間,上過我軟體課程的工程師、學生應該有超過千人以上,如果有在路上碰到沒打招呼請見諒,實在是沒辦法記得這麼多人。

離開軟體公司後還有一次上課體驗很特別,
是一個北一女的社團老師跟我聯繫上課需求,希望我幫忙教Inventor 動力學模擬,
老師很客氣地給了我3000的講師費,坦白說沒有錢我也願意來上^_^,
後來忘了把錢捐回去給學校社團,實在是很不好意思,是說這些學生應該也不缺這一點小錢;
人生第二次走進北一女,第一次試考預官,念建中時反而從來沒去過,
很開心的教著一群比我兒子年紀還小的女高中生,
這群學生很聰明,學得快,可惜軟體用到的物理概念有些高中還沒教到,不太適合,
上完課還有學生追著問問題,很開心的一次上課體驗^_^。

上課互動帶來的成就感是難以形容的,有一次是去北部高工上一小時軟體應用介紹,底下都沒在聽,上這種課會非常沒意思;
有一次南部某科大找我分享AOI檢測設備,有鐘點費,可以報銷車費、住宿費,但是緊接著就跟我說學生可能很被動,希望我有心理準備,一聽會這樣,加上那時工作忙,還要請假,其實心裡就不太想去上這個課了,後來只好跟老師說抱歉。

離開最後一份正式工作一年後,收到一個前同事的邀約,幫忙去給客戶上課,
一天上iLgoic,一天上應力分析/Nastran In CAD,
久沒上課重新作教材其實有點煩,本想要拒絕,
想想沒事還是要動動腦還是答應了,
上了兩天課,客戶學的認真,問題也不少,
像這種有互動的其實教得很愉快。

在經歷了人生這一些不同教學經驗的工作以後,
我對自己的定位是我適合當老師!
會因材施教,
會想努力設計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材,
會因為學生有學會我想教的內容而高興,
會因為我教的東西對學生有幫助而覺得有成就感,
但是我卻沒走上當老師這條路,
人生就是這麼有趣。

曾經去念博班想拿博士學位進學校教書,
後來發現這條路在少子化趨勢下越發困難,雖然學份數跟資格考都過了,加上工作忙還是放棄了,
想想試試寫些部落格文章,
把自己會得、看到的拿來作分享似乎也是一條路,
所以如果有網友覺得我寫的東西有幫助,
也請不吝留個言讓我知道,
開心一下^_^。



2024/7/14

公布月盈餘的上市公司

特別提醒:網頁上的投資社團廣告都是詐騙,千萬不要點進去加社團。


台灣上市櫃股票的監管其實算嚴格的,

例如:

每個月10號(遇假日可順延)前公告月營收;

每季公告季報,包含盈餘;

如果沒依期限公布相關訊息會被公告、被罰,甚至下市,

相對美股幾乎都是季報,

台股每月公布營收讓投資人可以及早知道公司經營的狀況作投資判斷。


其中有些獨佔、核准經營的事業還要公告月盈餘;

這對散戶投資人會比那些沒公告的上市櫃公司在投資資訊取得上多一些參考。

目前有公告每月盈餘的主要有兩大行業:

電信業:

中華電信、台灣大、遠傳。

金融業:

包括金控:華南金、富邦金、國泰金、開發金、玉山金、元大金、兆豐金、台新金、新光金、國票金、永豐金、中信金、第一金、合庫金等;

銀行:彰銀、京城銀、台中銀、臺企銀、高雄銀、聯邦銀、遠東銀、安泰銀、上海商銀等;

每個月10號(遇假日可順延)以前一定會看到前一個月的盈餘公告,

對我來說,這些公告的月盈餘資訊是決定要買或賣或留金融股很重要的資訊,

以中信金為例,大都是在每個月的7~9號會公布到前一個月的累積盈餘。

中信金2023年度每月公告累積盈餘數字從1月起到12月分別為:

0.13、0.41(0.28)、0.66(0.25)、

0.84(0.18)、1.01(0.15)、1.48(0.47)、

1.87(0.3)、2.26(0.39)、2.44(0.18)、

2.69(0.25)、2.77(0.08)、2.82(0.05),

括弧內為月增EPS);年度盈餘為2.82,公告配息為1.8,現金配發率為1.8/2.82=63.83%左右。

若假設殖利率為5%,股價約可到36元,

相較2022年盈餘為1.55,配發1元,約1/1.55=64.52%,殖利率5%計算參考股價為20元,

2023/7/1~2024/6/30為止,中信金股價變動如下:

就股價變化來看,與中信金的累積盈餘應該算是有一定的關聯性在。


2024年已經公告1~6月份的累積盈餘數字為:

0.45、0.68(0.21)、1.07(0.39)、

1.33(0.26)、1.6(0.27)、1.85(0.25),

明顯可見2024年的1~6月累積盈餘1.85比去年2023年的1~6月累積盈餘1.48高,

假設盈餘累積可以成比例計算,那2024年的盈餘可能會到1.85/1.48×2.82=3.525,

假設配息現金配發率同樣是63.83%,配息金額將會來到2.2,

同樣可以用殖利率5%計算去估股價,

那就可以跟作為要賣減少持股還是要買增加持股的參考,

像原本打算過32要賣的中信金在新月的盈餘數字出現後就逐漸調整高目標價後再賣。

當然這種估算股價參考值的方式有點過於簡單,

實際上的股價會受到很多各方面的影響

但總比沒有依據的亂估或者參考過時的歷史高、低價來得好。


同樣的道理可以套用在估算其他月配息股票的可能股價。

這種估算的方式在以保險為主要業務的金融業可能比較不適當,

因為其資產盈餘會受手中持有的債券、股票影響而出現大幅波動,

但是對於像三大電信業,以及以放貸息差、手續費等為主要獲利的金融業來說應該是可以參考的,

至少讓投資在今年或明年可以取得高於4%的投資報酬率。

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本人無關。

特別提醒:網頁上的投資社團廣告都是詐騙,千萬不要點進去加社團。

2024/7/9

借券經驗分享

特別提醒:網頁上的投資社團廣告都是詐騙,千萬不要點進去加社團。

買股票短期進進出出(包括當沖)其實就像賭博,
買的時候就是賭股票接下來會漲,
賣的時候就是賭股票接下來會跌,
運氣好賭對方向就賺到或少賠一些,
運氣不好賭錯方向就賠掉或少賺一些。

個人經驗買賣股票傾向以中長期投資為主,
根據景氣、利率週期,找有投資價值的股票、ETF,
買之前評估的主要考慮就是股價與已知(近3~5年)及潛在(未來1~3年)配息計算得到的殖利率,
殖利率只要符合4.5%以上,就可以買來放著,不管短期漲跌波動,至少有4.5%以上的投資報酬率,
贏過銀行定存利率與平均通膨率就好,
買進後就放著,直到殖利率低於4.0%或獲利超過設定值27%以上(相當於6年配息)後評估買出。

既然是中、長期投資,買進的股票很少會在短期內買賣,
這時候這些股票、ETF就是"死"資產,除了領配息以外,就是冰凍著,其實有點可惜。

一直想著有沒有比較安全、保險的方式可以多賺點?貪財^_^
找了一些資訊,看到主要有兩種方式:
"借券"跟"質借"。
"質借"的方式就是拿股票去質押借款再投資,相當於是放大本錢投資的財務槓桿,風險會變大,我個人除非是股價確定會上漲或領到的股息可以打敗質借利息,不然應該是不太敢用質借去操作,註,質借利息很多證券公司都有提供試算,但真正的利率會個人信用、股票而定,可以找營業員或銀行理專談談。

回到標題"借券"。

借券就是把手中確定在一段時間內會放著不動的股票借給法人或其他投資人,
持有的股票若成功借出,帳會從集保帳戶轉出,會收到集保通知有資產變更,"借貸轉帳",如下圖:



同樣的在借出股票被還回來時也會收到通知:


兩個通知內容幾乎是一模一樣,只有日期不同,單單看通知根本分不出是"借出"還是"還券"^_^。

我使用的中信證券商系統會另外發mail通知借出、還券訊息:


到目前為止,有成功借出過的有00937B跟00679B,
幾次借出總共的借券利息收入約5000,
實在是很少,不過就是多賺的^_^。

借券也不是願意把股票借出去就一定可以借的出去賺利息,主要有以下幾個應注意事項(限制):
1. 股票種類,一些股票會被證交所、櫃買中心限制,不過這種很少見。
2. 股票交易熱度,一些交易量很少的股票其實不會有法人、自然人來借股票去賣空,除非是有內線消息。
3. 股票借出利息費率,利息費率定太高,想借的自然人、法人當然會避開,先借願意用較低利率出借的股票,所以每個股票會有一定的市場借券利率,定太高借不出去,定太低少賺利息。
4. 券商交易量,借券行為通常是先發生在券商的客戶提出需求,券商通常會先把自己自營的部份借出,沒有再從自有客戶群內找願意借出且借券利率低的優先去借,最後才會經由證交所的系統去公開市場借;公司的先借先賺利息跟手續費,營業員會先找自己的客戶談借券,第一服務自己的客戶賺借出利息,第二公司賺借券手續費,自己轉業績分潤;在證交所上公告的借券利率跟數量很多其實都是券商內部借不到才出現的,會有這樣的猜測是我自己有幾次成功借出的資料(張數、利率)在證交所公布的網頁上根本查不到;CMoney討論區上也會看到有些網友抱怨自己設定的利率明明比較低但是借不出去,所以借不借得出去跟所屬券商會有很大的關係。

借券經常被討論到的一個重點是跨除權息會怎麼樣?
基本上有兩點:
1. 除權息應該分到的股息、股利都不會受到影響,會由券商(借券方)提供權益補償,通常是在配股配息的當天或下一個工作日會收到應有的股利息;中信證是下一個工作日XD。
2. 除權息與借券收入的所得稅,這個部分有點複雜,基本上有兩種狀況:
借券利息收入屬於財產租賃所得要申報所得稅,手續費支出算成本可扣除。
跨除權息的原本股利息算財產所得,要申報所得稅,有8.5%的扣抵稅額(每戶最多8萬,約全戶領94117內),借出後領到的權益補償金通常會算財產交易所得,目前稅制不用報、扣所得稅),很明顯對對高所得者有利,本來領股利息要課所得稅,借出後變成財產交易所得不扣稅^_^。

如果手上有一些存股不會買賣,其實問問券商開借券權限,看看是否有賺借券利息的機會^_^。

坦白說想賺股票借出利息並不容易,多數的股票借券利息很低,利息會高的通常是波動大,漲幅高的,通常存股族不會買這種類型的股票,自然也很難有高息的收入。


例如2024/7/8借券利率高的:

2024/7/8借券利率低的:

2024/7/8中信證提供的借券熱門排行:

2024/7/8新光證提供的借券熱門排行:

有高利率股票可以借出的真令人羡慕^_^

參考:
1. 借券的稅務問題,統一證券
2. 借券資訊查詢,證交所


特別提醒:網頁上的投資社團廣告都是詐騙,千萬不要點進去加社團。

2024/7/6

慣性?

在這個部落格提到慣性,
網友大概第一個想到的是質量的慣性^_^。



不過這次要分享的是跟人、團體的"慣性"。

舉例來說,飲食是相當個人化的,
每個人的口味都不同。

很少人注意到人對飲食的口味其實會產生慣性,
也就是對長期吃的味道、食材會產生“習慣”!
這種習慣有兩種極端的特性:
好吃跟吃到膩!

最近看到一些韓國、日本、歐美在台灣的Youtuber分享台灣食物給親友的影片,對台灣的食物讚譽有加,
除了一些特殊口味如臭豆腐或特殊食材難以接受之外,
對一些鹽酥雞炸物、夜市小吃、熱炒都給了很高的評價,
這些評語有些可能是"客氣",有些是"葉佩雯",
其中當然也有不少是真心覺得好吃。

對照台灣人去日韓東南亞也經常分享美食,
那究竟是台灣的食物比較好吃?還是東南亞、日、韓的食物好吃?
這其實就反應出一種很有趣的現象:
新口味與食材對味蕾刺激的非慣性效應!

印象中第一次到女朋友(現在老婆)家吃飯,
雖然都是家常菜,
但是吃的津津有味,
其實這就是對新口味、食材的非慣性反應。

多數人家裡的主廚有一定的口味與食物調理習慣,
吃久了就會麻痺,不論是多高級的食材與調味都會,
這時候換個有新變化的調味與食材就會覺得不同,
味蕾在這種新刺激下會產生非慣性的效應,更容易感受到新食材與調理的味道,
從而產生一種“美食”的感受。

相反的年紀大了以後,可能因為外食多,加上“主廚”不同,
長期下來反而會懷念兒時父母親在家裡作的家常料理,
前陣子滷了牛腱帶去給姊吃,
第一個反應就是以前老媽常滷牛腱,好久沒吃了,懷念的味道...

除了飲食上的慣性以外,
人的行為跟思考也很容易陷入慣性的陷阱,
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就是交通路線;
現在年輕人習慣用手機導航,
應該很難想象智慧型手機與導航軟體普及前開車都要先看地圖研究跟記路線,
會看地圖、記路線算是專業技能,
加上手排擋踩離合器的控制難度,
當職業駕駛是很不容易的、很專業的工作。

每個老司機都會有自己的私密路線,
像我在熟悉地區開車時,就不會照著導航建議路線走,會挑紅綠燈最少的路線,原因很簡單,快!
有些熟悉路線甚至會搶紅綠燈的週期加速或慢慢來,雖然偶而會碰上意外,例如車禍、臨停擋路反而慢,
但多數時候是快的。

但是開始用導航軟體時,
發現軟體建議的路線跟自己習慣的路線有時會不一樣,
有時距離較短較快,
有時是自己不知道的路,
尤其是開始用Google map後,
還加入交通路線行車狀況速度的因素後,
有的路線確實是從來沒想過的,
像這種交通路線上的慣性應該幾乎每個行車駕駛人都有。

另外就是思考的慣性,
人的感知、思考會以自己為中心去感受外界環境的狀況與訊息解讀,
之前曾跟一位同事聊到台海、東亞發生戰事的可能,
同事的直覺反應就是台海不可能有戰事發生。
這種認知來自於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在開始有認知能力之後,
會將習慣的事物視為理所當然,就是慣性;
台海最後一次發生軍事衝突是在1958年的金門823砲戰,後續的持續零星砲擊一直到1978年中美建交後才完全停止砲擊,距今2024多久?不到50年…
1970年代後出生的人早就習慣沒有戰爭衝突的情況,也視之為理所當然;
但是當年發生衝突的原因現在有消除不會再發生?
其實很多戰爭的發生就在個人或團體的利益衝突上,
就看有沒有狂人出現下決定而已;
兩岸互信敵視部署的對戰武力在這幾十年之間可從來沒有停止更新與精進,
那天只要出現單方面想借戰事轉移權利喪失危機的情況發生,
戰爭可能突然就爆發了,
發生戰事的機率一直都是存在的。

電腦、手機使用搜尋、社群軟體的Cookies設定也助長了思考的慣性,
搜尋軟體或網頁瀏覽器會記錄使用者觀看影片、網頁的嗜好,
會自動挑選相關的影片、網頁給使用者,
以增加使用者對軟體的黏滯時間;
當一個人一直受到類似訊息的轟炸、洗腦後就會將其視為理所當然,
這種狀況尤其在一些特定議題上會特別明顯,
例如在Youtube、FB、IG等軟體上多點幾次有關黃國昌質詢官員的視頻,
很容易就會發現出現相關視頻的頻率大幅增加,
同時也會增加一些其他類似政治傾向的視頻,例如張啟楷、比特王、館長的影片,
相反的如果看個幾篇沈柏楊、苗博雅的影片,也會發現類似政治傾向的影片會增加,同時波特王、王定宇、三立、民視的影片會增加;
搜尋、社群軟體的這種特性會強化使用者對特定議題的認知,
我試過用兩組帳號登錄社群、影音軟體,固定選擇對立政治議題的影片,這種現象非常明顯而嚴重,
這其實會造成使用者思考的慣性,
有智慧的一定要注意避免讓自己陷入這種思考慣性,
因為這就是一種洗腦…

在公司、機關團體中有時會很容易聽到一句話,“長期以來就是這樣作的…”;
有專家說這是典型“組織的慣性”,需要突破…。

當年在作3D CAD導入跟ISO時,其實就會碰上有些老前輩抱怨:
“為什麼要改?”
這也是一種“慣性”思考,
這種慣性有好有壞,
好處是大家都熟悉舊的步驟、程序、表單,
壞處是對應新的技術跟工具可能效率是有改善空間的,
這種情況花了很多時間去溝通、說明跟闡述優缺點跟改的原因;
好在平時給人的印象不錯,
有耐心說明清楚,
也願意聽別人意見作調整,
最後改的還算順利,
算是職涯中很有成就感的一段過程。

從飲食、交通路線到思考的慣性,大家要省思自己中了幾個?
有好的有不好的;
隨著年齡變老,
要去改變其他人實在很累,
現在常常會無奈的說喜歡就好,
尊重個人的不同選擇。

我是比較喜歡嘗試新的事物,
願意接受不同思考跟嘗試新的交通路線,
有時在其中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事物。

有“慣性”並沒有不好,就是個人的選擇而已^_^

2024/7/5

AI vs 機構工程師

在多年前當小主管時,同仁問了一個問題:
CPU、光碟機等速度越來越快,
很擔心科技進步未來對工作的競爭跟壓力。

想了一下回了類似以下的說法:

其實我們不會因為這些新科技發展而被淘汰,
但是會被能把這些新科技用比我們好的人把我們淘汰掉,
所以我們要一直保持進步,學習新科技衍生的技術相關應用,
用得好就不會被淘汰。

多年後發現套在AI上也可以用^_^。

簡單來說:

人不會被AI淘汰,而是被會用AI的人淘汰。

以前要10個人作的工作,
導入AI的協助後,因為效率提高,
只剩下應用AI能力最強的那兩個人就可以,
付2倍的薪水請兩個人幹掉另外8個完成相關工作,
對人資、單位主管這算是很好的KPI,
原本10個人的薪水改剩下4個人的,划算!
如果能夠不提高剩下的兩人的薪水那就更讚了,老闆會更開心^_^

這會不會發生?

會!

自動化設備一直在幹這種事,
以前作了一台線上檢測設備,成功導入後,
一台設備幹掉三個人,
全公司有 22 條生產線就 66 個人沒工作,真是罪過…

幾個可以把自動化設備弄得很穩定很好的工程師可以幹掉一大批現場作業員,
這就是製造產業過去數十年來一直在發生的事實。

講好聽是把人力資源釋放出來作更有價值的事,
但實務上被取代的人多數是沒有足夠專業技術的人力,
即使安排到其他的產線工作,
當新機台被開發出來後又被取代失去工作。

相信很多工作者都很擔心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AI取代?
在客服工作上已經發生,
很多線上客服現在已經改採AI自動詢答對應一般性的問題,
未來勢必會有更多的工作會受到影響。

那回到我自己的專業,標題的" AI VS 機構工程師 ",
最近看到一篇工研院的影片,
題目是"面臨智慧製造AI趨勢下,機構工程師如何因應與面對?"


標題很有吸引力,點進去看內容,主要是談ITRI的機構工程師訓練課程…

網路上隨便就可以找到一大堆標題有AI的影片,其中大概有:
AI概念介紹;
財經類,介紹AI概念股;
各式生成器的應用,例如文字生成器、圖片生成器、影片生成器等等的使用與成果介紹;

還有很多是跟 NVIDIA CEO相關的影片,
尤其當NVIDIA市值衝到全球第二(甚至第一),
產品全球缺貨時,
NVIDIA CEO可說是全球工商業界最受矚目的人,

具有這身份的NVIDIA 總裁 Jensen Huang在6月來台灣訪問、演講、逛夜市,
親民草根的形象,
加上台灣人子弟又可以講台語、國語、英語,
著實在台灣掀起一股熱潮。

尤其是當Jensen說出那句:
Taiwa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s it is the heart of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Jensen Huang在台灣中壯年人的心目中幾乎是跳高到一個幾乎無人所及的高度,
還好Jensen Huang沒有說想回台灣選總統,不然現有所有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可能都要靠邊站^_^。

又離題了,話癆,年紀大的象徵。

AI對機構工程師有什麼影響?

坦白說還蠻大的!

機構設計軟體進入3D工具時代以後有一個很大的影響就是"參數化",
每個零件設計裡的草圖、特徵都帶有尺寸、公差等等參數,
另外還可以帶圖號、圖名、成本、材質、表面處理、設計日期、核准日期、設計者等等屬性資料參數;

到組合會有組合的約束條件參數等等。

以這兩年AI熱潮起始的 AI 系統 ChatGPT 為例來類比想像,
ChatGPT 主要功能就是輸入問題產生答案文件,
可視為一個高效率的文件產生器,
可以不斷加入文本、訓練提高準確性,
這是個通用系統至今已有數兆個參數。

那產品設計是否可以自動產生?
有沒有可能做一個產品設計模型產生器?
當然可以!

只要在CAD程式系統中置入大量的零組件設計模型並關聯必要的參數就可以。

在2010年就曾經輔導過一個客戶建立一個有 27 個組合模型檔案、107 個零件檔案的電梯模型,
最上層的總組合由以上 134 個模型檔案組成總數超過 2000 件零件的模型。
目標是可以透過選單選擇人數、門的開口方向、選擇配件自動產生新的 3D 模型。
這個案子輔導案公司收了客戶 1、2百萬的輔導費,
包括圖面研究、模型建立、參數關聯、軟體教學,
從立案開始到我接手完成花了 1 年的時間,
期間有人的認知問題,軟體功能性問題等需要解決,
接手後大概用了 3 個月的時間就順利完成結案,
因為其實只有每週三去跟客戶檢討跟上課,實際工作時間並沒有那麼長。

原本兩、三個工程師要花幾天時間逐一修改相關零件尺寸的工作,
在新的參數關聯驅動模型完成後只需要輸入參數,
不用一分鐘時間就可以計算完成產生新模型,
並輸出成共通 3D 交換格式檔案與相關圖面、BOM,
以現在的電腦速度跟硬碟速度會更快。

那原來處理相關工作的工程師怎麼辦?
原來習慣處理的更改尺寸工作不見了!!!

被能使用新工具、新技術的工程師淘汰了…

這就是新技術、新觀念的影響,

沒辦法應用新工具的工程師會被可以使用新工具的工程師取代掉,
不要以為身處製造產業自動化最上層的設備開發設計者就不會受到AI導入製造業的影響,
這是很殘酷必須面對的現實。

當然有些全新功能的新開發機台並不適用這種方法,
但是其中還是有可以用來加速過程的部分;
還好台灣的環境這種狀況發生的速度並不快,
因為很多設備公司、機構設計主管都還沒想到或意識到這個趨勢,
就我的觀察多數的機構設計工作十數年來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
趕著出圖、出問題作變更設計^_^
多數自動化設備產業的機構工程師只要配合度好,
再撐個幾年應該沒問題。

2024/7/1

放下,好走,印象中的岳父


岳父在2024/6/21離世,7/1告別式,享年90歲。

從2023年底進醫院到辦完告別式,心有所感,
就寫了篇不適合在告別式說的個人想法,
放在個人部落格上記錄一下。

首先必須跟岳父致上最大的歉意,
我這頭豬拱了您家裡呵護二十幾年的白菜^_^

圖片來源,搜狐

讓家裡有小公主的父親惡夢成真,
真是不好意思,
能作的補償就是多陪"白菜"回去跟您出去走走、吃飯;
新竹的餐廳最常去的就是極鮮火鍋,
原因很簡單,岳父喜歡到處看看什麼可以吃,所以我們都會儘量挑自助式的餐廳,
其他自助式的還去過貴族世家、千葉火鍋、鬥牛士、我家牛排、國賓、芙洛麗、煙波等等,

竹北一家港點吃到飽,已經關掉…

極鮮火鍋,每次都會早來挑這個位置,邊吃邊看鳥

好望角

國賓八方燴

用完中餐,經常會來新竹17公里海岸線走走

對岳父的印象始於我20歲,大三暑假時第一次去“菜園”找白菜出門,
話不多,略帶警惕的表情看著我這頭準備來拱白菜的豬,
跟著我們下樓,繞著我開的車看了一圈輪胎的狀況,交代開車要小心點。

第二次特別的狀況在念碩班時,
到“菜園”吃飯,岳母煮了一桌家常、豐盛的菜,
聊到家裡的狀況,描述了家裡的地理位置,附近的車站、學校、市場…
岳父突然爆一句,你家附近環境不錯!

突如其來的一句話讓我這頭豬愣了一下…

後來跟大白菜問了一下,
大一的通訊錄(我跟大白菜大一是同班同學)是不是放在家裡?
我猜妳爸應該是透過通訊錄找到我家地址,
去過我家附近看過環境^_^;
很疼女兒的父親,
會花時間自己找去可能是未來女婿的家裡附近看環境…

第三次觀察到的特別印象是有一次假日晚上送大白菜回家,
剛好在樓梯間碰上未來的大舅子從家裡要去回工作地點,
上樓時剛好碰到岳父從家裡拿了一、兩瓶不知道是藥還是維他命塞到大舅子的包包裡;
蠻意外有父親對已成年的兒子這麼用心,
至少我家裡是沒看過這種狀況,
我跟父親相處的狀況比較像放生,
從國、高中開始就放我自己處理面對各種狀況。

從這幾次看到的狀況,
我對岳父的印象就是一個話雖不多(聽力不好),
但是非常疼小孩,
尤其是疼家裡的兒子、孫子。

不過對女兒跟孫女的疼愛度感覺就弱了點,這可以從對女兒、孫女唸書資源的投入程度與岳母意見不同可以看得出來,
就我認識的台南親友同學來看,早一輩台南人重男輕女的觀念很重。

岳父消費用錢習慣上一直都很省吃儉用,
岳父省錢的程度會到讓我難以理解、認同,
例如故障的冰箱失去功能又耗電,為了省錢不肯換,幾年下來浪費的電費都夠換一台新的了,
很多故障的東西堅持不換,脾氣來時就跟女兒嗆:"嫁出門的不要管!”。
有時實在看不過去就會說是我公司尾牙抽獎中的,多的沒用或用不慣給他用,不然也是放著,
聽到不是用花錢買的就比較願意接受,
幾次以後也會懷疑不相信,
一直交代不要再幫他買東西。

唯一的例外是手機,所以每隔一、兩年我就就會有一台“尾牙抽獎”中的手機出現給他用,可見老人也是會有手機成癮症^_^。

雖然很省錢,但長期以來都會主動從公務員微薄薪資與退休俸中拿錢給兒子、孫子,
買車、買房、出國旅遊…
這從我的角度也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由此可見岳父對兒子、孫子的寵溺。

我兩個兒子相比下就可憐了,
念大學想買新機車,自己出錢;
出去玩畢業旅行,自己出錢;沒錢我可以借,以後要還;
上班工作後想買汽車,自己出錢;
想買房,自己出錢;
要我出錢?有點難…真夠摳的^_^;
想要的非必需品自己想辦法。
不過他們在10歲時我幫他們開的股票帳戶在出來工作時都已經有超過兩桶金的資產,應該比很多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好多了。
我自己以前念大學買機車,
結婚花的錢主要也是自己存的,
後來買車也都是自己的錢,
成年後儘量不跟家裡拿錢,對我來說這是理所當然的。

除了對兒女的寵愛以外,
另一個印象就是剛開始出去吃飯時都會跟我搶著要付錢,
甚至是有點粗暴用力的把我推開,
第一次時碰到這種狀況時有點嚇到,
想說女婿請老婆家裡人吃飯不是應該的嗎?瞬間其實是有點不太開心,有必要反應這麼大?

幾次以後,我也不客氣了,老丈人要請吃飯還客氣什麼?
菜園裡的白菜都被我拱回家了,還差吃頓飯的錢?!

後來跟老婆討論讓老婆去付錢,比較不會兩個大男人人推來推去的很難看,
但是偶而(經常)就會把吃飯的錢匯給女兒;

一直試著去想像這個搶付錢動作的背後意義,
一個長期習慣省吃儉用的人,怎麼會在跟晚輩吃飯時搶付錢?

最簡單直接的理由就是想減輕年輕人的負擔。

岳父就是一個平凡、安靜,還算有同事緣的公務員,
不是有錢人,也沒當過什麼主管高官;
坦白說我對岳父教養方式子女的不是很認同:
過於寵溺兒子、孫子,
對岳母不夠好。

岳父自己很獨立,會很努力不去造成子女的負擔。

曾經我跟老婆想接過來住板橋就近看著比較放心,
一直就是不願意,
我把另一間父親留給我的房子過戶給老婆,
讓她用房子是她的不是我的,去試著說服看看能不能突破傳統觀念的限制;

最後一次健康的跟家人一起過年,
我是唯一沒血緣關係的,識相的拿相機幫忙拍照沒入鏡

但是還是寧可一個人住在新竹,過著簡樸的生活,跟這些捨不得換的老舊電器、傢俱為伍;
有一次晚上看手機位置發現岳父手機定位停在鶯歌車站附近,電話又都沒接, 心想不會出什麼事吧?!
載著老婆去找手機定位點位置看看,
去到現場看,不太可能人會在的地方,
後來總算聯絡上,原來在家裡睡覺,手機定位異常的出現在鶯歌車站附近,沒事就好,瞎忙了一整晚。

對岳父我最看不過去的就是對岳母也太省了;
我對岳母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當年沒趁岳母身體還好時帶她出國去玩一趟,一輩子都沒好好出國玩過人就走了…

岳父岳母兩個從發病不能自理到離世分別是8個月跟3個月左右,
都沒有造成對兒女太大的負擔,
再次表現了對兒女的愛…

岳父出生於民國24年(西元1935年),台南西港,
6歲跟著父親移居日本神戶,直到將近小學畢業的年紀才回到台灣,
年幼時因病導致聽力受損,重聽;
喜歡閱讀、數理工,初中畢業考上台南一中、台南高工,
但因是家中老大,考慮經濟因素讀台南高工;
畢業後考上公務員,
民國53年跟高工同學老婆的妹妹相識、結婚,
育有一子一女,分別念了竹中跟竹女,也都算會讀書;
在林務局(新竹)服務直到64歲選擇優退;
退休後三、四年丈母娘因腦瘤搶救無效過世,
岳母離世後開始一個人在新竹獨自過日子;
原林務局宿舍被收回,領補償金買了附近不遠的家美社區大樓小三房住,
運氣不錯碰上社區家美氣功班一群好鄰居會帶著參加活動、出遊、聚餐、過生日,
整理照片時在FB上找到最多的就是這些跟家美氣功班鄰居出遊的照片,
很多照片中都自然透露著開心的表情,
很感謝這一群好鄰居幫忙看著。



男人就是男人,被一群"年輕妹子"包圍著的時候,很是開心!!!

這張是退休後跟大舅子參加公司團體日本旅遊拍的

每個月會上台北忠孝醫院回診,順便去兒子家走走,
為了省交通費,會坐公車往返台北到鶯歌車站,再搭電聯車往返鶯歌新竹,
一直到87、8歲都還這樣作。
一個過80歲的老人這樣我行我素實在很讓人操心。

112年底肺積水住院,幾次搶救,住進呼吸照護中心、ICU靠藥物撐著,
113/6/21凌晨器官衰竭過世。

八十幾歲還能用手機的照相在出遊時拍照,算厲害了。
這一張照片也是家美氣功班的好鄰居幫忙拍的。


原來人生的旅程已經畢業了,
望岳父放下一切好走,
展開另外一段美好的旅程…

半子志杰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