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30新聞:
台積電的本土供應鏈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類:
生產材料與其他耗材
建物與廠務
設備與儀器
除了第一個生產材料與其他耗材是隨工廠運作持續性的以外,
其他兩類主要的營收是來自台積電擴張,
只要台積電不擴廠、不更新設備,
這些以建物、廠務、設備、儀器為主要營收來源的廠商就慘了,
2022後受惠於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甦與AI產業的蓬勃發展,
台積電的先進製程產能供不應求,
台積電在全球各地不斷擴充產能以因應對先進製程的需求,
如果有注意到新聞,"歐積電"的建廠進度其實受歐洲傳統車廠在電動車領域被中國電動車打很慘的影響而暫緩,
相對"日積電"主要跟Sony合作在影像感測器,因應影像感測器作為AI硬體的眼睛需求強盛,
"日積電"一廠、二廠進度都持續進行與拼提前量產,
"美積電"先於"日積電"開始但是晚進入量產,除了先進製程導入進度影響以外,
還有兩邊在人力資源運作上的差異。
所以如果這些供應商對應到台積電的"美積電"、"日積電"、"歐積電"等不同建廠進度,那一個生意好作,資金運轉比較沒問題?
如果那個供應商是只針對"歐積電",這一個建廠進度差異的影響大不大?
同樣的如果AI需求見頂,台積電不需要再擴產,
那這些靠建廠、擴產作生意的供應商怎麼辦?
所以台積電如果在擴產階段就開始壓供應商的利潤空間,
這些建物、廠務、設備、儀器廠商在停止擴產階段時的財務狀況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其中設備、儀器部份的台廠供應的產品本來營收金額就有限,
計算銷售毛利率時如果又為了財報數字好看把間接成本、隱形成本、營業費用等都拿掉,
在這一波台積電整肅毛利率過高廠商的階段就麻煩了,
如果再加上減緩建廠、擴產進度,
延後設備進廠(交機款)、驗收(尾款)……
一些競爭比較激烈的設備類型廠商實際淨利搞不好會由正轉負。
台積電吸納了很多台灣人材,
對其他產業的人力資源運作其實影響不小,
作為台灣最大、最強的公司,
扶植相關供應商成長茁壯以建立完整供應鍊對台積電有好處,
也可以說是台積電對台灣應該要盡的企業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