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4

機械領域就學、就業上的性別差異分享

前陣子有幸到高中女生的學校分享 Inventor 動力學模擬的操作使用心得,

邀約的老師問了念機械女生的就業狀況。


簡單的分享個人在機械這個領域男多女少的有趣狀況。


我唸書當年的時空背景,社會風氣保守,男女有別,我從小學 4 年級到高中畢業唸的都是男生班或男校,

除了家裡的姐姐,堂表姊妹們以外,

從 9 到 18 歲這 9 年跟其他年齡相近女生接觸的經驗幾乎是 0,可見當年性別平等教育有多失敗…

上大學第一年是念生物系,全班同學有 1/3 是女生,

一開始其實不太習慣跟女生相處,不知道該說甚麼,

很怕不小心說錯話很丟臉或得罪人,

過了一陣子才逐漸習慣。

二年級轉到機械系,

一個年級 3 個班,四個年級總共有12個班,

每個班至少 50 人,等於大學部總共有 600 個學生,

女生有幾個?

總共 3 個!!!

一個是學姊,兩個是同學,

三個女生在系上超級顯眼,

修什麼課都不敢翹課,

一翹課老師應該馬上就知道!

其中一個女同學顔值高、個性好,在機械系裡人氣爆表,

聽說一年級生日的時候,

系辦準備了兩個大桶子讓她收卡片跟禮物…

這個女同學成績很好,在校經常都是班上前五名。


在這種男多女少的環境中,

如果機械同學以前國高中念的是男校的話,等於繼續再念 4 年的男生班,

我很多機械系男同學碰到跟女生說話聊天的反應都很不自然,

曾經有一次碰到生物系女同學聊天被機械系同學看到,

機械系同學就問為什麼我可以這麼自然的跟女生聊天?!

原來在機械系同學眼中,可以自然的跟女生聊天竟然會被視為是一件特殊的技能!!!

可見當年工科男學生有多壓抑!

聽說土木系的狀況更慘!

這兩個系的學生如果不參加社團,不修外系課程,大學四年跟念男生班沒兩樣。

由此也可以想像在機械、土木領域學習與工作環境中,

多數男性學生、從業人員與女性接觸、交流的機會非常少,

很多個性稍微木訥一點的男生,到30幾歲跟女生講話都還會不太自然。


現在除了少數高中還維持男女分校的傳統以外,

多數的國高中都是男女同校、同班,

加上社團活動多,

像以前這種男女生分隔開造成相處不自然的狀況多少有改善一點,

但是在機械相關工作場合中,這種男多女少的狀況改善還是有限。


到20世紀末前為止,女生一直被賦予溫柔婉約的相關形象,

念工科的女生比理科少,比醫、文、商都少很多;

尤其是工科中的機械,

形象上就是"黑手",經常要面對又重、又髒的工作環境,

由於機械工廠的工作環境不適合女生,自然會想來念機械的女生就很少,

但是少到 3/600 這種比例也實在是非常驚人,

土木系的狀況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堪稱男女比例懸殊的兩大工程學系。

相對的女多男少的情況也有,

當年的護理系男女比例是 0 ,以前時代護理系甚至拒收男生,

這都是時空背景下,性別在就學跟就業市場上的特殊現象。


相對來說,從進入21世紀後這種不同科系、行業男女比例失衡的狀況改善很多,

幾次去學校分享軟體使用經驗,看到念機械的女生相對以前的比例至少都提升到10%上下,

雖然比例還是很懸殊,不過這相對以前的0.5%好太多了,這是領域特性造成的限制,很難避免。

但是撇開傳統工廠的印象,其實機械研發設計端其實會用到不少女性朋友,

念大學時因為是轉系生,有時會因為衝堂的關係,有些學分會跑去修夜間部的課程,

意外的發現在機械系夜間部女生比例就高很多,

幾乎占了班上的 1/3 ,不過年齡上幾乎都是大姐姐。

後來進職場才知道,這是因為機械設計上有一個流程叫作"拆圖",

拆圖的工作內容主要就是製圖,

製圖這個工作因為不需要直接接觸機械,

主要是在辦公室畫圖,負責把工程師設計好的設備組合圖中的零件作成零件工程圖,

附帶工作就是幫忙整理 BOM、印圖、整理圖面等等,

所以很多職業學校裡面會有製圖科,

專門教製作工程圖面所需要的知識與技巧,

製圖科的名稱相對不是那麼陽剛,

女生的數量比機械科多很多,

會去念機械系夜間部的女生有很多就是原來念製圖科工作上需要來進修的,

因為製圖工程師還是必須了解機械工程,

甚至一定資歷後常會被要求作某種程度的機械設計,

因此有些念製圖科的女生就會到機械系夜間部繼續進修,

學習更多機械設計上所需要的知識,

才會出現這種機械系夜間部女生比例高達 1/3 以上的現象;

現在進大學容易,夜間部的學程跟以往出現很大的變化,

這又是另外一種不同時空背景下的差異。

所以以前其實就有不少女生進入機械相關的領域工作,

但是主要被定位在"拆圖"、助理性質,

表現好會有機會轉機械、機構設計工程師,

在機械設備業界裡面,這種例子還蠻多的。

但是這不是好事,原因是老闆透過這樣可以壓低人事成本,節省人事費用,

從同工不同酬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一種很糟糕的性別歧視。

中南部這種現象還蠻嚴重的...

這種現象在新竹以北的電子與相關設備產業會稍微好一些。


言歸正傳,

有關機械相關的工作大致上有機構工程師、機械工程師、設備維護工程師(包含客戶支援工程師)等等,可以參考另外一篇說明:機構工程師?

公司裡當然還會有業務跟其他行政人員。


機械領域工作若簡單區分在工廠現場與辦公室作業兩種狀態來看,

女生在工廠現場的機械相關領域先天上確實是有比較多的限制,

工廠現場工作難免會有取放零組件、使用工具等狀況,

這些動作在體能上女生還是會比較吃虧一點,

很小的重量輕沒關係,小型金屬加工就經常會看到女性從業人員;

取放中小型金屬零件若是用人工直接搬運,這對力氣比較小的女生就相對不利,

很重的會靠天車輔助其實影響也不大。

實務上在機械工廠中從事機台操作的還是以男性居多,

基本上在機械工廠現場的工作還是不利於女性的,

多數的女性朋友應該也都不喜歡這種工作環境。


在辦公室的機械領域專業工作性質以設計、研發端比較多,

雖然女性朋友多數在"立體空間"的概念會比較弱一些,

不過這個弱點在導入使用 3D CAD 作為設計主流工具的已經改善很多;

但是研發端工作面臨到的問題是不論從事機機構或機械設計,都會有導入到現場製造的過程,

負責研發的工程師必須要跟到製造現場去了解狀況與排除問題,

機械設備可能製造工廠還在台灣,

但是電子零組件製造幾乎都在中國或東南亞,

女生面臨到出差外地(國外)就相對會考慮比較多因素,

尤其是到國外的工廠經常是在偏僻的郊外,

連男生在外活動都會有危險,更不用說女生。


第一份工作時有一位女性工程師能力很好,

受主管、同仁認同而升任設計組長,

因為工作上需要出差國外裝機、試機,

在有了小朋友以後,

還是選擇以家庭為重,另外找不用出差外地的工作,非常可惜。

所以除非在工作安排上可以有男同事幫忙對應長期出差,

不然長期出差對以家庭為重的女性同事真的有點麻煩,

所以也不能怪老闆不喜歡雇用女性的機械工程師。


另外一個常看到女性朋友的機械領域工作環境是學校、法人,

在大學裡經常看到有一些非常優秀的女老師、女教授,教學跟研究成果上都很優秀。


由於在機械領域中實在是太過於陽剛,

女性同學、同事其實是很受歡迎的,

很多事情只要不要太過誇張,其他同事通常會更樂於與女性同事合作。

包括在研究所碩博士班招生上都會占一點優勢,

剛到機構設計用軟體公司服務時,

有主管問我業務、工程師要找男生還是女生好?

這還要考慮?

當然是女生,光是電話打通話時間長度都會差很多,

要約拜訪介紹軟體也比較容易,

客戶對女工程師處理軟體問題的容忍度也完全不同,

這就是女性在機械領域內的性別優勢,

所以女性朋友也很適合進入機械、土木的技術服務產業擔任業務或技術服務顧問。

不過還是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與技術才能在專業領域中被肯定。


本文純分享個人經驗,絕對沒有歧視不同性別、年齡、個人特徵等等在就學與就業上的狀況。

2020/10/10

找工作的建議:薪水高的工作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規劃而在不同階段會有選擇從事不同工作類型的想法,

有的人投入慈善事業,助人為樂,積陰德,

有的人想教人學東西,看著學生、學徒成長很有成就感,

有的人想要主持正義,打擊非法與不公平...


基本上除非是祖產很多,多數人還是必須工作賺錢來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結婚、生小孩,就會有甜蜜的負擔必須承擔、照顧,需要花錢,

不結婚生子,可能也需要照顧父母,需要花錢,

此時家裡的經濟能力就決定了生活上的物質水準,

如果是含著金湯匙、銀湯匙來的這個世界的幸運兒,

恭喜你已經贏了大部份的人,接下來的算是廢文就不用看了。


如果是需要找工作,或者是還在念書想要找出未來的方向,

那如何找到一份薪水還不錯的工作,那可以參考一下以下的個人經驗分享。


工作的類型很多,

一種是從事軍公教相關,一種是從事營利事業,

軍公教的不談,因為給多少薪水是國家、政府決定的,

想要就是去參加國家考試,考上了就有,

不同考試對應不同等級公職人員,會有不同的薪水,

基本上一輩子可以領多少,基本上幾乎可以估算的出來。

除了考試以外當公職人員還有一招就是靠關係,

不管藍、綠都一樣,關係夠好就會有好的工作機會,

沒有單位、機關、沒有缺,沒關係!找個名義想辦法生個"會",弄個委員缺就有工作機會,

有些依靠國家特許的營利事業也可以算是某種公職人員,

一般人必須考試或靠關係才能有機會進去工作,

不過若有關係就更容易,直接去接總經理或董事長的例子也很多。


再來就是一般的營利事業(非公營企業),

撇開一些家族企業、高階主管不談,

一般職員的工作能夠拿多少錢其實是可以計算出來的,

例如一家公司有100人,年營業額有5億,

平均員工年產值就是500萬,

假設人工成本可以佔 10%,那平均每個員工就是50萬,

扣掉勞保、健保、勞退等等各種費用以後大概剩40萬,

所以員工的平均薪資就是 40萬,主管多拿些,一般員工少拿些可能剩下30萬,

除以12個月,平均月薪就是2.5萬。

員工占平均產值高的特別例子是經紀公司,

不論是職業運動員或藝人、模特兒,其薪資在經紀公司的人工成本比例應該會高達5、60%以上,

但是要在這種經紀、媒介產業中當高薪員工不容易,

個人特質、魅力、才能還要加上有公司跟媒體、市場追捧,

成功者畢竟少而有限,其中的辛苦跟犧牲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


社會上一般人找工作的目的就是拿時間換錢,

拿有限時間(生命)換錢,當然想要薪水高的工作,

從前面的例子試算,公司平均員工產值高的公司會比較有機會給員工高的薪水,

或者是人工費用比例佔銷售產品可以很高的公司,如前例的經紀公司中的藝人、運動員或模特兒。

公司的員工平均產值要高跟該公司銷售的產品(產業)會有很大的關係,

所以想要薪水高,第一個要挑對產業,

而第一份工作想要進某些產業工作,會跟學校的科系有相當程度的相關性,

例如要進中油,念化學、化工的會比較有機會做一些專業的工作,

因為專業工作上的需求,工作機會上的人選自然會受到限制,因此公司就必須提供比較高的薪資,

如果沒有公司相關技術專業,比較有機會去從事銷售、行政支援等等的工作,

非專業性的工作,工作機會上有很多人選可以選擇,薪資上自然就比較不會給太好,

這是人力市場上的供需現實問題,

越多人可以做的工作薪資待遇一定會因為競爭者多而薪資待遇比較不是那麼理想。


所以想要薪水高,工作上就要有一定的專業性,

不然就算進了對的產業、對的公司,在公司裡的薪資應該也是公司內部相對較低的,

跟其他公司比可能就是薪水好一些、福利比較好。

所以專業性是很重要的!!!


這也是文科畢業生在台灣以製造業為主的環境中求職狀況會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文科的專業領域在台灣的工作機會主流中用到的機會不高,

適合的工作在製造業中以行政、人資、行銷等會比較有機會,

行銷做久了,有機會藉由對產品的了解轉作業務,應該就有機會拿到比較好一點的薪水。


公司的平均員工產值要高,可以看公司銷售產品狀態,

公司銷售產品狀態若有符合以下兩個狀況會比較容易達成:

1. 賣的東西很貴

2. 賣的東西量很大


如果東西賣的貴、量又大,那這家公司的平均員工產值一定很高,

平均員工產值高自然有能力可以給員工比較高的薪水,

像台積電就是屬於東西貴、量大,所以有辦法給員工較高的薪資。

不過公司有賺錢跟老闆願不願意給又是另外一回事。


賣房子、車的金額高,但是銷售量相對少,

好業績常常會集中在一些超級業務身上,

一般業務的薪資自然也會有限。


所以不同產業可以提供給員工的薪資其實因為銷售產品的限制,

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員工的可能薪資。


想要找一份薪水高的工作?

首先要選對產業,也要讓自己先具備相關的專業能力,

可以參考主計處的行業平均員工薪資統計:新情平台網頁

103~107年比較粗略的資料可以參考如下:

上表中最高的是電力公司,金融保險第二,資通訊與醫療保健接近排第三,

最低的是不包括老師在內的教育業,

所以想找薪水高的工作,

在台灣醫、工、商會比較有利,

但是也要努力學習讓自己有專業性,才能在該產業中領到較高的薪水。


其他的產業特性如果是有獨佔性也會有機會,

例如在電力、水、燃氣等供應事業,在薪資平均水準上,在全世界幾乎也是領先各行各業。


在美國還有一種產業很特別,軍事產業,

不管是上游的材料、中游的武器設備、下游的軍隊、雇佣兵其實都有不錯的待遇可以輾壓全球各行各業。

而且在全世界許多國家、地區,美國說你應該買什麼武器通常很難拒絕,只能付錢,

這一點對台日韓這三個經濟實力好、對美貿易順差大的最明顯,

日、韓不但要提供場地、買武器,還要付美軍駐在的安全維護費用,

台灣只要付錢買武器,少付了一筆安全維護費,

可惜美國的軍火工業外籍人士很難進去,

不然薪資待遇很高。


最近有一個新的產業是靠斜槓收入,例如當Youtuber,靠影片點閱率與線上廣告賺錢,

而且只要累積足夠多的影片跟點閱率,錢會自動進帳戶,

但是要作到這一點也需要專業,

即使有超高顔值,

也要會拍影片、打光、編排內容,影片才會有高點閱率,

因此也出現越來越多公司化經營 Youtube 的型態,

也算是另外一種出版、影音、傳播行業,

透過了 Youtube 平台打破過去特許經營的無線/有線電視台業者寡占的現象,

當Youtuber賺錢要必須靠影片點閱量跟附加廣告的被點閱次數,所以其實也是要靠量。


附件:

以下是從薪情平台會出整理的民國108年各大產業每月總薪資與年薪總計值


參考連結:

1. 全國人事法規:全國軍公教員工待遇支給要點,108.11.13
3. 104,上市企業高薪員工Top 20,2021/9/28

有關自行車公路車用的輪胎

自行車領域中公路車的存在就是追求速度!

因此車架輕、好輪組、低阻力輪胎對想要騎快的車主來說是除了體能以外在配備上的三大重點。

其中輪胎是算相對比較“便宜”的耗材,

從一車份6、700到近萬都有,

但是除非是很專業的比賽,或者是錢太多,

一般騎乘不會用太貴的輪胎,

像我是休閒騎為主,輪胎的選擇主要是落在一車份約 1、2000之間。


公路車輪胎的選擇規格上主要就是:形式、尺寸跟材質,

形式目前主要有三種:開口胎、管胎、無內胎(對岸稱真空胎)

圖面來源:KKNews


一般常用的"開口"胎,要搭配內胎使用:



圖片來源:Kenda 網站 K1160X

專業用的管胎:

圖片來源:Continental網站

跟近來出現可以不需要使用內胎的無內胎系統:

圖片來源:BETO網站

這三種輪胎必須搭配輪框使用,在不更換輪組的狀況下,其實外胎型式的選擇幾乎等於沒有得選。

圖面來源:KKNews

開口胎輪框就是只能用開口胎,要改無內胎系統還有機會,但不可能改用管胎。


會選擇用管胎的騎士,基本上應該都不需要看有關自行車的輪胎的介紹,

有關管胎的部份就不提了。

無內胎系統因為要使用補胎液,像我這種喜歡DIY的使用者,

一想到要換胎的時候那些黏黏的補胎液,算了…


所以這邊主要介紹以休閒、運動騎乘常用、常見的開口胎(Open 胎、Clincher)為主。


在台灣,尺寸一般最多、最常見的公路車用輪胎規格就是700*(23C或25C),

700指得是輪徑,這是標準公路車最常用的輪徑規格,

另外有一種比較小的650,跟26"的登山車用胎規格外徑很接近;

23/25指得是輪胎寬度,

比賽選手視路線可能會選擇更窄的 20 寬度(也更輕),

再加上高達160PSI的胎壓,

將輪胎滾動阻力儘量降低,

但是這幾年好像開始轉用25寬,胎壓稍低一點。

也有寬度更寬的28、32等寬度,主要是給越野公路車或通勤車使用。


前面提到規格主要指的是尺寸,

除非強調越野公路車,或者是碟煞,

不然多數的C夾煞車系統其實都不太能接受太寬的輪胎,例如700x28,

我試過700x25c的輪胎C夾,C夾的煞車鋼索若拉緊一點輪胎就裝不上,

所以我大部份都是買700x23的規格。


近幾年拜碟煞流行成為主流,

700x25c用的也越來越多,在耐用與安全性上確實是比較有優勢,重量也只多一點點。


除了尺寸以外,另外的重要規格就是“材質”,

包括使用的“橡膠”跟“紗”密度,

一般汽車胎壓是32PSI,公路車胎壓隨便都是 >100 PSI,

要承受這麼高的胎壓要靠輪胎內的“紗線”,

低階的從45TPI,常見的60TPI到好一點的120TPI、170TPI,

TPI指得是每英寸有多少線,

線密度越高強度越好,胎體可以作越輕薄,據說路面回饋感覺也會越好,

當然有這麼多好處的高級輪胎價格自然也會比較高。


一般休閒騎或運動、訓練用,

大概就是:

KENDA K1225、K1018、K1081,

馬牌:Ultra Sport、Grand Sport Extra,

Maxxis Detonator M203、Re-Fuse,

這些算是在台灣網路購物上最常見的品牌跟外胎規格。

其他品牌也各自有愛好者,

對於一般休閒、運動騎的車友,其實安全最重要,

輪胎是消耗品,隨著使用里程數跟使用時間必須更換,

更換時可以試著換換看不同品牌跟型號用用看,

在自己經濟負擔接受範圍內選擇不同的外胎試試看。


台灣自行車輪胎常見品牌:

Continental (馬牌)

Maxxis (瑪吉斯,正新)

Kenda (建大)

CST(正新)

其他還有:

Vittoria

DURO (華豐)

Goodyear

Schwable

Michelin

Veloflex

Tufo

Pirelli

Panaracer

Vredestein


2020/10/9

滾珠螺桿的預壓

學機械的應該都知道零件製作上一定會有精度公差,

不論齒輪、軸承、直線軌道、螺桿在組裝後都有可能產生間隙,

另外一種狀況是在使用時因為負載造成變形後會在非負載側產生間隙(例如齒輪的背隙),

這些間隙對機構進行精密運動時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在直線軌道、軸承、螺桿等產品上,

因為廠商出貨時就是由好幾個零件所組成的一組產品,

因此廠商可以在設計、製造時給予適當的 " preload " (預壓),

用以減少元件間隙跟負載對機構的精度的影響,

但是在直線軌道、軸承、螺桿等產品上施加預壓等於對其中相對運動的元件施加額外的負載,

這些額外負載會造成使用上對於元件壽命、剛性、力量傳遞等不同的影響,

NSK的滾珠螺桿型錄中,就針對該公司螺桿預壓施加方式提供了一個說明表格:

圖片取自 NSK 型錄,以下同

  施加預壓方式主要有兩種:

1. 使用比較大的鋼珠,NSK 稱為 P-preload:

鋼珠與螺帽、螺桿在四個紅線位置因為置入較大的鋼珠發生微干涉,
鋼珠與螺桿、螺桿對應產生微變形與對應的預壓力。

2. 螺帽與螺桿錯位,有三種變化:

2.1 螺帽溝槽加工時分成兩段,兩段之間會微微增加一點距離,錯開的距離造成螺帽內部會有兩段溝槽透過鋼珠與螺桿溝槽接觸時在兩個軸向會有微干涉,這個微干涉量強迫元件產生微變性與對應的抵抗變形的預壓力量,這種方式,NSK 稱為 Z-preload。

螺帽製造時內部溝槽分兩段,
兩段溝槽之間比導程增加一點點距離,
微干涉發生在紅線位置

2.2 使用兩個螺帽,在兩個螺帽之間使用間隙片或彈簧,讓兩個螺帽在兩個軸方向上產生預壓,

使用間隙片的方式 NSK 稱為 D-preload,

使用兩個螺帽,中間使用間隙片,
兩個螺帽的溝槽透過間隙片增加比導程多一點點距離,
微干涉發生在紅線位置

使用彈簧的方式 NSK 稱為 J-preload,

使用兩個螺帽,中間使用彈簧,
兩個螺帽的溝槽透過間隙片增加比導程多一點點距離,
微干涉發生在紅線位置

這四種不同的 preload 方式,對鋼珠產生不同的負載與作用力分布,

這會影響到包括剛性跟精度表現,

P-preload 螺帽比較短,比較省空間,但是在四個位置產生干涉預壓,對扭矩傳遞比較差一些,而且因為鋼珠同時有四個位置受力,疲勞發生的速度是其他兩個位置接觸的兩倍,可以承受的負載要降低一些。

D 跟 J preload 可以使用標準螺帽組合,理論上製造上會比較簡單,缺點是螺帽長度增加為兩倍,占空間,D 相對 J 的方式比較硬,對扭矩傳遞增加比較多的干擾,優點是兩個螺帽之間剛性好。

Z-Preload方式要在螺帽內做兩段溝槽,螺帽必須特製,在加工上會比較麻煩,效果跟 D-Preload比較接近。

從製造的角度來看,D-preload相對Z-preload製造成本應該會比較低,但是組裝上要比較小心注意。

第一個表格下方有列出四種預壓方式對尺寸、扭矩傳遞特性跟剛性的影響,可以作為選用上的參考。


但是要注意的是較高精度與不同預壓的軌道幾乎都是訂製品,交期會比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