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12

設備公司的加工件供應商分享

最近有個之前工作配合供應商聯繫,

問我在那上班?有沒有加工件需求?

問了一下狀況,原承接前公司U的案子居多,但是今年生意少很多,

除了U2025生意不好,2025EPSQ1:0.07,Q2:-1.41,加工件製作數量減少,

還有一個原因是U想降成本,將加工件發到中國去作,給他們的量變少;

以前因為跟U配合量多,時間趕,也沒開發太多其他客戶,

從U這裡的量變少速度太快,工作量與生意青黃不接,

所以想問問之前這些離職設計人員,看看有沒有作加工件生意的機會?

之前還在U工作時,有設計一個關鍵零件,用來支撐與穩定軟性料帶漂浮高度的氣浮板,長期以來就是發給他們家作,

不管是討論圖面、趕案子、價格跟品質都還可以,配合的算愉快,

突然聽到這消息也蠻意外的!

來分享一些自己有關設備公司的加工件供應商經驗。


設備公司的業務性質算是作系統整合,

至少要整合以下三項:

機構零組件

控制系統

客戶所需製程


其中最簡單的應該算是機構零組件,

原因很簡單:

看得到、摸得到,

機構模組想要模仿、改善是最容易的;

但是從某個角度來看也是最難的,

明明機構看起來一樣,

使用壽命、穩定性、精度卻不同,

甚至同公司出的同型式機台都可能會有差異,

原因常常就出在機構件的材質、加工件精度品質,跟最後的組裝調校等等各方面。


除了市購件以外,加工件部份數量很多,而且有時對使用壽命與穩定性影響很大,

因此設備廠對自己的加工件供應商常常會列為商業機密,

不會輕易透露給外界知道,

也會跟加工廠談不可以洩露委託製作的所有相關資訊。

以知名的ASML曝光機為例來說,除了光學元件與模組是德國Zeiss負責,其他零組件用誰的?例如牽涉到速度與精度的晶圓移載定位模組等相關零件是那些加工廠作的?

這個資料除非從ASML內部人拿到訊息,

否則一般外面人應該很難找到相關資訊。

想辦法去拿到那些委託製作的加工圖面,

就有機會可以省掉很多開發設計的時間。

當然也有可能是ASML將其列為關鍵自己工廠有加工設備自己作,

但是通常設備廠大部份的加工零組件會委外製作,成本效益上會比較高。


在從事設備開發設計職涯中接觸過很多間加工廠,

有大間年營業額幾十億的,

也有3~5人的小工廠,

老闆與相關工作人員個性差異很大,

基本上早期的加工廠老闆、師傅都很接地氣,有的很有個性,

多數技術很好的師傅都是性情中人,

看你順眼、聊得來什麼都好說,插隊配合趕件絕對好說沒問題^_^!

帶著飲料蹲加工廠機台旁求師傅幫忙趕工的事情時有所聞^_^。


設備零件加工分類大概可以從有以下幾種:

鈑金、焊、車、銑、磨、放電加工、表面處理等等,

有的大型廠商會兼具其中數種,

另外還有一些對設備廠來說比較少用的加工,例如雷射切割、擠出、鑄造、塑膠射出、塑膠真空成型等等,

其中各種加工方式還有依據加工機與大小作不同分類。


多數零件加工可以分成三大階段由不同廠商處理:

1. 素材供應

2. 成型

3. 表面處理


除了不鏽鋼、塑膠可以不作表面處理以外,其他材料幾乎都要作不同程度的表面處理,

以前在作開發時如果零件趕時間要拿來用,會選不鏽鋼材質,避免還要作表面處理的時間。

例如鈑金須先取素材板,再鑽孔與彎折成型,結合邊焊接,去毛邊,再作表面處理,

有的鈑金廠會自己有雷射切割、水刀切割設備,

可以直接取外型不規則的鈑金件素材,

相對只有傳統鋸片切割機只能取方正的鈑金件素材,這會影響到鈑金件的素材利用率(成本),

傳統鋸片切割取素材的廠商現在應該很少見了,

早期雷切、水刀設備貴,加上維護與耗材及環境管理有不同需求,有專門的廠商負責取素材給鈑金廠作彎折成型,

現在大型鈑金廠有的從雷切加成型機,有的從成型機加雷切機,越來越多是整合在一起,

也有的是兄弟或親友作配合上下游。


鈑金件如果用的是一般冷壓、熱壓金屬板,後續還要作上漆或表面處理(染黑、鍍鋅、鍍鉻、鍍鎳、無電解鎳、陽極……)等等,

因為表面處理有環衛問題,通常會是專門廠商在專門的工業區另外負責,

但是如果是要求不高的噴漆,很多鈑金廠也會自己作,

粉體塗裝可能就要找專門的廠商。

以上光是看一個鈑金件的加工件就有很多承製廠商的狀況,

所以設備廠的採購要對應加工件其實是很麻煩的事情,

有的加工廠人力不足,只肯作自己部分的事情,

從素材到彎折成型到焊接到表面處理可能要走最多四個加工廠,

設備廠的採購自己跑跟委託鈑金廠一條龍處理的完成品價格自然不同,

其他加工也有類似的狀況,

少數超大型綜合加工廠會自行完成所有製程以管控品質與成本、時間效益,但是真的少見。


有些加工廠會在相關產業雜誌、媒體、展覽投放資源,

更多的是悶著頭默默的作,

在很多工業區附近都可以找到很多中小型加工廠,

小型的加工廠老闆常常兼業務、送貨、收帳到處跑,闆娘鎮守工廠兼會計,

生意好一點,稍有規模的會請專門的業務、司機、會計,老闆常常就是到處去跟配合客戶、供應商串門子、泡茶、吃飯,甚至爬山、釣魚、打球^_^,

之前有認識一個作鋁擠跟不鏽鋼無塵間的老闆就是這樣,每次約時間談都在下午,上午他要去爬山^_^;

這些早期加工廠老闆賺了不少錢,老闆辦公室常常就是一張幾十萬的實木茶桌配實木座椅,還到處買房子。


這個分段的加工流程產生了一種商機,

例如成立某某精密公司,但其實自己是沒有工廠的,

但是透過經驗、人脈與資料查找,手上握有一串各式各樣的小廠商,

從各種素材、各種加工到各種表面處理,

透過現代進步快速有效的物流系統作整合,

承接設備廠的加工件訂單再轉成各階段的工作訂單給不同供應商,透過物流系統傳送不同階段的完成品來賺錢,

例如知名的零組件供應商日本MISUMI,在台灣中文名稱"三住",網站上幾乎可以說有上千萬種零組件可以選擇,其中有些就是規格可以讓客戶自訂外型尺寸孔位的加工件,接單後轉給所屬供應商製作,MISUMI的供應商基本上是遍佈亞洲日中台韓越泰印馬等國,MISUMI自己應該是只有物流倉庫放標準品而沒有加工工廠。


設備用零件加工廠的最大風險就是客戶數量少,

一旦碰上客戶生意不好就跟著慘了,

從Covid-19疫情開始後到2025上半年,

疫情、烏俄戰爭、通貨膨漲、美中貿易戰、關稅、新台幣升值,

對台灣相關工具機、紡織、PCB、FPD、木工、汽機車、自行車等等產業造成不同程度影響,

連帶作為供應商的加工廠也不好過,

加上少子化,年輕人不願意進工廠作這類辛苦的工作,

加工廠在台灣經營困難,

趁著房地產好、都更等,例如北部近的新莊、土城、板橋、樹林、中和幾個重劃區,不少鐵皮工廠關掉、賣掉不見的很多,

有不少賣掉土地換到的錢轉進股市、房地產,給近幾年資本市場提供不少新錢。

設備廠用零組件加工廠可能會越來越少,

加工廠大概走向集中化作量大(如2024~2025年熱門的AI伺服器電子零件)的生意,

小型加工廠在人口年齡結構改變、工作機會選擇下越來越難生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