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26

面對"問題"的溝通方式,區分過去、現在與未來

不管在家裡、工作、社團中都會看到一些問題,
既然是“看到”的“問題”,
這代表事情、狀況已經發生,

例如媽媽回到家裡,看到家裡一團亂,
通常開口就是問(罵)小孩、老公家裡怎麼這麼亂?

這應該是一般最常見的反應,
從時間順序來看,
這其實是在看到的瞬間(現在),
對已經發生的事情(過去)產生反應,
表達自己不愉快、生氣!

這種溝通方式雖然表面上是提出問題,但是其實更多的是展現憤怒的情緒,而並不是直接表達要小孩、老公把問題解決好,
想透過以問問題展現憤怒情緒讓小孩、老公知道:
“老娘下班回家看到家裡一團亂,很不爽,快點給我收乾淨!!!”

這種溝通方式不是不對,但是對解決問題“亂”可能沒有直接效果,而且可能會出現以下狀況:

1. 小孩、老公針對感受到情緒產生“恐懼”、“反抗”等反應,然後趕快收東西,過程中若下意識的回嘴“馬上收”、“等下收”,回嘴這個無意識的反應卻可能造成進一步情緒對抗與衝突。
2. 碰上神經大條的小孩、老公無反應,那肯定接下來就是更生氣或者是更悶…

這兩種情況其實都不好,會讓一家人的情緒產生衝突或累積。

另外一種溝通方式是看“未來”!

同樣看到一團亂,
可以稍微先緩一下心情,改變溝通的說法:
“快要吃晚餐了,大家幫忙把家裡弄整齊乾淨就可以來吃飯。”
這樣的說法給了小孩、老公未來該作什麼的指示,還有利益交換:收拾乾淨才能吃飯^_^。

兩種說法:
一個是在“現在”對已經發生的問題“過去”究責、生氣。
一個是在“現在”對已經發生的問題提出“未來”的期望,而且表明期望達成(解決問題)後對大家都有好處。

那一種溝通方式會比較好?

正面積極的是站在“現在”看“未來”,當下重點放在“解決問題”,
檢討“過去”是事後用來警惕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負面情緒的直接以“現在”的狀況去究責“過去”,想找出“問題”擔當者,進一步透過找出問題擔當者來解決問題,但是問題要如何解決?

同樣的狀況發生在公事上,
個人經驗是常常看到一出問題就是先究責,想找出擔當該負責被罵的,其實大家“可能”應該都知道誰該負責,
但是更好的方式是先就問題狀況找出解決方法與決定該投入的資源(人、物、預算費用、協助單位等),
當問題解決後再來檢討發生問題的原因並防止再發。



不過要作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情商要高,
畢竟出問題就代表時間、費用的損失,
老闆、主管能夠不生氣其實並不容易,
但是想要真正解決問題,
先著眼未來找方法比檢討過去發洩情緒對處理好問題與公司未來的運作會更有效率,
浪費時間、成本絕對該生氣、憤怒,
但是要挑對時間跟情境會更有效才能讓相關人員更為警惕避免再犯。

以往處理機器設備問題上,
我的作法就是先了解、問清楚問題狀況,
進而判斷原因、找方法先解決,
先不談人的問題;
待問題處理完再開一次會,
讓相關人了解問題成因跟應該注意的地方,以避免再犯;
個人經驗是如此作法會比較容易取得相關人員的信任,
當往後有問題發生時,可以更快取得更貼近事實與正確的狀況,
以用於判斷應採取的對應策略。

2024/4/12

金融股分享:期貨業

特別提醒:網頁上的投資社團廣告都是詐騙,千萬不要點進去加社團。

金融業中的證券公司群裡有一個很特別的業務:期貨!

對大部分的非財金背景投資小白來說,期貨是很陌生又神秘的金融商品,
最常聽到的訊息是可以買未來商品的交易權利以固定材料成本,
例如最早期的買黃豆、小麥、玉米期貨,
把未來的食品加工原料成本固定在一定範圍內,
以便於估算商品售價中的直接生產成本;
其他包括鋼、鐵、石油等等很多原物料都有期貨市場。

當股票成為公開市場上的交易商品後,
自然也產生股票的期貨商品,
第一次聽到是從一個投資股市大盤期權交易的前同事,
這個同事很厲害,好的時候一個月可以賺超過5、60W,
但是有一次在兩、三天內就賠掉兩年賺的,
還好沒傷到本金^_^。

網路上有很多標榜期權交易多好賺,
也常看到媒體在談外資、法人透過期權交易鎖定現貨的獲利,
但是我一直相信一點,
好賺的通常都自己默默的賺,
會那麼積極介紹給陌生人一定有問題…

稍微看一下資料實在是搞不懂期權交易的遊戲規則,
而且感覺上就是屬於財務槓桿操作的金融商品,可能大賺大賠!
看不懂的東西還是不要碰的好。

股票交易過程中買賣股票其實就是賭股票漲跌,
蒐集資料謹慎投資買入長期持有領息、再投入讓資產增值、短期交易當沖、隔日沖都是在賭,只是玩法不同;
買賣過程中券商收手續費,政府收交易稅,
券商跟政府就是股票大賭場中的莊家,
不管股市漲還是跌,
只要有交易就有收入,穩贏的!

不過券商會有人、物、工具的成本,
所以當股市交易量大時,手續費收入高,券商就容易賺錢,
反之最怕股市交易量低迷,手續費收入不足以因應支出就可能會產生虧損,
當然很多券商還有自營部門買賣交易,
但是總比不上收手續費這種穩賺的。

期權交易也會有期貨商在中間賺取手續費,
其中有獨立上市櫃的只有兩間:
元大期貨(6023)跟群益期貨(6024),
其他還有金控公司下的未上市子公司。

元大期貨最老最早,交易量也最大,
從2002到2023每年都賺錢配息:

群益期從2000到2023也是每年都賺錢配息:

這兩個期貨公司股價不太會飆漲、大跌,
就是隨著市場交易量(獲利狀況)起伏,
配息的年化殖利率、股價也都贏傳統的金控跟銀行股,
如果只是想穩穩領息,
偶而碰上系統崩跌其實可以買來存著等配息,
當股市交易過熱獲利大增時,實現價差獲利時賣出轉現金,
不過去年以來兩個都漲到比以前高了不少,
有耐心等相對低點買、相對高點賣,持有期間領息,投資報酬率應該是穩贏定存的投資報酬率跟通膨率,
會比盯著大盤買賣來得輕鬆。



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本人無關。

特別提醒:網頁上的投資社團廣告都是詐騙,千萬不要點進去加社團。



iLogic範例:檢查自訂性質與材料清單

最近幫一個Inventor使用者上iLogic課程,
內容包括參數表與應用,iLogic基本應用介紹;
其中原本想要花比較多時間介紹與實作的屬性資料處理部分被迫縮短,
原因是客戶這一段由PLM系統處理,不想浪費彼此的時間,原本準備要介紹的部分只好縮短^_^

不過客戶提出一個材質的設定狀況問我是否有機會解決?
狀況如下:
1. 如前述屬性資料包括材質由 PLM 處理
2. 屬性資料皆寫入 iProperty 的自訂性質欄位
3. 材質放在 iProperty 自訂欄位"材質",無法自動更換為 Inventor Material 內材質
4. 需要正確的材質設定才能計算機台重量
5. 使用者很容易忘記設定材料性質

問題很簡單,就是:

1. 自動檢查 PLM 導入"材質"是否在Inventor Materials清單中?
2. 如果有就自動設定 Inventor Materials
3. 如果沒有就自動設定成一般的鋼材,如SS41

坦白說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寫,畢竟不是寫程式的專長^_^

不過我算是很會上網找資料,
果然被我在 Autodesk 英文網站討論區找到解法,
原來的問題是在問一個函數是否支援字串格式?
有網友提出解決方案,
然後就被我改成解決這個問題的程式段:

Dim sValue As String
sValue = 材質

If (MultiValue.List("Material_I").Contains(sValue)) Then
	MessageBox.Show("OK," & " 材料清單中有 " & sValue)
	iProperties.Material=材質
Else
	MessageBox.Show("NG," & " 材料清單中沒有 " & sValue & "改成 鋼")
	iProperties.Material="鋼"
End If
參數表中的"材質"屬性會輸出到 iProperty
"材質"改,iProperty 自訂性質改會觸發規則執行
一旦檢查到"材質"設定的資料在 Inventor Materials 清單中找不到
會自動跳出訊息並更改模型的材料性質為"鋼"

如果材質在清單中找得到相同的,
會自動跳出訊息通知

看來老雖老,處理問題能力還是在^_^

但是這個解法並不是單純用iLogic函數,

MultiValue.List("Material_I").Contains(sValue)

而是有用到Inventor API,或者應該說是VB的指令。

這也是麻煩的地方,在原廠說明網頁中並沒有提到MultiValue.List("xxxx")這個函數的行為功能指令,
沒學過 VB 、Inventor API的使用者(像我)就不知道可以加上 .Contains.去檢查清單中是否有跟 sValue 相同的資料,

還好網路上有很多高手可以協助。 

2024/4/8

非傳統金融股:租賃

特別提醒:網頁上的投資社團廣告都是詐騙,千萬不要點進去加社團。

通常在媒體上看到金融股,
通常指的是14間金控,
最多在擴及幾個公股銀行或長年績效不錯的銀行股,
至於租賃業就很少被提及,
原因也很簡單,
上市公司裡租賃業只有三家:
以股票代號排序為中租-KY(5871)、和潤(6592)、裕融(9941),
規模也不大,2024/4時資本額分別是:
中租-KY:161.46億
和潤:56.56億
裕融:54.82億

租賃業的主要業務可以從其在股市App(我用的是中信)顯示的營收比重來一探究竟:

中租:
融資租賃利息收入30.55%、分期付款利息21.45%、其他利息13.05%、放款利息11.56%、其他營業收入9.44%、商品銷售7.57%、租賃6.37% (2023年)
有關各項利息加租賃收入部分總計82.98%。

和潤:
利息收入61.11%、營業租賃16.86%、融資租賃11.48%、商品銷售5.11%、勞務4.67%、其他0.76% (2023年)
有關各項利息加租賃收入部分總計89.45%。

裕融:
應收帳款利息收入31.67%、租賃24.31%、商品銷售12.55%、分期付款利息12.05%、融資租賃利息收入7.52%、其他利息5.45%、其他營業收入3.88%、放款利息2.18%、推廣佣金0.38% (2023年)
有關各項利息加租賃收入部分總計83.18%。

一般民眾比較會接觸到是車貸的和潤跟裕融,
像我最近兩台車都是開Toyota,Wish跟Sienta,
和潤就跟賣Toyota汽車跟售後服務維修的和泰、和運屬於同一集團,
一般在台灣使用貸款買Toyota汽車,幾乎就是和潤承貸,
買Nissan、Mitsubishi、CMC、MG大概就是裕融,裕融跟裕隆、中華汽車屬於同一集團;

如果沒有貸和潤或無貸款就會經常收到和潤打電話騷擾問要不要辦車貸,嚴重的時候一天會接超過3通以上不同電銷人員的電話,然後設成騷擾、拒接^_^。

中租比較偏向工商業界,尤其是工廠機器設備、運輸車輛等非房屋土地性質的資產類別,如果想要用貸款買,除了向銀行申貸以外,很多就是中租,
至於很多公司都會用到的事務機器,如多用途影印機通常是由事務機器廠商自己包了租賃加維護業務,三大租賃就比較難接得到這一部分。

這三大租賃業的獲利狀況、股價其實跟一般金控、銀行完全不同,
像(2024/4/3)股價最高的中租175.5,其次是裕融146.5,最低的是和潤120.5,遠高於其他金融股,
近三年股價變化如下圖示:





其中的中租在2015年第一次看覺得不錯的時候,股價在55左右,可惜那時候沒買,我真的沒賺錢的命,是說就算買了也放不到漲超過30%,散戶就是這樣,好股票抱不住XD,另外一個同時間看到覺得不錯的新普放到現在漲更多,但是也沒賺到😭😭😭,命…

離題了!

租賃業的主要收入以放款收利息為主,
放款資金來源除了普通股跟特別股資本以外,
主要是跟銀行貸款,
像最近有台灣價值民主奮鬥炒股大戶批中租從台灣跟銀行低利借款搬錢到中國大陸放款賺高利貸,中國經濟差,會產生大量呆帳,逼得中租出面發新聞稿澄清:連結

這個新聞也讓投資人比較容易看清楚一點:
租賃業的獲利方式就是利用本身信用跟銀行低利借款,再以較高利率放款給規模較小、信用較差難以取得低利貸款的工商業者或購買車輛等動產的消費者,利潤就是低利借款與高利放款之間的利差。

因此租賃業者的獲利簡單來說就是來自銀行的貸款利息成本(減項),跟貸款客戶給付利息的差額(加項),扣掉無法還款客戶的呆帳本金損失(減項)等。

從2022年開始受到基準利率上調,又無法完全轉嫁給貸款客戶,獲利降低加上風險提高可能產生呆帳,租賃業者股價就跟著被調降目標值。

其中又以中租因為中國比重高,股價修正比例最高,股價從最高283.5跌到2022/10最低的139元,近三年股價的變化跟和潤、裕融有些不同。

三個租賃業近十來年的獲利EPS、配息、配法率如下圖示:





三家租賃業這幾年獲利配息其實比傳統金控銀行表現好,
但是缺點就是股價高,相對領息的年化殖利率並不高,
另外股價淨值比分別是中租(175.5/87.25=2.01)、和潤(120.5/54.16=2.22)、裕融(146.5/56.13=2.61),也比一般銀行、金控來得高。

若參考過去兩三年至今幾個不利因素:
1. 2022受升息影響造成利差縮小,獲利受損。
2. 2022~2023和潤受集團子公司產險防疫險理賠虧損影響獲利受損。
3. 2022~2024中租受中國景氣下行,放貸與呆帳不利影響,2023~2024東南亞(中國對東南亞投資放緩)放貸不利,獲利受損。
4. 2024年,國內空頭對中租的可能襲擊。

未來幾個可能的影響與改變:
1. 中國、東南亞恢復成長或繼續衰退。
2. 汽車市場不會嚴重衰退或持續成長。
3. 升息看來會停止並轉降息。
4. 呆帳率繼續上升或轉降低
這些因素都會對三家租賃業者的獲利狀況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如果對金融股有興趣,也可以考慮這三家租賃業者,
或者是買這三家的特別股,年化殖利率比普通股高,股價變動幅度也比較小。


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本人無關。

特別提醒:網頁上的投資社團廣告都是詐騙,千萬不要點進去加社團。

2024/4/1

讀書與賺錢的關係

年過55,在建中、成大、中山、台大當過學生,

在傳統觀念裡,這應該算是很會念書、很好的學歷了,

以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來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要好好念書才會有前途...

但就我自身的例子,

沒有創業、沒有當大官、沒有錢,

有時很死腦筋的工程師、我行我素…,

沒有成就加上數不完的缺點XD

很抱歉當了負面教材^_^...

但這不代表我的同學們的狀況跟我一樣,

同學裡有好的、有不好的,

相信多數人周遭也是類似的狀況,

在公立學校,每個班的同學都是像一個社會的縮小版,充滿各種可能。


Anyway,回到標題…


讀書好究竟會不會賺大錢?有沒有成就?

觀察自己從國、高中到大學的同學發展狀況,50來歲大概都差不多穩定了,來分享一下對這些同學在讀書成績好壞跟賺不賺錢的個人觀察與看法。


FB、Line 出現後,跟國中、高中、大學的聯繫變多,

幾次的聚會除了回憶學生時代年輕往事,當然不免會談到各自的近況。

我念國中的時代剛好是成績分班的最後一屆,

國中一年級運氣很好分到第一好班,同學們的成績大都很好,其中有一位就我的程度來看就是遠超過同齡程度的天才級,數學課還沒學到函數,同學已經學過高等微積分,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分數大勝第二名一段,後來是念建中、台大醫科,精英…

至於我的成績在國一時是班上倒數前三^_^,

在老師眼中十足就是個問題學生,

新生輔導不來上課、課後輔導會翹課閃人、暑假輔導翹課跑去釣魚、騎腳踏車,從板橋騎到土城、三峽摔的滿身傷請假、會帶同學去冰宮溜冰、打撞球鬼混,只喜歡上體育課、考試會作弊幫同學、作業有時愛寫不寫、被國文老師叫去辦公室外罰站,

煙?小六就在學校後門試過,沒意思,這麼難聞的東西…

回想小六到國中這段時期還真的是一大堆問題^_^。

好在從國一教我到國三的導師沒有把我放掉,不過當年這種情況自然少不了捱藤條教訓、罰站^_^,後來跌破眼鏡考上建中也讓老師們很意外。

很感謝導師王老師!

國二開始,社會氛圍改變,禁止成績分班,但學校還是偷偷依成績分成A段(9個班)、B段(應該有20個班以上)兩組;

雖然有分A、B段班,同班同學間的成績差異比以往成績分班時更大,其實老師在教學上更困難,同學之間會因成績、興趣分成不同小團體很少往來,甚至產生更嚴重的敵視。

高中(建中)同學很多超強,都是各地國中的精英,除了北市幾間明星國中,同學幾乎都是校排前10、前20,班排第一,那些由中南部負笈北上念書的同學,基本上在國中都是校排第一、第二。

我算運氣好,北縣國中班排第二,剛好以聯考的最低分錄取入學的^_^,建中那一批同學裡有些念書成績真的是怪物級別…

高中一年級瘋籃球、橋牌,班上前五名,倒數的^_^,差點被留級;

高一升高二選組雖然對當醫生興趣不高(其實應該也考不上),但因為對生物、化學很有興趣,念起來也很輕鬆,考試也沒造成負擔,分組時就選了三類組;

這些高中同學很強,現在有開公司當老闆、股市主力大戶、醫生、教授、上市櫃公司中高階主管等等;

當然也有混得不如意,甚至混得可能比我還差的,這就是人生!

大學念了一年生物、三年機械,同學的專業領域範圍相對縮小,已知的除了有幾位去當國高中老師,其他同學多在相關領域;

仔細算一下發現當醫生的同學還真多。

醫生同學主要是國中一年級第一好班的同學、高中三類組同學,加上大學生物系有幾位同學去考學士後醫學系,

這些醫生同學分佈在婦產科、兒科、內科、整形外科、皮膚科、腦神經外科、麻醉科、家醫科、耳鼻喉科、骨科、精神科、眼科、中醫、牙科等等,

加上生物系同學有些走解剖、基因治療、疫苗研究開發路線,

老婆是生物系一年級同學,工作也是跟醫學檢驗有關(COVID-19那段時間忙翻了),

跟這些醫學、生物領域同學聚會時,還好自己對生物、化學的興趣一向很高,聽到一些醫學、生技等專業的內容大致上都還能理解、覺得有趣。

又離題了,人變老的象徵:話癆…


回到標題,讀書與賺錢的關係,

看了前面一堆廢話,其實已經有答案了,

會讀書的這一批人其實收入的平均值是高的,

若參考下圖:

2022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薪資分佈圖
圖片來源:台灣之音網站

這些很會念書的同學幾乎95%以上早早都在D9的右邊,我雖然算混得差,也待在右邊超過20年以上,我老婆也在D9的右邊超過十幾年^_^

所以還是好好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

至於有沒有顏如玉就要看科系(生物、醫學比機械機會多很多)、緣份跟有無把握住機會了…


人生在求學成長過程中,不可否認求學與工作環境對個人經歷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有機會接觸的人群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像老婆大人在疾病管制署工作,周邊工作的同事學歷就屬她最低,大學,

其他幾乎都是碩、博士,包括一些醫學博士,MD(Medical Doctor),

幾次參加老婆同事的結婚餐會,除了我老婆,整桌幾乎都是碩士、博士、醫生,

跟高中、大學生物系同學聚會也是,幾乎都是碩士、博士、教授、醫生。

這些人收入都有一定的水準。


那讀書成績好跟賺錢多寡的關聯性?

以年收入的算術平均值來看,

高中跟國中一年級同學這一批最會念書的最高,

有炒股票的主力大戶,投信公司總經理、公司老闆、醫生,這些高收入同學大幅拉高了平均值,有幾位一年賺的比我一輩子領的薪水加獎金還多;

大學機械系同學這一批次之,有公司老闆、上市公司主管、工程師,因為工科的關係,很多在電子或設備公司,待對產業、公司的靠早期配股都有一定資產;

大學生物系同學這一批再次之,但主要是靠幾位教授、醫生同學拉高了平均值;

國中二、三年級同學讀書成績平均值相對落後一些,收入平均值也比較落後一些,其中幾位有當醫生、作生意、待銀行業的(成績也不錯)的收入也很好。

所以從我的同學們現況來看,以收入的算數平均值來當作群體經濟能力指標,讀書最好的這一批同學確實是相對較高的。

這是很殘酷的社會現實...

當然如果是連結:南科帶動台南安定!土地徵收致富 200農民一夜成「破億富豪」,這種狀況又另當別論,完全是讀書能力之外的另外一種"天賦"能力。

畢竟有一種說法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十一擇偶


不過這些不同時期的同學中,最賺錢的從來不是最會讀書的,

往往反而是那些成績分佈在中間、甚至偏後範圍的。


讀書跟會不會賺錢有沒有關係?

絕對有!!!

書讀得好的這一群在就業機會的選擇好很多,

從事的工作多半薪資待遇收入是遠在統計的平均值或中位數之上,年薪破百是很基本的,

在教育界的賺比較少,學校當助理最少,正職老師至少穩,當教授收入會好一點。

在科技業待對產業、公司的,收入好,甚至可以早早退休,靠理財投資就可以輕鬆過日子。

在醫院當醫生的有一定收入水準,不過晨會、看診、巡病房、給醫囑很忙;自行開業病人多生意好從早忙到晚,賺得多但也的很辛苦,工作時間很長,不比科技業輕鬆,年總收入跟現在IC設計業工程師、台積電的主管、資深工程師比也沒有高多少,有趣的是這些當醫生的很少聽說有想要早點退休。

最會賺錢的還是創業成功當老闆,還有從事金融相關產業成功的。


但是在台灣,讀書只是賺錢所需眾多能力的其中之一,

像作裝修、泥作、木工的師傅有一身好手藝也很會賺錢,

開餐廳、飲料店生意好的也很賺錢,

現在的新職業型態Youtuber等,流量高的收入也很驚人,

讀書成績早就不再是高收入的保證條件。


讀書好的優勢在於學習吸收轉化知識的能力強,

只要在工作上肯用心,看事情的點在深度、廣度會有所不同,處理結果自然也會有所不同,

但是成績最好最頂尖的很容易會過於執著,反而限制了自己,如果又缺乏耐心,坦白說會變得很不好相處,除非是完全單打獨鬥的工作,不然一起共事的會很辛苦;共事者在知識深度、廣度與思考速度、效率完全跟不上^_^,有時會被嫌棄到爆,一起做事的壓力山大,在需要群體合作共事的工作上反而會出問題。

圖片來源:
GQ台灣,柯文哲 強者不屑說謊話

觀察同學中讀書最好的反而很少是最賺錢的,

或許錢對這些強者的意義不太一樣,因此不是那麼重視跟汲汲於賺錢。

讀書好的這些同學有時也可能想太多,或不想承受太高的風險,或許因此反而沒把握住賺取高風險背後的高報酬機會。

有時創業成功者其實憑的是一股衝動跟運氣,作出看似衝動的選擇,一旦有把握住機會,就可獲得高風險機會後的高報酬致富,

太過聰明計算後的選擇反而往往失去了致富的機會。


結論就是:

1. 讀書好確實平均來說會賺比較多的錢,尤其是選擇理工醫學金融相關專業領域。

2. 讀書成績好增加了選擇的機會,包括能有賺較多錢的就業機會,例如博士可以去賣雞排,但是沒唸博士很難進大學教書,這就是讀書的結果"學歷",在選擇機會上的限制,想突破?可以,但是不容易,必須在特殊領域有所突破。

3. 想賺大錢還是要創業或會拿別人錢賺錢,讀書成績最好的反而被某些特質約束了。


個人有限經驗分享,

相信有許多其他有成就的例子是我所接觸不到的,

不過在台灣,對無背景的一般人,

靠讀書成績好取得好學歷進大公司,

以專業知識獲得相對較高薪資報酬,

確實是目前的主流有效方式之一。


參考:另外一篇: 找薪水高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