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20

產業轉型與淘汰

台灣土地、電力、水、 人力資源有限,
在經濟(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這些有限的資源要如何分配?

這可以說是一個很殘酷的老問題!

例如水資源有限,要給農業用還是工業用?

如果單純考慮每單位體積水量可以產生的價值來看,
答案就很簡單,給工業用!

同樣是工業,
那土地、電力、人力資源以同樣邏輯來看要如何分配給不同的產業?

答案也很簡單,給產值最高、最有競爭力的產業用!


很多公司選擇設廠地點時需要政府協助的主要項目就是在土地、水電、交通跟人力資源,如果再加上稅賦優惠就更好。


以土地為例,台灣地形多變,若簡單分平地、山坡跟高山三種地形,比例是:

平地,面積9489.90平方公里,佔26.36%。
山坡,面積9686.88平方公里,佔26.91%。
高山,面積16823.28平方公里,佔46.73%。

工廠再怎麼蓋主要還是以平地為主,畢竟機器設備跟後續運作的原物料產品運輸才會容易跟成本低,
部分山坡地可能勉強還可以蓋工廠,
但是高山地區就很不適合蓋工廠,建造、維護、運輸成本太高了。



既然資源有限,
政府在發展經濟時,自然會想把資源挹注在高價值的產業上。

在COVID-19後疫情時代,
台灣發展最好的產業毫無疑問就是半導體產業,
尤其是晶圓代工業,靠台積電在高階製程的市佔率稱霸全球,
而且有技術、資本、規模障礙讓其他高階製程有意競爭者Samsung、Intel、Rapidus難以追趕,
最有可能趕上的競爭者中國,又碰上美中競爭與貿易衝突,限制取得被歐美日廠商掌握的主要高階製程技術相關設備、材料、設計工具。

剛好趕上AI熱潮需求,台積電訂單滿滿,需要新設工廠產線以滿足客戶需求,
但是設先進晶圓代工廠需要土地、水電、人力,
所以問題就來了,
當土地、人力、水電等資源有限時,
在以利益優先的思考下,
資源分配就會傾向於給相對有利的產業。

台灣曾經或現在依舊是排名世界市佔率高的產業很多,
從晶圓代工、電子代工、筆電代工、電競硬體、手機晶片、電源供應器、手機鏡頭、IC封測、筆電電池、筆電金屬機殼、白牌交換器、電動車馬達、工業電腦、自行車、成衣代工、紡織纖維、海運、港口營運、螺絲…

但是在對岸製造業大肆崛起後,
有些產業受到嚴峻(補貼、保護…)競爭,
市占領導地位受到挑戰,甚至逐漸落後。

碰上這種產業競爭取代狀況,
有些廠商則會選擇往海外更低成本移轉,
有些廠商會藉由政府輔導產業轉型計畫補助往差異化、高值化方向發展。

近幾年政府的態度開始改變,
有些產業(製造業)會直接(暗示)建議收掉(轉到東南亞等海外設廠),
希望將有限的土地、水電、人力資源釋出給半導體、高科技產業或無法外移的內需產業(例如餐飲、旅宿、基本公共設施等等)。

台灣產業型態在政府一時無法創造出在價值與量能可以跟半導體產業相比的新產業情況下,
自然會選擇將發展資源集中在半導體與高科技產業相關,
從競爭的角度來看,這是對的,
在資源有限時集中投注在強化自身優勢項目,
可拉大與競爭者的差距,保持優勢與領先地位。

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卻也會造成不少隱憂,
例如:
1. 產業過度集中,一旦產業發展趨勢下行,對整體經濟數字影響變動劇烈,例如台積電晶圓代工產業佔比高,只要沒在台灣擴產,需求降低,產值降低,台灣的經濟數字就會被大幅影響,只看股票市值,台積電漲跌1元,影響集中市場指數10點,如果台積電在後AI時代沒有新需求支撐產能,這些多餘的產能跟閒置人力就會變成是成本負擔,勢必影響到淨利率,股價下跌,台股指數下跌,GDP負成長…。

2. 南科、中科等各政府主導的科學園區用地幾乎都是用國營事業(台糖)的農牧業用地改成科學園區,再加上徵收臨近相關民有農地,這些農地改工業用地後幾乎不可能再改回農業用地,也就是改變的生態是不可逆的。

3. 半導體產業吸納多數優秀人才後,很可能會嚴重排擠其他產業的發展,例如會作研究、計算的畢業生去顧機台,機台設計開發的找不到適合作研究計算的畢業生,人才能力跟產業需求配置倒置,這對一個國家的產業要長遠發展不是好事,尤其是台灣開始邁入少子化世代,再加上外商提供更好的薪資待遇與發展機會,人力資源的排擠只會更加嚴重。

4. 電力資源限制在台灣因為政治考量排除核電,考慮基載電力的穩定性要求,火力發電幾乎是剩下的唯一選擇,燃煤跟燃油的污染高,天然氣雖然一樣是碳排電力來源,雖然原料與儲存成本相對高,但是至少相對污染少、乾淨,只要沒發生儲氣槽爆炸之類的驚悚意外,相對抗爭較少,較高的電力成本也只能養得起附加價值高的產業。

最近看到媒體專題報導,內容提到曾經是台灣隱形冠軍的螺絲業碰上中國、東南亞標準螺絲產品品質提升、價格較低,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節節敗退,相關業者尋求政府協助包括人力資源、土地、水電資源等輔導轉型,得到的回覆是現實的殘忍,如連結:


產業發展遇上競爭加劇訂單流失,
想要轉型又碰上資源有限爭取不到,
一場殘酷的淘汰已經開始,
而且可能是一發不可收拾。

就業者選擇適當的產業,
避免自身與家庭發生因職涯危機而陷入困境,
說的容易,作起來很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