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3

使用Google Sheets抓上櫃公司股價資料

之前有在Google Sheets裡使用用GOOGLEFINANCE()抓台股上市公司的股價資料,

對整理與了解家裡四個人的股票投資狀況很方便,

可以參考另外一篇:應用Google Sheets建立台股上市股票投資表格

可惜的是GOOGLEFINANCE並不支援台灣上櫃公司股票價格,

在ChatGPT、Perplexity等AI出現後,

曾經試著讓AI產生可以抓取台灣上櫃公司股票價格、變動的方法,

但是多數都失敗,

最近又試了一下Gemini,

給了新的答案,


上櫃公司股票可以用GOOGLEFINANCE()了^_^,

原本台灣上市公司交易所代號用TPE,

台灣上櫃公司交易所代號改用TPEX,

很開心的試了一下,結果不行XD,

Google是在搞笑?

自己的AI搭配自家的Google Sheets竟然還搞錯?


再來用DEEPSEEK試試,

給了幾個方法,

建議用第一個方法:GOOGLEFINANCE(),


但是GOOGLEFINANCE()無法查上櫃公司資料,

我猜應該是訓練人員並不是很了解台灣上市跟上櫃公司的差異,所以即使問題目已經清楚挑明"上櫃",還是給了目前只能查上市公司股票的方法,並且列為主要推薦方法。

第二個方法:


這個方法使用IMPORTXML加Yahoo奇摩網站,

複製貼到Google Sheets中可以成功抓到股價,但是有的還是會失敗,


後續的方法是GOOGLEFINANCE跟IMPORTXML的混合運用,使用儲存格股票代號等等,

但是,沒有股價變動的函式?

再補充強調使用IMPORTXML抓上櫃公司股票價格變動的方法:


分別把函式複製貼上到Google Sheets中,

成功,但會直接丟一份表格,

而且變動值只有數字,沒有分正負號,

看來還是沒那麼容易……

對了一下網站的資料,

價格變動的函式抓到的是網頁的部份表格,

裡面有現價、開盤……


知道欄位定義就方便了,

只要再加上INDEX()抓表格中特定的欄位,

如“成交”跟“昨收”出來就可以算帶漲跌正負號股價變動數字^_^。


現價Z3的函式:
=INDEX(IMPORTXML("https://tw.stock.yahoo.com/quote/00981B", "//span[contains(@class, 'Fw(600)') and contains(@class, 'Fz(16px)')]"),1,1)

=Z3-index(IMPORTXML("https://tw.stock.yahoo.com/quote/"&Z2, "//span[contains(@class, 'Fw(600)') and contains(@class, 'Fz(16px)')]"),7,1)


總算搞定股票投資表格的自動擷取上市與上櫃股價、漲跌變動。


留下作個紀錄,免得老年癡呆忘了自己怎麼作跟改的^_^。


2025/10/9

令人擔心的最新出生人口數統計

今天翻到一個新聞:

台灣總人口連21個月負成長 老年人口逼近20%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中央社,2025/10/9

今年前3季出生數僅8萬1381人,較去年同期減少1萬6352人;

如果照比例算,今年預估出生人口數108508,不到11萬,

比去年134856少了2萬6左右,

減少幅度接近20%,

可怕的下降幅度!!!

希望這只是因為生肖為蛇年的因素,

明年會有改善,

不然台灣接下來的老齡化跟人口減少的問題很比先前任何預估的狀況還要嚴重。

圖片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連結


增加一篇新聞,15~64歲單身女 近7成不想婚,聯合,2025/10/11,

裡面的觀點年輕人不喜歡,但是我覺的很貼近觀察到的現實狀態。


以下個人觀點:

觀察社群媒體的出現多少加速了少子化的趨勢,

註. FB在2005年9月開始對公眾開放使用,

適婚年齡看多了社群媒體上的一些訊息,

大幅降低交友到婚育的想法,例如:

1. 很多美化過的照片、影片,對擇偶對象外觀要求大幅提高,但現實不是美肌後的照片、影片,甚至差異很大;

2. 很多對老人、婆婆的負面訊息

3. 很多國內外旅遊、美食分享文,婚育後極大可能被迫要放棄個人休閒旅遊的頻率、品質

4. 一堆韓劇、中劇短影片,年輕男生要找漂亮身材好有趣的女生,年輕女生要身高180+、穿著有品位、拿自己當公主呵護、不要跟父母住、有錢的帥哥,最好可以減少奮鬥30年,直接進入無憂無慮的退休族,到處吃喝玩樂,人生有這麼好的事?

其它還有很多潛在的影響、暗示訊息,

這些訊息對適婚年齡階層造成一種想法:

結婚生小孩負擔重還要犧牲很多個人生活品質,

除非碰到真命天子、仙女,

不然還是算了,結婚生小孩?以後再說。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工作與所得對婚育想法的影響,

收入M型化,使得即使有對象但是相對收入不穩定、不夠高的難以進入到婚育階段,

沒錢結婚生小孩的殘酷現實。

收入高的可能因為工作性質沒空交往,或者是要求另一半條件高,沒對象。

以前生育、教育補助更少,工作職場對懷孕婦女動輒逼離職等不友善生育環境,學校教育資源分配等等,

就我個人來說,現在生養育小孩比我以前的時代條件實在是好很多了。


不過看了一些結婚後的衝突案例,

註. 台灣離婚率亞洲第二,僅次於中國,參考:童話故事沒有下集?台灣每天146對夫妻離婚高居亞洲第二,以後更容易?,天下,2025/03/03。

兩人從相愛變相恨,最後走向離婚,

現在其實對兩個兒子結不結婚,

要不要生小孩,

現在看得也很開,一切隨緣,

有不見得好,沒有也不見得不好,

不少父母親都有這種心態,不想給小孩壓力,

萬一取個傲嬌公主回來把家裡搞得烏煙瘴氣,那還不如算了^_^……

難怪婚育率越來越低。

2025/10/7

教育市場的改變與M型化

高中聯考在2001年廢除,改國中基測,

2014改會考多元入學方案……,

大學聯考在2002年廢除,改多元入學方案……,

前陣子看到一個新聞:

校園「魷魚遊戲」?復興實小制度調整 成績後30%無法直升國中雙語部

今天翻到一篇文章:

新天龍國奇觀!5A成新竹基本盤 補教名師示警:「這原因」讓搶學校更難了

學生的讀書就學競爭壓力是變大還是變小?

教育是變的越來越公平還是不公平?


我是以前聯考時代過來的,

如果以前我唸書的升學制度是用現在的制度,當年的我家裡狀況不好,應該很難進建中、成大等等學校!


舉我身邊幾個簡單的例子,

其一,

老二高中(南湖)時導師出了個寒假作業題目,拜訪一個大學老師教授,了解相關科系^_^。

這種題目是在考家長的人脈背景?還是在考學生的臉皮厚?

給兒子幾個選擇:電機系、機械系、法律系、醫學系、光電系我應該可以拜託到以前的同學幫忙,其它的就沒了……

但是有多少家長的親友群組中可以找到有大學老師的關係可以去問?

沒親沒故的,大學教授那來閒功夫陪你聊?

兒子挑了一個相對容易、近的:電機系,

聯絡一下大學同學的老公,台大電機教授,大學時隔壁系的學長,

約在學校附近公館地區吃飯聊天,逛了下系所,順便去同學當助教的植物系看看;

好學校!

但是兒子的成績應該考不上,有機會逛逛,當作目標努力努力也好^_^。


其二,

老二學測後去高雄中山面試,我請假陪著坐高鐵到高雄,

一路上我就經驗跟了解,跟他解釋著要去面試的系所背景跟重點,

然後跟他說可能問什麼,可以怎麼回;

結果不錯,可以選中山海環跟不用面試的海大電機,

高中導師希望他選中山,原因是學校少有人可以考上中山,但是考慮未來就業跟興趣,選了海大電機。


其三,

公司同事跟我童年,女兒同年上大學,一路念私立小學、中學上來,成績很好,有機會留在台北公館唸書,

學測後的大學面試,特別找關係花了三萬請大學系所老師一對一面授審查資料製作與應試技巧。


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例子,

自認比不上公司同事對女兒的投資,

但是也給了兒子某種程度的支持與選擇方向上的資訊,

所以現在的制度對所有的高中生公平嗎?

光是要面試若需要製作精美資料、跑外縣市面試的花費,

對一些家境不好的家庭來說就是一筆不容忽視的支出,

如果可以選的六間都要面試,

中南部、離島、偏鄉的要來台北面試,光是交通費、住宿費對家長、小孩就是頭疼的事,

對富裕家庭?小事一件。


我想還是聯考相較之下還是比較公平一點,至少省了可能面試要花的費用。


新生兒出生人口數從1996年約30萬人逐年下降,

僅有馬英九當總統8年中曾經有過回升,

到2024年(生肖屬龍居多)出生人口數依然持續降低,剩下14萬不到,

國立大學、公立高中數量不變,

台清交成四間所謂頂大的招生人數不減反增,

大幅壓縮其他大學的招生錄取報到人數空間,

現在是部分私校活不下去,

再過十幾年,連後段的國立大學招生都會有問題,

大學學歷的價值在教改後其實已逐漸降低。

台灣經濟發展GDP超過日韓,

電子科技、金融、醫藥相關產業從事人員所得大幅增加,

坦白說很多有錢人小孩其實早早就送出國念大學,

兒子一個國中班上同學,學業成績永遠的第一名,

父母親都是醫生,

高中上建中選念社會組,大學上台大財經,

直接出國去念香港中文大學,再轉美國念研究所,

原來錄取的台大財經不念?!

嗯,世界排名又沒比較高,幹嘛去念?


幾個好野人同學親友,

小孩大學有在溫哥華、亞伯塔、舊金山、新加坡,紐約等等國外大學唸書,

學校在世界排名都比台大高,

也聽說有不少家長把小孩送去波蘭念醫學系。

這些例子中有不少成績很好可以上台灣頂尖大學但出國唸書的。

就我觀察,現在在台灣要上台清交成其實比2、30年前其實容易,

原因很簡單:

1. 招生人數比以前多,例如台大大學部在校生1987年12750人,2024年17432人,多了近5千人,增加近40%,參考台大2024統計年報,連結

2. 部分頂尖成績、富裕家庭子女直接出國念大學空出名額

3. 少子化

這些現象反應出教育M型化越趨嚴重的趨勢。

記得兒子剛上大學時有四件事讓我深刻體會教育的M型化:

念成大兒子同寢室室友宵夜一餐基本2、300,零用錢多多,二年紀出去住單人高級套房,寒暑假去國外遊學;

念海大兒子的室友死撐到分不到宿舍才外租,還為了省飯錢一起開伙吃晚飯,寒暑假找打工賺生活費;

跟公司同事聊天,問到年輕同事大學時期家裡給多少?我說我一個月給1萬,註冊、住宿另計,夠嗎?同事是念虎科大碩班畢業2、3年的小女生,她以前一個月家裡只給3000,所以狂打工賺錢,我給我兒子唸書的錢讓她很羨慕;但是我給的其實相比一些同學親友同事的其實已經算少的。

同時間我剛好台大機械所念博班,寒暑假過後在學校餐廳聽到的很多年輕學生是談歐美遊學經驗、那邊好玩,交換學生推薦去那裡?


家長收入與社會地位的M型化極大比例的反映在小孩學生時期的教育資源上,

畢竟家裡可投放在小孩的資源差異很大,

造成學生受到的教育資源相對不同,

相當比例的也反映在學習成績上,

使得教育呈現相當程度的M型化。


家裡經濟不好的,唸書要額外花時間打工賺錢付學費、賺生活費;

家境好的有私人家教一對一輔導,請外師練英文,寒暑假參加各種才藝、出國遊學擴展視野與能力;

坦白說只要小孩都沒學壞,兩者未來在工作、職業、創業發展上的起點絕對不同。


其實M型化現象也不是現在才有,以前就存在,只是自己大學都在南部念,屬於要打工兼家教賺錢的窮學生沒接觸過北部富裕階層的學生,自己孤陋寡聞而已^_^,

不像現在社群媒體盛行,相對容易看到這些M型化右側階層的資訊分享,才發現這個社會的真實樣貌。


人生好壞真的有時候在胎盤就決定了^_^。

雖然起點無法相比,但還是要努力,才有機會改變自己的未來。

災難中的平凡英雄:鏟子超人們

9/23樺加沙颱風外圍環流造成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

對下游相關三個警戒區域中的光復鄉造成淹水危害,

至10/3為止,在光復鄉死亡18人、失聯6人,

全民防災e點通網站,樺加沙颱風之馬太鞍溪堰塞湖

光復鄉主要淹水區域在靠近堤防一帶到中山路、佛祖街、馬太鞍溪跟花蓮溪匯流處高灘地的阿托莫部落大範圍遭泥水侵入受害。

有罹難者在距離40公里外米棧大橋河灘地被發現,參考快訊/「小沂」乾姑丈找到了!遺體漂流40公里 河床上被尋獲,2025/9/27,ETtoday。

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有一群善心人士,

在災難發生後請假、出資、出力前往災區進行協助,

這次災難的水來得快停得也快,

後續天氣轉晴朗,泥水在充分日照下乾涸,清理困難,

不論是受災戶家裡還是馬路上的污泥量都是受災戶自己很難在短時間內處理的麻煩,

因此有些熱心人士開始帶著鏟子,穿著雨鞋前往光復協助受災戶清理家園,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新聞網站

因為帶著鏟子很明顯,因此在社群與新聞上被賦予了一個“鏟子超人”的名稱,

鏟子超人話題露出,經過社群與新聞媒體快速散播,激發出各地善心人士踴躍前往光復協助受災戶清理家園,

其它還有支援飲食、工具、機具等送往光復鄉支援災後復原工作,

這再次展現出台灣人民的良善。

一時間,Threads、IG、FB、Youtube幾乎都是台灣(年輕)人身上沾著污泥協助災民清理環境的照片、影片,

包括很多網紅、明星也都不落人後前往協助進行災後處理,並不吝在其社群媒體上大肆宣傳,

雖然有些被批評是蹭新聞賺流量,但是願意花錢花時間到現場,即使只能鏟幾下意思意思,也對受災戶有一點小幫助,畢竟這種勞力工作並不是隨便人就能作上半天、一天,

即使是有在運動的我,真鏟個2、3小時應該就累翻了,

畢竟這些動作用到的肌肉群並不是平常運動類性鍛鍊到的肌肉群,

有些專家其實就有提出警告,沒有從事農作經驗與習慣,很少拿鏟子鏟土的其實不建議來,花在交通與休息跟在現場能真正進行鏟土的時間比例太低了,

像我兩兒子連假三天從台南愛開車出發,先住在台東,隔天早上再搭火車去光復,接受安排去受災戶家中清淤鏟泥,前後大概4個工作小時,傍晚搭火車回台東住宿休息,隔天再開車回台南準備上班,說實在能幫到忙的時間與成本效益實在很低。

其實我一聽到他們要去,表面上告訴他們要帶口罩、手套、雨鞋,工具聽說現場都有應該不用,小心天熱自己多喝水避免中暑。

私下跟老婆說,平常在家都懶得打掃清理,我在台南買來整理花園的鏟子也沒看他們拿過一次,一頭熱跑去花蓮光復要幫人家打掃?

不過總比連假窩在家裡廢來得好,有這個心就去,看看災戶的狀況,體會一下也好。

這次花蓮光復災難引發的善心義舉希望在未來的台灣社會持續往正面發酵,

讓台灣社會充滿更多的正能量。


之前7月的台南、嘉義部分地區的颱風災害、去年的花蓮地震災害,

甚至更早往年的各式天災,

其實都有不少善心人士、志工團體、宗教團體出面協助受災戶,

但是在媒體上的熱度比這次鏟子超人差很多,

這其實是很有趣的現象。

不免讓我思考為什麼這一次會有“鏟子超人”?


從小到大住板橋,有記憶三次淹水,兩次在國小四、五年級,老爸在大東街開的電器行損失慘重,欠了一屁股債,家裡日子開始很難過……。

第三次賀伯颱風侵襲台灣,

居住地板橋因為堤防邊的抽水站淹水損壞,造成幾乎1/4個板橋泡在水裡,

因為淹水死亡人數有多少?

48人!!!

家住公寓五樓,社區地下室灌滿水,一樓淹到1公尺左右的高度,

停在地下室、一樓的汽機車全部泡水,

斷水斷電超過一個禮拜,

風雨最大那晚我在台大醫院陪老婆待產,病房位置剛好沒感受到很強烈的風雨,

早上剖腹產成功,打電話回家報喜訊母子三人(雙胞胎兒子)平安,

爸媽在家等了很久,聽到平安消息當然很高興,老媽很想看孫子。

然後接著說,樓下淹水超過半個人高,出不了門,等水退再去醫院看孫子……!?

家裡也停水停電,剩電話線路還會通,

等水退回家拿盥洗衣物,看社區與周遭道路一片狼籍,路邊都是黃泥巴、泡水家具、泡水汽機車,

5樓家裡沒事,就是斷水斷電,冰箱食物全部都要丟掉,

爸媽去借住姐家直到復電復水,

我乾脆就住在醫院,在公司跟醫院之間往返,

老婆出院直接去內湖大舅子家,請岳母幫忙坐月子結束再回家。

印象中那一次板橋恢復的算快,老婆住院五天,我要回家住時已經恢復水電,路邊仍有少數泡水車,空氣中隱隱有細泥沙淹水後的味道,但基本上已經可正常生活無虞。

拿板橋跟花蓮光復相比,板橋人口數超過50萬,比整個花蓮縣30幾萬人多,

加上板橋是縣府所在地,公務體系人力與資源遠超過花蓮縣與光復鄉,

當次賀伯板橋受災區域的人數雖遠超過光復鄉,受災面積也不算小,甚至死亡人數48人也更多,

不過淤泥的數量光復這一次應該比板橋賀伯那一次多很多,畢竟板橋賀伯那一次淹水是抽水站失效造成淹水,不是堰塞湖"溢流"夾帶大量泥沙至下游。

因為台北縣跟板橋市本地資源充沛,復原速度其實還算不錯,

除了人力給資源量以外,公務資源質可能也較花蓮縣加光復鄉來得高,相對在救災與復原的效率更高,

印象中賀伯那一次,感覺上只要不是住在一樓的,應該影響就是斷水斷電那幾天,冰箱壞掉的食物,跟放在地下室與淹水道路受損的汽機車,

生活機能恢復應該還算快,也沒印象有什麼志工幫忙協助等等,受災損失也都自己吞跟處理掉,最多就是來年所得稅可以報災損減稅;

也有可能因為已經過去快30年個人的印象變淡了。


總之這一次的鏟子超人熱度確實令人大感意外,

尤其跟前次7月的台南、嘉義風災相比,

這一次花蓮光復的災害台灣人的善心似乎突然大爆發,

據報道一天湧入超過2萬鏟子超人要協助當地受災戶,

超過當地居民與受災戶的人數,

是投入救災國軍兵力2500多人/天的八倍以上,

這真的是奇蹟,甚至連國外媒體都在報導這一次的鏟子超人現象,

在各新聞主流媒體搜尋到的數量累積隨便就是超過2、300篇,

FB、IG、Thread滿滿是災區鏟子超人大軍、個人的影片、照片,讓人感動。

坦白說,我是覺得不太正常,太突然了!?


突然間想起以前看的日本小說有一段故事,

科幻小說書名:銀河英雄傳說

作者:田中芳樹

股故事在第一卷黎明篇,

圖片來源:Google搜尋:網址

第四章:第十三艦隊誕生

主角楊威利碰到學長卡介倫少將的一段對話:

令人不禁深思這次的鏟子超人現象是?!

圖片來源:ETtoday新聞網

王立委Line流出來的對話?!

一些鏟子超人、躺平超人、鏟子少女對縣政府發表的言論?!

兒子跟姪子去當了一天鏟子超人,三個年輕人都很討厭傅……,

我也蠻討厭傅、顏等等立委。

但是我對這次災害,只能說:

中央政府一直罵花蓮縣政府疏散撤離執行不力,傅徐兩人救災指揮混亂、爭功卸責……

那如果花蓮縣政府疏散撤離成功無人傷亡是否就不會淹水?

邏輯上好像怪怪的?

或許是我真的是太笨了,搞不懂其中的因果關係XD。


無論新聞、社群媒體大肆報導背後是否有特定團體的不良動機,

這些發揮善心前往災區協助清淤復原環境的鏟子超人都值得鼓勵與讚賞,

尤其是那些默默的去、默默的作的,絕對都是善心人士。

2025/10/5

台灣市場需要這麼多ETF?

近年有看到一些文章講台灣ETF市場,

有些質疑ETF?

例如:

從存股到投機:台灣 ETF 熱潮的隱憂,2025/09/12

ETF過熱?237檔掛牌交易、規模衝逾3.2兆元 金管會示警:高溢價ETF易虧損,2023/11/08


從0050剛開始上市的時候,

其實ETF是很冷門的金融商品,

不像現在各種ETF滿天飛的時代^_^。

早期發行的其他005x系列的ETF,

除了0050、0056以外,其他還是鮮為人知,甚至有0054、0058、0059已經下市:

0050:元大台灣50

0051:元大台灣中型100

0052:富邦台灣科技

0053:元大台灣電子科技

0054:元大台商50(2022/5/27下市)

0055:元大台灣金融

0056:元大台灣高股息

0057:富邦台灣摩根

0058:富邦發達(2019/12/13下市)

0059:富邦金融(2019/12/13下市)


ETF其實就是投信發行的基金,

因為基金買賣有以下缺點:

1. 透過基金代理銷售機構買賣,比較麻煩。

2. 交易不夠即時。

3. 買扣款快,賣入帳慢。

4. 沒有交易稅,但是買賣手續費偏高。

其它……


但是一支基金代表買入一串股票,對投資人有以下的好處(期待):

1. 分散個股投資風險,降低波動

2. 專業經理人操作

2-1. 降低散戶對投資個股資訊不明買到地雷股的機率

2-2. 提高投資報酬率

2-3. 其它


對市場來說,喜歡基金遠勝於個股投資,

金融主管機構(政府)可以影響投信(金融機構)買賣,避免市場在股災來臨時恐慌性殺盤;手法很簡單,打電話找你喝咖啡不要殺股票,不聽的話,下次想發新基金就多補件說明清楚,慢慢審、慢慢過……。

一般散戶、市場主力大戶可管不了。


對投信公司來說:

可以收基金經理費,

買賣持股可以增加友商(集團劵商)交易手續費收入,

買賣手續費折讓入帳會變成投信公司的收入,而且是實打實的利潤收入,

必要時可以操作個股股價產生額外的獲利,但這可能涉及不當操作股價、內線交易等違法爭議,不可說……

對基金保管銀行來說:

可以賺基金金流的保管費,雖然費率低,但是積少成多,而且是穩賺的收入,尤其是接到規模大的,像0050保管費率是0.03%,基金規模是7272.777億@2025/9/30,以這個規模數字當年平均值算,保管銀行中信銀一年可以收的保管費:7272.777e8*0.0003=2.1818331e8

2.18億的保管費!

對中信銀來一年有2.18億的基金保管費收入說不香嗎?

所以對政府跟金融業來說,基金是個好東西, 

問題是如何擴大規模?

交易麻煩、不夠即時,那就證券化:ETF,

Exchange-Traded Fund

交易所、券商(跟政府)還可以再多賺一筆手續費、交易稅,

註:債卷ETF免交易稅

尤其是當基金可以像股票即時買賣、當沖,可以促進股市的交易量(資金流動量),

資金要流動才能產生經濟效益,流動量越大經濟效益越佳^_^。

所以當投資人對ETF接受度提高以後,

政府、金融市場卯起來推ETF,

對大家都有好處。


至於投資人了不了解買股票型ETF其實就是買一籃子股票,

而且投資ETF還要多付投信經理費、保管銀行管理費,跟隱藏的參考指數授權費、持股更換的交易稅、手續費?

只要買賣ETF有賺錢,相信投資人對這些隱藏的資訊與成本一點都不在意^_^。


在00878上市成功打響高股息ETF的高年化殖利率收益後,市場上跟著推出一堆高股息ETF,

為了要拼規模(賺經理費、好操作等),

投信卯起來拼命打廣告,辦免費投資講座,請名人、網紅站台宣傳,到後來誇大投資年化收益率(追蹤指數過去收益率不代表以後的收益率)

跟著市場題材發型特定標地ETF,

高股息、ESG、綠能、電子科技、台商、半導體、半導體上游、AI、5G、中國、日本、越南、美國、標普500、ARK、長短公債、投等債、高收益債(被要求改非投等債)……

說實在話像我這種製造業工程師出身的在看這場戲,

金融市場上這群不事生產的傢伙為了賺錢真敢!


不就是買股票、債券投資,

還能包裝成這樣拿別人的錢賺錢?


為了賣ETF衝出規模,其實券商營業員也無辜受害,

新募 ETF 爆 IPO 亂象 金管會查 20家業者涉要求員工承擔責任額,2025/05/14

有一次我的營業員就找我聯繫幫忙多少申購新發行的債劵ETF,我也不是什麼大戶有錢人,衝著有幫我申請還可以的質借利率,那就買個30萬幫忙消化額度OK?有小賺個1萬6出場^_^,不像有些(例如00940,我沒買)現在還在申購價下的那麼慘。

後來果然新聞爆料出來,投信、券商壓營業員吃新發行ETF申購額度,我的營業員就不會特別找我推銷新發行的ETF。


回到標題:台灣市場需要這麼多ETF?


坦白說真的太多了,很多重複的!

但是台灣是自由經濟市場,主管機關也不能明著說Y 可以發行,C或F不能發行,

所以投資人只能自己從市場這一大堆ETF 商品中去找適合自己的。


如果實在不想被賺費用的那就直接買股票,整張買不起就買零股。


沒時間研究個股、容易受股價波動影響抱不住好股票的,

可以考慮買主要標的是台灣大公司的市值型、高股息型、主動型ETF放著,

只要ETF 規模夠大、有持續成長就可以繼續放著、加碼。

持續累積加碼、放久了自然就會累積出一筆資產,

每月、每季 、每半年、每年時間到了就有一筆配息入帳,

錢入帳想花就花,沒花掉就繼續買ETF放著等配息。


買ETF其實就是存一籃子股票,付點費用讓專業經理人幫忙選股、換股投資,長時間來看應該都比放活存定存來得好。


今年有新的主動型ETF上市,查了一下經理人以往基金操作績效,長期來看比我自己買賣好,

幫兒子跟自己每月固定定期定額、定股買,打算以5~10年的時間跨度來看看投資效益。


2025/9/19

學羽球要不要請教練教?

從小就很愛運動,

不會花錢去上課或請教練,

都是自學或同學朋友教,

後來有網路影音資料可以參考,

騎自行車跟羽球都是從網路看資料自學,

但是近年來運動專業化趨勢下,越來越多運動項目陸續有專業的付費課程,我有個朋友付錢去學舉重^_^,不過真實目的是要重訓防止肌肉衰退。


看到這裡,應該很多人心裡應該在OS:騎自行車、打羽球要花錢學?

 

坦白說如果是休閒、玩玩確實是不太需要,

找有經驗、願意分享、有耐心的親友指點一下即可。

但是如果想要進階到業餘運動等級,

我覺得花點錢上課或請教練會好很多。


自行車先不說,分

享自己觀察到花錢上課請羽球教練跟親友指導自學的差異。


自己第一次打羽球是高中體育課,老師發了拍子、球,

同學自己分組亂打一通,教學?好像沒有……

比較認真打是上大學,入學後系學會辦了一系列的活動,其中運動類的有個別稱:"系砂鍋",有籃球、羽球、壘球等等,

靠著剛下成功嶺的體能與反應速度,幾項運動都玩得算盡興,

國高中花了些時間玩過籃球、棒球,雖然同班同學不給力,但是還可以跟學長有來有往,

但是羽球?!

完全是被電爆,被學長狂虐到爆!

自己雖然體能、速度與反應快,

但是在技巧跟處理球的觀念上可以說一無是處,

這運動好玩!

很吃個人速度與反應能力,

如果是單打還不會有隊友的影響,

好壞都看自己的臨場發揮……。

後來興沖沖去買了一隻拍子,一隻2000,1980年代末期的所得來看算是很貴的,

沒想到場地、球的花費更是坑人,

沒加入球隊也很難找到球伴,

後來就不了了之。


一直到上班後兩三年同事邀約才開始打,

公司社團租了三面場地,分了三個級別在打,

同單位同事幾個菜鳥級的剛好包下最低階的那一級場地,

但是真相是其他已經打一段時間級別高的同事不想跟我們這群菜鳥打^_^,

這後來自己也有深刻的體會,

我現在也不想跟剛入門的球友,太無聊了……

更糟糕的是長期下來會退步,

原因很簡單:

不好意思吊太四角的球,

不好意思殺球,甚至快速平抽擋;

尤其是小孩跟女生,

只能打軟弱、人周圍附近的高球,

不然就會無盡的撿球、撿球、撿球……。


說實在話,羽球要跟比自己略強的打會比較有意思,輸了正常,偶而贏了很嗨^_^。

如果跟比自己弱的打,長期下來球技肯定只退不進。


每次碰上願意陪打的高手都很開心,

雖然明顯的累很多,但有機會可以練習平常碰不到的球路、跑動位置跟處理球的技巧,開心……,

被電?應該的,誰讓自己技不如人、體力不如人。

能持續打羽球的,打久了都希望能碰上比自己強的幫忙指點、練習,這樣才會有進步。

至於有些喜歡虐人的高手,那就算了,差異太大,沒必要自討沒趣、找虐,也很難進步。


看到這裡,可以發現找親友跟找教練的差異,

親友比你強,但是不見得願意長時間陪打,

無聊又不會進步,打球花時間、花場地錢、花球錢,承擔拍線、球拍可能耗損,

除了交際、稍微運動以外,很沒意思……。

舉例來說,有幾個長期跟我一起打球的前女同事,球技不怎樣,有一次跟我說,過年假期約菜鳥親友聚會去打羽球,這時打了一段時間被練出來的技巧相對明顯有優勢,然後也覺得還是跟我打比較有趣、有運動到。


原因是我跟她們對打時會幫忙練固定位置練習手感,

也會教她們如何放低重心發力快速移動,

所以雖然技巧級別還是不高,

但是碰上一般很少打球的親友還是明顯有差。



我自己的經驗是碰上有上過課的球友真的差很多,

有一次隔壁場教練臨時有事,四個上課的女生過來找我們練手,

即使男女生體力、爆發力、反應速度有差距,

雖然不好意思殺球,但是也很難贏得輕鬆,

她們普遍回球位置相對同事的回球位置讓我難受很多,

必須比平常更費力、謹慎才能處理好過來的球。

證明長期以來我一直勸女同事們有興趣要找教練教才會進步是對……^_^。


如果只是親友聯誼休閒,打羽球是不用特別花錢請教練,

但如果是當長期運動,個人會建議花點錢請教練學一陣子,

像前述隔壁場找教練學了兩年多,

觀察從一開始生疏的動作到現在確實進步很多,

比我那些打了五六年,打著玩的女同事好太多了。


找羽球教練其實說容易也不容易,

有錢有閒就很容易,

一對一教學,時間配合學員,想當然費用會比較高,

一對多團體教學,時間挑球場離峰價,費用相對會便宜一些,

一對一的好處就是教練可以把所有時間花在指導單一學員身上,

但是這種方式其實不適合剛入門的球友,

原因是球友如果體力、身體素質還未到一定要求,實在太累了,

試想兩個小時的課程,一直不斷的跑動接回球,像我這種老人肯定受不了,

之前有一次陪同事練10~15分鐘接網前左右小球,同事第二天腳跟腰快廢了,因為要以深蹲姿勢不斷左右快速移位,平常肌肉力量不夠這樣練一次就很有得瞧了,

如果再加上前後移動,或四角移動……,

教練一個人持球定點發球雖然也會疲倦,但相對接球的學員跑到懷疑人生輕鬆多了^_^。

看隔壁球場找教練學的四個女生,即使輪流上場練習,也常常被教練操到喊投降換人^_^。

我問了一下學員,這位女教練是甲組球員退役的。


因此剛學的初中階球友可以湊 4人找一個教練團體學,可以分攤教練、場地的費用,

其實這樣也可以讓教練收入稍微多一點,

畢竟教一個可以配合著學員休息,

教四個陪練幾乎是兩個小時滿滿無休的不斷發球、說話指導,

所以團體教學其實對教練相對單人來得累,

多收點費用也是應該的。


場地費用各地不同,

教練也分:甲組球員、乙組球員退役,A、B、C級教練證與團體教學與否有差別,

通常可以找球場、球隊社團幫忙介紹或上網找教練,

重點是要找得個性與程度適合自己的教練與練習球伴。


備註:

我觀察隔壁場地教練的教學方式,發球到定點的穩定性比我好太多,單位時間內發球的速度效率也差很多,要吃這個飯其實也不容易。

2025/9/12

設備公司的加工件供應商分享

最近有個之前工作配合供應商聯繫,

問我在那上班?有沒有加工件需求?

問了一下狀況,原承接前公司U的案子居多,但是今年生意少很多,

除了U2025生意不好,2025EPSQ1:0.07,Q2:-1.41,加工件製作數量減少,

還有一個原因是U想降成本,將加工件發到中國去作,給他們的量變少;

以前因為跟U配合量多,時間趕,也沒開發太多其他客戶,

從U這裡的量變少速度太快,工作量與生意青黃不接,

所以想問問之前這些離職設計人員,看看有沒有作加工件生意的機會?

之前還在U工作時,有設計一個關鍵零件,用來支撐與穩定軟性料帶漂浮高度的氣浮板,長期以來就是發給他們家作,

不管是討論圖面、趕案子、價格跟品質都還可以,配合的算愉快,

突然聽到這消息也蠻意外的!

來分享一些自己有關設備公司的加工件供應商經驗。


設備公司的業務性質算是作系統整合,

至少要整合以下三項:

機構零組件

控制系統

客戶所需製程


其中最簡單的應該算是機構零組件,

原因很簡單:

看得到、摸得到,

機構模組想要模仿、改善是最容易的;

但是從某個角度來看也是最難的,

明明機構看起來一樣,

使用壽命、穩定性、精度卻不同,

甚至同公司出的同型式機台都可能會有差異,

原因常常就出在機構件的材質、加工件精度品質,跟最後的組裝調校等等各方面。


除了市購件以外,加工件部份數量很多,而且有時對使用壽命與穩定性影響很大,

因此設備廠對自己的加工件供應商常常會列為商業機密,

不會輕易透露給外界知道,

也會跟加工廠談不可以洩露委託製作的所有相關資訊。

以知名的ASML曝光機為例來說,除了光學元件與模組是德國Zeiss負責,其他零組件用誰的?例如牽涉到速度與精度的晶圓移載定位模組等相關零件是那些加工廠作的?

這個資料除非從ASML內部人拿到訊息,

否則一般外面人應該很難找到相關資訊。

想辦法去拿到那些委託製作的加工圖面,

就有機會可以省掉很多開發設計的時間。

當然也有可能是ASML將其列為關鍵自己工廠有加工設備自己作,

但是通常設備廠大部份的加工零組件會委外製作,成本效益上會比較高。


在從事設備開發設計職涯中接觸過很多間加工廠,

有大間年營業額幾十億的,

也有3~5人的小工廠,

老闆與相關工作人員個性差異很大,

基本上早期的加工廠老闆、師傅都很接地氣,有的很有個性,

多數技術很好的師傅都是性情中人,

看你順眼、聊得來什麼都好說,插隊配合趕件絕對好說沒問題^_^!

帶著飲料蹲加工廠機台旁求師傅幫忙趕工的事情時有所聞^_^。


設備零件加工分類大概可以從有以下幾種:

鈑金、焊、車、銑、磨、放電加工、表面處理等等,

有的大型廠商會兼具其中數種,

另外還有一些對設備廠來說比較少用的加工,例如雷射切割、擠出、鑄造、塑膠射出、塑膠真空成型等等,

其中各種加工方式還有依據加工機與大小作不同分類。


多數零件加工可以分成三大階段由不同廠商處理:

1. 素材供應

2. 成型

3. 表面處理


除了不鏽鋼、塑膠可以不作表面處理以外,其他材料幾乎都要作不同程度的表面處理,

以前在作開發時如果零件趕時間要拿來用,會選不鏽鋼材質,避免還要作表面處理的時間。

例如鈑金須先取素材板,再鑽孔與彎折成型,結合邊焊接,去毛邊,再作表面處理,

有的鈑金廠會自己有雷射切割、水刀切割設備,

可以直接取外型不規則的鈑金件素材,

相對只有傳統鋸片切割機只能取方正的鈑金件素材,這會影響到鈑金件的素材利用率(成本),

傳統鋸片切割取素材的廠商現在應該很少見了,

早期雷切、水刀設備貴,加上維護與耗材及環境管理有不同需求,有專門的廠商負責取素材給鈑金廠作彎折成型,

現在大型鈑金廠有的從雷切加成型機,有的從成型機加雷切機,越來越多是整合在一起,

也有的是兄弟或親友作配合上下游。


鈑金件如果用的是一般冷壓、熱壓金屬板,後續還要作上漆或表面處理(染黑、鍍鋅、鍍鉻、鍍鎳、無電解鎳、陽極……)等等,

因為表面處理有環衛問題,通常會是專門廠商在專門的工業區另外負責,

但是如果是要求不高的噴漆,很多鈑金廠也會自己作,

粉體塗裝可能就要找專門的廠商。

以上光是看一個鈑金件的加工件就有很多承製廠商的狀況,

所以設備廠的採購要對應加工件其實是很麻煩的事情,

有的加工廠人力不足,只肯作自己部分的事情,

從素材到彎折成型到焊接到表面處理可能要走最多四個加工廠,

設備廠的採購自己跑跟委託鈑金廠一條龍處理的完成品價格自然不同,

其他加工也有類似的狀況,

少數超大型綜合加工廠會自行完成所有製程以管控品質與成本、時間效益,但是真的少見。


有些加工廠會在相關產業雜誌、媒體、展覽投放資源,

更多的是悶著頭默默的作,

在很多工業區附近都可以找到很多中小型加工廠,

小型的加工廠老闆常常兼業務、送貨、收帳到處跑,闆娘鎮守工廠兼會計,

生意好一點,稍有規模的會請專門的業務、司機、會計,老闆常常就是到處去跟配合客戶、供應商串門子、泡茶、吃飯,甚至爬山、釣魚、打球^_^,

之前有認識一個作鋁擠跟不鏽鋼無塵間的老闆就是這樣,每次約時間談都在下午,上午他要去爬山^_^;

這些早期加工廠老闆賺了不少錢,老闆辦公室常常就是一張幾十萬的實木茶桌配實木座椅,還到處買房子。


這個分段的加工流程產生了一種商機,

例如成立某某精密公司,但其實自己是沒有工廠的,

但是透過經驗、人脈與資料查找,手上握有一串各式各樣的小廠商,

從各種素材、各種加工到各種表面處理,

透過現代進步快速有效的物流系統作整合,

承接設備廠的加工件訂單再轉成各階段的工作訂單給不同供應商,透過物流系統傳送不同階段的完成品來賺錢,

例如知名的零組件供應商日本MISUMI,在台灣中文名稱"三住",網站上幾乎可以說有上千萬種零組件可以選擇,其中有些就是規格可以讓客戶自訂外型尺寸孔位的加工件,接單後轉給所屬供應商製作,MISUMI的供應商基本上是遍佈亞洲日中台韓越泰印馬等國,MISUMI自己應該是只有物流倉庫放標準品而沒有加工工廠。


設備用零件加工廠的最大風險就是客戶數量少,

一旦碰上客戶生意不好就跟著慘了,

從Covid-19疫情開始後到2025上半年,

疫情、烏俄戰爭、通貨膨漲、美中貿易戰、關稅、新台幣升值,

對台灣相關工具機、紡織、PCB、FPD、木工、汽機車、自行車等等產業造成不同程度影響,

連帶作為供應商的加工廠也不好過,

加上少子化,年輕人不願意進工廠作這類辛苦的工作,

加工廠在台灣經營困難,

趁著房地產好、都更等,例如北部近的新莊、土城、板橋、樹林、中和幾個重劃區,不少鐵皮工廠關掉、賣掉不見的很多,

有不少賣掉土地換到的錢轉進股市、房地產,給近幾年資本市場提供不少新錢。

設備廠用零組件加工廠可能會越來越少,

加工廠大概走向集中化作量大(如2024~2025年熱門的AI伺服器電子零件)的生意,

小型加工廠在人口年齡結構改變、工作機會選擇下越來越難生存。


2025/9/8

台積電傳「大整肅」本土供應鏈

2025/8/30新聞:

台積電傳「大整肅」本土供應鏈 

台積電的本土供應鏈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類:

生產材料與其他耗材

建物與廠務

設備與儀器

除了第一個生產材料與其他耗材是隨工廠運作持續性的以外,

其他兩類主要的營收是來自台積電擴張,

只要台積電不擴廠、不更新設備,

這些以建物、廠務、設備、儀器為主要營收來源的廠商就慘了,

2022後受惠於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甦與AI產業的蓬勃發展,

台積電的先進製程產能供不應求,

台積電在全球各地不斷擴充產能以因應對先進製程的需求,

如果有注意到新聞,"歐積電"的建廠進度其實受歐洲傳統車廠在電動車領域被中國電動車打很慘的影響而暫緩,

相對"日積電"主要跟Sony合作在影像感測器,因應影像感測器作為AI硬體的眼睛需求強盛,

"日積電"一廠、二廠進度都持續進行與拼提前量產,

"美積電"先於"日積電"開始但是晚進入量產,除了先進製程導入進度影響以外,

還有兩邊在人力資源運作上的差異。

所以如果這些供應商對應到台積電的"美積電"、"日積電"、"歐積電"等不同建廠進度,那一個生意好作,資金運轉比較沒問題?

如果那個供應商是只針對"歐積電",這一個建廠進度差異的影響大不大?


同樣的如果AI需求見頂,台積電不需要再擴產,

那這些靠建廠、擴產作生意的供應商怎麼辦?


所以台積電如果在擴產階段就開始壓供應商的利潤空間,

這些建物、廠務、設備、儀器廠商在停止擴產階段時的財務狀況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其中設備、儀器部份的台廠供應的產品本來營收金額就有限,

計算銷售毛利率時如果又為了財報數字好看把間接成本、隱形成本、營業費用等都拿掉,

在這一波台積電整肅毛利率過高廠商的階段就麻煩了,

如果再加上減緩建廠、擴產進度,

延後設備進廠(交機款)、驗收(尾款)……

一些競爭比較激烈的設備類型廠商實際淨利搞不好會由正轉負。


台積電吸納了很多台灣人材,

對其他產業的人力資源運作其實影響不小,

作為台灣最大、最強的公司,

扶植相關供應商成長茁壯以建立完整供應鍊對台積電有好處,

也可以說是台積電對台灣應該要盡的企業責任。


2025/9/2

工程塑膠 PEEK分享

工程塑膠可簡單分傳統消費性領域經常用的的PVC(水管、塑膠袋、保鮮膜等等)、PE(塑膠袋等等)、PP(耐高溫免洗餐具、塑膠袋等等)、ABS(玩具等等),

再加上發泡成型的PS(保麗龍),

其他還有用在寶特瓶的PET,遮光罩的PC,透光性高的PMMA(壓克力)等等。

實務上塑膠是一種高分子聚合物,

有多種單體分子可選擇,

可聚合成不同物理、化學、光、電、生物親和性等等用途,

像PVC就是高分子聚氯乙烯,

透過不同製程作成不同的密度、形狀、顏色應用在很多領域,

對一般人最熟悉的就是塑膠袋跟水管。


工程上用到的塑膠種類就更多了,

其中常用又特別的一種是PEEK,

英文全名是:polyetheretherketone

中文名稱:聚醚醚酮


PEEK 知名的功能特性有:

耐高溫:使用溫度甚至可高達250~260°C,有些常見的塑膠早就軟化甚至流動。

強度高:抗拉強度可高達90~100MPa,約一般鋁合金的1/3。

生物親和性好:可以用在人體關節等等。

添加不同添加劑之後可以表現出更多特性。


PEEK可算是一種功能性很強、多用途的工程塑膠。


剛作面板設備時候第一次用到,

用在跟玻璃接觸的零件設計上,

PEEK 相對一般塑膠硬、耐磨不易產生粉塵,但是又不至於傷到玻璃;

晶圓半導體產業設備也常用。


用在設備零件上的素材每公斤價格超過台幣8000,

相對鋁合金、不鏽鋼每公斤不到台幣200,

PEEK算是很貴的材料,

用在生醫、航太、抗輻射等用途的更貴,每公斤甚至可達1000美元以上,

而且有段時間這些特殊用途的PEEK甚至還列在戰略管制品,不是隨便就能買得到的材料。

在設備上如果不是因為跟產品(玻璃、晶圓)接觸的使用要求,坦白說不會用,太貴了!

不過在這幾年中國大陸加入大量生產下,價格有下降,

使用頻率也大幅增加。

PEEK在機器設備應用上,因為零件使用數量有限,一般會選板材、圓棒、圓管等進行車銑加工,

如果數量多,就會以射出成型方式製作。

採用射出的方式有更多使用添加劑調整材質的機會,

例如添加纖維強化強度,

添加抗靜電添加劑防止靜電累積等等。

近期在台灣因為股票投資網紅吹捧實體AI、機器人零件等,參考連結:機器人瘦身 PEEK 四小龍爆紅 電話接不完

PEEK這個往日冷門的工程塑膠材料能見度大增,

印象中這個材料的原料一開始是英國ICI開發,後來轉成立由Victrex製作販售,

後來陸續有其它歐日廠商加入製作,

台灣在2000年初就有廠商拿原料作射出成型齒輪用在面板等設備的傳動機構中,

當時還用在作為面板模組生產過程中的托板。

坦白說PEEK在台灣、中國現在都已經算是應用很成熟的工程塑膠材料,不論是素材冷加工、射出成型、高溫噴塗都有供應商在作,

要不要用PEEK,主要評估就是需求(如高溫強度、耐磨)用途與CP值適不適合。

2025/9/1

多專案開發工作管理分享

這裡的多專案指得是有一定共通性設備功能的不同客戶多筆專案。

多數設備公司的設備產品會針對有特定的產業、功能開發製作的設備專案,

隨著不同客戶需求、產品改良等,

再將現有設備進行局部的改良、改造,

衍生出不同的設備專案,

最後變成形成衍生式多設備專案的狀態。

這些有某種共通性但又有局部細節不同的設備專案,

在開發工作過程與售後的專案管理其實很麻煩,

如果都是同一個人經手管理,時間在1~3年內問題都還不大,

應該都還記得個別設備專案的差異與設計資料的版本,

但是時間再長一點,或者是加入其它人進來協助時,

要如何區別出各專案之間的細節差異就會越來越困難。

這種多專案的狀態會有另外一種說法:

某設備的不同版本!

管理的重點放在不同版本差異的各種資料,

這種型態的專案有很大機會在時間重疊的情況下同時進行。


另外一種完全不同類型的設備多專案管理這裡先忽略,

差異大的不同設備開發設計應由不同人負責,不然會很容易在時間管理上或其他方面出狀況,當然有時候因為缺人,老闆根本不管,這樣就危險了^_^。


回到這種衍生式多重專案的狀況,

舉例來說一開始開發出來的某設備專案A000,

包含有AA00、AB00、AC00、AD00、AE00……等機構、電控模組。

一台設備好不容易開發成功後,

業務會將其推廣給不同客戶,

但是每個客戶會有不同的需求與考慮,

甚至同公司不同地區的客戶都會有各自的不同想法,

我之前負責開發的設備就遇過這種狀況,

同一家客戶三個地區要求細節有所不同,

有時是因為廠區負責的產品不同導致對設備要求不同,

有時純粹是使用單位負責人的想法導致。

為了要作生意當然只能設法滿足客戶的要求。

所以A000設備專案就會出現新增A001,A002,A003三種版本,

其中可能是某個模組需要進行修改設計,例如新模組AB01,AC01,AF01等等。

有了不同階層的模組、圖號(零件號碼)編號差異就可以區分出來不同的專案內容。

在Inventor專案中,可以設定工作路徑到原有專案,直接使用原專案設計模型資料,

保持資料的唯一性跟版本變化。


我同時會開一個Midmap去記錄說明每個專案的衍生專案變化狀態,

這樣會比較容易釐清各個專案的不同狀況與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