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5

台灣市場需要這麼多ETF?

近年有看到一些文章講台灣ETF市場,

有些質疑ETF?

例如:

從存股到投機:台灣 ETF 熱潮的隱憂,2025/09/12

ETF過熱?237檔掛牌交易、規模衝逾3.2兆元 金管會示警:高溢價ETF易虧損,2023/11/08


從0050剛開始上市的時候,

其實ETF是很冷門的金融商品,

不像現在各種ETF滿天飛的時代^_^。

早期發行的其他005x系列的ETF,

除了0050、0056以外,其他還是鮮為人知,甚至有0054、0058、0059已經下市:

0050:元大台灣50

0051:元大台灣中型100

0052:富邦台灣科技

0053:元大台灣電子科技

0054:元大台商50(2022/5/27下市)

0055:元大台灣金融

0056:元大台灣高股息

0057:富邦台灣摩根

0058:富邦發達(2019/12/13下市)

0059:富邦金融(2019/12/13下市)


ETF其實就是投信發行的基金,

因為基金買賣有以下缺點:

1. 透過基金代理銷售機構買賣,比較麻煩。

2. 交易不夠即時。

3. 買扣款快,賣入帳慢。

4. 沒有交易稅,但是買賣手續費偏高。

其它……


但是一支基金代表買入一串股票,對投資人有以下的好處(期待):

1. 分散個股投資風險,降低波動

2. 專業經理人操作

2-1. 降低散戶對投資個股資訊不明買到地雷股的機率

2-2. 提高投資報酬率

2-3. 其它


對市場來說,喜歡基金遠勝於個股投資,

金融主管機構(政府)可以影響投信(金融機構)買賣,避免市場在股災來臨時恐慌性殺盤;手法很簡單,打電話找你喝咖啡不要殺股票,不聽的話,下次想發新基金就多補件說明清楚,慢慢審、慢慢過……。

一般散戶、市場主力大戶可管不了。


對投信公司來說:

可以收基金經理費,

買賣持股可以增加友商(集團劵商)交易手續費收入,

買賣手續費折讓入帳會變成投信公司的收入,而且是實打實的利潤收入,

必要時可以操作個股股價產生額外的獲利,但這可能涉及不當操作股價、內線交易等違法爭議,不可說……

對基金保管銀行來說:

可以賺基金金流的保管費,雖然費率低,但是積少成多,而且是穩賺的收入,尤其是接到規模大的,像0050保管費率是0.03%,基金規模是7272.777億@2025/9/30,以這個規模數字當年平均值算,保管銀行中信銀一年可以收的保管費:7272.777e8*0.0003=2.1818331e8

2.18億的保管費!

對中信銀來一年有2.18億的基金保管費收入說不香嗎?

所以對政府跟金融業來說,基金是個好東西, 

問題是如何擴大規模?

交易麻煩、不夠即時,那就證券化:ETF,

Exchange-Traded Fund

交易所、券商(跟政府)還可以再多賺一筆手續費、交易稅,

註:債卷ETF免交易稅

尤其是當基金可以像股票即時買賣、當沖,可以促進股市的交易量(資金流動量),

資金要流動才能產生經濟效益,流動量越大經濟效益越佳^_^。

所以當投資人對ETF接受度提高以後,

政府、金融市場卯起來推ETF,

對大家都有好處。


至於投資人了不了解買股票型ETF其實就是買一籃子股票,

而且投資ETF還要多付投信經理費、保管銀行管理費,跟隱藏的參考指數授權費、持股更換的交易稅、手續費?

只要買賣ETF有賺錢,相信投資人對這些隱藏的資訊與成本一點都不在意^_^。


在00878上市成功打響高股息ETF的高年化殖利率收益後,市場上跟著推出一堆高股息ETF,

為了要拼規模(賺經理費、好操作等),

投信卯起來拼命打廣告,辦免費投資講座,請名人、網紅站台宣傳,到後來誇大投資年化收益率(追蹤指數過去收益率不代表以後的收益率)

跟著市場題材發型特定標地ETF,

高股息、ESG、綠能、電子科技、台商、半導體、半導體上游、AI、5G、中國、日本、越南、美國、標普500、ARK、長短公債、投等債、高收益債(被要求改非投等債)……

說實在話像我這種製造業工程師出身的在看這場戲,

金融市場上這群不事生產的傢伙為了賺錢真敢!


不就是買股票、債券投資,

還能包裝成這樣拿別人的錢賺錢?


為了賣ETF衝出規模,其實券商營業員也無辜受害,

新募 ETF 爆 IPO 亂象 金管會查 20家業者涉要求員工承擔責任額,2025/05/14

有一次我的營業員就找我聯繫幫忙多少申購新發行的債劵ETF,我也不是什麼大戶有錢人,衝著有幫我申請還可以的質借利率,那就買個30萬幫忙消化額度OK?有小賺個1萬6出場^_^,不像有些(例如00940,我沒買)現在還在申購價下的那麼慘。

後來果然新聞爆料出來,投信、券商壓營業員吃新發行ETF申購額度,我的營業員就不會特別找我推銷新發行的ETF。


回到標題:台灣市場需要這麼多ETF?


坦白說真的太多了,很多重複的!

但是台灣是自由經濟市場,主管機關也不能明著說Y 可以發行,C或F不能發行,

所以投資人只能自己從市場這一大堆ETF 商品中去找適合自己的。


如果實在不想被賺費用的那就直接買股票,整張買不起就買零股。


沒時間研究個股、容易受股價波動影響抱不住好股票的,

可以考慮買主要標的是台灣大公司的市值型、高股息型、主動型ETF放著,

只要ETF 規模夠大、有持續成長就可以繼續放著、加碼。

持續累積加碼、放久了自然就會累積出一筆資產,

每月、每季 、每半年、每年時間到了就有一筆配息入帳,

錢入帳想花就花,沒花掉就繼續買ETF放著等配息。


買ETF其實就是存一籃子股票,付點費用讓專業經理人幫忙選股、換股投資,長時間來看應該都比放活存定存來得好。


今年有新的主動型ETF上市,查了一下經理人以往基金操作績效,長期來看比我自己買賣好,

幫兒子跟自己每月固定定期定額、定股買,打算以5~10年的時間跨度來看看投資效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