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3

光學檢測與量測設備的差異

業界對檢測的定義一般來說就是判斷被檢物是否有"瑕疵",defects,
至於所謂"瑕疵"的定義在AOI檢測上通常都是不涉及尺寸的"外觀"問題,
例如有沒有污染物存在。

至於量測的定義通常是針對產品特定關鍵進行量化數據的測量,
例如某個關鍵尺寸的數值等等。

在某些AOI檢測上其實隱含了尺寸的"量測"要求,
例如:
能夠檢測出來的污染物尺寸最小、最大值,
瑕疵的尺寸大小不可以超過多少,
瑕疵的數量不可超過多等等,
作為產品檢測結果OK或NG的判斷或作為產品等級分類的判斷。

因此從某個角度來看,個人淺見認為"檢測"的定義涵蓋"量測",
原因就在於檢測時常常需要"評估"外形尺寸是否符合良品的規範。

不過檢測設備對於瑕疵尺寸的量測值要求精度通常不高,
重點會放在有抓到"瑕疵"判NG,
至於尺寸準不準其實相對不是很在意,很少列在設備規格的要求項目。

"量測"設備就不同了,
對量測到的數值會有一定的要求,
例如尺寸規格要求是100+-0.05mm,
那尺寸的量測能力就會有一個關鍵的+-0.05mm數值存在,
那量測設備的最小量測尺度能力要到多少?0.01mm?0.02mm?0.005mm?還是更小的0.001mm?
反映在量測結果數值顯示上是:
100.xx跟100.xxx有沒有意義。

所以量測設備相對檢測設備在感測元件上的最小尺度量測能力就會有不同的要求,
通常會比檢測設備高,
包括環境對量測值的影響都要注意,
常見量測設備會放在溫濕度、振動控制的環境中。

但是小尺度的量測能力感測器相對可量測範圍通常會比較小,又限制跟影響到設備的單位時間"檢測"能量,感測器與相關設備元件的要求、價格通常也會比較高。

如果是光學量測有點厚度的被檢物,鏡頭最好換成是遠心鏡,還有光源也要注意避免陰影造成邊緣誤差。

另外量測設備通常會進行定期校驗尺寸量測的精度必須要符合規定,會設計有一定的量測尺寸數值驗證程序。

市場上常見檢測設備跟量測設備在使用率、產能需求與建置成本考量上通常會分成兩台設備,甚至分成不同廠商在作,畢竟對設備的要求不同,包括製造組裝環境與慣用的設備元件都不同。

但是隨著自動化檢測設備市場的競爭與進步,檢測與量測設備合一自然就會有其市場突破點,
業務思維上,如果把量測功能加到檢測設備中,感覺上就是提高感測器精度就有機會作到的事,
作檢測設備的廠商自然會想試試,
試成功就可以提高設備單價與營收,並且與原有檢測設備競爭廠商做出差異化。

其實有些領域的設備確實也會在一台設備內設有檢測模組與量測模組,畢竟有機會省掉部分上下料的機構與作業時間。

其中的量測模組可能是"抽檢",不是全檢,
對設備基礎,如基座要求會以量測模組的需求為主(抗振、溫度監測補償等)。




2024/12/9

有關中國設備元件廠商

有在作機器設備的應該都很熟悉日本、歐美的相關自動化元件廠商,

例如空壓件的SMC、FESTO…,

各式馬達與變頻器、驅動器的三菱、東方、安川、Panasonic、Sanyo… ,

感測器的OMRON、Keyence、Panasonic、Sick…,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日本、歐美品牌,

也有韓國、台灣品牌,

早期應該不會有人想到有中國的自動化設備元件供應商,

一方面是確實不多,產品與技術也不太讓人放心,

二來是自動化設備元件的銷售很重專業技術支援,中系廠商在台灣不太容易動得起來,很容易被藐視、排斥,自然也不會有代理商去自找麻煩,

在諸多因素下,台灣自動化設備廠商很少會去使用中國品牌的自動化設備元件,

註.有些日本、歐美、台灣品牌其實是在中國製造,甚至貼牌後在台灣銷售,但是多數人都習慣當作不知道,畢竟成本是很重要的因素…

像我在設計上習慣上都還是以日系品牌的自動化設備元件為主,連歐美系、台系都很少選,更不用說去看中系的…

但是,大概十年前左右,在AOI的光學系統上的遠心鏡,中系的產品提供相對便宜多樣的選擇,後來還有工業相機、LED光源在中低階應用上的競爭力也不錯,甚至…


最近看到一篇日經中文網有關安川(Yaskawa)對中國業務展望的新聞,

中系自動化設備元件在中低階領域竟然已經實力強到讓安川“絕望”,認為在相關市場的營收再也無法回到以往的榮景,

還特別點名出中系廠商匯川技術(Inovance Technology),在最近的年度營業額已經超過安川,參考:安川電機:不再期待中國市場回暖,原本看到標題以為是安川看壞接下來中國自動化設備市場的衰退,沒想到是…

很訝異在技術層次高的運動控制相關馬達、驅動器、控制器領域上,中系廠商可以發展到這種高度,搶佔日本大廠安川的市佔率。




以上圖片來源:匯川技術網站,https://www.inovance.com/


台灣的相關元件廠商好像很少有能夠威脅到安川的,台灣最大的就我所知應該就是台達。


中系自動化設備元件在中國發展相對有經濟規模、民族認同的優勢,

相較台系設備廠一向對台系自動化設備元件抱持懷疑、不願使用的態度,而且市場規模也小,

自動化設備元件的開發與進步其實是需要設備廠跟元件廠一起共同激盪,

台系廠商在設備開發設計系統整合相對中系廠商領先者的優勢看來不太樂觀,

在經濟規模上應該要整併變大,擺脫家族、親友企業型式,不然很難在激烈競爭下繼續發展下去。


另外,台灣媒體喜歡報喜不報優,相對日本媒體會面對現實去報導實況,

很多台灣人都被矇著不知道,這其實也不是好事,

好的要學,壞的要警惕,

競爭者已經跑遠,也要知道才能設法突破,

不能像鴕鳥把頭埋在土裡無知當作沒發生!

國外網購酒經驗分享

2024年初喝過一次高中同學帶去同學會的年份酒:Rounagle 1987,好喝。
參考另外一篇:Armagnac(雅馬邑)

特殊年份又有紀念,陸續找台灣酒商買了幾瓶年份酒(Vintage):
Laubade:1996x2,1995x1,1993x1(送給外甥)。
Puységur:1996x2, 1995x2(一瓶送外甥女)。
不知不覺就花了2、3萬,還好跟那些一級紅酒隨便一瓶都2、3萬以上便宜多了^_^。

最近外甥、外甥女婿都買了房子,
買年份酒當禮物的念頭再起,
心血來潮就上Finestwine網站訂了6瓶 Rounagle Vintage,分別是 1993x1, 1995x2, 1996x2, 1997x1,
每罐都是700cl,總計4.2L,
在私人進口酒限制的5L以內。
酒總價€730,運費€125,總計€855,
以2024/9/28台新的匯率是35.4815計算約30337,實際刷卡入帳日是9/30,刷卡金額是30218(€855)+453(國外刷卡手續費1.5%)=30671,
用台新RoseGiving回饋3%(-906),
等到了台灣還有關稅、酒稅、營業稅。

查了一下沒看到有網友分享在Finestwine買酒的經驗,
用台灣酒商推薦的Wine-Search網站不會跳出這個網站,而且價格都貴了不少,
例如Rounagle 1969在Finestwine是€307,
在Wine Searcher上的最便宜是€513,
不過酒商分別在法國跟義大利,產地和非產地價格不同也是正常的;
既然沒有人分享過那就來一篇,順便紀錄一下過程。

Finestwine,法國網站,手機格式網站有提供法文、英文、中文,
雖然有中文可選,但是我看到的內容還是以英文為主,不過現在網頁翻譯很方便,其實沒什麼太大的問題。

圖片擷取自Finestwine網站

為什麼選Finestwine?
原因很簡單,我要買的Rounagle Vintage在這裡售價最便宜!
而且網站有清楚的運費表格,列出含運送的保險費,遺失、破損可以申請退費(國際運送不知道適不適用?希望不會用到…)。
網站上有很清楚到各國的運費:
圖片來源:Finestwine網站
美國最貴是因為含各項稅

表中可以看到到台灣的運費單瓶是€55,我買6瓶是€125,實際結帳會依據不同購買數量,自動給出不同瓶數的運費,例如如果選了7瓶(4.9L,剛好在私人自用進口的上限5L內),運費就變成€160,只多一罐貴了€35。

自己從國外買酒進台灣有幾個規定:
私人用途限制:<=5公升,超過需要有菸酒販賣的執照。
如果是出國旅遊有1公升的免稅額度,超過1公升到5公升的部份要課稅,
如果是網路上直接買進來就沒有1公升的免稅額。

稅有酒稅、關稅、營業稅三項要繳:
酒稅是依分類、度數、體積作計算,參考:

圖片來源:財政部稅務入口網,連結

酒稅部分,屬於蒸餾酒,每公升、每度2.5元,平均45%,4.2公升,酒稅約2.5*45*4.2=473,坦白說其實不貴。

關稅,白蘭地屬於非米類製造蒸餾酒,關稅為0,如果是清酒關稅稅率是20%!!!

營業稅等于進口價格+酒稅+關稅後*5%,
30218+473+0=30691,30691*0.05=1535。

所以買這6罐,總計費用:
€855,刷卡金額+30218,刷卡手續費+453,
酒稅:+473
關稅:0
營業稅:+1535

總計31773,平均每瓶6189。

但實際上的稅要看貨運業者跟海關申報的結果,
實務上現在海關其實都是讓貨運業者申報、放行,然後抽檢、核對,所以如果貨運業者報的單價、運費不同,最終稅也會不同。

9/28(五)晚下單,Finestwine收到單後10/1(一)有一位 Xue Gao跟我聯繫,包括:

1. 訂單中現貨有少兩瓶,可不可以等?
2. 提供Invoice與確認修改Invoice中酒精度與酒瓶標籤
3. 送貨地點DHL選項New Taipei的Postcode為23xxx,沒有220xxx可以選等問題

看名字Xue Kao 應該是華人。

10/9貨寄出,10/15收到,七天,時間上其實還算OK,
看DHL的紀錄,這箱酒10/9從法國波爾多出發,經過了巴黎、比利時布魯塞爾、德國萊比錫、新加坡,然後在10/13抵達台灣,10/15完成報關,繳稅後開始送貨,傍晚到貨。

收到的包裝跟內容物如下圖:
多層氣泡嚴密包裝,拆起來有點麻煩,但是安全^_^



每一瓶都還另有氣泡紙包裝並以瓦楞紙隔開,包裝的算是安全。


訂購時網站上會有庫存量說明,看標籤實際上是下單後才從酒桶取出裝瓶

看酒精濃度都是40%,有稀釋調整過?



實際繳稅金額1731,菸酒稅420,關稅0,營業稅1311,
但是要再加上DHL代付稅的費用420+20,總計2171。
其中如果不想給DHL代付稅的費用440,可以自己繳,但是有點麻煩就算了,給人家賺。

總計這6瓶酒花了32862。

自己進口划不划算?
台灣沒廠商進買不到,所以也沒什麼划不划算的問題,
倒是第一次從國外這樣買酒意外的方便,掏錢解決就可以…

挑日子再開來喝喝看^_^。

2024/10/25

鋁擠型簡介

之前提過設備常用的金屬材料之一就是鋁合金,
鋁合金因為有質輕、不易鏽蝕、易回收利用等特性,在各行各業都用很多,
例如一般消費者經常接觸的飲料罐、電子鍋內鍋、炒菜鍋、雪平鍋、杯子等等。
交通工具上汽車輪圈、自行車車架的鋁管、零件、輪圈、水壺架等等,
醫材、運動器材的高壓氣筒、鋁管、零件等等,
建材門窗骨架、電子業散熱片、外殼等等,

至於鋁合金材料在設備上的使用主要有四種形式:
塊材加工,銑削、鑽孔、研磨等;
板材加工,雷切、鑽孔、折彎、焊接等;
擠型應用,切斷、鑽孔、組裝等
鑄造件,銑削、鑽孔等;
至於鋁合金棒材幾乎沒看過用在設備結構上,
設備上用到圓棒狀、圓柱狀、管狀的材料幾乎都是用SUS303、SUS304、SUJ等,強度、精度跟耐磨性比鋁合金棒、管好很多。

鋁擠型算是在各行業應用機會都很多的材料,

在設備常用在精密度要求不高的設備機架結構上,如下圖示:

圖片來源:東野精機網站,連結


鋁擠型材斷面例,
圖片來源:東野精機網站,連結


鋁擠型被廣泛應用的原因有:
1. 模具簡單、便宜
2. 加工長度幾乎只受場地限制,結構用的鋁擠型通常是4米或6米
3. 斷面形狀設計變化多,可兼顧強度、外型、後續組裝等需求
4. 擠型後加工可進行陽極處理、烤漆等表面處理表現不同顏色且在一般應用情況下不易腐蝕
5. 其它…

早期設備的鋁擠型多從日本進口,例如日本的SUS,有非常多種鋁擠型材相關產品,網站連結,時至今日其產品種類還是遠超過台灣廠商。
圖片來源:SUS網站


另外像設備五金常用的日本三住MISUMI也有各式各樣的鋁擠型材可以選用,網站連結
圖片來源:MISUMI網站


後來陸續有不少台灣廠商投入生產、設計,如連結:工商快訊,鋁擠型廠商

在第一家公司上班時,因為輸送機設備用到的鋁擠型量很多,仿日廠設計找了台灣廠商(鋰隆)給修改過的斷面圖製作需要的鋁擠型。

這種模式其實很多,
給斷面,報模具價,談年用量跟計價方式,只要有一定的量其實算經濟實惠。

除了設備用的機架等,
其它包括建材的鋁窗、踢腳板、溫室玻璃房骨架、運動器材、散熱鰭片都可以作,
隨著投入廠商越來越多,產業的發展也逐漸變大,也逐漸轉移到中國大陸去生產、製造,甚至研發應用到很多家居用品,
模具費用也越來越有競爭力,
現在已經很少聽說用日製品,品質好,但是貴…。

甚至一般消費者上拍賣網站就可以買到鋁擠型跟相關配件,
收到零件再自己組就可以。

鋁擠型風行的原因跟良好的相對低溫成型流動性有很大的關係,
可以設計出支撐性強、質輕的斷面形狀應用在結構支撐用途上,
以下是設備上常拿來用的6、8系列鋁擠型斷面:


以上圖片來源鋰隆公司網頁:連結

這些斷面幾乎已經是工業標準,很多情況下多家廠商的鋁擠型混著用可能都分不出來^_^。

後來比較常參考設計使用的是東野,東野是易發精機的子公司,
易發作設備用到很多鋁擠型,就乾脆設一家公司作鋁擠型,
還可賣其它廠商,分攤模具、設備費用,
材料量大也更好談進料成本,
東野的鋁擠型相關產品選擇比鋰隆多,提供有斷面尺寸、2D圖面跟3D模型可以下載使用,
註:
1. 易發跟東野都是用Inventor作設計。
2. 東野鋁擠型網站:https://www.efc-tono.com
東野另外有提供機架組裝,也有延伸至鋼管焊接機架的製作、設計服務。

其它鋁擠型廠商有的是從材料業進來作,
也有從代理銷售轉過來作鋁擠型,
或是代工製作機架、輸送機跨過來作鋁擠型,
或掛牌賣跟提供設計、組裝服務,
畢竟對岸現在有很多製作廠商有設備可以接斷面設計圖製作。

鋁擠型的製作可以參考如下影片:

How are Aluminum Extrusion Made?,連結

實際上不同廠商規模不同,能夠處理的最大斷面、長度不同,擠出後的拉直尺寸精度控制、材料時效處理、陽極處理、表面烤漆等會有不同。

也有專門模擬分析軟體可以跑模具的“擠出”過程模擬,如下影片:
鋁擠流動模擬,連結

鋁擠型當結構件算是經濟實惠的選擇,
不過相對價格並不會比鋼管焊接結構便宜、穩定、耐振動,
在使用上還是有點其適合的應用領域,
精密設備上很少會用鋁擠型當底座,精度跟穩定性還是遠比不上鋼管焊接加上花崗岩平台的結構,
更多是用在外框、輸送機、精密度要求不高等的結構應用上。

2024/10/17

設備元件供應商亞德克

亞德克,AirTAC,台股代號1590-KY。

設備(空壓)元件生產廠商,

主要產品原本是以空壓元件為主,
後來新增導軌元件

亞德克主要經營項目一開始專注在標準氣壓元件的製造、銷售上,

後來新增軌道的部份,原因很簡單,一些滑軌氣缸用到的軌道元件佔整體成本高、用量大,自己作再加往外賣,划算。

AirTAC主要銷售市場大部份在中國。

坦白說以前作設備開發設計在選空壓元件時其實從來不會考慮AirTAC的東西,

他們家的空壓元件產品選擇較少,

直覺上對台廠的品質也有疑慮,

在第一份工作時,公司主要使用的空壓元件廠牌是KOGANEI,原因是公司的合作日本公司產線有用,除一般標準品外有針對CRT生產線推出一系列適用的產品,公司跟KOGANEI代理商配合也熟,除非KOGANEI沒有不然不會用其他家的空壓元件。

這種慣用的現象在導入資訊化料號、庫存管理的公司很常見,因為同樣功能的東西若出現新廠牌甚至供應商可能都要新建料號,這對庫存、倉管、採購系統來說會被認為是找麻煩的事。

但這是一體兩面,

曾經為了降成本被罵沒事找新廠商、新供應商的市購品增加庫存、採購管理系統麻煩;

然後在檢討設備成本時被罵設計時花公司的錢都不當錢,不會主動找替代品降成本。

也就是公司、主管想罵你時,不管怎麼作都可以找出理由罵你^_^。

台灣設備商以往信任日本製作的品質,使用空壓元件主要會以日廠SMC為主,

偶而會用到CKD、KOGANEI等其他日廠產品,

部分以歐美廠商為主要客戶群的設備廠會使用歐美系品牌空壓元件,例如歐系的Festo、美系的Park等等。

這十幾年許多大廠會給中國或台灣廠商代工,中國與台廠的品質陸續改善,其實一些標準或替換性高的產品可以給台廠試試,例如我用過的有Mindman(金器),Chelic(氣立可),還有本篇介紹的AirTAC(亞德克)。

亞德克主要根據地在中國浙江寧波,設有研發、中心跟製造工廠,總樓板面積高達83萬平方公尺,製造工廠有47棟標準廠房;其它廣東、台南也有製造工廠,分別是3棟4.5萬平方公尺跟7棟18萬平方公尺。

2023年營收比重:

氣動執行元件47.63%,氣缸類

氣動控制元件21.05%,閥類

氣源處理元件5.77%,過濾調壓等,俗稱三點組合、兩點組合

其他25.55%,包含線軌、空壓接頭等產品

公司規模看起來很大,但是坦白說產品選擇性遠比不上SMC等大型日美歐廠商,

不過類似功能規格的產品價格確實夠競爭力。

價格有競爭力的主要原因除了轉作量大的標準品以外,

另外一個主要原因之一來自於其銷售模式為直銷,少掉中間代理商的層層費用。

肥水不落外人田的一條龍模式,從設計、製造、組裝、銷售幾乎全部包辦,可能就只缺採礦煉製材料跟設備開發^_^。

配合上有一點不錯的是可以申請測試品,如果往來還算密切,測試品通常不會收回,直接就送給客戶,

有問過原因,因為給客戶測過以後收回也不敢賣,狀況難以掌握再拿去給其他客戶測怕會有問題,即使重新整修也不敢賣,就乾脆不回收了。

這一點在找替代品進行測試上真的很方便,拿到的都是新品,也不用趕著測試還回去;

有的廠商很省,老是拿一些舊的樣品在測,測試不理想到底是樣品老舊的問題還是產品的問題?

當然一方面這也是因為Airtac主攻量大標準品,單價相對低,承受得住這種測試品消耗,畢竟只要OK,後面會有一定的量。

我拿來用也是主要以一些相對條件要求不是那麼高的應用上,

用過線軌、交叉滾子滑排、薄型氣缸、導軌氣缸、手動閥、兩點組合、空壓接頭等等。

要求高的應用還是會以SMC為主。

個人經驗分享僅供參考。

2024/10/13

健身產業隱藏的問題

最近看到一篇有關健身房教練的社會新聞:

竹北虐童健身房負責人IG遭肉搜 14字自介惹怒網友,聯合新聞網,2024/10/9

相關受害的小朋友狀況令人同情與不忍。


我相信有很多健身教練很專業、人品也很好,

但是一個產業裡只要人多,難免會出現少數的壞蛋、人渣,例如上述新聞中的兩個禽獸不如的東西!


就自己幾次接觸過的經驗,

對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會有比較保留的態度,會仔細多觀察。


健身這個產業在經濟發展與教育程度成長到一定程度以後,

會因為重視個人健康與外觀形象而有顯著的發展機會,

人都喜歡好看的,包括自己的體態,

也希望自己身體健康、強壯;

但是人同時會有懶散的習慣,

當年齡過了青少年時期以後,

熱量、營養的攝取不再是用來作為身體成長,

一旦飲食習慣不改,

攝取同樣的熱量就會轉變成脂肪、贅肉,

導致身材改變;

所以健身產業會有一定的需求存在。


自己的經驗就是在15歲前身高抽高停止前,

怎麼吃都不會胖,

上了高中後身高固定在171就沒什麼變,

體重倒是開始慢慢增加,

從國中畢業約53公斤到高中畢業上成功嶺前已經來到63公斤,

上成功嶺一個半月,飲食受到控制加上每天早上跑3000,

離開成功嶺時體重回到55公斤,

此時的體力應該是在人生巔峰最好的時期。

剛上大學被學長帶著、後來被同學拉著吃宵夜,加上交女朋友後打球、游泳的運動量減少,

大學畢業前體重漲到65公斤;

研究所兩年傍晚會去打球、游泳,自己一個在外租房,加上課業、兼家教也很忙,體重有慢慢下降到61、62公斤。

服役時是兵工科預官,後來又留校當教官,

這種非戰鬥兵科體能訓練要求不多,

只有每週六早上一次跑3000,

還好軍中伙食就是…

體重大概就維持在63~65之間。

退伍後前兩年娶妻生子母親過世,

上班忙,幾乎每天加班,

老婆也不愛運動,

有好幾年根本都沒什麼在運動,

體重算緩慢上升到67、68左右,就差不多維持在這個範圍;

我算是體重增幅還好的,

一個大學隔壁班同學跟我在同公司同單位,一年的時間體重多了超過十公斤^_^。

隨著年齡增長,運動量很難大幅增加,

飲食習慣沒改的狀況下,體重就一路隨著年齡緩慢增加到75左右XD;

隨著身邊長輩生病到離世,

用體重太輕沒生病本,來安慰自己那就不要特別去減肥了^_^。


待過五家公司,其中三家有設簡單的健身房,公司希望同仁能在工作繁忙之餘兼顧運動健身,

但是一般有家庭的,加班、下班後要趕回家,怎麼可能去用公司的健身房措施?

就是不知道單身住宿舍的同事有沒有在使用?

沒有運動、健身就是自己懶散的問題,不要怪東怪西的。


跟健身從業人員的接觸始於有一次公司主管塞了一個公司集團內學校老師轉介的碩班畢業生,

男生,長相普通,但年輕人身材體型很好,

聊了下狀況,果然有固定在健身房健身,讚!

但是,工作、學習似乎不是很用心,每天下班急著走…

忍了幾個月問了下工作狀況與想法,

原來晚上有在健身房兼教練,所以下班會急著離開;

面談過程勸健身房當教練能賺錢?有什麼前途?

希望能多用點心思在公司工作上,

後來該員表示想離職專心作健身教練,

了解了一下健身教練工作狀況,

深歎自己還真是沒有見識、孤陋寡聞^_^。

那時候(2002左右)健身房開始在流行,

尤其在台北市東區的健身房有很多(女)顧客,

工作內容可比在工廠作設計有趣太多了^_^。

圖片取自高雄萬豪酒店官網


舉例來說,在工廠上班作機構設計女生很少,更很難談得上有漂亮、年輕、未婚單身的,

在工廠上班、加班壓力大、工時長、運動少,

多數工程師鮪魚肚幾乎是標準配備,

就差立正站好往下看得到腳指頭跟看不到腳指頭的差別^_^。

工程師打扮單調樸實(甚至邋遢),

這種形象找女生聊天會被嫌,

若眼睛再亂瞄、動手,很容易被懷疑有不良企圖,小心被告性騷擾。

相對的在健身房工作容易保持好身材、體型健碩,

再把頭髮梳的整整齊齊、保養好皮膚,當個帥帥的花美男教練,

教女客戶健身時,調整健身姿勢,摸一下小手、膝蓋、手肘、肩膀,那是心花怒放、小鹿亂撞…

當然也有女教練,大叔也很愛…

這是潛藏在生物基因的本能,沒有對錯,只是最後那道界限,

教(長)得好的健身教練自然會吸引異性客戶排隊上課,

空閒時間還能一起出遊(休閒運動),

逢年過節過生日"小"禮物不斷,

比在工廠上班被主管、客戶釘好太多了。

了解後我都想轉行了^_^。


40來歲在軟體公司上班,

公司總經理有段時間身體檢查數字不好開始想要運動,

我入職介紹說愛運動騎車、打球,

就找我一起騎車,

曾經去過大溪、石門水庫、陽明山3P、環大台北、北宜公路等等,

也打過羽球,

總經理後來迷上了健身房,有美眉教練^_^,

一次員工活動就安排了全公司員工跟眷屬半天的健身房體驗。

坦白說自己愛運動,知道運動其實是有學問的,

如何長時間騎車,打羽球如何握拍、發力、跨步,其實都有技巧,有人教絕對會比自己亂來好,

健身也是,每個人都有慣性的動作,導致常用的肌肉會比較強壯,

透過健身教練指導可以強化訓練平常比較少用到的肌肉群來強化身體素質,這是無庸置疑的,所以從來不排斥上健身房;

趁著這一次也帶了不愛運動的老婆去體驗,

後來討論過試著去了解健身房會員時,

健身房安排推介的健身教練是個花美男,

油腔滑調的推銷入會買課程,

老婆個性保守,一整個就覺得不舒服,

加上費用也不便宜,就拒絕了,

乖乖的去爬山走步道^_^。


有一次到新竹附設有連鎖健身中心的大潤發購物,

期間我肚子不舒服進廁所,

努力解放中聽到兩個年輕人在討論如何提升自我能力吸引女顧客買健身課程,

一聽之下,乖乖不得了!

這兩個健身房教練不知道幫竹科園區工程師貢獻了多少頂綠油油的帽子^_^?!

好囂張!就在公共場合說這些有的沒的,就怕別人不知道他們屌大勇猛?

原本對健身教練不好的印象變得更差了。


想想也是,健身教練靠什麼賺錢?

就是拉會員入會跟課程收入。


入會是一次性的,

固定團體課程就是鐘點費,除非名氣大不然只靠鐘點費應該有限,要有點會帶氣氛、人來瘋的個性上團體課程會比較熱鬧有趣,不是每個人都行;

一般要賺錢當然就要從客戶買單個人課程去爭取,

如果客戶願意額外花錢在自己身上就更好了;

在這個工作場合圈子裡一旦氣氛形成,

道德會逐漸被工作氛圍所改變,然後就變成習以為常,

比賺錢多、比客戶多、比拿下的客戶貢獻值,

行為、道德、價值觀就有可能逐漸扭曲。

但是最多就是淫亂、貪財,畢竟很多時候是成年人妳情我願,

但像新聞上凌虐兩個未滿六歲的兒童,還拍手機影片留念,這就過了。

這種人應該進監獄受逞罰、教化試試能不能改變,

如果無法改變,出來以後應該還是會繼續為自己的利益危害他人。


個人是覺得健身這個產業圈子應該好好改變一下,

儘量回歸專業健身,不要變成危害社會安定的亂源。

少子化問題越來越嚴重

 最近看到新聞:

最慘龍年!往年催生效應沒浮現 國慶寶寶也變少

預估龍年(2024/2/10~2025/1/28)出生人口數約13.4~13.5萬,

比上一次龍年出生人口數約少10萬!!!

很嚴重的變化趨勢。

再看國發會的人口推估:

圖片來源:國發會人口推估網站:https://pop-proj.ndc.gov.tw/ 

預估到2035年,0~4歲的幼兒人口數(上圖男女生數相加)不到60萬,

就近四年2021~2024的出生人口數都少於15萬,

看來已經提前十幾年就達到國發會的推估值^_^

照這樣的趨勢下去,

這是比中國打台灣還嚴重的國家危機!

到2070年,0~4歲的幼兒人口數不到30萬,

也就是2066~2070年出生新生兒平均不到7.5萬(上圖男女生數相加)或許太樂觀了!

經濟體普遍缺工、缺人,

軍隊能有多少兵力?

真有戰爭發生怎麼打?

真要打大概就只能靠AI跟機器互打^_^

2024/9/26

股票質押借款投資

特別提醒:網頁上的投資社團廣告都是詐騙,千萬不要點進去加社團。



投資股票可以使用的財務槓桿工具很多,
可以跟券商融資買入股票、融券賣出股票、買賣選擇權、使用各種貸款等等。

其中貸款部分基本上可以分成兩種:
無擔保品的信用貸款跟有擔保品的房貸、車貸跟股票質借等。

坦白說家裡對使用金融負債作投資的觀念很保守,
借錢買賣股票一直被視為是風險很高的狀況,可以說是禁忌…
所以從年輕開始買股票幾乎都是拿閒錢買股票,
好處是比較不會受股市波動影響,
不管漲跌波動買了就放著。

隨著年紀漸長,看、聽多了一些投資商品與資訊經驗後,
才慢慢可以接受使用金融負債進行投資有機會讓資產成長的速度加快。

金融負債有分好壞,
如果借到錢拿去吃喝玩樂、買車、買奢侈品,這種負債是不好的金融負債,會造成財務負擔,資產會越來越少。
如果借錢是拿去投資,投資在價值會穩定增加的理財商品上,只要有一定正利差存在,收取的利益大於利息支出,這種是好的金融負債,資產慢慢增加。


試算過拿無負債的房子辦理財型房貸買低風險低波動低利率的ETF或特別股,
拿配息繳30年平均攤還房貸確實是有正的現金流,
也就是拿30年平均攤還貸款的錢去投資,
取得的配息繳完房貸平均攤還金額後還有剩一點點,
理想中舉例試算如下表:
以30年房貸200萬,利率2.5%,平均攤還計算,每月繳7902,年繳約94829,
買特別股如聯邦銀甲特,以2024/7/15市價51.3計算可以買38871股,
每股每年配息為2.630625元,一年可以領配息102558,繳完貸款還可以剩7425/年,
如果把所得稅扣抵8.5%計算加入,剩16117/年,
繳完30年貸款以後,無負債,資產多出38871股聯邦銀甲特。
註. 聯邦銀甲特有發行被收回的可能,或調整利率的可能,真要放30年可能不太容易^_^。


繳完30年平均攤還貸款金額後,手上就多一批股票,
雖然投資報酬率只有利差約2~3%,
但是總比沒有好,就是用時間跟量去凹複利效果,長期下來有機會贏通膨,當然也不一定要凹30年,覺得差不多了就把股票賣一賣還掉貸款也行。

但這是在有 0 負債房子資產前況下試算出來的理想情況,
只適合那些有一定資產的人,應該很難適用在多數人身上;
適合人可以輕易用房子取得低利成本的資金的人來輕鬆賺利差的錢。


同樣的,手頭上如果有不會在短期內賣出的股票,
其實也可以拿去跟券商或銀行當擔保品抵押借錢出來投資,
這種方式就稱為股票質借貸款。

研究了一下股票質借貸款的遊戲規則,
發現股票質借貸款的好處就是方便快速,
例如手頭上有 1 張鴻海,2024/07/24市價值20萬左右,可以借6成,12萬,
利率看跟券商/銀行可以談到多低,一般若條件不好就是用融資利率約 6.4%,如果是這種利率就不要想拿來做長期投資,划不來;
好處就是撥款快,以我使用的中信證為例,今天營業時間內跟券商申請,明天早上1000前就會進帳,利息每天計算,還款時本息一次付清。
元大、群益證券的更快,最快當天30分鐘就可以撥款,每個月5日要繳利息;
每家券商的規定、費用、利率不同,可以多比較。
跟房貸比,好處就是只還息不還本金,資金利用率更高

除了利息費用以外,每家券商的規定都不同,
像元大證要收每張 1 元的撥券費用,金額低的股票成本會比較高一點,有的券商收的撥券費更高,例如10元/張;
中信證是跟我說他們只有利息費用,其他都不用,但是他們家的利息費用較高XD。

股票質借每家券商的規定都不同,如果會用到可以比較看看。

程序上可先跟往來券商申請開立借貸戶,取得額度與權限,
很多券商質借系統做得很方便,可以直接在APP上設定擔保品(股票)、申請貸款金額、還款等操作,
中信證就不行,都要透過營業員,據說是2024/9以後有關質借的在APP功能才會上線,。

股票質借另外的問題是維持率跟貸款期限。

貸款期限依規定是半年,可以展延兩次,也就是簽一次合約可以借一年半,
早期一年半到了就要還款重借,那就必須賣股票來還錢,
後來改成可以用換約借新還舊的方式進行,就可以避免掉被迫賣股的期限限制問題。

另外一個比較需要注意的是維持率;
通常借款初始是能借股票市值的6成,
例如 5 張鴻海假設市價200,市值為100萬,可以貸借的金額為60萬,
維持率的計算方式是股票現在市值/借貸金額 = 100萬/60萬 = 166.67%,
所以初始借貸時的維持率在166.67%,
當維持率低於130%時,就必須增加擔保品或還款,不然會被券商/銀行強制以市價賣出,俗稱"斷頭"。
貸款金額60萬,維持率130%,股票市值約78萬,
5張股票計算回推股價約 156,
也就是用200元的鴻海去質借,當股價下跌至156以下時就會有維持率不足的問題發生,
就必須增加擔保品或還款,
所以對已經漲高的股票或波動大的股票,質借的維持率就很容易會出問題,
只要股價跌超過 22% 就會有面臨維持率不足的風險問題,
萬一跌個兩天停板,第三天就很緊張了,
如果維持率不足,券商或銀行將會以市價單(跌停價)將所有擔保品賣出以取回借貸金額來確保債權。

8月初的股市大跌,融資跟股票質押投資的應該都很緊張…

還有一個問題是真的在試的時候才發現,
質借的股票會有額度限制!
比如說鴻海質借張數限制是1萬張,當質押張數已經到1萬張時就不能將股票作質押,這個限制要很小心,如果已經先買了股票,交割款不夠時想要質借可能會有無額度可質借的狀況發生,千萬不要有那種為了利息趕在交割前一天才辦質借,萬一額度滿了交割款若不夠就會有違約交割的問題,一定要先確定可以借得到再買。
像我手上最多的00937B就不能借😭😭😭。

因此股票質借有方便快速的優點,缺點是利率較高跟擔保品股價下行時維持率的問題。

有些大股東因為股票不能隨便賣,也會利用股票質借貸款套現金出來作其他投資,
例如:


圖片資料來源:公開資訊網站


對一般人來說,股票質借困難的地方就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價值會穩定增加的理財商品"。

如果去買波動大的金融商品,
加大的財務槓桿可以獲取更加龐大的利潤,
相對的也可能產生更大的虧損。

例如在股市高點拿股票去質押借款投資是高風險行為,
一旦股市下行,跌幅超過22%就會面臨維持率不足的問題,
因為使用了財務槓桿,實際本金跌幅會超過22%,
例如買了100萬股票借了60萬後再買60萬股票,此時有160萬的股票跟60萬的負債,
看起來好像還好...
但是當作為擔保品的股票價值下跌超過22%時,擔保品就會被斷頭賣出,假設能拿回78萬,但是扣掉還貸款60萬,實際只能拿回78-60萬,剩下12萬。
雖然還有借錢買的60萬股票,但是因為價值也會跌掉13.2萬,帳上損失13.2萬,若停損賣掉剩下46.8萬,
總共拿回12萬+46.8萬,等於58.8萬,合併損失是41.2萬,不計交易手續費跟交易稅,
以100萬的本金計算,虧損是41.2%,幾乎是股價跌幅的2倍損失。

所以拿波動大的股票質押再買波動大的股票是很大的風險,
好的時候可以賺很多,但是不好的時候也可以賠很多,
所以股票質借貸款其實也很危險,
在不對的時間進場買不對的股票下場會很慘,千萬要小心。

想要拿股票質借貸款,建議要挑波動小又在低階期的股票去押,

例如在升息階段末期、或降息階段初期的債券ETF,
剛除完息的金控特別股(中信證券只能借4成,新光證只能借3成),
這些質押標的價值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下跌超過22%的機率幾乎是0,
比較就不會有維持率低於130%的風險,
拿這種可預見一段時間內上漲大於下跌的質押標的,質押借出來的錢去作投資相對就是安全的,
另外這些標的本身的殖利率通常會超過貸款利率,在還貸款利息上也不至於產生問題,比較能夠抵抗股市短期劇烈波動下行的風險問題。
其他像電信股中華電、台灣大、遠傳也有類似的優點,不過這些電信股最近已經漲了一波超過20%,雖然接下來跌超過22%的機率低,但是誰能保證?

註. 目前主要是試著拿已經有的債券ETF去作質借,貸到的錢買債券ETF、特別股,主要就是想賺2~3.5%利差跟放大降息時債券ETF資本利得的獲利。
假設本金100萬,買債券ETF,然後質押借出60萬,
再買債券ETF再質押借出36萬,反覆作到最後一筆借4萬,總計可借出140萬,
加上原有的100萬,合計持有240萬的債券ETF,
其中236萬押給券商、銀行當抵押品,
假設放一年,債券ETF受惠降息漲10%,持有一年利率4.5%,利息收入10萬8,
貸款利率2.5%,應付利息3萬5,
出清所有債券ETF,價金是264萬,利息所得10萬8,總計274.8萬,
還掉貸款140萬,利息3萬5,剩下131.3萬,
扣掉本金100萬,獲利31.3萬,投資報酬率31.3%,
相較原本的100萬利得10%加利息5%共15萬,
投資報酬率率相當於多一倍,
試算僅供參考。

至於其他股票就看著辦,連台塑四寶今年都跌的稀里嘩啦的,買賣風險永遠都在!

所以想拿股票質押貸款作投資要非常小心挑選標的,並控管可能風險,必要時停利、停損,才能真正賺到錢。

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本人無關。

特別提醒:網頁上的投資社團廣告都是詐騙,千萬不要點進去加社團。

2024/9/24

來自Linkedin的詐騙

作白領工作,稍微有點英文基礎的應該都有Linkedin的帳號,
我曾經透過Linkedin收到過來自中國廠商、美國廠商的工作邀約,
還有一些是獵人頭公司,
工作性質都是偏產品設計與製造領域。

但是,最近收到掛著美女照片的朋友邀請,
看對方工作地點常常都在日本、新加坡、香港,
工作性質偏美容、室內裝修設計等等,
通常我這種不認識,工作性質差異大的都是直接按拒絕。

有一次來了一個朋友邀約,美女照片,工作地點在新加坡,作室內設計,名字好像有點印象;
因為以前待CAx銷售公司的時候教過很多人,
一時間覺得會不會是已經教過的?
想說也沒什麼事,就按了接受,
沒想到很快就跟我私訊要聊天,。

老熟男就這點糟糕,
掛著年輕妹子照片的要加好友聊天實在很難忍心拒絕^_^。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尤其是這種來自陌生年輕妹子對老熟男的親切問候,
合作生意?
貪你的肉體、帥氣作朋友?
白癡才相信好吧!?
就是想要騙錢。

閒閒沒事,就看妳想玩什麼花樣?

一開始閒聊,會簡單介紹自己工作性質、興趣,
有一段失敗的感情、目前是單身。

三餐問候,問忙不忙?在幹嘛?怎麼沒有馬上看跟回訊息?

回我在打羽球沒看手機。

她也喜歡打羽球,有機會一起打球。

可以啊!
來找我就帶妳去打球。


有一個現象就是會一直問一些問題,
一方面表達關心,
一方面想蒐集資訊、拉關係。

然後會貼去吃飯、逛街的照片。

靠!?這麼漂亮的年輕妹子?不放圖了,怕有個人影像權利的問題。

Google智慧鏡頭功能真的是好用,
下載照片丟上搜尋引擎,還真找到是個女星照片,

回覆照片說真漂亮,應該有很多追求者?

回我說沒有很多追求者啦。

回頭看Linkedin邀約訊息,該帳號已經無效:




確定是詐騙!

所以收到Linkedin朋友邀約,記得隔幾天要確認一下帳號是否有效,如果帳號失效,通常肯定是詐騙的帳號。

真的是太無聊了,明知是詐騙,還繼續聊^_^

聊了一堆543的,慢慢開始切入正題了:

『有在理財投資嗎?』

有!

股票、基金、黃金、外幣、債券都有。

『你的理財還蠻多元的!』

知道就好,還想繼續騙嗎?

她也有作理財,分享一個好消息,貼了一張單給我看,BTC期貨合約交易,一單賺8千多美金,

我回說有賺錢要記得作善事,
像我上個月設了一筆連續48個月捐款給家扶,貼了截圖的單給她看,
告訴她可以捐錢給家扶中心、聯合勸募中心、中信託希望之火等等,還貼了連結官網給她,告訴她捐錢記得上官網免得被騙…

然後告訴她昨天有賺了8千多鎂,要趕快捐一點才能繼續賺大錢,期待她貼個捐款單給我看,

回說她每年會捐20%的收益,都是定期定額小額捐款,
隔了一段時間貼了一張收據給我看:

我一看捐贈人是財團法人一起夢想公益協會,手寫單據,金額21萬多!!!
再上網查一下,應該是從網路下載的圖片,
更加確定就是詐騙!

馬上回說妳開設了一個財團法人?好厲害!?

快穿幫了,
後來乾脆把這張收據的圖片收回了^_^

還不死心?

再跟我說多賺點可以多捐一點錢作公益,

然後再釣我問想不想知道她賺這筆單的錢怎麼算的?

後來我一直告訴她現在詐騙很多,小心不要被騙了,還直接跟她借錢,然後就不理我了…^_^







難得我今天有心情胡說八道的^_^。

其實這些透過Linkedin的詐騙蠻專業的,
應該受過不少訓練,
先拉攏關係,投其所好、展現專業、分享投資賺錢的機會,吸引資金投入,然後…
相信有不少人一時不察可能會上當,
分享給網友,要注意。

註.
最近又碰到一個,暗示她是詐騙以後,還不放棄,話術還蠻多的,會利用人的心理:
要學、試新的投資工具、
傳統金融商品收益有限、
可以小額(USD700)投資試試…
如果稍微缺錢、想賺錢的很容易就上當了,千萬小心。
切記要分清楚"投資"、"投機"跟"賭博"的差異。



2024/9/23

中國產業補貼利弊

出來工作至今經歷過幾次全球高科技產業的大挪移,
主要產業價格秩序破壞者幾乎都是中國。

個人印象中最早的就是影片媒介從錄影帶轉VCD、DVD到網路影音,
1996年兒子出生時台灣還有很多VHS錄影機,主要錄影機廠商都是傳統日本家電廠Sony、Panasonic等,街頭上也有不少錄影帶出租店;
中國經濟開始發展時剛好迎來光碟產業開始發展,
中國的影音媒介直接略過錄影帶進入VCD,
整個國家傾全力盜版複製全球各國的熱門影片,
那時候去中國、東南亞出差最常帶的禮物就是盜版影音光碟,
過程中意外扶持出一家台灣知名的IC設計公司:聯發科,
聯發科那幾年靠賣VCD、DVD播放器的晶片方案給中國廠商組成播放器狠狠賺了一大筆,同時把日本的錄影機產業整個幹掉;
還好後來聯發科有成功轉進智慧型手機處理器(市場也是以中國為主)。
網路速度上來以後,影音內容從光碟片轉到電腦硬碟,有一段時間很流行用P2P軟體搜尋下載影片,然後中國陸續產生了幾個盜版影音網站,直接以線上串流技術提供影音服務,然後影音光碟就被網路速度提升、線上串流技術、智慧型手機三大因素幾乎完全取代。

手機的快速發展跟降價也跟中國有關,
中國地方大,牽有線線路的成本很高,私人與家用通訊器材幾乎是直接跳過有線電話(台灣稱市話)進入全面使用無線行動(智慧型)手機,
中國品牌手機靠內需市場就可以把市佔率衝到全球前十,
除了Apple iPhone靠封閉式作業系統與品牌定位撐住一定市場佔有率以外,
開放授權的Google Android系統讓中國手機廠商搭配聯發科處理器吃掉一般手機、黑莓機、Window Phone的市場,
連曾經是最早投入作智慧型手機的HTC都被打到趴,
聯發科的手機晶片方案又是"大功臣"。

除了影音媒介從錄影帶、VCD、DVD到VOD,手機以外
其他很多產業只要被中國盯上,其他國家相關產業幾乎都被打到趴,
例如台灣曾經的產業重點LED、TFT LCD,太陽能板也是,
其他還有高鐵、隧道開挖設備、建築設備等等,
這兩年又多了一個電動車,連傳統油車日、德、美大廠都受到影響,
8.28萬人民幣約台幣38萬不到,
38萬台幣在台灣買不到新車…
圖片來源:上海五菱宏光網站


相關的上游產業如鋼鐵、泛用塑膠(PVC、PP、PE、PC、PS、ABS、壓克力)、鋁、鈦、磁鐵等等也是。

中國政府在各產業發展過程中影響很大,
提供相關土地、基礎建設、資金、稅務的優惠與補貼,使中國製產品的價格競爭力遠超過其他國家,相當程度影響到各國自有產業的發展,
早期還可以靠品質差異拉出品牌與產地差異化,
但是隨著個開發國家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產業移到中國進行生產,同時也把製造技術、管理技巧導入中國,
加上中國自身龐大人口、市場的強化競爭誘因快速提升相關產品的品質與技術,再加上原本的經濟規模產量優勢,
幾乎把各國製造業打到趴;
只能靠戰略管制限制增加中國取得新材料、新設備與新技術的速度,
但是在龐大人口基數支撐發展與政府補貼下,很多被管制的材料、設備與技術遲早會被突破;
這兩年在半導體產業上的管制,成功限制中國在28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的晶片發展速度,
但是中國成熟製程的廠商投入量驚人,包括台、韓、日、美、歐相關的半導體成熟製程廠商接下來應該會面臨很大的新增產能競爭壓力。


回到標題,中國產業補貼的壞處很明顯:
大幅削弱世界各國相同產品的競爭力與產業;
好處是讓全世界消費者取得相對價格便宜的產品。

以TFT LCD為例,當年剛引進台灣製造時,一片15"筆電用的TFT LCD面板超過USD165,32"的TFT LCD電視要價超過5萬台幣、70吋以上的電視要超過50萬台幣,
在中國政府補貼廠商瘋狂投入生產後,現在一台86吋的小米電視不用4萬…
圖片來源:PCHome24購物網站


這在20年前是無法想像的價格。

如果沒有中國政府補貼廠商瘋狂投產,大尺寸TFT LCD TV絕對還在很高的價格。

一個產品的產業發展跟投入資金規模會有很大的連動關係,
投入(補貼)多、競爭多(經濟規模)自然就會促使該產業快速發展,

好到消費者,傷到小型製造商。

關稅保護、政府補貼只有中國政府在作?

這些保護跟補貼究竟好到誰?

😅😂🤣



2024/9/8

分享:買賣自己上班公司的股票

特別提醒:網頁上的投資社團廣告都是詐騙,千萬不要點進去加社團。


生涯待過5家公司,

一家未公開發行,

另外四家屬公開發行上市櫃公司,

在上班時對公司的營運狀況自然會有較外界更多貼近實務面的資訊。


在第一家公司上班時就碰過來電話亂轉分機問公司運營狀況,想藉此取得內部訊息^_^,

外面的人問內部員工有關營運的訊息自然是想作為股票買賣的參考,

多數員工應該都不太敢說什麼,

不過電話多打幾個總會矇上愛講話、愛抱怨的,

從對話裡自然可以找出一些有用的訊息,

例如工作作不完、很忙、狂加班等,就知道公司實際營運狀況應該是有訂單在趕的,

有訂單在趕就表示有營收,

有營收、有毛利率就有獲利;

如果員工很閒沒事作,那就是公司沒單,沒營收…

那股價就可以有一些參考方向…


上市櫃公司內部人絕對有機會比外部人取得更多內部訊息,

作為股票交易參考自然會更有利,

政府對公司一定層級以上的主管會有股票交易限制,對獲取內線消息進行不當獲利也有罰則,

所以明目張膽進行內部交易狀況也很少見,

但是我也相信利用內部訊息的不公平交易狀況絕對存在。

一般公司員工雖然買賣受到的限制比較少(幾乎沒有),加上財力通常也很有限,對股價相對影響能力也很有限,通常獲取的訊息比較片面、晚,想靠這些內部訊息賺股票交易財其實也不容易。

自身的體驗是股價的波動除了公司營運的基本面以外,更多是來自於資金的流動所影響。

在第三家公司工作時感受最明顯,

當時的狀況是3D列印很熱門,

只要公司的業務內容有機會掛上3D列印相關,

市場就會給予超過市場本益比平均值的估值,

公司股價從36.45不到一路漲到近193.5,


但是公司有沒有來自3D列印需求相關技術、設備、材料的營收?


沒有!!!


硬要扯上關係就是公司主要業務內容是機構設計軟體的代理、銷售與服務,

其中代理的軟體可以作3D模型設計,

但是作3D列印主要用的軟體很多,主要也不是用公司所代理的軟體,而是另有其它^_^…

就這樣在一段短短時間內股價就一路上去,

作為一般員工,假設手上有股票的,看到股價漲過歷史高點,

甚至股價超過以往歷史高點兩倍以上時會不會想賣股票?

公司營運沒什麼變化,股價漲過以往最高點甚至一倍,

我想只要是正常人應該都會想賣^_^,

賣了以後就錯過後面還有一大段的資金所推升的上漲行情,不過至少有賺;

有幾個厲害的主管、同事利用這一波上漲出脫持股狠賺了一筆。

後來資金行情退潮後,股價就一路向下修正到合理的本益比、股價淨值比。


另外一種狀況是工作很忙,公司也有賺錢,沒什麼變化,股價卻一路慢慢由高點下行,

看著手中持股想說之前多少錢都沒賣,公司營運又沒什麼變化,股價跌多幹嘛賣?

甚至一路買進股票,期待有一天回到高點,結果就被套住了。

所以個人的經驗是會避免買公司股票,

容易因為知道基本面,卻忽略資金面而被套,或者很難賺到大波段。


另外一種思考是自己的薪資來自公司,投資又買自己公司的股票,公司營運好壞的報酬風險太過於集中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上班薪資沒辦法,但是投資的部份應該分散到其他方向以分散可能的風險。


像最近狂漲的設備股,問了些行業內的朋友,每個都覺得股價漲得太瘋狂了,

手中持有的除非是高管受到限制,很多都已賣掉一部份,也不敢買進,然後看著股價神奇的持續往上…

看著遠超過大盤本益比、淨值平均值的設備相關公司股價,

只有一個感覺:

Jack,真是太誇張、太神奇了!


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本人無關。

特別提醒:網頁上的投資社團廣告都是詐騙,千萬不要點進去加社團。

2024/8/17

使用共通語言的禮貌

從小家裡講台語為主,一直到上幼稚園才學講國語,
記得以前外婆看電視最喜歡看歌仔戲,因為她只會聽講台語、也不認識字,其他節目、連續劇講國語的她都聽不懂,自然就不喜歡看。
小學時印象中還有在學校講台語要處罰的規定。

在台灣使用語言也因為隱含有身份識別而帶有有潛在的族群劃分與政治意識,
包括賴總統都會刻意在特定場合使用台語全程演講;
以往也曾經多次碰到被念台灣人為什麼不講台語?
最特別的是大學有一次搭火車碰到一個德國中年婦女,很堅持用台語跟我溝通,而且還會很生氣的念我是台灣人為什麼不講台灣話?!
碰到外國人先用英文是正常的吧?
知道來台灣已有一段長時間會嘗試用國語試試能不能溝通也是正常的吧?
畢竟很少聽說有外國人來台灣專門學台語的^_^

我在軟體公司的時候跟中南部的客戶常常用台語討論CAE的需求、概念,
有一次同仁等我掛電話後特地跟我說他第一次看到用台語討論CAE,強!

^_^

因為姓氏的關係,加上國語還算標準,初見面的人常以為我是外省籍,
其實我是在正港的台灣人家庭長大,母語是台語,混合北部跟苗栗海線的腔調跟用語。

在碰到老婆的親戚、長輩時會出現跟老婆講國語,跟親戚長輩講台語,國台語不斷自動切換的現象…

跟老婆慣用國語溝通的原因很簡單,
我們是在大學認識的,一開始就是用國語進行溝通,
所以國語自然就成了我們兩人之間的共通語言,
但是碰到老婆的親戚、長輩喜歡講台語就會自動切換成用台語。

在台灣因為講閩南話的人數多,多數人應該都蠻習慣聽台語(一般用語),有時也會試著用台語跟人套近關係。

一直到在桃園上班時,
有一次跟工廠師傅套關係講台語,
結果弄巧成拙,反而惹師傅不高興,
他是客家人,聽得懂大部份的台語,但是不是只有會講台語的閩南人才是台灣人,
客家人講客家話也是台灣人!
還有原住民、新住民…

閩南人講台語就想代表所有台灣人?

其實客家族群跟原住民族群長期被欺壓的很不爽,
沒事就想用講台語套近關係,台語其實是閩南話。

我承認長年以來生活環境中以會講台語的長輩居多數,所以會有這種台灣人講台語的習慣性認知,在這次踢到鐵板後,認真思考了一下,除非確定是拿台語(閩南話)當母語的,不然先用國語比較不會冒犯到人家。

另外一次特別的經驗是去英國出差,在正式會議後,會議室裏閒聊時,跟同事自然的切換成用中文溝通,稍後英國人就抓空檔問是否需要給我們私密空間討論事情?
驚覺發現在有跨國人員共處的環境中,使用非共通性的語言會被認為是有討論的事情不想讓他們知道,所以用他們聽不懂的中文在討論;
其實我們兩只是因為講英文不熟悉才會直接習慣性的用中文討論比較快,並沒有刻意要讓其他人聽不懂;
所以這是一種很不得體的行為!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共通語


這也是經驗不足所致,分享出來給有類似機會的人參考、注意。

2024/8/13

課程心得分享:說故事作行銷

待過5家公司,
主要都是作機械設計相關工作,

比較特別的就是在第三家公司賣軟體跟作技術支援,
跟另外四家作機械研發不同。
公司主要業務就是作軟體銷售與服務。

這五家公司有四間是上市櫃公司,
公司每年都有各式內外部的員工教育訓練,
專業技術教育先略過,
期間印象比較深的課程有兩個:
心智圖應用跟說故事作行銷。

心智圖在網路上有很多介紹跟App可以用,
對整理思緒去應對各種狀況蠻有幫助的,
在碰到有些狀況不知該怎麼作時,可以試試。

來分享說故事作行銷的心得。

在市場中除了少數特殊商品以外,
通常會有相同功能的不同廠家、不同價位商品可以選擇,
舉例來說,
羽球用品中的球拍,
製造球拍的公司很多,
主要大廠有Yonex、Victor、Li-Ning等等,
其他我買過的日廠有Kawasaki,台廠有Fleet、Hallson,
其它台灣廠牌還有很多,例如JNICE, exthree, Bonny等等…
加上中國廠牌就更多了。

那當一個消費者要買誰家的拍子?

廠牌的形象、規模、價格…

身為台灣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台灣廠牌,
首推當然是第一大廠:Victor,勝利體育,
可是Victor的拍子選擇很多,該怎麼挑?

一個專業的銷售門市業務就會開始閒聊問一些消費者的羽球經驗,
新手、老手?
想買新拍的動機?
打球能力?
單打或雙打機會多?
雙打主打前場或後場?
球風喜歡殺球的快感?
之前主要用過那些拍子?
預算?

透過『閒聊』,專業的業務就可以猜想消費者在羽球場上的喜好,
然後就可以找個1~3支拍子當推薦開始編故事來打動消費者,
例如Victor有出一隻小戴的聯名同款羽球拍,操控性好,高遠球、拉吊、切、搓、抽、擋都不錯,可以試試。

有了故事主角小戴,讓消費以自身去替位小戴,想像自己拿了只跟小戴一樣的拍子,可以在球場上縱橫…

原廠定價7800,現在店裡優惠特價t折,yyyy元,附綁線、握把帶、球拍套,很划算!!!
有時再加上一個關鍵字:限量,
或再加上限時優惠…

對一個新手,或者是手感不是很靈巧敏捷的球友來說,以上的說詞可能就被打動了,

之前有新入坑的球友去店裡花5000多買了一隻拍子,當下就是一頭熱,被介紹說詞打動,自己想像了一個故事套在自己身上,錢也還花得起就掏錢買了…,然後打不到三次就沒來了,
不錯,促進了台灣體育用品(Victor)的經濟發展^_^。

同樣的場景一直不斷發生在各種不同產品、廠商、店家與消費者之間。

人在買非必需品或同樣功用但價格較高產品時,其實很需要幫自己編造一個故事來說服花錢。

賣東西的也知道,

所以好的業務要很會說故事來打動消費者想購買的心^_^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賈伯斯
蘋果賣的不是手機,賣的使用蘋果手機的故事


說故事作行銷上課的內容其實都忘了,

個人的經驗分享如下:

1. 設法先了解潛在客戶的狀況。
當年我在賣CAD軟體公司裡的優勢就是我本來就是使用者、客戶,很清楚想要什麼。
這其實是業務要作的基本功課。

2. 根據客戶的狀況編造一段故事,目標在畫一個夢想,連結產品與達成夢想的路徑連結關係。
例如元件廠商,舉大廠作例子,用了軟體那些功能,提高效率、縮短時間、減少錯誤…
例如精密設備廠商,舉大廠當例子,用了結構分析功能預測結構變形量、結構模態避開共振範圍,提高設備精度…

通常可以有效引起客戶興趣談下去,
有談下去就有機會把軟體賣出去。

所以就會作很多簡報,
裡面包含客戶成功案例,客戶使用軟體功能的圖片、影片等等。

作簡報的目的就是要拿來當給客戶說故事用的題材。

講研討會的概念也是一樣,
題目就是客戶的夢想,
講的內容就是說一個產品(軟體功能)如何連結到夢想的過程。

參加過很多研討會,也看過不少同事作的簡報,風格各異,
坦白上我不喜歡一些很花俏,文字細節很多,卻沒有故事性的簡報,
看的時候會覺得很炫,然後呢?

我一直認為能引起客戶繼續深入的故事才會真正打動客戶的心。

很多技術人員、工程師認為說故事作行銷不關自己的事,
在某些關在象牙塔內的技術工作確實是如此,
但只要是會跟客戶或人接觸的工作,
只要有需求、有問題需要說服“人”,
如何編一個好故事就很重要,
其中就需要很好的技術底子加上能說善道的本事,
有依據、有組織的提出想法來說服客戶,或自家的主管、同儕、協作單位配合,
不然就是蠻幹,通常就算完成了也會惹人厭。
要講道理不如說故事。

網路上有很多說故事作行銷的介紹,有興趣可以去找來看看。

不過如果碰上主觀意識很強,或有特殊信念很重的,說故事這一招就沒用了,很難唬弄。

2024/8/6

iLogic表單執行規則後自動關閉

Inventor 表單使用後要關閉還要另外按X才能關閉表單,

如果在規則執行後可自動關閉表單就方便了,

在Inventor 2024的規則中有增加表單關閉的指令可以用,

注意表單名稱要相符

但是在2024之前的版本沒有這個指令,

不過在表單中帶入規則時可以從規則的行為去設定執行規則後關閉的動作:

只有檔案內的規則可以,外部規則沒有相關選項
所有零件、組合範本檔中要預留一個空規則給關閉表單設定用。

作這個設定可以少掉一次按表單關閉的的動作,

一天如果有幾十次,至少也省下幾十次按表單關閉,

因為以前主要是展示或教軟體,

表單會故意留著作說明,

因此從來沒有想過在表單中設一個"確定"後自動執行規則跟關閉表單^_^。

2024/8/5

羽球單雙打的差異

20240804晚上奧運羽球金牌賽,

台灣羽球男雙組合李洋/王齊麟,世界排名第12,非種子組合,

在巴黎奧運奮戰三局(21:17, 18:21, 21:19),拿到本屆金牌,

對戰的對手是第一種子,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國梁偉鏗/王昶,

21:17, 18:21, 21:19,光看比分就知道過程很緊張,

這兩組其實球風都很讚,球品也好,

其中中國隊的王昶在被判三次發球為例,一次界內外球失分,一次請求傷停作簡單醫療被拒,竟然都還能全程保持笑容,實在不容易,

媒體有一段報導描述:

『王昶就曾在賽後訪問中被問及「場上笑甚麼呢?」而他也透漏自己時時刻刻保持微笑的原因。他表示,笑也有分微笑、苦笑、嘲笑,總體意義就是讓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態,「哭也不行,只能笑了唄。」這讓他不僅能在賽場上持續保持良好情緒,更展現他的「運動家風度」。』

不像上一屆的中國某劉性選手會罵搭檔失誤。

這場比賽有興趣可以找完整重播影片看看。



沒在打羽球的朋友可能很難想像同樣是羽球運動,

羽球雙打跟單打的打法有非常大的差異,

註. 其他類似的網球、桌球也是。


單打一個人要顧的球場面積大,

在羽球速度變化大的情況下,

打法會偏重在拉吊搓調動對手跑位,等機會打空檔位置或重殺近身球、角落、邊線等,

除非確定對手來不及到位,通常不會輕易跳起來重殺;

原因很簡單,羽球重殺時球速快,殺球的一方可能剛落地,甚至人還沒落地,球就已經到對方的拍面,

對方若站位好(近球場中間位置),再加上會控制力道時,

只要輕擋回網前小球,

殺球一方的球員根本來不及到網前回球的位置,球就已經落地丟分,

所以常見單打開球起高遠球(近底線的高球),卻很少見到直接重殺的狀況。


雙打就完全不同,兩個人顧一個場地,

雖然場地左右兩邊稍微大一點,

但只要觀念對、默契好、位置輪轉正確,

基本上對方很難找到空檔位置;

常見雙打幾乎都是快打快,

利用快速的球逼對方快速跑位來製造空檔,或攻出其不意的近身球壓迫對方的回球,

因此在比賽的觀賞性上與單打完全不同,

雙打節奏非常的快;

發球幾乎都是發一號位置居多,

對手接發球幾乎都是搶推球場腰部或對著發球者的近身球,

目的都是要逼對方受迫回球(後場高球),

然後只要一起高球就是重殺或切網前小球,

搭檔跟進抓對方受迫的回球(小球、高度太低等),

雙打很少會在網前搓小球,太容易被對方撲球。

雙打打法跟節奏上相比單打快很多。


不過雙打需要同隊的兩人實力要非常接近,

只要稍有大一點的差異,

對方一定是猛攻較弱的點,

這時候甚至會出現類似二打一的一面倒狀況,

這種球賽就沒什麼好看了。

延伸至男雙、女雙跟混雙三種,比賽的節奏狀也不同,

男雙、女雙打法類似,但是男雙速度更快,更常會出現跳殺、重殺的狀況;

至於混雙,通常女生會比男生的力量小,移動速度也略慢,實力會稍弱,通常男生以後場為主,女生以前場為主;正式比賽中就會看到常常會針對女生的強攻,混雙的女生防守能力要很強才不會容易輸;

所以男、女雙跟混雙的打法也完全不同。


專業羽球選手通常會專攻單打或男女雙、混雙,很少有單雙打兼顧的選手,

少見的例子是日本的渡邊勇大,曾經橫跨男雙(世界排名最高第四)與混雙(世界排名最高第一),2021年全英公開賽同時拿到男雙、混雙金牌,


雖然少掉印尼選手的競爭,但其他選手也不是吃素的,肯定應該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成就了,一次公開賽兩倍於其他選手的比賽量拿金牌,簡直是在侮辱其他男雙跟混雙的參賽者^_^,你不是才剛打完?還有力跟我們拼輸贏?還真的能贏?!渡邊勇大後期則是專注在混雙,畢竟一場公開賽要同時參加男雙跟混雙實在不容易,賽程有可能出現衝突或連續比賽,年紀大了以後體力跟身體恢復速度也很難對應世界級的高強度比賽要求。

所以單打、男女雙、混雙比賽打法差異很大,訓練方式也完全不同,正式選手很少看到會兼顧的。


有機會觀察比賽可以注意看看。

2024/7/29

曾經的教學工作

分享個人的教學相關故事。

我不是教育體系出身,
但是在求學、服役、工作時期卻作過一些“教學”性質的工作,
這些“教學”性質的工作其實蠻有趣的,
從中也獲得很多。

在台南念大二時透過家教仲介找到一個家教工作,
每個禮拜兩次,每次兩個小時,一個月6000,
對象是一對國二的堂姐弟,
以1990年代在台南的家教行情來說算不錯,通常是4500;
這對堂姐弟其實都不算會念書,
姐姐認真想學,雖然學得慢,但是肯學就會有進步,
弟弟很愛聊天,話很多,很容易分心,
常常想找我聊一些543的,
教到國三上學期結束時,因學校要求留晚自習結束,
總共教了一年半的時間,
姐姐的部份進步較多,
弟弟的部份課業上就沒辦法了,心不在念書,但是以後作業務、作生意或許是個人才。

在高雄剛去念碩班時,
學長給了一個家教機會,
國三女生,原本是一個畢業學長在教,一個禮拜兩次,每次兩個小時,因為工作關係沒辦法繼續下去,想找人接手,一個月6000,問我有沒有興趣?
有錢賺當然好,
第一次去家長陪同互相了解一下,主要就是幫忙帶數理化不懂的,
這個學生算認真,自己會先看書,主要幫忙講解上課聽不懂跟考試不會的,
其實這種上課壓力比較大,等於要隨時應付有點難度的問題,
但是我喜歡教這種學生,比較有成就感;
除了平常上課時間常常會超過時間,有時因為考試需要會額外在週末多上一次,都沒多收鐘點費,應該算是很盡責的家教老師了;
這個學生雖然認真但是不算厲害(不然也不用找家教),有些方面會轉不過來,
有一次教得比較嚴一點,
就被回嘴說要我不要那麼凶,會交不到女朋友!
突然想到是不該對小女生這麼嚴^_^。

後來聯考放榜考上雄女,
家裡父母都很開心,本來想說上第二志願或第三志願就很好了,
沒想到考上雄女,
父母親特別買了萬寶龍的筆跟真皮背包送我,
從沒用過這麼好的東西,可惜了,
換錢多好,比較實際點,可惜那時還沒有拍賣網站,不然我就拿去網站上賣了…
高一繼續教,直到碩班畢業要回家、服役結束,
跟這個學生感情(純)算是不錯,
高中一年紀校慶園遊會還邀我參加,可惜已經跟女友約好要見面,不然就有機會去雄女見識一下女校的環境跟熱情^_^。
後來上大學畢業後還跟男友來台北找我吃飯聊天。

碩二時因為這個學生高中考得不錯,家長另外介紹了一個客戶國三女學生,
但是這個學生就不是很認真了,很被動,互動也少,
教得很辛苦,因為進度慢常常教超過時間,最晚到晚上11點,後來隨著碩班生涯結束。

當時念碩二時一次兼兩個家教,一個月有一萬二,加上當年有研究生助學金每個月五千,每個月等於有一萬七,念碩班兩年還存了點錢,這段時間應該是人生中最輕鬆、自由自在好過的^_^。

比較正式的教學工作發生在服役的時候,
當兵服役在教書?特別吧!

服役時當預官,兵工科,在平鎮受訓,
運氣很好,透過比受訓成績再加上抽籤當上留校教官,
主要教軍事車輛輪車修護跟預備士官班的汽修科學生(相當高工汽修科),
後來爭取上預備士官班的課,一個年級有三個班,
教汽車原理、電工跟實習三門課程,實習課有兩個班給其他同事上,
結果差點累死自己,每週要上超過30堂課,課餘時間都不太想講話…

這段時間曾為了作投影片教材跟教務處的士官、中尉槓上,原因是他們不願意讓我影印教材!!!後來找上教務處的中校主任出面才解決。

為了吸引學生認真上課,除了作投影片,考試題目出是非跟選擇題,好拿分,也好改考卷^_^,
在考試前一週會複習重點題目,我不想讓學生考試分數差而對課程喪失興趣。

觀念上我認為要學修車,會找資料作參考比背誦一大堆內容來得實際跟重要,
所以我決定考試的時候採open book方式,可以翻書找答案,
一開始隊職官都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看著我:
能這樣搞?
有問過長官?如車輛組上校組長、教務處中校主任、上校教育長、少將校長的意見?

『沒有!』

我是負責這幾科的老師(教官),難道我不能決定考試的方式?
那時候真的是年輕不懂事,蠻幹^_^。

事實証明這招有效,
開始實施後每次考試學生對我的科目最認真,成績也最好看;
學期末,上校教育長把所有負責預備士官班課程的預官全部叫去開會,
註. 這些預官同儕都是碩博士學歷,我中山碩士跟另外一位同儕台科大碩士兩個的學校排名是最差的。
要求那些國文、數學、物理等普通科目的考試可以考慮用open book型式,
題目也不要太難,
畢竟這些來念軍校預備士官班的小朋友本來就不是很愛唸書,
這些普通科目的課程學習目標標準不要定太高,
至於相關專業科目,如汽車原理就…,
其他預官同時看著我,沒表情、沒說話…。

有一次我想安排學生去民間車廠參觀製造流程,先跟車廠聯絡好,確認可以,發公文就可以安排;
寫簽呈給上校組長簽核時,組長看著我淡淡地笑了笑,簽了核可,
然後我開始興沖沖地問學校張羅如何教務處安排交通車、隊職官隨行押隊等等事務;,
一個中校教官實在看不下去了,臉色凝重的來找我(開導一下),
你這樣作會造成很多人的麻煩,
而且萬一學生出去在外發生意外狀況,會有一堆人倒楣,我是義務役,有事沒事退伍就結束了,志願役就會能留下污點影響後續的發展機會,
勸我還是不要…
後來我就沒繼續下去。

退伍後一直很後悔當初應該蠻幹一場,帶這些學生出去看看民間車廠,見識一下退伍後可以從事的行業狀況。

出來工作以後,就完全脫離了教學工作,每天就是修改、畫機械圖面,測試機器。

後來因為我算是對CAD有點小天份,學的快,有時會教一下同仁,
主管也安排讓我接手負責評估跟導入導入3D CAD,
後來決定開始使用Inventor時,先由我帶的設計組開始用,確定了大致上的程序、作法後,
導入給全單位上課也沒找軟體商,直接由我教同仁如何使用3D CAD搭廠內既有流程、文件規定作設計,開了連續21天,每天1小時的課程。
導入的算順利、成功;
配合銷售的軟體商有注意到這個成功導入的案例,
希望我能去幫他們上個課,分享導入的經驗與作法。

後來我要換第三份工作時,就直接問我要不要去他們公司上班,負責CAE軟體的技術支援;
沒想到進去後連CAD也算我的,
招募時老闆講的話真的是隨便聽聽就好,
進了公司以後看著辦^_^。

規劃與安排展覽內容、作技術刊物、售前軟體展示、售後軟體服務、軟體教學全來,
新軟體也丟給我學、作展示簡報、教學、輔導客戶使用,真的是被騙了^_^…

不過確實學了不少東西,剛好對到我喜新厭舊的習性。

其中軟體展示與教學的部份,因為有些牽涉到實際設計工作經驗,還有CAE軟體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公司裡幾乎沒有其他工程師可以應付的比我好,
所以只要是這些機械設計應用或 CAE 相關課程幾乎都是我在上,
由於公司在板橋、新竹、台中、台南、高雄都有分公司,
有時我幾乎每天都在坐高鐵穿梭在北中南不同分公司上課,
偶而還去東莞、上海幫公司工程師上課,講研討會,
很忙,薪水也沒比第二份工作高,但是很趣,碰到有學員回饋正面反應時很有成就感。

那段時間上過我軟體教學課程的除了工業界的工程師以外,還有教育界大專及高工的老師;
印象中一次特別的課是清大一個老師課程系列中的CAE應用部份,那群學生有大二到大四跟碩博班不同年齡層,大學部跟部分碩班的一批學生真的是強,幾乎是教一次就會用,記憶力跟反應速度絕佳,印象深刻。

其他比較特別的是上課時碰到大學同學、姪子,還有前公司的同事…

在軟體公司這8年多的時間,上過我軟體課程的工程師、學生應該有超過千人以上,如果有在路上碰到沒打招呼請見諒,實在是沒辦法記得這麼多人。

離開軟體公司後還有一次上課體驗很特別,
是一個北一女的社團老師跟我聯繫上課需求,希望我幫忙教Inventor 動力學模擬,
老師很客氣地給了我3000的講師費,坦白說沒有錢我也願意來上^_^,
後來忘了把錢捐回去給學校社團,實在是很不好意思,是說這些學生應該也不缺這一點小錢;
人生第二次走進北一女,第一次試考預官,念建中時反而從來沒去過,
很開心的教著一群比我兒子年紀還小的女高中生,
這群學生很聰明,學得快,可惜軟體用到的物理概念有些高中還沒教到,不太適合,
上完課還有學生追著到教室外問問題,很開心的一次上課體驗^_^。

上課互動帶來的成就感是難以形容的,有一次是去北部高工上一小時軟體應用介紹,底下都沒在聽,上這種課會非常沒意思;
有一次南部某科大找我分享AOI檢測設備,有鐘點費,可以報銷車費、住宿費,但是緊接著就跟我說學生可能很被動,希望我有心理準備,一聽會這樣,加上那時工作忙,還要請假,其實心裡就不太想去上這個課了,後來只好跟老師說抱歉。

離開最後一份正式工作一年後,收到一個前同事的邀約,幫忙去給客戶上課,
一天上iLgoic,一天上應力分析/Nastran In CAD,
久沒上課重新作教材其實有點煩,本想要拒絕,
想想沒事還是要動動腦還是答應了,
上了兩天課,客戶學的認真,問題也不少,
像這種有互動的其實教得很愉快。

在經歷了人生這一些不同教學經驗的工作以後,
其實我或許還蠻適合當老師!
會因材施教,
會想努力設計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材,
會因為學生有學會我想教的內容而高興,
會因為我教的東西對學生有幫助而覺得有成就感,
但是我卻沒走上當老師這條路,
人生就是這麼有趣。

曾經去念博班想拿博士學位進學校教書,
後來發現這條路在少子化趨勢下越發困難,雖然學分數跟資格考都過了,加上工作忙還是放棄了,
試試寫些部落格文章,
把自己會得、看到的拿來作分享似乎也是一條路,
所以如果有網友覺得我寫的東西有幫助,
也請不吝留個言讓我知道,
開心一下^_^。



2024/7/14

公布月盈餘的上市公司

特別提醒:網頁上的投資社團廣告都是詐騙,千萬不要點進去加社團。


台灣上市櫃股票的監管其實算嚴格的,

例如:

每個月10號(遇假日可順延)前公告月營收;

每季公告季報,包含盈餘;

如果沒依期限公布相關訊息會被公告、被罰,甚至下市,

相對美股幾乎都是季報,

台股每月公布營收讓投資人可以及早知道公司經營的狀況作投資判斷。


其中有些獨佔、核准經營的事業還要公告月盈餘;

這對散戶投資人會比那些沒公告的上市櫃公司在投資資訊取得上多一些參考。

目前有公告每月盈餘的主要有兩大行業:

電信業:

中華電信、台灣大、遠傳。

金融業:

包括金控:華南金、富邦金、國泰金、開發金、玉山金、元大金、兆豐金、台新金、新光金、國票金、永豐金、中信金、第一金、合庫金等;

銀行:彰銀、京城銀、台中銀、臺企銀、高雄銀、聯邦銀、遠東銀、安泰銀、上海商銀等;

每個月10號(遇假日可順延)以前一定會看到前一個月的盈餘公告,

對我來說,這些公告的月盈餘資訊是決定要買或賣或留金融股很重要的資訊,

以中信金為例,大都是在每個月的7~9號會公布到前一個月的累積盈餘。

中信金2023年度每月公告累積盈餘數字從1月起到12月分別為:

0.13、0.41(0.28)、0.66(0.25)、

0.84(0.18)、1.01(0.15)、1.48(0.47)、

1.87(0.3)、2.26(0.39)、2.44(0.18)、

2.69(0.25)、2.77(0.08)、2.82(0.05),

括弧內為月增EPS);年度盈餘為2.82,公告配息為1.8,現金配發率為1.8/2.82=63.83%左右。

若假設殖利率為5%,股價約可到36元,

相較2022年盈餘為1.55,配發1元,約1/1.55=64.52%,殖利率5%計算參考股價為20元,

2023/7/1~2024/6/30為止,中信金股價變動如下:

就股價變化來看,與中信金的累積盈餘應該算是有一定的關聯性在。


2024年已經公告1~6月份的累積盈餘數字為:

0.45、0.68(0.21)、1.07(0.39)、

1.33(0.26)、1.6(0.27)、1.85(0.25),

明顯可見2024年的1~6月累積盈餘1.85比去年2023年的1~6月累積盈餘1.48高,

假設盈餘累積可以成比例計算,那2024年的盈餘可能會到1.85/1.48×2.82=3.525,

假設配息現金配發率同樣是63.83%,配息金額將會來到2.2,

同樣可以用殖利率5%計算去估股價,

那就可以跟作為要賣減少持股還是要買增加持股的參考,

像原本打算過32要賣的中信金在新月的盈餘數字出現後就逐漸調整高目標價後再賣。

當然這種估算股價參考值的方式有點過於簡單,

實際上的股價會受到很多各方面的影響

但總比沒有依據的亂估或者參考過時的歷史高、低價來得好。


同樣的道理可以套用在估算其他月配息股票的可能股價。

這種估算的方式在以保險為主要業務的金融業可能比較不適當,

因為其資產盈餘會受手中持有的債券、股票影響而出現大幅波動,

但是對於像三大電信業,以及以放貸息差、手續費等為主要獲利的金融業來說應該是可以參考的,

至少讓投資在今年或明年可以取得高於4%的投資報酬率。

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本人無關。

特別提醒:網頁上的投資社團廣告都是詐騙,千萬不要點進去加社團。

2024/7/9

借券經驗分享

特別提醒:網頁上的投資社團廣告都是詐騙,千萬不要點進去加社團。

買股票短期進進出出(包括當沖)其實就像賭博,
買的時候就是賭股票接下來會漲,
賣的時候就是賭股票接下來會跌,
運氣好賭對方向就賺到或少賠一些,
運氣不好賭錯方向就賠掉或少賺一些。

個人經驗買賣股票傾向以中長期投資為主,
根據景氣、利率週期,找有投資價值的股票、ETF,
買之前評估的主要考慮就是股價與已知(近3~5年)及潛在(未來1~3年)配息計算得到的殖利率,
殖利率只要符合4.5%以上,就可以買來放著,不管短期漲跌波動,至少有4.5%以上的投資報酬率,
贏過銀行定存利率與平均通膨率就好,
買進後就放著,直到殖利率低於4.0%或獲利超過設定值27%以上(相當於6年配息)後評估買出。

既然是中、長期投資,買進的股票很少會在短期內買賣,
這時候這些股票、ETF就是"死"資產,除了領配息以外,就是冰凍著,其實有點可惜。

一直想著有沒有比較安全、保險的方式可以多賺點?貪財^_^
找了一些資訊,看到主要有兩種方式:
"借券"跟"質借"。
"質借"的方式就是拿股票去質押借款再投資,相當於是放大本錢投資的財務槓桿,風險會變大,我個人除非是股價確定會上漲或領到的股息可以打敗質借利息,不然應該是不太敢用質借去操作,註,質借利息很多證券公司都有提供試算,但真正的利率會個人信用、股票而定,可以找營業員或銀行理專談談。

回到標題"借券"。

借券就是把手中確定在一段時間內會放著不動的股票借給法人或其他投資人,
持有的股票若成功借出,帳會從集保帳戶轉出,會收到集保通知有資產變更,"借貸轉帳",如下圖:



同樣的在借出股票被還回來時也會收到通知:


兩個通知內容幾乎是一模一樣,只有日期不同,單單看通知根本分不出是"借出"還是"還券"^_^。

我使用的中信證券商系統會另外發mail通知借出、還券訊息:


到目前為止,有成功借出過的有00937B跟00679B,
幾次借出總共的借券利息收入約5000,
實在是很少,不過就是多賺的^_^。

借券也不是願意把股票借出去就一定可以借的出去賺利息,主要有以下幾個應注意事項(限制):
1. 股票種類,一些股票會被證交所、櫃買中心限制,不過這種很少見。
2. 股票交易熱度,一些交易量很少的股票其實不會有法人、自然人來借股票去賣空,除非是有內線消息。
3. 股票借出利息費率,利息費率定太高,想借的自然人、法人當然會避開,先借願意用較低利率出借的股票,所以每個股票會有一定的市場借券利率,定太高借不出去,定太低少賺利息。
4. 券商交易量,借券行為通常是先發生在券商的客戶提出需求,券商通常會先把自己自營的部份借出,沒有再從自有客戶群內找願意借出且借券利率低的優先去借,最後才會經由證交所的系統去公開市場借;公司的先借先賺利息跟手續費,營業員會先找自己的客戶談借券,第一服務自己的客戶賺借出利息,第二公司賺借券手續費,自己轉業績分潤;在證交所上公告的借券利率跟數量很多其實都是券商內部借不到才出現的,會有這樣的猜測是我自己有幾次成功借出的資料(張數、利率)在證交所公布的網頁上根本查不到;CMoney討論區上也會看到有些網友抱怨自己設定的利率明明比較低但是借不出去,所以借不借得出去跟所屬券商會有很大的關係。

借券經常被討論到的一個重點是跨除權息會怎麼樣?
基本上有兩點:
1. 除權息應該分到的股息、股利都不會受到影響,會由券商(借券方)提供權益補償,通常是在配股配息的當天或下一個工作日會收到應有的股利息,有的會再多一、兩天;中信證是下一個工作日XD。
2. 除權息與借券收入的所得稅,這個部分有點複雜,基本上有兩種狀況:
借券利息收入屬於財產租賃所得要申報所得稅,手續費支出算成本可扣除。
跨除權息的原本股利息算財產所得,要申報所得稅,有8.5%的扣抵稅額(每戶最多8萬,約全戶領94117內),借出後領到的權益補償金通常會算財產交易所得,目前稅制不用報、扣所得稅),很明顯對對高所得者有利,本來領股利息要課所得稅,借出後變成財產交易所得不扣稅^_^。

如果手上有一些存股不會買賣,其實問問券商開借券權限,看看是否有賺借券利息的機會^_^。

坦白說想賺股票借出利息並不容易,多數的股票借券利息很低,利息會高的通常是波動大,漲幅高的,通常存股族不會買這種類型的股票,自然也很難有高息的收入。


例如2024/7/8借券利率高的:

2024/7/8借券利率低的:

2024/7/8中信證提供的借券熱門排行:

2024/7/8新光證提供的借券熱門排行:

有高利率股票可以借出的真令人羡慕^_^

參考:
1. 借券的稅務問題,統一證券
2. 借券資訊查詢,證交所


特別提醒:網頁上的投資社團廣告都是詐騙,千萬不要點進去加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