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德克,AirTAC,台股代號1590 (KY股)。
設備(空壓)元件生產廠商,
亞德克主要經營項目一開始專注在標準氣壓元件的製造、銷售上,
後來新增軌道的部份,原因很簡單,一些滑軌氣缸用到的軌道元件佔整體成本高、用量大,自己作降成本再加往外賣賺錢,划算!
但是電致驅動元件盛行,尤其是電動車跟未來的機器人行業都會用到,軸承、螺桿、齒輪這些傳動導引元件都會用到,相對的空壓件應用就受到很大的限制,需搭配空壓機,這是亞德克的成長限制危機與轉機;
因此亞德克想一條龍式發展,作直線軌道跟螺桿、電動缸等是正確的方向,除了自己用還有機會拓展到其他應用市場,
接下來滑動軸承、齒輪等,可以用粉末冶金高壓成型製作,製品也可以應用在原有的空壓件中,期待。
AirTAC主要銷售市場大部份在中國。
坦白說以前作設備開發設計在選空壓元件時其實從來不會考慮AirTAC的東西,
他們家的空壓元件產品選擇較少,
直覺上對台廠的品質也有疑慮,
在第一份工作時,公司主要使用的空壓元件廠牌是KOGANEI,原因是公司的合作日本公司產線有用,除一般標準品外有針對CRT生產線推出一系列適用的產品,公司跟KOGANEI代理商配合也熟,除非KOGANEI沒有不然不會用其他家的空壓元件。
這種慣用的現象在導入資訊化料號、庫存管理的公司很常見,因為同樣功能的東西若出現新廠牌甚至供應商可能都要新建料號,這對庫存、倉管、採購系統來說會被認為是找麻煩的事。
但這是一體兩面,
曾經為了降成本被罵沒事找新廠商、新供應商的市購品增加庫存、採購管理系統麻煩;
然後在檢討設備成本時被罵設計時花公司的錢都不當錢,不會主動找替代品降成本。
也就是公司、主管想罵你時,不管怎麼作都可以找出理由罵你^_^。
台灣設備商以往信任日本製作的品質,使用空壓元件主要會以日廠SMC為主,
偶而會用到CKD、KOGANEI等其他日廠產品,
部分以歐美廠商為主要客戶群的設備廠會使用歐美系品牌空壓元件,例如歐系的Festo、美系的Park等等。
這十幾年許多大廠會給中國或台灣廠商代工,中國與台廠的品質陸續改善,其實一些標準或替換性高的產品可以給台廠試試,例如我用過的有Mindman(金器),Chelic(氣立可),還有本篇介紹的AirTAC(亞德克)。
亞德克主要根據地在中國浙江寧波,設有研發、中心跟製造工廠,總樓板面積高達83萬平方公尺,製造工廠有47棟標準廠房;其它廣東、台南也有製造工廠,分別是3棟4.5萬平方公尺跟7棟18萬平方公尺。
2023年營收比重:
氣動執行元件47.63%,氣缸類
氣動控制元件21.05%,閥類
氣源處理元件5.77%,過濾調壓等,俗稱三點組合、兩點組合
其他25.55%,包含線軌、空壓接頭等產品
公司規模看起來很大,但是坦白說產品選擇性遠比不上SMC等大型日美歐廠商,
不過類似功能規格的產品價格確實夠競爭力。
價格有競爭力的主要原因除了轉作量大的標準品以外,
另外一個主要原因之一來自於其銷售模式為直銷,少掉中間代理商的層層費用。
肥水不落外人田的一條龍模式,從設計、製造、組裝、銷售幾乎全部包辦,可能就只缺採礦煉製材料跟設備開發^_^。
配合上有一點不錯的是可以申請測試品,如果往來還算密切,測試品通常不會收回,直接就送給客戶,
有問過原因,因為給客戶測過以後收回也不敢賣,狀況難以掌握再拿去給其他客戶測怕會有問題,即使重新整修也不敢賣,就乾脆不回收了。
這一點在找替代品進行測試上真的很方便,拿到的都是新品,也不用趕著測試還回去;
有的廠商很省,老是拿一些舊的樣品在測,測試不理想到底是樣品老舊的問題還是產品的問題?
當然一方面這也是因為Airtac主攻量大標準品,單價相對低,承受得住這種測試品消耗,畢竟只要OK,後面會有一定的量。
我拿來用也是主要以一些相對條件要求不是那麼高的應用上,
用過線軌、交叉滾子滑排、薄型氣缸、導軌氣缸、手動閥、兩點組合、空壓接頭等等。
要求高的應用還是會以SMC為主。
個人經驗分享僅供參考。
備註:亞德克3D CAD用的是Creo(ProE)。
問AI DEEPSEEK 的Airtac產品在中國大陸市場的佔有率,回覆如下:
Deepseek :
好的,關於Airtac(亞德客)在中國大陸市場的佔有率,這是一個非常具體且業內關注度很高的問題。
總的來說,Airtac是中國大陸氣動元件市場無可爭議的領導者,市場佔有率穩居第一,並且份額仍在持續提升。
以下是詳細的分析和數據說明:
1. 核心結論:市場領導地位
· 絕對龍頭:根據多家券商研報和行業分析(例如國金證券、中泰證券等),Airtac在中國大陸的氣動元件市場佔有率長期維持在20%以上,遠超其他國內競爭對手。
· 對標國際巨頭:如果將範圍擴大到包括所有在華經營的外資品牌(如日本SMC、德國Festo、日本CKD等),Airtac的市佔率也已經躍升至第一位。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成就,意味著它成功打破了外資品牌在高端市場的壟斷。
· 持續成長:近年來,憑藉其性價比、快速交付和強大的渠道網絡,Airtac的市佔率仍在以每年約1-2個百分點的速度穩步提升,不斷侵蝕外資品牌和中小國內廠商的市場空間。
2. 市場份額的具體估算
由於沒有單一的官方機構發布精確到個位數的市佔率數據,通常是通過行業調研和上市公司財報推算。綜合各方信息:
· 對國內品牌:Airtac的市佔率遙遙領先,估計在20%-25% 之間。第二梯隊的國內企業(如恆立氣動、億太諾等)份額通常在個位數。
· 對全市場(含外資):Airtac的份額約為15%-20%。而曾經的市場霸主日本SMC在中國的份額估計在十幾 percent,Festo等則更低。Airtac已經在整體規模上實現了反超。
3. 為什麼Airtac能取得如此高的市佔率?
其高市佔率是多重優勢共同作用的結果:
1. 極致的性價比:在產品性能與質量接近SMC等頂級品牌約80%-90%的情況下,價格僅為其50%-60%。這對佔市場大多數的中國製造企業極具吸引力。
2. 強大的渠道和服務網絡:在中國大陸擁有超過100個銷售網點和龐大的經銷商體系,能夠提供快速的供貨、技術支持和售後服務,響應速度遠超外資品牌。
3. “一站式”購物:產品線極其豐富,覆蓋了氣動元件絕大多數的標準品類。客戶可以在Airtac買到所需的所有產品,降低了採購和管理成本。
4. 快速的響應和交付:基於本土生產和龐大的庫存,能夠實現快速交付,滿足客戶緊急需求。
5. 技術和品質的持續提升:持續投入研發,產品質量和可靠性不斷向高端品牌靠攏,逐漸贏得了對品質要求更高的客戶的信任。
6. 下游行業的蓬勃發展:深度綁定了中國自動化升級的核心賽道,如鋰電、光伏、3C電子、包裝、汽車等行業的高速發展為其帶來了巨大需求。
4. 主要競爭對手
· 國際頂級品牌:SMC(日本)和 Festo(德國)。它們代表了最高的技術、品質和價格,牢牢佔據著對精度、可靠性要求極其嚴苛的超高端市場。
· 其他外資品牌:如CKD(日本)、Parker(美國)等,也在特定領域有一定市場。
· 國內品牌:如億太諾(Evoc)、恆立氣動、華中氣動、神馳氣動等。它們是Airtac的主要追趕者,但在規模、品牌和產品線完整性上仍有較大差距。
總結
Airtac(亞德客)在中國大陸氣動元件市場的佔有率穩居第一,估計在15%-25% 的區間內(計算口徑不同),並且是國產品牌實現進口替代的絕對成功典範。它通過性價比、渠道和服務優勢,從中低端市場起步,不斷向上滲透,最終成為了整個市場的領導者。目前,其增長策略已經從單純的“搶佔份額”過渡到“提升高端產品比例”和“擴大線性滑台等新產品市場”的階段。
請注意:以上數據為基於公開資料的行業共識估算,並非來自單一的官方統計報告。
至於在台灣市場,Deepseek的回覆如下:
好的,關於Airtac(亞德客)在台灣市場的佔有率,情況與中國大陸市場有顯著差異。
總的來說,Airtac在台灣市場是重要的參與者,尤其是在中階價位帶擁有強勁的競爭力,但其市場地位並非像在中國大陸那樣是絕對的領導者。 台灣市場由日系品牌主導,Airtac與其他國產品牌共同佔據了中低階市場的大部分份額。
以下是詳細的分析:
1. 核心結論:強勢挑戰者,而非領導者
· 市場結構:台灣氣動元件市場是一個由日系品牌(特別是SMC)主導的市場。SMC憑藉其長久的經營歷史、頂尖的品牌形象和技術實力,佔據了高端市場和大部分份額,估計其市佔率可能超過40%甚至更高。
· Airtac的定位:Airtac在台灣的角色是「高性價比的強勢挑戰者」。它的產品質量穩定,價格遠低於SMC等日系品牌,但高於其他小型台灣本土品牌。因此,它成功吸引了許多注重成本效益,但又需要一定品質保證的台灣製造商。
· 市佔率估算:雖然沒有確切的公開數據,但根據產業經驗和市場觀察,Airtac在台灣的市場佔有率估計可能在15% ~ 25% 之間,穩坐台灣本土品牌第一的寶座,並僅次於SMC,是市場前兩名的玩家。
2. 為什麼與中國大陸市場的情況不同?
1. 品牌慣性與客戶忠誠度:台灣的自動化產業發展較早,許多設備廠商(尤其是高端精密機械)長期習慣使用SMC或Festo等品牌,對其性能和可靠性有高度信任,轉換供應商的意願較低。
2. 市場競爭格局:台灣市場除了國際巨頭SMC、Festo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台灣本土氣動品牌,如金器工業(Mindman)、氣立可(Chelic)、新益(Sunyee) 等。這些品牌在台灣深耕已久,渠道網絡穩固,與Airtac在中低階市場進行激烈競爭。因此,市場份額被多個玩家瓜分。
3. 定價與市場策略:在台灣市場,Airtac的定價相對於其在大陸市場的「國民品牌」定位會更高一些。雖然仍比SMC便宜,但性價比優勢不像在大陸那麼極致,因為台灣本土品牌也提供了具有競爭力的價格。
3. Airtac在台灣的優勢與策略
儘管面臨挑戰,Airtac在台灣依然成長迅速,其優勢包括:
· 母集團資源奧援:背靠中國大陸巨大的生產規模和研發資源,能夠持續推出新產品並優化成本。
· 產品線齊全:與大多數台灣本土品牌相比,Airtac的產品線更為完整,能提供「一站式購足」的服務,對設備商來說更方便。
· 性價比突出:對於希望從台灣本土品牌升級,但又無法負擔SMC價格的客戶來說,Airtac是一個完美的中間選擇。
· 積極的市場推廣:在台灣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品牌行銷、技術研討會和渠道建設,知名度不斷提升。
4. 主要競爭對手
· 國際品牌:SMC(日本,市場領導者)、Festo(德國,高端市場)。
· 台灣本土品牌:
· 金器工業(Mindman):歷史悠久,產品線廣,是Airtac在台灣最強勁的本土競爭對手。
· 氣立可(Chelic):也是上市公司,專注於氣動元件與真空產品,市場基礎穩固。
· 新益(Sunyee)、興冶鋼機(SC) 等其他眾多品牌。
總結
Airtac在台灣氣動元件市場的佔有率約在15% ~ 25%,是市場上僅次於SMC的第二大品牌,同時也是台灣本土品牌中的第一名。
其成功關鍵在於抓住了「比台灣品牌更可靠,比日本品牌更便宜」的精准定位,滿足了台灣製造業在升級自動化過程中對成本控制的需求。雖然無法複製其在中國大陸的絕對霸主地位,但已在競爭激烈的台灣市場取得了非常穩固和成功的地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