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14

接觸接頭

Inventor動力學模擬裡面其實有兩個接觸,一個是2D接觸,另外一個是3D接觸,很有趣的是這兩個接頭的上一層分類不同,3D接觸被歸類到力接頭,而不是放在接觸接頭中,詳細原因我也不清楚。

這一篇主要介紹2D 接觸,顧名思義就是利用2D輪廓來進行接觸碰撞的模擬計算。
那來的2D 輪廓?當然就是從2D草圖,所以要先準備兩個2D草圖輪廓來讓軟體計算接觸,相對3D接觸需要處理比較大量的幾何,2D接觸的優勢就是速度快,對於一些斷面形狀一致元件,例如機械上經常使用的凸輪與凸輪從動子(Cam follower,通常是帶軸的滾珠軸承,圓柱形狀),或者是像汽車引擎的汽門曲軸關係,都很適合2D接觸。

所以要進行2D接觸設定的必要條件是需要有兩個帶封閉輪廓2D草圖的可以移動元件,如下圖示為Autodesk自學範例,是一個很典型的凸輪接觸對的模擬:

範例檔來源:Autodesk,下載連結
其中:
1. 凸輪(藍色透明元件)可以以軸心為中心進行旋轉運動
2. 汽門(黑色元件)可以上下進行平移運動
兩個元件都包含有一個封閉輪廓的2D草圖

進入Inventor動力學模擬環境中時,一般應該僅有從約束自動轉換的標準接合,如下圖所示:

注意瀏覽器提供的資訊:
"不動"下有一個 "support:1" 的標準接合
"移動群組"下有兩個元件,分別是 "cam:1" 跟 "valve:1"。
"標準接合"下有兩個標準接頭,分別是:
迴轉: 1 (support:1, cam:1),括弧中前面的support:1 是不動元件(藍色座標),cam:1 是移動元件
柱狀: 2 (support:1, valve:1),括弧中前面的support:1 是不動元件(藍色座標),valve:1 是移動元件
"外部負載"下有一個"重力",但是顏色是灰色,表示被抑制住。

所以 "cam:1" 可以迴轉,"valve:1"可以上下移動,兩個移動元件+兩個自由度,所以如果要設定這兩個元件之間有相互影響的運動關係,就必須增加其他的接頭,不然在沒有設定的情況下,兩個元件是無關的,甚至可以互相穿透,如下動畫所示:
未設定2D接觸,兩個可移動元件之間沒有互動關係
一般來說,在零件設計時,已經被消耗掉的草圖會自動隱藏,所以為了要設定2D接觸,必須回到零件環境中開啟要用來作接觸 2D草圖的可見性,這個部份屬於一般Inventor操作,在此略過不提。

當有可見的2D草圖封閉輪廓以後,就可以開始進行設定,操作步驟:"插入接頭",選擇"2D接觸",如下圖示:

迴路1選擇凸輪的2D草圖封閉輪廓,藍色線段
迴路2選擇汽門上的2D草圖圓,黃色線段

實務上,像迴路1選凸輪不一定要選2D草圖,也可以選擇由2D草圖擠出的凸輪面,如下圖示:

軟體也會自動投影與對應到該2D草圖的封閉輪廓,不過還是建議使用開啟了可見性的2D草圖封閉輪廓。

當加上了這個耦合條件以後,兩個元件就會發生互動關係,如下動畫:
其中第一個點選的元件稱為父元件 (Parent component)
第二個點選的元件稱為子元件 (Child component)
汽門在設定2D接觸條件後已經可以被凸輪推動甚至飛走,這是設定錯誤造成的?

不是,這樣的行為才是正確的,原因是正常設計的凸輪汽門組合還會加上彈簧,確保汽門桿會緊靠在凸輪,在加上彈簧設定後如下動畫所示:
看起來2D接觸設定很簡單,只要選兩個元件的封閉輪廓就可以,但是還有進一步的設定在接頭的性質中,從瀏覽器以滑鼠右鍵選擇性質後可以叫出對話視窗如下圖示:

其中有兩個設定值要給:恢復係數跟摩擦係數。
恢復係數:這是在碰撞發生時,用來描述能量損失的情況,就像鋼珠丟到鋼塊上,鋼珠的回彈量,如果設定1,等於碰撞行為是完全彈性,如果設定0就像是石頭丟到棉花堆裡完全不會回彈;設定值範圍從 0 到 1,預設是 0.8。
摩擦係數就是正向力作用後產生在相互運動位置的反作用力(阻止運動的持續進行),設定範圍從 0 到 2,可設定超過 1 是因為考慮到某些特殊狀況例如熱、溼度、老化等造成特別大的摩擦作用。

透過以上兩個設定可以決定碰撞與滑動發生時在接觸面上的作用力,所以很重要,不同的設定會得到不同的計算結果。

再來要看右上角的兩個按鈕,是用來設定接觸面的法線方向,第一個帶藍色的是指第一個元件(父元件),按下去就會翻轉法線方向,類推右邊第二個按鈕是翻轉第二個元件(子元件)的法線方向。

為什麼要翻轉法線方向?
首先先簡單說明何謂法線方向,舉一個圓柱為例,半徑方向就是法線方向,指向實體外部為正的方向,指向實體內部為負的方向。
如下圖示往外的直線就是圓柱面的法線正方向:

因此當使用2D草圖輪廓時,該輪廓的關聯實體法線方向向著哪一邊?上面的圓柱很清楚向外,但是若是選的是甜甜圈內側的圓輪廓,法線方向就是向著圓心為正。
所以2D草圖輪廓無法包含確定的法線方向資訊(跟實體有關),雖然多數情況下軟體會自動參考實體體積作出正確的判斷,但是軟體還是提供了使用者可以翻轉法線方向的功能;法線方向會決定兩個碰撞的關聯方向。

在點選"更多"會開啟"顯示"設定,其中若勾選"作用力",會顯示父元件作用在子元件的力量,反之勾選"反作用力"會顯示子元件作用在父元件的力量。


"正垂力"是法線方向的力量,相當於碰撞方向的垂直力量,
"切向力"是與法線垂直(切線方向)的力量
"結果力"是"正垂力"與"切向力"的合力
比例、顏色可以調整顯示箭頭大小跟顏色,"正垂力"紅色,"切向力"藍色,"結果力"綠色
如下圖示:

再來看輸出結果項目中可以得到哪些項目?
主要看Point 1,展開後有"力"、"狀態_接觸"跟"狀態_滾動"三個。
"力"繼續展開後,可以看到:
"力[1]",相當於"結果力"
"力[1][X]",相當於"切向力"
"力[1][Y]",垂直草圖平面的力,通常為 0
"力[1][Z]",相當於"正垂力"
"狀態_接觸":1 代表兩個草圖輪廓有接觸,0 代表兩個草圖輪廓沒有接觸,0.5表示介於接觸與未接觸
"狀態_接觸":1 代表兩個草圖輪廓有滾動,0 代表兩個草圖輪廓沒有滾動,0.5表示介於滾動與未滾動,上面這個例子只有滑動沒有滾動,所以值為 0。

有時結果會出現在Point 2或Point 3(非常少),原因與邏輯規則我找不到資料說明。

2017/3/13

20170311新豐紅樹林生態保護區

老婆說3/11星期六要去新竹找岳父吃中飯,從網路上找了一間"鬥牛士義式餐廳"!?
鬥牛士不是賣牛排?


義大麵每人可以點一份,沙拉可以點多次,其他披薩、炸物都會有服務生端出來桌邊問,假日 NT388+10% /人。
一開始沒有想太多,端過來就留一點吃,結果實在是太撐了,應該每一種披薩上來要一片就好,三個人分食,才可以多吃幾種,否則一坨義大麵、一隻炸雞腿、一隻烤雞翅、三片披薩就投降了,後面根本不太吃得下,還有薯條、薯球、雞塊、甜點,濃湯,飲料,冷盤小菜、水果,真的是完完全全投降,一直飽到晚餐也吃不下。

這邊用餐車可以停在地下室,但是餐費是不能折抵停車費,停車費NT$40 / Hr。

吃太飽就要去走走,岳父年紀大,儘量避開一些爬坡、樓梯多的點,本來想去走17公里海岸線或港南風景區,突然想到有一個新豐紅樹林生態保護區有架在紅樹林中的木棧道可以走,從來還沒去走過,可以去試試。
位置如下:


假日下午車、人很多,如果停車場滿了,可以改停到池和宮前,那邊停車場更大,雖然要走一段距離,但是並不會很遠,而且可以沿著河堤走,另有一番風景。

生態保護區其實在停車場的對岸,要先走過一座橋才能進入保護區的木棧道,橋上有不少釣友在釣魚,經過時稍微小心注意一下,甚至停機車;說實在當地政府應該要稍微管一下,釣友的需求可以另外找個位置架個平台來解決,整個觀感會好很多。

走過橋以後就右側就是通往保護區的木棧道,要走樓梯下去,所以並不太適合推輪椅或嬰兒車。

一下去就有一段紅樹林隧道,感覺還不錯。

有些地方的水筆仔不知道為什麼長得不好,還是被人為移除。

步道中段有一個兩層樓的高台,從二樓高台可以從高處看紅樹林,另有一番風味。

再過去還有一個涼亭,是木棧道的終點,另外有石階路可以接到產業道路網紅毛港,可惜紅毛港一帶蠻凌亂的,走不走過去看沒麼差別。

把印象中的木棧道標示如下圖,其實範圍並不算很大,走起來也算輕鬆。
橘色框為涼亭
很多遊客會帶小孩來釣招潮蟹,其實這不太好,會影響到一點生態,雖然很多是釣著玩再倒回去,但是其實招潮蟹會守著洞,加上釣上來多少都受了點傷,再倒到其他地方去難免會有點影響活動的範圍。

2017/3/8

標準接頭

標準接頭總共有10個:旋轉、柱狀、圓柱、球形、平面、點-直線、直線-平面、點-平面、空間、焊接;看起來很多,其實就是不同數量的旋轉與平移自由度組合而已。

要看到全部十個自由度的對話視窗,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要先關閉"模擬設定"的"自動將約束轉換至標準接合"選項:

才可以從"插入接頭"對話視窗中看到所有的標準接頭。

如果是勾選"自動將約束轉換至標準接合",從"插入接頭"對話視窗只能看到一個"空間":

而且從瀏覽器進行編輯既有標準接頭的對話視窗與"插入接頭"的對話視窗不同。

以下列出十個標準接合的插入接頭對話視窗,基本概念類似,差異在自由度數量。

旋轉 (Revoltion):
移動元件(黃色)相對不動元件(藍色)具有一個迴轉的自由度,如以下動畫所示:
注意第一個點選的圓周是不動元件的參考座標系統原點
第二個點選的圓周是移動的參考座標系統原點

柱狀 (Prismatic):
移動元件(黃色)相對不動元件(藍色)具有一個平移的自由度,如以下動畫所示:
注意第一個點選的邊緣是不動元件的參考座標系統
第二個點選的邊緣是移動的參考座標系統
圓柱 (Cylinder):
移動元件(黃色)相對不動元件(藍色)具有一個迴轉加一個平移的自由度,如以下動畫所示:
注意第一個點選的軸線是不動元件的參考座標系統
第二個點選的軸線是移動的參考座標系統

球形 (Spherical):
移動元件(黃色)相對不動元件(藍色)具有三個迴轉的自由度,如以下動畫所示:
注意第一個點選的圓心是不動元件的參考座標系統
第二個點選的圓心是移動的參考座標系統

平面 (Planar):
移動元件(黃色)相對不動元件(藍色)具有一個迴轉加兩個平移的自由度,如以下動畫所示:
注意第一個點選的平面是不動元件的參考座標系統
第二個點選的平面是移動的參考座標系統

點-直線 (Point-line):
移動元件(黃色)相對不動元件(藍色)具有三個迴轉跟一個平移的自由度,如以下動畫所示:
注意第一個點選的軸線是不動元件的參考座標系統
第二個點選的球心或圓心或點是移動的參考座標系統

直線-平面 (Line-planE):
移動元件(黃色)相對不動元件(藍色)具有兩個迴轉跟兩個平移的自由度,如以下動畫所示:
注意第一個點選的平面是不動元件的參考座標系統
第二個點選的邊緣是移動的參考座標系統

點-平面 (Point-plane):
移動元件(黃色)相對不動元件(藍色)具有三個迴轉跟兩個平移的自由度,如以下動畫所示:
注意第一個點選的平面是不動元件的參考座標系統
第二個點選的是移動的參考座標系統

空間 (Spatial):
移動元件(黃色)相對不動元件(藍色)具有三個迴轉跟三個平移的自由度,如以下動畫所示:
注意第一個點選的平面是不動元件的參考座標系統
第二個點選的是移動的參考座標系統

熔接 (Line-planar):
兩個元件之間沒有任何自由度,如以下動畫所示:
注意第一個點選的幾何面是不動元件的參考座標系統
第二個點選的幾何面會組裝到第一個點選的幾何面貼合
看完這些標準接頭的對話視窗跟簡單的介紹,應該可以會對動力模擬的標準接頭是不同數量旋轉與平移自由度的組合有更清楚的認識。

實務上應用時,進行"插入接頭"定義標準接頭時,軟體會強制將移動元件的參考座標系統重疊到不動元件的參考座標系統,使所有自由度初始值為0,這種情況多半會改變原有的組裝約束所定義的元件位置關係,造成必須手動修改初始位置的額外工作,如果數量多將會是非常煩人的事情,相對的勾選"將約束自動轉換至標準接合"讓軟體自動轉換約束至標準接頭會自動套用目前的位置關係到初始位置,可以節省很多操作輸入時間。
如果轉換的結果很差不如預期,建議回去修改組合。

修改步驟建議如下:
1. 確認組合中有一個"不動"元件可以作為不動群組的基礎
2. 約束的定義方式。
在約束中,先點的(藍色)是組裝到後點的(綠色),也就是後點的不動,將先點的元件裝到後點的元件上,跟動力學模擬中的藍色是不動的參考座標,(黃)綠色是會動的參考座標相反;Autodesk不知道在幹甚麼???顏色定義跟選擇順序在一套軟體的兩個功能中竟然是顛倒的!!!
有趣的是,在組合約束中,先點/後點(移動/不動)的關係到了動力學模擬中似乎是完全不管,軟體會自有一套轉換換算的規則,所以改組裝約束很多時候也不見得有用。
所以第一條很重要,使用者必須先確認在組合中定義一個"不動"元件,讓軟體有一個基準的不動元件可以作轉換計算參考,如此一來轉換跟換算會比較正確,組裝的順序似乎也會有影響,所以必要時可能要將組件依據不動到運動的順序重組一遍;這也是我收到客戶模型經常必須要做的事情。
另外一個技巧是要活用次組合,將一起動的元件包在一起,這樣軟體就不需要去計算次組合中的約束,如果是單層組合設計,龐大的約束條件轉換到標準接合自然會需要更大的計算跟模擬時間。

如果在組合中進行約束時注意一下小細節,在轉到動力學模擬後,自動轉換約束至標準接合的結果應該都會還不錯,模擬的速度也會比較順暢。













2017/3/7

接頭(Joint)

想學Inventor 動力學模擬,要先了解軟體中的各式接頭定義,才能夠進行相關設定與解讀模擬的結果。

“接頭”翻譯自原文的“Joint”,有時候也被翻譯成“接合”,
就“接頭”與“接合”來比較,
我覺得對Standard joint來說,“接頭”比“接合”好,
但是對其他的Rolling、Sliding、Contact,Force joint來說,“接合”比“接頭”好。

軟體中目前是以接頭為主要翻譯,
所以大家就將就著用,知道意思就好,
如果不滿就上線上說明網頁去留言試試,也許會有意外的回應。

動力學模擬的 Joint 指得就是元件的相關運動設定關係,
這些運動相關包括有:

自由度:

決定元件可以怎麼運動,直線平移或旋轉,有幾個自由度,
運動過程中有無內部力量,有無強制運動等等,
在軟體中屬於"標準接頭"

其他元件的負載耦合傳遞作用:

兩個各自具有自由度元件的交互運作關係,
例如兩個可以各自旋轉的圓 (齒輪節圓) 接觸且傳遞100%相切方向的力量 (滾動作用),
或者是相接觸但是無法傳遞100%的相切力量 (滑動作用)等等,
可以區分成:
1. 自由度對自由度的耦合作用
2. 幾何對自由度的耦合
3. 幾何對幾何的耦合
等幾種狀態,
根據力量傳遞的行為與接觸的型式在軟體中分別歸類為:
滾動接頭、滑動接頭、接觸接頭、力接頭等四類。

回到軟體,在Inventor動力學模擬中的接頭可以先區分為兩大類:
標準接頭與耦合接頭:

標準接頭類:

元件的可運動特性,自由度與自由度性質,如下圖:
標準接頭,()內為英文名跟自由度數量:
旋轉( Revolution, 1R )、柱狀( Prismatic, 1T )、圓柱( Cylindrical, 1T+1R )
球形( Spherical, 3R )、平面( Planar, 2T+1R )、點-直線( Point-line, 1T+3R )
直線-平面( Line-plane, 2T+2R )、點-平面( Point-plane, 2T+3R )、空間( Spatial, 3T+3R )
熔接 (Welding, 0)

耦合接頭類:

元件與元件的交互作用關係。

滾動接頭:
100%傳遞接觸法線方向與相切面上的自由度關聯性或完全關聯兩個自由度的位置變化,同時傳遞力量。
滾動接頭的子分類,() 內為英文名:
平面上的圓柱 (Cylinder on plane),齒排與齒輪
圓柱上的圓柱 (Cylinder on cylinder),外齒輪組
圓柱中的圓柱 (Cylinder in cylinder),內齒輪組
圓柱曲線 (Cylinder curve),帶齒凸輪從動組
皮帶 (Belt),皮帶輪組
平面上的圓錐 (Cone on plane),平面圓齒輪與傘形齒輪組
圓錐上的圓錐 (Cone on cone),外傘型齒輪輪組
圓錐中的圓錐 (Cone in cone),內傘形齒輪組
螺釘 (Screw),螺桿組
蝸輪 (Worm gear),蝸輪蝸桿組

滑動接頭:
相切面或自由度或幾何間在切線方向有滑動現象,可以設定摩擦係數,
在接觸狀況下,法線方向互相靠近方向完全關聯,
在無接觸時(分離後)沒有關聯。
滑動接頭,() 內為英文名:
平面上的圓柱 (Cylinder on plane)
圓柱上的圓柱 (Cylinder on cylinder)
圓柱中的圓柱 (Cylinder in cylinder)
圓柱曲線 (Cylinder curve)
點曲線(Point curve)

接觸接頭:
2D接觸使用草圖輪廓進行碰撞模擬。
接觸接頭,() 內為英文名:
2D 接觸 (2D Contact)

力接頭:
轉換永久接觸或暫時接觸的幾何與幾何之間的力量作用關係。
力接頭,() 內為英文名:
彈簧/阻尼器/千斤頂 (Spring/Damper/Jack)
3D 接觸 (3D Contact)
後續會分別介紹各種接頭的使用。

20170305基隆情人湖

從基隆往萬里主要是走基金公路,但其實有一條沿著海邊的路很漂亮,接到一個我習慣稱它為外木山的區域;這條道路靠山一側的山上有情人湖公園,對政府觀光主管機關來說,情人湖可能比較好聽,所以這一條路就被稱為"情人湖濱海大道"。
說大道有點誇張,其實就是一條雙向各單線,路邊劃紅線禁止停車的小路,只有在中段跟尾段有停車場,長度不長,緩上緩下。
中段公廁旁的停車場:
圖片取自Google地圖


尾段大武崙漁港停車場:

 

從基隆過來,過海軍基地跟加油站後開始上坡,看到一個人行天橋,在天橋前路口(文化路與文明路路口)右轉就會到。
右轉文明路後順著往右走湖海路
圖片取自Google地圖
這也是每年環大台北自行車活動過基隆後往萬里的路線。

右轉進來後一段路左手邊會有幾個大型油槽,右邊就是海,沿路就在左邊山 、右邊海的路上前進,因為這一段本來就是岩岸,所以不像台灣西部海岸有一大堆肉粽,天氣好的時候藍天白雲綠山搭配海景真的是很漂亮。
圖片取自Google地圖
只有頭尾兩端靠近漁港時會有肉粽出現
這一段路每逢假日人車眾多,許多遊客會沿著海邊的步道走或跑步,海邊也會有釣客甚至潛水客,尤其是在大武崙海灘潛水客更多。
甚至每年會有海泳活動在大武崙澳底海灘這邊舉辦。

回到正題,情人湖。
一般去情人湖都是從台二線基金公路進入,可以直接到情人湖下方的停車場,再步行一小段到情人湖,路線:Google map基金公路到情人湖停車場

但是因為想要看海,加上最近喜歡走步道運動,所以就決定從濱海大道走海興登山步道上去,其實也不遠,如果從公廁旁的停車場出發,走到情人湖大概接近3公里,所以來回約6公里,計畫邊走邊看風景邊休息,預計2.5~3個小時可以走完。

第一段,從濱海大道海神熱炒旁的海興登山步道上山,目標到情人塔,Google map路線:濱海到情人塔
第一段路線,Google map路線1公里,預估22分鐘
實際上不只,有點陡,加上休息看風景約40分鐘
從步道指示牌一上去是木造階梯,再來會看到一塊寫著千年古道的大石頭,之後的步道都有遮蔭,所以也不怎麼看得到海;不會曬太陽,但是也沒甚麼風,氣溫20度,走起來也會滿身汗,一路上每隔100公尺會有指標顯示距離,很方便可以辨識自己走多遠跟剩多少距離。

接近情人塔會碰到一個叉路,分別是向左往情人湖、大武崙砲台跟像右下往大武崙海灘及像右上往老鷹岩及情人塔;建議可以先到情人塔登高休息順便看風景。
情人塔
第二段就是從情人塔走到情人湖,從情人塔上看情人湖好像有點距離,其實很近,過一個觀景台就可以走到情人湖。
距離僅有350公尺,而且多半是向下走,約5分鐘
這一段半路會經過一個往上到大武崙砲台的步道,如果有多個30分鐘的時間其實可以走上去看看,但是因為我們15:20才上山,又是第一次來,怕下山太晚光線昏暗危險,所以放棄上去;往情人湖中間會先經過一個觀景台,可以由上往下到情人湖的部分,但是樹太高&密遮住一大半,所以停留的遊客很少。

第三段建議可以走到凸出在湖心的觀景台,沿路有一些介紹情人湖的資料,包括出沒鳥類,剛好有看到一隻五色鳥。
這一段多半是平的,也是遊客最多的一段
環湖可以走小圈(過吊橋),或走大圈,或亂走一通也行...
情人湖入口導覽圖
第四段可以走到情人湖吊橋,一個很短的小吊橋。
只要110公尺,雖然有點小上坡但算好走輕鬆
情人湖吊橋
第五段走過吊橋,目標是吊橋對面突出於水面上的觀景台
這一段幾乎沒甚麼遊客,大部分人走到吊橋就回頭
這一段走起來有上有下,路面像腳底按摩,推嬰兒車、輪椅建議不要走,上面有遮蔭,整段路會比較暗一點。

看了地圖,準備走環山步道到老鷹岩看看(強烈建議要去老鷹岩,風景很讚)。
意外的挑了一條有點距離的路線,有點小遠
回到吊橋前的環山步道路口,往老鷹岩方向走,意外的遠,主要往上走,所以其實有點辛苦,難怪一路上幾乎沒看到其他遊客,大部分路段有遮蔭,沒有遮蔭時就快到了,小小的平台,站不了5個人,還好沒有其他遊客,我們家三個人獨享,離開時才碰到兩個從情人塔過來的遊客(情人塔過來比較近,只要135公尺);從這邊可以遠眺大武崙沙灘跟往萬里的公路,很漂亮。

老鷹岩遠眺大武崙沙灘跟往萬里
接下來準備下山,有循海興步道登山原路下山或者是選擇另外一條比較短的路線下山,這個時候其實已經累了,所以不約而同選擇比較短的路線下山。
過情人塔後往山下走碰到一隻台灣藍鵲從我們頭上飛過,驚喜
從情人塔後的叉路下山的路徑約750公尺,比上山的路1公里近,當然就比較陡,比較難走,行動不便,帶小孩的建議不要走這一條,但是因為可以看海,風景很好。
這一段還不是最陡的
左邊這一塊石頭膽子大可以站上去或坐上去,有臨空的感覺。

下山出口導覽圖
下山半途碰上四個年輕人,兩男兩女,女生已經走到哀哀叫,男生還一直拐女生上去風景很漂亮(也是事實),但是天色已經有點昏暗,其實上去再下山有點危險。

下到海邊往回走,已經6點,天色漸暗,肚子也餓了,決定先到海神熱炒去祭五臟廟再走,因為這邊到停車場還有1.3公里,肚子餓走起來也很辛苦。

海神熱炒場地很大,有菜單跟時價的現撈海鮮可以選擇,點菜白飯可免費吃到飽。
叫了炒海螺肉(150)、海瓜子(150)、海香菇(100)、蛤仔湯(100)、炒青菜(80),總共580,說實在是比板橋家裡附近的強強滾划算一點點,但是比不上永安漁港的熱炒。

這次的路線有點小辛苦,但是風景還不錯,一次可以看到多種不同的景色,推薦可以嘗試看看。

加上走回停車場,總計約6.5公里,含吃飯花了3個小時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