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14

接觸接頭

Inventor動力學模擬裡面其實有兩個接觸,一個是2D接觸,另外一個是3D接觸,很有趣的是這兩個接頭的上一層分類不同,3D接觸被歸類到力接頭,而不是放在接觸接頭中,詳細原因我也不清楚。

這一篇主要介紹2D 接觸,顧名思義就是利用2D輪廓來進行接觸碰撞的模擬計算。
那來的2D 輪廓?當然就是從2D草圖,所以要先準備兩個2D草圖輪廓來讓軟體計算接觸,相對3D接觸需要處理比較大量的幾何,2D接觸的優勢就是速度快,對於一些斷面形狀一致元件,例如機械上經常使用的凸輪與凸輪從動子(Cam follower,通常是帶軸的滾珠軸承,圓柱形狀),或者是像汽車引擎的汽門曲軸關係,都很適合2D接觸。

所以要進行2D接觸設定的必要條件是需要有兩個帶封閉輪廓2D草圖的可以移動元件,如下圖示為Autodesk自學範例,是一個很典型的凸輪接觸對的模擬:

範例檔來源:Autodesk,下載連結
其中:
1. 凸輪(藍色透明元件)可以以軸心為中心進行旋轉運動
2. 汽門(黑色元件)可以上下進行平移運動
兩個元件都包含有一個封閉輪廓的2D草圖

進入Inventor動力學模擬環境中時,一般應該僅有從約束自動轉換的標準接合,如下圖所示:

注意瀏覽器提供的資訊:
"不動"下有一個 "support:1" 的標準接合
"移動群組"下有兩個元件,分別是 "cam:1" 跟 "valve:1"。
"標準接合"下有兩個標準接頭,分別是:
迴轉: 1 (support:1, cam:1),括弧中前面的support:1 是不動元件(藍色座標),cam:1 是移動元件
柱狀: 2 (support:1, valve:1),括弧中前面的support:1 是不動元件(藍色座標),valve:1 是移動元件
"外部負載"下有一個"重力",但是顏色是灰色,表示被抑制住。

所以 "cam:1" 可以迴轉,"valve:1"可以上下移動,兩個移動元件+兩個自由度,所以如果要設定這兩個元件之間有相互影響的運動關係,就必須增加其他的接頭,不然在沒有設定的情況下,兩個元件是無關的,甚至可以互相穿透,如下動畫所示:
未設定2D接觸,兩個可移動元件之間沒有互動關係
一般來說,在零件設計時,已經被消耗掉的草圖會自動隱藏,所以為了要設定2D接觸,必須回到零件環境中開啟要用來作接觸 2D草圖的可見性,這個部份屬於一般Inventor操作,在此略過不提。

當有可見的2D草圖封閉輪廓以後,就可以開始進行設定,操作步驟:"插入接頭",選擇"2D接觸",如下圖示:

迴路1選擇凸輪的2D草圖封閉輪廓,藍色線段
迴路2選擇汽門上的2D草圖圓,黃色線段

實務上,像迴路1選凸輪不一定要選2D草圖,也可以選擇由2D草圖擠出的凸輪面,如下圖示:

軟體也會自動投影與對應到該2D草圖的封閉輪廓,不過還是建議使用開啟了可見性的2D草圖封閉輪廓。

當加上了這個耦合條件以後,兩個元件就會發生互動關係,如下動畫:
其中第一個點選的元件稱為父元件 (Parent component)
第二個點選的元件稱為子元件 (Child component)
汽門在設定2D接觸條件後已經可以被凸輪推動甚至飛走,這是設定錯誤造成的?

不是,這樣的行為才是正確的,原因是正常設計的凸輪汽門組合還會加上彈簧,確保汽門桿會緊靠在凸輪,在加上彈簧設定後如下動畫所示:
看起來2D接觸設定很簡單,只要選兩個元件的封閉輪廓就可以,但是還有進一步的設定在接頭的性質中,從瀏覽器以滑鼠右鍵選擇性質後可以叫出對話視窗如下圖示:

其中有兩個設定值要給:恢復係數跟摩擦係數。
恢復係數:這是在碰撞發生時,用來描述能量損失的情況,就像鋼珠丟到鋼塊上,鋼珠的回彈量,如果設定1,等於碰撞行為是完全彈性,如果設定0就像是石頭丟到棉花堆裡完全不會回彈;設定值範圍從 0 到 1,預設是 0.8。
摩擦係數就是正向力作用後產生在相互運動位置的反作用力(阻止運動的持續進行),設定範圍從 0 到 2,可設定超過 1 是因為考慮到某些特殊狀況例如熱、溼度、老化等造成特別大的摩擦作用。

透過以上兩個設定可以決定碰撞與滑動發生時在接觸面上的作用力,所以很重要,不同的設定會得到不同的計算結果。

再來要看右上角的兩個按鈕,是用來設定接觸面的法線方向,第一個帶藍色的是指第一個元件(父元件),按下去就會翻轉法線方向,類推右邊第二個按鈕是翻轉第二個元件(子元件)的法線方向。

為什麼要翻轉法線方向?
首先先簡單說明何謂法線方向,舉一個圓柱為例,半徑方向就是法線方向,指向實體外部為正的方向,指向實體內部為負的方向。
如下圖示往外的直線就是圓柱面的法線正方向:

因此當使用2D草圖輪廓時,該輪廓的關聯實體法線方向向著哪一邊?上面的圓柱很清楚向外,但是若是選的是甜甜圈內側的圓輪廓,法線方向就是向著圓心為正。
所以2D草圖輪廓無法包含確定的法線方向資訊(跟實體有關),雖然多數情況下軟體會自動參考實體體積作出正確的判斷,但是軟體還是提供了使用者可以翻轉法線方向的功能;法線方向會決定兩個碰撞的關聯方向。

在點選"更多"會開啟"顯示"設定,其中若勾選"作用力",會顯示父元件作用在子元件的力量,反之勾選"反作用力"會顯示子元件作用在父元件的力量。


"正垂力"是法線方向的力量,相當於碰撞方向的垂直力量,
"切向力"是與法線垂直(切線方向)的力量
"結果力"是"正垂力"與"切向力"的合力
比例、顏色可以調整顯示箭頭大小跟顏色,"正垂力"紅色,"切向力"藍色,"結果力"綠色
如下圖示:

再來看輸出結果項目中可以得到哪些項目?
主要看Point 1,展開後有"力"、"狀態_接觸"跟"狀態_滾動"三個。
"力"繼續展開後,可以看到:
"力[1]",相當於"結果力"
"力[1][X]",相當於"切向力"
"力[1][Y]",垂直草圖平面的力,通常為 0
"力[1][Z]",相當於"正垂力"
"狀態_接觸":1 代表兩個草圖輪廓有接觸,0 代表兩個草圖輪廓沒有接觸,0.5表示介於接觸與未接觸
"狀態_接觸":1 代表兩個草圖輪廓有滾動,0 代表兩個草圖輪廓沒有滾動,0.5表示介於滾動與未滾動,上面這個例子只有滑動沒有滾動,所以值為 0。

有時結果會出現在Point 2或Point 3(非常少),原因與邏輯規則我找不到資料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