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從迪卡儂看了一篇打羽毛球的好處,加上自己的心得看法寫了一篇:
參考來寫一篇騎自行車的好處:
1. 改善下半身血液循環
騎自行車運動與跑步的最大差異之一就是可以借助器械的幫助,在運動過程中降低身體下半身大腿、小腿、膝蓋、腳踝的負擔,讓自行車運動的持續時間可以拉的比較長,以個人經驗可以連續踩踏騎車1~2小時,但是慢跑1~2個小時相對不太容易,尤其是像我年輕時打籃球留下的腳踝扭傷舊傷很容易在跑步過程中復發,每次慢跑跑不下去都是因為腳踝會痛,但是騎自行車就沒有這個問題,長時間的持續踩踏運動,從腰、腹、髖關節、大腿、膝蓋、小腿、腳踝一直到腳底板,甚至腳趾都會有抓放的動作,當這些肌肉持續性的收縮放鬆,鄰近血管等於持續性的被按摩,血液大量流動;有段時間冬天時腳跟會因為血液循環不佳,早上起床時採到地上會痛,腳跟皮膚也容易乾裂,這兩種現象在開始騎自行車運動後就好了,對改善下半身血液循環的效果很顯著。
圖片來源:昇陽自行車網站2. 強化心肺功能
要強化心肺功能基本上就是要提高運動強度,讓心跳提高到一定程度,一般健康人可以短時間承受的最高安全心跳頻率跟年齡有關,有一個參考計算公式,就是220減去年齡,例如15歲的國中生,心跳頻率可以拉到205/分進行短時間的高強度運動,到60歲,心跳頻率就必須降低到160/分,同樣的運動量每個人的心跳頻率會不同,這就跟心肺功能有關,心肺功能不好,一進行稍高強度的運動心跳頻率就很容易拉高、容易喘,騎自行車訓練可以透過改變速度或者上坡坡度來強化心肺功能,有一次帶親友騎車爬土城承天寺,坡度最大會到10~12%,邊騎邊教親友如何調整身體姿勢、呼吸,騎到目的地休息的時候,親友就問我怎麼有辦法邊騎上坡還可以邊說話?他已經喘到連維持騎車都很勉強,根本沒辦法說話...
騎同樣的路段,體重還比我輕,BMI值比我好,平常也是有在打高爾夫運動,年輕時還幫家裡種田,親友的身體相對同齡算是不錯的,差異就在心肺功能,我已經騎車練一段時間,剛開始騎快一點或是碰上上坡也是喘到不行,心臟跳很快,大概6個月左右,透過間歇式練習,例如快騎30秒,然後放慢騎3分鐘,來回交替個幾次,慢慢的快騎時間就可以拉的更長一點,交替的次數可以增加,騎的速度變得快一點,喘的程度、心跳的頻率都有改變(降低),這就代表心肺功能獲得強化。
健身房飛輪課程的主要訓練也是著重在心肺功能的逐漸強化,天氣不適合出外騎車也可以騎飛輪替代。
3. 增加體力
一個運動如果能夠長期持續,體力就會慢慢加強,騎自行車的其他好處可以讓人喜歡騎車,以前瘋的時候,每個禮拜騎自行車的里程數大概在250~350公里,每天晚上30公里,週末假日每天60~100公里,那段時間體力可能是除了服役期間以外有生以來最好的時候。
4. 增加耐力
透過拉長騎車的時間、距離與路線難度,耐力自然會慢慢增加,記得剛開始帶小孩騎車(剛上國中),第一次騎板橋華江橋到碧潭,從華江橋河濱自行車租借站到碧潭站,甲地借乙地還,20公里路花了兩個小時;後來剛上高中可以騎環大臺北160公里,高中畢業騎環島紀念一下青春,時間在暑假前,很熱,最高記錄到41度的氣溫,順時鐘方向騎,在南下台東段逆風超大,每天大概都是百公里多,第6天從台中出發往北,我問兒子們要到新竹住一晚還是直接騎回板橋?答案竟然是直接回板橋好了!!!早上9點多從台中市區逢甲夜市附近出發,往西爬坡接西濱公路向北騎到八里,再往南騎河濱車道回板橋,總共約200公里,含休息找路花了14個小時,從騎20公里唉唉叫的肉腳到已經環島5天,最後一天還可以在大太陽熱天直接拼200公里,耐力果然有訓練出來。
但是騎車變少,耐力就還回去^_^
5. 降低體脂率
身體組成中脂肪是最難消掉的,原因跟生物本能有關,各種運動主要以肌肉縮放驅動身體結構,脂肪儲存在內臟周圍保護器官並儲存用以度過難關用,所以在運動時最先消耗的是肌肉的能量,不會燃燒脂肪,想要燃燒脂肪能量很辛苦,首先要進行超過30分鐘的運動,身體才會開始取用脂肪能量,而且要以有氧方式才能用到脂肪的能量,一般運動光是要撐過30分鐘就不容易,所以慢跑、騎自行車類的長時間有氧運動最適合燃脂,當開始騎車後,運動時間的感覺會鈍化,隨隨便便都很容易超過1小時,騎車在河濱便看風景邊騎車,一個小時很快就過了,所以至少有30分鐘進入燃脂階段消耗體內儲存的脂肪。
6. 體重控制
體重控制沒什麼訣竅,就是熱量控制,如果能減少熱量攝取,增加熱量消耗,重量想不掉都很難,難的是持續;
有氧運動的減重效果之一在於提高新陳代謝率消耗身體能量,騎車或慢跑類的有氧運動如果能一次持續1個小時以上,提高新陳代謝率的效果在運動結束後持續一段時間慢慢遞減,大概可持續2天左右,所以如果能保持每2天一次一個小時以上的有氧運動,身體就會保持在較高的新陳代謝率持續消耗熱量;
在運動後不要馬上吃太多東西,最好是先補充點水分然後去盥洗,再過半小時後攝取牛奶、無糖豆漿等高蛋白質食物,少糖少油自然就會減輕重量;
自行車選手其實食量不小,但是很少看到胖的,但是一旦不騎車就胖的很快了,因為吃的習慣若沒改,但是熱量消耗變少了,怎麼可能不胖?
7. 改善高血壓
我30歲出頭就有血壓過高的問題,不抽菸、不喝酒,就是習慣晚睡(12點左右),吃過中藥沒效,改看西醫作了一堆檢查找不到原因,乖乖吃血壓控制的藥;
開始騎車以後,控制血壓的藥劑量調到最低,甚至在騎車前不敢吃,免得血壓太低;
其實醫生有說不管原因,只要減重、多運動對血壓控制會有幫助,事實也證明真的有用,但是要持續一段時間沒辦法立竿見影。
8. 大量排汗(毒)使皮膚變光滑
長時間騎車會大量排汗,尤其在夏天,黑色緊身車褲表面可以看到白白鹽結晶粉末,每次騎車大量排汗後盥洗都覺得臉上的皮膚變細,但是要記得多補充水分、電解質,免得身體缺水跟電解質失去平衡容易抽筋。
9. 欣賞風景
雙北的河濱自行車道說實在話越做越好,在每年春秋兩季還會佈置花景藝術,像11月在大佳河濱公園、公館外、延平河濱公園都有,騎車看花多愜意!更不用說在社子島段、關渡段河堤上騎車,看山看河的風景都不錯。
台北市自行車道分成五條,如下圖示:
以上圖片取自 台北河濱車道官網
願意跑遠一點到北海岸、東北角台二線看海看山的也很讚,新竹17公里海岸線在靠近賞蟹步道附近的風景也是一流,有綠色隧道、有海景可看,花東公路、太魯閣、恆春海生館到白砂,很多近山近海的路線風景都很好;走路嫌太遠,開車嫌太快,騎自行車最剛好。
其他更多車道美景可參考 台灣騎跡
說真的去過日本東京幾條河濱車道,雙北、台灣很多自行車道一點都不輸,台灣人不多利用實在可惜。
10. 釋放壓力
除了騎車看風景可以讓心情變好,在長途騎車與挑戰山路爬坡上,騎車運動會促使分泌多巴胺跟內啡肽,這兩種內分泌物質會讓人產生心理滿足感,會看到有些車友假日沒事就往山上騎車,明明騎車上坡累得要死,但是騎到目的地後內分泌的與作用會讓人產生心理滿足感,簡直就像上癮一樣。
11. 擴大活動範圍
在雙北有方便的捷運跟公車系統可以利用,現代的學生可以很容易移動,但是在沒有公共交通系統可以利用的地方就很難了,人很容易被侷限在一個範圍,以步行能力來評估,人的活動範圍大概以1~2個小時約3~8公里的範圍為限,透過交通工具可以擴大活動範圍,但是對高中以下的青少年就只能利用自行車,像我兩個兒子因為國高中被我帶著騎車到處去的關係,從板橋到新店、烏來、淡水、八里、鶯歌、大溪都覺得算近,騎車單程大概就是1~2個小時內,相對他們國高中同學對活動距離範圍的感覺就不同,也就是透過自行車將活動範圍擴大到約30~40公里的範圍。
12. 增廣見聞改變視野
當依靠自身能力踩踏移動就可以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以後,看得距離更遠,看得東西更多,其實無形中也幫小孩擴大看事情會有更寬廣的視野。
13. 訓練毅力、強化自信心
騎自行車超過3、40公里甚至百公里其實並不算很容易的事,沒有好的自行車、沒有熟悉自行車功能與操作、沒有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沒有熟悉的路線,一般人想要隨隨便便騎上3、40公里並不容易;
身體的疲倦、對前方還剩多少距離才能抵達目的地的未知恐懼,都會阻礙人繼續下去而放棄回頭;
如果一次又一次的完成路線挑戰,往後面對事情,堅持的毅力與持續努力就有機會完成的自信心就會透過以往的訓練發揮出來,別人作不到,不代表我作不到,就像一天騎自行車200公里這種事都可以完成,還有什麼好怕的?拼拼看!
另外騎自行車不像球類運動對天份、身體素質要求高,只要能走能動,有基本的平衡能力就可以騎自行車;
曾經在參加環花東挑戰活動看過一個女車友,車不是很好,速度也不快,但就是很有毅力的往着終點騎,雖然比別人慢,但是還是有機會可以從花蓮騎到台東,騎完這180公里的路程,這種比高手更值得敬佩,對高手來說這算不上什麼挑戰,本來就知道自己可以輕鬆完成,反而是這些不知天高地厚,沒有把握的可以堅持到完成的很不容易,需要很大的毅力。
騎車到不同熱門地點時,很容易碰上一群車友,此時因為有著共通點"騎車",所以會比較容易展開話題,例如可以聊車子、聊騎車路線、聊騎車經驗等等,甚至作伴一起騎車。
像我念機械,對車子硬體有一定程度的動手能力,基本上的換補胎等故障排除沒問題,新手跟我一起出門就像買了個破胎保險一樣,不用擔心半路破胎該怎麼辦?騎過的路線也不算少,可以幫忙帶路,重點是願意等,不會把人放鳥,跟我一起騎過車的其實印象應該都還不錯;
但是高手團就不適合了,我實在跟不上那種強度跟距離。
15. 接觸大自然
雙北河濱車道或其他各地自行車道,或者上山,或者沿著海邊騎車,都可以接觸大自然,而且也不可能邊騎車邊玩手機。
勉強湊了也是15個好處^_^
其實就是想騎車、愛騎車找出來一堆理由畫唬爛。
基本上鼓勵每個人找一些自己喜歡的運動,
有兩項運動以上更好,不同運動訓練到身體的部位不同,對身體健康的好處也不同,
持續運動對身體健康有幫助,對釋放工作或學習上的壓力也會有幫助。
最近剛好連續兩天晚上打羽毛球跟騎車,把小米運動app透過小米手環8紀錄到演算效果截圖如下:
很意外兩小時的騎車跟羽毛球運動在小米運動的計算結果,
在運動效果上熱量消耗羽毛球多了近1倍,訓練負荷TL羽毛球多了近4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