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26

面對"問題"的溝通方式,區分過去、現在與未來

不管在家裡、工作、社團中都會看到一些問題,
既然是“看到”的“問題”,
這代表事情、狀況已經發生,

例如媽媽回到家裡,看到家裡一團亂,
通常開口就是問(罵)小孩、老公家裡怎麼這麼亂?

這應該是一般最常見的反應,
從時間順序來看,
這其實是在看到的瞬間(現在),
對已經發生的事情(過去)產生反應,
表達自己不愉快、生氣!

這種溝通方式雖然表面上是提出問題,但是其實更多的是展現憤怒的情緒,而並不是直接表達要小孩、老公把問題解決好,
想透過以問問題展現憤怒情緒讓小孩、老公知道:
“老娘下班回家看到家裡一團亂,很不爽,快點給我收乾淨!!!”

這種溝通方式不是不對,但是對解決問題“亂”可能沒有直接效果,而且可能會出現以下狀況:

1. 小孩、老公針對感受到情緒產生“恐懼”、“反抗”等反應,然後趕快收東西,過程中若下意識的回嘴“馬上收”、“等下收”,回嘴這個無意識的反應卻可能造成進一步情緒對抗與衝突。
2. 碰上神經大條的小孩、老公無反應,那肯定接下來就是更生氣或者是更悶…

這兩種情況其實都不好,會讓一家人的情緒產生衝突或累積。

另外一種溝通方式是看“未來”!

同樣看到一團亂,
可以稍微先緩一下心情,改變溝通的說法:
“快要吃晚餐了,大家幫忙把家裡弄整齊乾淨就可以來吃飯。”
這樣的說法給了小孩、老公未來該作什麼的指示,還有利益交換:收拾乾淨才能吃飯^_^。

兩種說法:
一個是在“現在”對已經發生的問題“過去”究責、生氣。
一個是在“現在”對已經發生的問題提出“未來”的期望,而且表明期望達成(解決問題)後對大家都有好處。

那一種溝通方式會比較好?

正面積極的是站在“現在”看“未來”,當下重點放在“解決問題”,
檢討“過去”是事後用來警惕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負面情緒的直接以“現在”的狀況去究責“過去”,想找出“問題”擔當者,進一步透過找出問題擔當者來解決問題,但是問題要如何解決?

同樣的狀況發生在公事上,
個人經驗是常常看到一出問題就是先究責,想找出擔當該負責被罵的,其實大家“可能”應該都知道誰該負責,
但是更好的方式是先就問題狀況找出解決方法與決定該投入的資源(人、物、預算費用、協助單位等),
當問題解決後再來檢討發生問題的原因並防止再發。



不過要作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情商要高,
畢竟出問題就代表時間、費用的損失,
老闆、主管能夠不生氣其實並不容易,
但是想要真正解決問題,
先著眼未來找方法比檢討過去發洩情緒對處理好問題與公司未來的運作會更有效率,
浪費時間、成本絕對該生氣、憤怒,
但是要挑對時間跟情境會更有效才能讓相關人員更為警惕避免再犯。

以往處理機器設備問題上,
我的作法就是先了解、問清楚問題狀況,
進而判斷原因、找方法先解決,
先不談人的問題;
待問題處理完再開一次會,
讓相關人了解問題成因跟應該注意的地方,以避免再犯;
個人經驗是如此作法會比較容易取得相關人員的信任,
當往後有問題發生時,可以更快取得更貼近事實與正確的狀況,
以用於判斷應採取的對應策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