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4/1

基金(ETF)投資風險等級 RRn

在基金、ETF的投資說明資料中,會看到一個縮寫:RRn

RR是 Risk Return 的縮寫,

Risk是『風險』,

Return是『返回』、『歸還』、『返還』,

"Risk" + "Return" 組合在一起可直譯"風險返還",^_^,

在投資產品代表的意義是『風險收益等級』,

n 是數字 1~5,用來表示不同的投資風險等級,

數字越小,表示風險越低。

參考中華民國銀行公會網頁,

RRn 針對基金類投資產品的價格波動風險程度進行分級定義,


依基金投資標的:

1. 風險屬性(波動、違約等)

2. 投資地區市場風險狀況(已開發、開發中、新興國家、地區)

由低至高編制為「RR1、RR2、RR3、RR4、RR5」五個風險收益等級,

數字越大表示風險越高。


但即使是最低風險的 RR1,

若碰上金融風暴或系統性變化時,

其實也難逃本金發生虧損的可能,

尤其是投資以外幣計價的基金,

即使基金本身的外幣淨值沒變,

也有可能因為匯率變動產生虧損(或獲利),

所以金融業在販售的任何一種 RRn『風險收益等級』投資商品上都會註記『僅供參考』^_^。

不過會有 RRn 評等等級代表,至少代表有作過風險等級特性評估,

例如商品是定存、貨幣、債券、固定收益(房地產租金、特別股收益)、股票或期貨等,

以及各項產品本身的地區性風險變動(已開發、開發中、未開發國家,國家或企業經濟規模)進行評估,

因此在系統性風險發生時,RR1的損失應該還是會比RR5的低,

相反的在市況好的時候,RR5的投資報酬率通常會比RR1高。

基本上一定要記得投資就是:

高報酬高風險,低風險低報酬!


各風險等級的投資屬性參考各網站說明如下:

風險收益等級RR1:

投資風險較低,投資目標以追求穩定收益為目標,通常投資於短期貨幣市場工具,如:短期票券、銀行定存,但並不保證本金不會虧損。主要基金類型為貨幣型基金

風險收益等級RR2:

投資風險為中級程度,投資目標以追求穩定收益為目標,通常投資於已開發國家政府公債、或國際專業評等機構評鑑為投資級(如標準普爾評等BBB級,穆迪評等Baa級以上)之已開發國家公司債券,但也有價格下跌之風險。

風險收益等級RR3:

投資風險為中高程度,投資目標以追求兼顧資本利得及固定收益為目標,通常同時投資股票及債券、或投資於較高收益之有價證券,但也有價格下跌之風險。主要基金類型為平衡型基金、非投資級(標準普爾評等BBB級,穆迪評等Baa級以下)之已開發國家公司債券基金、新興市場債券基金

風險收益等級RR4:

投資風險較高,投資目標以以追求資本利得為目標,通常投資於已開發國家股市、或價格波動相對較穩定之區域內多國股市,但可能有大幅價格下跌之風險。主要基金類型為全球型股票基金、已開發國家單一股票基金、含已開發國家之區域型股票基金

風險收益等級RR5:

投資風險很高,投資目標以追求最大資本利得為目標,通常投資於積極成長型類股或波動風險較大之股市,但可能有非常大之價格下跌風險。主要基金類型為一般單一國家基金、新興市場基金、產業類股型基金、店頭市場基金


說明中提到的投資評等級別,

例如 RR2 & RR3中提到的以 BBB(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或 BBa(穆迪,Moody's) 作為投資級與非投資級評等的分界,

其他大型評機構等還有惠譽(Fit's),

台灣也有一家中華信用評等,

目前標準普爾、穆迪、惠譽是全球金融市場主要的三大評等公司,

這三家公司幾乎壟斷了國際評級行業。

評等等級 AAA-D 就是由其中的惠譽所提出,


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報告,

在世界上所有參加信用評級的銀行和公司中,

穆迪涵蓋了80%的銀行和78%的公司,

標準普爾涵蓋了37%的銀行和66%的公司,

惠譽公司涵蓋了27%的銀行和8%的公司。

穆迪跟標準普爾涵蓋的公司數量範圍比較大,

看到一些基金的 RRn 多以標準普爾跟穆迪的評等作為主要參考。


評等會針對到個別公司,以便於作為投資評估的參考,

評等時會包含:

1. 對該發行公司所屬政府的評等。

2. 對該發行公司所屬產業的評等。

3. 對該發行公司本身的評等。

公司企業個體風險評估結果之等級,不可高於產業風險評估之等級,所屬產業風險評估之等級亦不可高於政府風險評估之等級,

因此國家評級低,國內的產業、公司評級就不會高。


公司為了爭取投資資金發行債券借錢,

可以向信評公司申請評等以取得風險等級,


『高報酬高風險,低風險高報酬!』


風險評等越低籌資發行債券的利息成本越低,反之。


就像取得各種認證是要花錢的,

取得信用評等也是要花錢的,

畢竟必須投入人力進行調查、評核、出具證明文件(賭上評等公司的信譽)。

因此要取得評等其實也不容易(花錢、花人力、花時間),

進行評等時,評等機構會分配分析小組至發行公司,

分析小組蒐集、分析公司內部及外部資訊,

與公司管理當局舉行會議,以獲取更完整且深入的資訊。

以 S&P 公司為例,會議之前,會要求發行公司提供一份正式聲明,內容應包括:

1. 公司五年的營運紀錄,包括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及現金流量表,並在相同假設下,預計未來五年的資料,

2. 與同業類似公司比較,

3. 增資的分析,

4. 融資的其他替代方案,

5. 影響評等的其他主要因素,

分析小組也會拜訪發行公司並參觀工廠、了解生產設備運作狀況,

以對發行公司的營運狀況有深入的了解。

分析小組查核分析完成後,

將完整分析資料送至評等委員會,

評等委員會針對下列主題進行討論,包括:

1. 發行者的籌資計畫及其限制條款,

2. 資本結構,

3. 公司營業的本質及歷史,

4. 管理當局,

5. 現金流量及盈餘的歷史資料及預測,

6. 融資計畫,

7. 比率分析,包括會計因素之變動,

8. 評等歷史,

最後給出建議的評等等級;

評等公司再將決定的風險評等等級通知公司,

公司可選擇接受該評等結果或再提供新的資料給評等委員會修正評等結果。

評等發行後還要持續管理、追蹤及修正,確認評等的有效期限。


看這個過程就知道取得風險評等的成本很高,

所以通常是大型公司才會透過取得信評來發行公司債券以取得大筆資金,

發債取得資金的好處是有機會在市場資金利率低的期間借到低息成本資金,

避免了發行股票籌措資金增加股本稀釋每股獲利的問題,

取得信評的成本若佔取得資金比例太高就完全不划算,

還不如向銀行借貸比較便宜跟快。


但是風險評等真的可以相信嗎…?

賺大錢的生意就算有殺頭的風險都會有人搶著去作,

為了吸引投資人投入資金購買金融商品,

原本定義債券的風險等級擴展到各類衍生性、結構性金融商品時就出事了,

金融業要銷售更多經過重新包裝的金融商品,

有了金融商品的 RRn 就可以讓投資人有投資風險參考依據,

這樣就可以將一些經過複雜包裝的金融商品販售給投資法人跟自然人^_^


好一點,有良心的就像債券基金,其組成可能是國債或大型、穩定的知名公司債券,

金融業將其購買的債券打包成債券基金或ETF再賺一點手續費、保管費,

當基金規模大時產生的費用獲利也很驚人;

但是一些金融奇材怎麼可能滿足於這些成熟、穩定、低經理費、低保管費收入的金融產品?

於是就會絞盡腦汁開發出不同的衍生性、結構性金融商品,

將各種債券甚至債務再次包裝後進行銷售,

可是如果這些金融商品的風險高,能吸引到的投資人相對有限,

基金的規模就有限,來自手續費、經理、保管費用的收入自然也很有限,

因此弊端就發生了,

評等公司將部分層層包裝金融商品給予較低風險的信用評級,

當金融商品獲利又不錯,風險等級又低時,自然會吸引到很多投資的錢,

金融業跟眾多才子、才女們大家賺更多錢,住豪宅、開好車、吃米其林餐廳…

在景氣好、資金充沛時的時候這些金融商品違約風險確實低,

景氣不好時就慘了,甚至發生連鎖反應,這些層層包裝過的衍生性、結構性金融商品發生資產價值大幅降低(虧損)甚至違約(倒閉),

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是由這些違約的金融商品(CDO,抵押債務債券)引發一連串的金融資產泡沫化效應,

後來在找原因時,政府認為這些給予CDO低風險評等的評等公司也應該要負起很大的責任。

在2008金融危機後,以美國為主的各國政府開始對之前監管不力造成的問題進行改革,包括這些評等公司,參考3。

照理說經過幾次的金融危機、風暴以後,這些商品與評等的風險等級關連應該是更有可信度的,但是還是要小心,金融業在各 RRn 後註記的『僅供參考』可不是寫假的,

一旦出事,這些金融業還是會把責任撇的一乾二淨,是投資人自己評估不當的風險掌控問題造成損失,賣給你/妳這些金融商品時文件上都有提醒『僅供參考』^_^


會查RRn資料是因為想買債券ETF,

可參考另外一篇債券ETF


參考資料:

1. 基富通,基金風險等級

2. 華南銀行,三大信用評等公司簡介

3. 今周刊,2012,揭開信評機構醜陋的真相

4. 國泰世華銀行,結構性商品

5. 金管會銀行局,關於衍生性金融商品


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本人無關。


特別提醒:網頁上的投資社團廣告都是詐騙,千萬不要點進去加社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