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30

LCD 產(慘)業

最近剛好看到一個財經專家寫了台灣的"慘"業,心有戚戚焉!

回想自己第一份工作剛到中華映管上班的時候,
華映每股盈餘超過 10 元,毛利率超過 50%,
對比華映現在關廠,一家公司的興盛衰敗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到華映工作的第五年恰逢電腦顯示器螢幕的發展由"大頭" CRT 螢幕轉向"平面"的液晶顯示器,
當時公司裡面還有一條 STN-LCD 的小量生產線,
相比 CRT 的傳產型式生產線來說已經算是很先進的產線。

20世紀末,顯示器產業整個趨勢就是往平面、大型顯示技術發展。

平面顯示技術包括有 PDP、LCD(STN、TFT),跟OLED、PLED等等,
大尺寸有投影(LCD、LCOS)、背投影(CRT)等技術發展。
過了20年,在當時投入最大資源發展的 TFT LCD 成為現今最主要大型平面顯示器技術。

下一世代?
也許是以軟性基板+Micro LED吧?

一開始台灣的 TFT LCD 只有元太(現已轉型電子紙)跟聯友在作,技術來源為工研院。

1997年華映開始跟日本三菱技術合作,導入 TFT LCD產品與工廠規劃跟產線,
在當時台灣應該可以算是第一家進行量產中大型尺寸 TFT LCD的廠商。

在台灣 TFT LCD廠有中華映管(關廠@2019)、友達(聯友、達碁合併@2001)、瀚宇彩晶(轉型中小尺寸、模組與自有品牌)、奇美(併入群創@2009)、廣輝(併入友達@2006)、統寶(LTPS TFT LCD,併入群創@2009)、群創。

至於日本廠商被台灣跟韓國廠商幾乎是完全打到趴,只剩下夏普還有投資新世代廠;
不過日本 TFT LCD 產業其實早就轉型以供應關鍵設備(例如曝光機、濺鍍機等為主),還有部分的關鍵材料,賣這些都是穩賺的...

當年產業正旺的時候,
常去日本出差看材料、機器設備跟驗收的工程師很多,
多到會被老闆問人事部門,為什麼公司有這麼多人在日本出差?
我最多的一年去了十幾次日本,但跟產線工程人員比算少的。

2010前後,中國大陸大舉投入 TFT LCD 產業,
政府介入土地供應、投入資金、稅賦減免、直接補貼等等,
台灣的 TFT LCD 工程師也大量前往中國大陸就業,
自此以後台灣的 TFT LCD 產業就幾乎注定無法繼續在產能上與中國抗衡,
技術上也無法與韓國的 AMOLED 拚,
只能尋求特殊產業應用,
華映往車載面板、奇美往高解析度醫療用面板,
一度因為手機與平板需求大增給了各家廠商一線生機,
但是當產能過剩之後,各家 TFT LCD 都在找產能出口,
相關需求產能還是很快就被填滿,
更糟糕的是 2015~2019 這段時間中國大陸還是在瘋狂擴產,
而且是 10 代廠瘋狂地蓋,
這對台灣跟韓國、日本夏普的 TFT LCD 產業都造成嚴重的衝擊,幾乎全面陷入虧損,
市場嚴重供過於求,體質不好的華映首當其衝,關廠幾乎是必然會發生的。

當年 TFT LCD 開始在台灣落地生根時 (1997~2006),
所處單位是負責設備開發設計製造,也投入少量人力進行了解,
剛開始因為 3C 產業快速發展,其實 CRT 螢幕也還算利潤不錯,
加上設 CRT 產線成本低、快,利潤還算不錯,回收快,
所以華映在 1997~2000 這段時間其實是 CRT & TFT LCD 雙頭並進的,
最多的時候 CRT 生產線有台灣8條、馬來西亞8條、福州4條、英國2條,共22條以上的生產線,是全球最大的映像管廠,
當然這些 CRT 生產線早就在TFT LCD成為主流後都被淘汰掉。

在多家廠商投入 TFT LCD產業後,產量大增,價格下降,
早期14" TFT LCD 模組可以賣到 150 塊美金,
跟現在一台 70" TFT LCD電視甚至出現不到台幣 2萬的低價,
這在十幾年前是相關產業誰也沒能料想到的價格崩盤,
其實如果不是中國大陸瘋狂的投入資金擴產,
以 TFT LCD 產品的複雜度、使用到的材料、冗長製程來看,
現在這種價格根本是不可能會出現的。

如果這個產業是依循日本按部就班,慢慢來、謹慎擴廠的習慣,
我想 70" TFT LCD 電視的價格應該還是高不可攀的天價,USD 20000@2003 。

TFT LCD 產業從歐美研發開始到日本開始量產,
會轉移到台灣其實是跟韓國傾全力投入,並挖角日本很多技術人員跑到韓國建立 TFT LCD工廠有關;
相對韓國,台灣對日本是相對友善與容易控制的合作對象,
所以當日本公司發現韓國建立的 TFT LCD 廠競爭力已經是日本無法與之抗衡時,
日本才開始願意將當時視為關鍵技術的 TFT LCD技轉台灣,例如:
華映跟三菱(ADI),達碁跟日本IBM,聯友與松下,奇美跟日本IBM,廣輝與夏普、瀚宇彩晶與DTI(日本IBM跟東芝),群創跟夏普...

日本廠商的目的當然還是著眼於商業利益,將手中的籌碼作最後的利用:
賺授權金跟取得低價的面板來源。

就我所知,當初華映跟日本三菱ADI合作除了要付技轉與授權費用以外,
生產製造的面板必須以市價9折供應給日本三菱,
這根本是穩賺不賠的生意,左手跟華映拿面板,右手轉賣就賺 1 成!!!

其他跟日本廠商合作的狀況就不得而知,我相信日本公司是絕對不會吃虧的。

到了後來台灣可以自主決定產線、設備、材料後,
日本公司的影響力就越來越小,
不幸的,此時中國大陸開始決定集中火力投入,並且大力挖角台灣的LCD相關技術人員!

曾經聽到最好的挖角價碼是薪水數字照算,只是改用人民幣付,在當時那就是5倍的薪資!!!

要抵擋這種誘惑何其困難???

所以中國大陸的 TFT LCD 產業在有政府資金、土地、人力投入,
台灣與韓國工程師技術支援的情況下快速蓬勃發展,
反正主要設備、材料來源就是那幾家,只要會開規格買進來,花時間慢慢整合早晚就可以投入生產,
在這種情況下,日、韓、台的 TFT LCD 產業擴充能力根本完全無法與之抗衡,
尤其是越晚投入所取得的設備產能效率更高、更便宜,
輕鬆打趴早期昂貴、低效的設備產能,
看到 2015~2019 中國廠商瘋狂投入的狀況,其實早就可以預見 TFT LCD 產業的未來,慘...

不過在抱怨中國大陸把台灣TFT LCD變成慘業的同時,
看著大尺寸 TFT LCD、滑著手機的你我都要感謝中國政府瘋狂補貼所帶來的高 CP 值產品。

最大的贏家應該是日本、歐美一些高階設備與關鍵材料的供應商,還有消費者。

註:
網路上有很多當年兩兆雙星、TFT LCD產業技術合作發展、趨勢的文章可以參考,
來源太多,東看一點西看一點,加上個人當年聽聞,如有疏漏請不指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