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6/23

問AI如何防止軍火商操控戰爭?從人性教育與制度設計下手。

2025/6/21美國打擊伊朗核武設施,

共丟下14枚 GBU-57 巨型鑽地炸彈,

每一枚造價約 2千萬美元,14枚約2.8億美元,參考連結

另外使用30枚戰斧巡弋飛彈,單價約159萬美元@2014,參考連結,30枚約4千77萬美元,

僅計算丟下去的炸彈、飛彈,合計約3.277億美元,

B-2轟炸機每小時操作持本約6.2萬美元,參考連結,7台各40小時,總計280小時,操作成本約1736萬美元,

其他發射戰斧巡弋飛彈的船艇操作成本不算,

三項合計約3.4506億美元,約百億台幣。


從2022年爆發俄烏戰爭開始,

財經網站開始談軍工股的投資機會,

以台灣廠商來說,規模、營業額遠不及美、中、歐的大公司,

相比曾經有段時間投信推社會責任投資概念吸引投資人注資,

相對這波追逐軍工概念股的風潮,金融市場的風向轉變何其諷刺。


戰爭的發生存在有許多原因,

其中包括有民族主義的心理因素、礦產能源資源的爭奪、大國的利益衝突等等,

不論是何種因素導致戰爭的發生,造成人命與資產的損失,

能在戰爭中獲得利益的大概就是軍火商,

因此有不少文學著作、電影都會有影射軍火商藉著戰爭圖利的題材,

例如2005的軍火之王(Lord of War),2008的鋼鐵人(Iron Man)。


以上圖片取自維基百科網頁的電影海報圖片


軍火商在現代戰爭背後所扮演的角色大不大?

在愛國主義的包裝與驅使之下,軍火商是正義的一方,

對被軍武攻擊資產受損、家破人亡的一方肯定是惡魔。

除了精神病患不知所為以外,

每件人為主導發生的事件必有其人為的動機,

人為的動機就是獲取心裡或實質上的利益,

戰爭所需要動到的人力、資源極為龐大,

牽涉到的人為動機不會單純到只有心理因素,

有人為了宗教、民族大義、守護自由民主、抵抗法西斯主義、抵抗帝國主義、對抗資本主義……,

軍火商的想法很簡單,不過有什麼信念、大義,

想辦法賣武器來賺錢,

沒有信念、大義?

那就想方設法創造衝突、製造危機,

觀念上的衝突、利益上的衝突,

讓人民產生危機感,再包裝成信念、大義,

戰爭還可以促進人類科技的快速進步,讓開發先進武器成為首要之務,透過投入更多資金與人力資源開發各式科技技術製造先進或大量武器來加速戰爭的進程,減少生命的損失,多麼崇高……


試著以這個標題:

“如何防止軍火商操控戰爭?從人性教育與制度設計下手。”

問了AI,有Perplexity, ChatGPT, Gemini跟Deepseek,

回答如下:


Perplexity

人性教育面向

增強戰爭認知與同理心教育:透過繪本、電影、戰爭倖存者回憶錄等多元教材,讓學生從感受力出發,理解戰爭的殘酷與人道危機,培養反戰意識與同理心,避免被軍火商的利益驅動迷惑。

批判性思維與媒體識讀:教育民眾尤其是年輕人,辨識軍火商與政治利益間的關係,避免被宣傳與利益輸送所操控,提升對戰爭背後經濟利益的警覺。

心理與行為調適教育:理解軍事訓練中如何透過制約與社會學習影響殺戮行為,推廣和平解決衝突的心理教育,避免暴力合理化。


制度設計面向

強化立法監督與透明度:國會應加強對國防工業體的監督,嚴格限制軍火商遊說與政治獻金,防止利益輸送形成軍火商操控政策的溫床。

建立反壟斷與競爭機制:防止軍火商壟斷市場,透過反壟斷法與競爭政策,降低軍火商對國防預算的過度影響力,促進國防採購的公平與效率。

推動全民國防與民防教育:提升全民防衛意識與危機應變能力,減少對軍火商製造的戰爭需求依賴,強化社會整體對和平的支持。

綜合來看,防止軍火商操控戰爭需結合深刻的人性教育,培養民眾反戰與批判能力,並透過嚴謹的制度設計與監督機制,限制軍火商的政治經濟影響,促進和平與民主的長遠發展。


ChatGPT

這是一個非常深刻且複雜的問題,涉及政治、經濟、倫理與制度層面。要防止軍火商操控戰爭,必須從人性教育與制度設計雙管齊下,進行長期的文化與體制變革。以下是具體的方向與建議:

一、人性教育:從價值觀與思維方式根本改變

1. 提升和平教育與公民素養

從學校教育開始,強調人道主義、衝突解決、非暴力、外交手段等理念,並融入課綱,使年輕一代不將戰爭合理化或英雄化。

2. 媒體識讀與批判性思考訓練

讓大眾具備分辨「假旗行動」、「軍事工業複合體」話術與操控的能力,不輕信媒體或政客散播的恐懼言論。

3. 強調「共同命運」的全球意識

淡化民族主義與軍備競賽思維,鼓勵國際合作,建立對「全人類共好」的認同。

4. 教育中揭露歷史上的軍火資本運作

以如美國的「軍工複合體」或某些戰爭如何因軍火集團獲利而被推動為教材,幫助學生理解背後利益鏈條。

二、制度設計:限制軍火商的影響力與政府的戰爭動機

1. 提高軍火交易的透明度

建立公開的國防預算與武器交易平台,要求詳細揭露採購案的標案、金額、承包商與審查流程。

2. 立法限制「旋轉門」制度

禁止軍事官員退休後立刻進入軍火公司,防止利益交換與政策操弄。

3. 建立獨立的監督機關

設立由民間組織、非營利團體與專家組成的武器採購與軍事決策審議委員會,確保國防政策獨立於軍火利益集團。

4. 強化國會對戰爭的控制權

戰爭不得由總統或單一機關任意發動,需經由國會公開表決,並且需定期審查軍事行動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5. 限制戰爭獲利機制

例如設立「戰時利潤稅」,針對軍火公司在戰時所獲利潤徵收重稅,削弱其推動戰爭的動機。

6. 推動國際公約與聯合監督

例如擴大武器貿易條約(ATT)的實施與監督機制,阻止軍火流入衝突地區,並處罰違規國家與企業。

---總結

軍火商之所以能操控戰爭,根本原因在於:

戰爭可以讓少數人暴利;

民眾缺乏資訊與意識;

政治制度允許利益團體介入決策。

解方不會是單一法令或技術工具,而是需要從「心」與「制」兩個層面持續推進改革。教育塑造人民的思考方式,制度約束權力的運作方式。唯有兩者並行,才能讓戰爭真正成為不得已的最後選項,而非軍火利益的推銷工具。

如你有特定國家或地區的背景,亦可深入探討如何因地制宜進行改革。是否想延伸討論某一面向(例如台灣、美國制度,或聯合國角色)?


Gemini:

防止軍火商操控戰爭:從人性教育與制度設計雙管齊下

軍火商在戰爭中的影響力確實是一個複雜且令人擔憂的問題。要有效防止他們操控戰爭,必須從根源著手,也就是從人性教育和制度設計兩方面同步進行改革。

人性教育:培養和平意識與批判性思維

人性教育的核心在於塑造個體的價值觀,使其具備抵禦戰爭誘惑的能力:

 * 推廣和平教育: 從小學到大學,應將和平教育納入核心課程。這不僅僅是灌輸反戰思想,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戰爭的代價,包括對人類生命、社會發展和環境的巨大破壞。可以透過歷史案例分析、模擬衝突解決、倫理辯論等方式,培養學生對和平的珍視。

 * 培養批判性思維: 強化公民對媒體資訊和政治宣傳的辨識能力。軍火商往往透過資訊操弄來影響公眾輿論,以支持戰爭或增加軍事預算。批判性思維能力可以幫助人們識別這些潛在的利益驅動,避免被片面資訊誤導。

 * 強化道德倫理教育: 鼓勵個體對自身行為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反思。對於在軍工複合體中工作的人員,應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讓他們認識到其工作可能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巨大影響,並培養其對生命和和平的敬畏之心。

 * 促進跨文化理解與交流: 許多衝突源於誤解和偏見。透過跨文化交流和學習,增進不同族群、國家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減少因文化隔閡而產生的敵意,從而降低戰爭發生的可能性。

制度設計:建立有效制衡與透明機制

除了個人層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建立強健的制度來制約軍火商的影響力:

 * 嚴格管制武器貿易:

   * 國際監管: 建立更具約束力的國際武器貿易條約和監管機構,對武器的生產、銷售和轉移進行嚴格管制,防止武器落入不法分子或衝突地區。

   * 透明化: 要求各國政府和軍火企業公開其武器採購和銷售的詳細資訊,包括合同金額、接收方、交付數量等,增加透明度,減少暗箱操作的空間。

 * 強化民主監督與問責制:

   * 國會監督: 賦予國會更大的權力來審核軍事預算、武器採購案和對外軍事行動,確保軍事開支符合國家利益而非少數人利益。

   * 獨立調查機構: 設立獨立於政府和軍方的調查機構,專門負責調查軍火交易中的腐敗、賄賂和利益衝突問題,並對違法行為進行嚴懲。

   * 媒體與公民社會監督: 鼓勵獨立媒體和公民社會組織對軍工複合體的運作進行監督,揭露潛在的利益輸送和不當行為。提供法律保護給吹哨者,鼓勵他們揭發行業內幕。

 * 斷絕政治獻金與遊說影響:

   * 嚴格限制政治獻金: 制定法律,嚴格限制軍火商向政黨和政治人物提供政治獻金,從源頭上切斷金錢對政策的影響。

   * 規範遊說行為: 對軍火商的遊說活動進行嚴格規範,要求遊說者公開其遊說對象、內容和費用,避免其在幕後影響決策。

 * 推動軍轉民政策: 鼓勵和支持軍工企業將其技術和生產能力轉向民用領域,減少對戰爭和武器生產的依賴。政府可以提供稅收優惠、研發補助等方式來鼓勵這一轉型。

 * 國際合作與裁軍: 積極參與國際裁軍進程,推動全球範圍內的武器削減和非軍事化。當全球對武器的需求降低時,軍火商的影響力自然會減弱。

總之,防止軍火商操控戰爭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任務,它需要多層面的努力。透過深化和平與倫理教育,培養公民的批判性思維,同時建立健全的制度來規範武器貿易,強化民主監督,並限制金錢對政治的影響,我們才能逐步削弱軍火商的影響力,為建立一個更和平的世界奠定基礎。


Deepseek

防止军火商操控战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人性教育』和『制度设计』两个维度协同推进,结合伦理约束、法治规范、国际监督与技术创新。以下为具体思路:

一、人性教育:重塑价值观与利益认知

1. 伦理教育体系化

   - 在军事院校、商学院、工程教育中嵌入『战争伦理学』课程,强调武器研发与贸易的社会责任,例如「武器中立性原则」(技术不应决定使用目的)。  

   - 推广「负责任的军工创新」理念,如诺贝尔奖得主罗特布拉特(Joseph Rotblat)倡导的科学家社会责任运动。

2. 公众认知觉醒

   - 通过媒体与公民教育揭露「战争经济复合体」的运作逻辑(如艾森豪威尔警告的「军工复合体」问题),培养社会对军火游说的批判意识。  

   - 支持独立调查记者曝光军火贸易黑箱,例如国际调查记者同盟(ICIJ)的武器交易追踪项目。

3. 『利益相关者再教育』 

   - 对政客、军官、企业高管进行「冲突利益分析」培训,利用历史案例(如维基解密披露的伊拉克战争游说文件)展示短期利益与长期安全悖论。

二、制度设计:刚性约束与透明化机制

1. 国内法层面

   - 「战争牟利禁止法」:立法禁止军火商直接或间接资助冲突方,设定武器销售利润上限(如德国对沙特军售的争议性限制)。  

   - 游说透明化:强制公开军工企业对立法机构的游说支出与政治献金,建立「冷却期」制度(如美国《外国代理人登记法》的强化版)。  

   - 军事采购分权制衡:分离国防需求评估、采购审批与合同执行部门,引入第三方审计(类似瑞典的国防物资管理局独立监督模式


2025/6/20

凡人視角的建中

最近聯合報刊了一連串談建中學霸的書章節摘錄,

來源是天下雜誌出版之《那些學霸教會我的事:20位建中、北一女學霸的Z世代青春哲學,陪你在制度裡、校園外無懼前行》。


想當年我也是唸建中畢業的!

身為建中校友中的凡人、魯蛇代表,

有感而發,

分享一些凡人視角的建中。


建中的學生考試厲不厲害?

這完全不用懷疑,

基本上這些同學在國中時期的學業成績幾乎都是班排、校排最前面的一批,

當年有些從中南部、桃園帶著挑戰心態考進來建中的同學至少是校排前三。

不過這一群在國中成績頂尖的學霸進來後會再分出不同的等級,

有些同學永遠輕鬆拿捏前幾名,

包括有小1歲跳級的天材兒童。


國中考班上第一名的學霸?

國中校排前三名的學霸?

在建中班上,會見識到什麼是頂尖的學霸!!!


當原來在國中校排前三,突然間成績排名變成班上中後段???

心裡會不會有影響?

有些得失心重的同學會因此失去信心、落落寡歡,甚至逃課、出現精神異常等等。


所以念建中的同學,如果智力測驗跟學習考試能耐不到頂尖的0.3%,對成績想排名前五千萬要想開一點。

簡單的用數字去估算:

我出生年新生兒約38萬人,

雙北人口數比例約占全台接近1/2~1/3,低估當年雙北新生兒約12~13萬人,

男生一半,假設7萬人可參加北區高中聯考,建中當年招生約1600人,加上重考生,1600/70000=0.0229左右,也就是想進建中成績相當於在每百人中要排在前2.3%以內,

我當年一班50人,要排在前五名,那就是要在前0.23%以內,

以前在國中50人一班的環境中贏49個人就是班上第一,

1600人學校,男生一半,贏799人就是校排第一,

在建中班上要進前五名,相當於1000人中至少要贏997人,

個性上會很重視成績排名的在建中念書日子真的會很難過。


至於我當初考上建中可以說完全是意外,

聯考分數是壓錄取分數底線,民國73年最低錄取分數599.5(滿分700),印象中我是剛好600。

國中導師打電話到家裡通知我上建中時,都還不忘補一槍:

“原本估計應該是在成功到師大附中,沒想到竟然上了建中,國文科成績一如往常的爛,社會科意外的好。”

以後來新的升學制度,我應該不可能考得上建中,

例如在校成績申請,我國中一年級班上穩穩倒數前五,國二年級學科考試班排10~2,國三學科考試班排3~2,被記過警告,沒有全勤,沒有參加課外活動紀錄等等,以現在的申請制度想上建中,門都沒有!

會考制度,我當年就不是很愛唸書,以100分計算,國文成績好一點就是在75分左右,社會科更糟,可能在70左右,但是數學、自然運氣好時可以到95以上,英文在90~93左右,

當年是靠聯考前兩週狂寫社會科考古題幸運的有把社會科分數拉上來,至於國文分數一樣爛,總成績扣分幾乎一半都是扣在國文上,最後總分幸運壓底線錄取建中,以現在會考制度講究平均,我絕對考不上建中。

自知幸運以壓底線的分數考進建中,加上本來就不是很愛唸書,心裡可說從來沒有成績壓力,自認考試輸同學是應該的^_^。

上學、回家完全沒人管,在校就是上課睡覺,下課、放學跟同學打籃球、打橋牌,回家看電視……

高一的成績就是穩居班上倒數前五,一度很怕被留級,還好分數雖差但是沒有不及格的科目,順利升上二、三年級。

高二時班上有一個轉學生同學,從台中二中考轉學考進建中,平常就借住板橋親戚家,有段時間放學常一起坐公車回家;

有一次聊天問他,台中二中跟建中差在那裡?

讀書氣氛!

建中同學中有一群在課上、課間時間會很自主的唸書,

當然還有一些像我在睡覺、打混的^_^,

但是相對在台中二中,這種讀書氣氛就差了很多,

在建中班上的環境看到成績已經很好的同學還那麼認真唸書,讓他壓力很大。

聽了同學的話,萬一考不上大學(民國76年大學錄取率32.81%)就丟建中生的臉了。

看到這,其實有沒有注意到一個關鍵?

一群同學自主把握時間唸書

建中這個學校集中了雙北考試成績幾乎最好的那一群國中(男)生,

唸書考試天分高、會自主唸書的學生集中在一個環境中,互相產生強烈的競爭意識,比考試成績,最終反應在大學入學成績上。

當年分數最高的台大醫學系有一半以上是來自建中的畢業生,

我高三班上有四個同學雖然當屆沒上,後來第二年重考上台大醫科。


同學在班上其實會分成很多群,

成績好的會注意分數接近的競爭者,這些競爭者屆時會一起競爭台大熱門學系的有限名額,

彼此關係不見得會好,但是彼此會注意到,就是有存在感;

像我屬於成績不好,對成績好的那一群同學來說,沒威脅,可忽略,無存在感,

所以我熟悉的就是一起打籃球的幾個同學,

但是其中幾個到高三拼命唸書,照樣考上醫學系、台大熱門科系的,超厲害,

不像我,持續穩定的表現:成績不佳……。

那些很會唸書的學霸同學,我在高中同學時期幾乎完全沒互動,沒說過話,雖然同班同教室,但是就像生活在平行宇宙沒有交集。

正常情況下像我這種成績後段,只愛打球的,多數同學應該都不太有來往跟認識,

不過我有當過副班長、班長,所以多數同學都認識我,

為什麼我成績不好會被選上當班長?

很簡單,因為以前聯考時代唸書的同學才不想浪費時間管班上的事情,

所以就推不愛念書的、人緣還可以的、看起來順眼的(成績上沒有競爭力^_^)去面對學校、老師、教官。

但是我也其實不想當!

這些聰明人不想浪費時間在班上的公共事務上,能閃則閃,能躲則躲,尤其是高三下聯考前這半年,

有的同學甚至請假都不來學校,直接去南陽街的補習班拼聯考加強班,

班上同學大概剩1/3~2/3來學校上學,

整個班上的環境跟公共事務幾乎跟廢了沒兩樣,

多數只能靠班上幹部維持著,

所以為什麼會推我當班長?

不是因為我優秀!

是因為我沒那麼愛唸書,好相處、好說話,好欺負?……

原因可能就是這樣簡單粗暴^_^。


再看同學們的家世背景,

當年個資沒那麼講究,班上第一次選家長委員,學校給的單子上會列出同學與家長的姓名、職業,

班上50個同學的家長職業、身份,說真的至少2/3以上是社會精英,有政府官員、將校、大學教授、老師、醫生、法官、建築師、會計師、企業老闆主管等等,

像我這種家境中下,父親高中、母親小學學歷的很少。

同屆同學家長中最知名的有兩個部長級人物,

隔壁班同學家長吳先生時任內政部長;

我班上同學家長徐先生時任經濟部長,

話說當年我進去過經濟部長的家裡^_^。

有些知名人士會低調的用家裡的其他人當家長代表,例如配偶、祖父母等,像前述兩位部長其實都是用夫人的名字,但是久了還是會傳出來。

原因是知名人士的子女在校日子並不好過,一舉一動很容易被放大檢視,壓力其實很大。

對於我來說,這些家境好的同學家裡就好像是一個不同的世界,真的第一次隱隱感受到什麼是社會階級複製。

註. 有一個高二同學家裡狀況不好過,最後努力當上醫生,算是高中同學中第五個從台大醫醫學系畢業的,真的是不容易,可當作勵志文章參考:喻劍飛醫師》從小家貧一度被賣掉,從收垃圾長大的孩子,一路拚成專收心理垃圾的精神科醫師


再來看看老師,

坦白說印象中當年建中的老師基本上都是沒在管學生,

有的老師很認真在教學,畢竟有一群很聰明的學生會很認真聽,有的同學在家裡學過的甚至是大學程度的內容,高中老師教的其實對這些同學來說實在是有點浪費時間。

但也有少數老師不管、不顧,甚至隨便教,

高一剛入學,有個老師剛開始幾堂課都在講建中學生的八卦,例如上課時間翻牆去北一女校慶,被女中校長直接來電建中校長抗議怎麼這麼多建中男學生來?有老師直接以校外教學名義帶整班去女校校慶,其他還有精神異常的學長行為等等;期中考?嗯……

印象中高二還有一個老師在課堂上宣布下週期中考考試範圍,直接跟同學說目前進度只教到一半,剩下的同學自己念應該沒問題,然後就這樣翻過XD。

說實在當年老師教了什麼真的印象不多,可能我都在打瞌睡???

我是三類組的學生,

但印象中最怕的是歷史跟工藝、音樂,因為老師很嚴,真的會當人!

歷史老師會要同學自行挑章節找一個主題作報告,當年沒網路的時代,自學找資料很困難,兩次都被老師罵爛報告、很失望;考試考複選,少或多選一個就該題全錯,不是社會組的有必要這樣?

工藝課老師要求標準高,成品不及格要補考,期末補考題目多年不變,就是使用木塊組成一個圓球,滾動通過一定距離不能偏離直線一定範圍才算過,大家都認真想避免落入期末補考,聽說也有故意挑戰的。

音樂期末要考看譜試唱音調,我不像很多家境好的同學從小有學過鋼琴、小提琴等,實在是跟五線譜小姐很不熟^_^,也不知道當初怎麼熬過來的。

不愛運動的同學還有一關是必須游過25公尺,體育才算及格可以畢業,為了這一項,我本來不會游泳,上高中前花了一整個暑假泡游泳池學游泳,蛙式可游800,體育我應該是穩穩沒問題。

所以最愛的是體育課跟生物和地科、化學,因為覺得很內容有趣、沒負擔,分數也比較好看些。


至於學校設施,建中是個老學校……

同學間就很喜歡調侃:

一流的學生、二流的老師、三流的學校硬體設施^_^。


每個人的學生時代有不同經驗,

有些同學就是一直找外校女生聯誼,

像我沒錢,根本不敢去,那一群裡不會有我的位置;

我還是打籃球最好,場地不用錢,球可用別人的^_^;

放學後在教室打橋牌也不用花到什麼錢。

當年連想去補習也不敢找家裡說要錢,

後來才知道像我這樣沒補習的很少,主要有三種狀況,

要不就是頂級學霸不需要補習,

要不就是愛玩不想補,

要不就是沒錢補。

當年放學回家沒事就是看電視,那時候第四台剛開始,很喜歡看一些紀錄片。


坦白說,剛考上建中時很嗨!

以能夠當建中學生為榮,

感覺人生一片光明、前途無量。


這應該是民國75年校慶學生會作的紀念品,
少數還留著的回憶。


但實際上我的高中時期很悶,

家裡那時狀況不好,

看著同學成績、玩樂,樣樣不如人……。

不過還是很高興認識了這一群優秀的同學,

有機會在人生過程中豐富了自己不同的知識,

建中同學多數混得很好,但也有混不好的比我還差的,這就是人生。

相信每個人在各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回憶與感悟。


參考:

建中為何是第一志願?從日治殖民學校成為台灣頂尖學府






2025/6/13

半導體管制給中半導體設備發展的機會

2025年的SEMICON China有一家中國半導體設備公司引起很大的注意,

就是 SiCARRIER,中文名稱是新凱來,

該公司的網址:

https://www.sicarrier.com/


在台灣有一些聳動的新聞標題例如:

ASML危險了…,工商時報2025/3/29

挑戰ASML!,鉅亨,2025/3/28

中國新凱來號稱「先進半導體全村希望」,財訊,2025/3/28

中國晶片製造突圍?,優分析,2025/3/27

深圳最神祕半導體公司不藏了,遠見,2025/3/31

解密新凱來:中國半導體設備自主化大旗下的三大疑慮,Digitimes,2025/3/31

從該公司網站,產品為電子製造設備,往下分半導體製造、家電及終端、計算機通訊、通用電子製造,

但是點進網頁,只有一些簡單的產品外觀圖片,看不到太多的資料。


圖片取自新凱來官網


不過這在一些設備廠的網頁是很常見的現象,

網頁上通常只會放一些簡單的設備外觀照片,

連性能規格、外觀尺寸都沒有,

原因也很簡單,保密!

客戶如有興趣再聯絡帶資料見面詳談。


新凱來在SEMICON CHINA 2025展出很多海報,

相關產品製程幾乎涵蓋目前五大半導體設備領導廠商ASML,Applied Materials,Tokyo Electron,Lam Research,KLA的擅長領域。


有些網上專家對現場沒有實機展示質疑實際上的設備開發狀態,

但這其實是很多設備廠參加展覽的常見現象;

原因包括設備是下訂製作,要麼還在作,要麼作好已經交給客戶,怎麼可能沒事有多的設備拿來放到展覽場?

如果是實驗設備,平常都放在潔淨室或無塵室中作實驗,拉出來到展場中,在一般環境下承受各種污染,展完回去再作實驗還要費工清潔處理,承受不可察之的污染變異影響?

像半導體設備參加展覽通常是放設備介紹資料、局部運作影片,除了塵度要求較低的封裝設備,很少半導體設備會直接搬一台去展場。

B to B專業客戶通常是相關領域,夠資深的客戶,設備廠的業務早就認識了,相對設備可能早就安排去工廠看過了,展場通常是跟客戶聊聊天、博感情;

就算是難得碰上新客戶,想看、評估設備,留資料詳談、再約時間去工廠看。

參加展覽其實多半的目的只是用來秀存在感,跟撈新客戶新人資料。


所以新凱來是不是真的有作出設備?

設備有無競爭力?

坦白說還需要時間觀察,看看未來還能參加SEMICON多少次^_^。

如果沒有真正的銷售實績,公司燒錢的速度撐不了幾年,很快就無法參加貴鬆鬆的SEMICON。

看2025/5新聞,新凱來要融資28億美元,參考

相當於840億台幣!

很驚人的資金,台灣設備廠百億就算頂了,

而且往往都是作了很多年的老公司,

中國的手筆實在很驚人,

像當年的紫光,喊的也是很驚人,還想併台積,也從資本市場拿了很多錢。


新凱來會不會成為另外一個紫光?

拭目以待。


其他還有不少中國半導體廠商趁這幾年的半導體管制開發設備找客戶驗證、出貨,不論實際營利,至少營業額都有明顯衝高,以下是參考自Deepseek的資料:

Deepseek:中國半導體設備廠排名與營業額

裡面完全沒有新凱來^_^。










2025/6/10

iPart進階:iLogic元件

經常使用 Inventor 的使用者應該都知道,

對形狀相同、尺寸不同的零件可以使用iPart功能建立零件庫,

使用時直接從清單中選擇需要的尺寸零件;
i
Part規劃時除了給尺寸以外,也可以指定iProperties欄位跟存檔名稱,還可以發佈成資源庫元件,以資源庫元件方式使用。
使用iPart建立平墊圈
製作元件指令,可以再加上iMate(自動組裝功能)發佈到資源庫中使用更方便
有關自製元件發佈到資源庫的方法有點複雜,會另外說明

但是如果幾何特徵中有一些不需要的項目,

在iPart清單中並無法有效的處理,

所以在某些需要抑制特徵的零件設計上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另外iPart只能處理零件類型,無法處理組合件類型的元件,
使用上相對有些限制;
為了處理組合件,多學跟使用iAseembly也是另外一個考慮,但是在某些應用方面還是會受到制約。

因應客戶有一些不同的特殊應用需求,
iPart 跟 iAssembly 都無法滿足需求,
因此從2009版開始,Inventor支援新的簡易“程式”開發功能,
這個功能被命名為“iLogic”,
基本上就是在Inventor的VBA上再加上一層簡易的指令跟開發介面,
給沒有程式開發能力的工程師有機會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指令語法控制模型與圖面的內容變化,
達到更自由的參數模組化設計。

嚴格來說這個功能原來是第三方軟體開發業者利用Inventor VBA功能開發出來的賣的,
後來被Autodesk看到覺得不錯,就併購放進Inventor成為標準功能;
Autodesk 好像經常幹這種事,
所以熟悉軟體 VBA的Inventor 高手或許也可以藉此開創自己的商機也說不定。

Autodesk有一個類似Google Play或iTune APP商店的網站APP Store
可以提供免費或收費的Inventor外掛,可惜很少看到台灣的,
我也不算真的會寫程式,不然就可以來試試看,賺一點小錢來更新電腦硬體。

在 Inventor 隨後的版本,我忘了是v2012還是v2013版開始,
在組合功能表中的置入元件功能表中,可以看到多了一個"放置iLogic元件"的功能,
當使用者選擇置入元件時,Inventor會開啟一個對話視窗供使用者選擇或輸入參數資料,
並根據輸入或選擇之參數計算模型幾何後置入元件,
名稱通常是取原檔案名稱加上-01、-02等。
置入iLogic元件
必須先將組合進行存檔才能使用該指令

因為iLogic的功能特性關係,使用者可以賦予置入元件更大、更多的變化,
完成iPart所不能完成的工作,
但是有一個很不好的缺點是檔案名稱不像iPart可以直接指定成員的名稱(儲存檔名)。

不論iPart或iLogic,要進行元件參數變化設計時一定要先搞清楚參數的變化,包括要設置一些關鍵的使用者參數,這個部分要從產品的規格資料開始,找出變化起始的參數與變化關係函數(公式),給予參數特定名稱,並指定為“關鍵”,如此一來在放置時可以更快的找到對應的參數變化。

使用iLogic製作的元件相對iPart元件有幾個主要差異如下 :
1. 可以對幾何特徵進行抑制
2. 可以透過條件判斷敘述給予更多的控制,例如常用的IF-THAN-END IF控制或者是Case
3. 可以在組合模型中的不同元件之間傳遞參數
4. 呼叫VBA等等

在組合中置入iLogic元件甚至可以不需要為置入的元件寫任何iLogic程式,
只要在該元件的“參數表”指定某一參數為“關鍵”,
該參數在置入時就會變成可以選擇或輸入的項目,比起iPart需要規劃清單更方便。

舉鋁擠型元件置入組合為例,
如果拿一個參數名稱與設定都沒有改的元件模型,

以"放入iLogic元件"命令置入組合,
所有參數都可以進行設定:



如果進參數表將其中一個參數設定為"鍵",並改名為"Length"以便於識別,

將鋁擠型長度參數'd0'改名為"Length",
並將"鍵"欄位點選為打勾狀態。


同樣以"放入iLogic元件"命令置入組合,
此時就會只剩下"Length"這個參數可以設定數值。



因此可以利用 iLogic 規則去對參數行更多的控制來產生iPart所無法形成的原件。

缺點是放入的iLogic 元件檔案名稱無法自訂,會自動在原檔名後命加上 "-xx",
如果對檔案命名規則有要求,就必須多執行一次"儲存並取代"指令,並刪掉原來名稱多的檔案。

目前還沒找到方法可以在放入iLogic元件時自訂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