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5/24

不同的想法該如何應對?

在職場上難免會碰到同事、主管,甚至老闆會有不同的想法,

這些不同的想法有時當下就知道會出問題,

年輕時總忍不住試著想解釋,說明分析認為會出問題的可能原因,但是職場上這麼幹是很白目的行為,很容易得罪人,

1、2次後,改變了技巧,會以下列步驟(套路)進行:

1. 先表示贊同

2. 補充改善細節

3. 試著導向自己認為對的方向

坦白說這一招很多時候好用;

但是有以下兩大限制:

1. 沒有機會、時間

例如曾經有碰過一家公司標榜開會時發言時間僅有2分鐘(甚至有公司標榜更短),要求只能快速給出行/不行、行的話需求資源與何時完成,其他解釋不聽,這種情況下除了老闆以外其他人要補充意見的機會幾乎等於0,不過這種發言時間很短的會議通常是公司高階會議,討論(說明)作決策決定的意義比較大,需要前端的會前討論、準備、小型會議把方案決定好並濃縮成2分鐘內的內容;就怕中、低階把會前討論也濃縮成2分鐘內就慘了。

2. 對原先想法信念很強的,不容他人改變一丁點原始想法。

隨著職務晉升,以上兩大限制通常會越來越強烈,

後來只好學著忍住不說,然後等著:

1. 真的出錯

2. 預先準備好處理對策救急

3. 實在非能力所及,放生不管


年紀大了以後,若碰上很強勢的會議參與者,只要事情跟自己無關,出問題火不會燒到自己身上,那就更不想說了。


剛好看到FB上的貼文,

雖然我是該下地獄的無神論者,

但是這幾段說得不錯,就來分享:


圖片來源:FB

佛有四件事做不到

弟子問佛祖:「您既神通又慈悲,為何還有人受苦?」

佛祖說:「我雖有宇宙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

第一,因果不可改:自因自果,別人是代替不了的;

第二,智慧不可賜:任何人要開智慧,離不開自身的磨練;

第三,真法不可說:宇宙真相用語言講不明白,只能靠自己實證;

第四,無緣不能度:無緣之人,他是聽不進你的話的,正所謂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法無邊,難度無緣之人。


圖片來源:FB

第一,佛不度無緣之人。

因為佛是智慧的化身,無緣者就難以接觸到真正的智慧。我問你們,在人間一個傻得不得了的人,你說聰明、有智慧的人會跟他交朋友嗎?正所謂「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難度無緣之人!」所以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第二,佛不度無信之人。

如果你不相信,就算有機會接觸到這麼智慧的佛法,也是心生懷疑:「能有這麼靈嗎?」因為「信為道源功德母」,信能遠離生死苦海,信能長養諸善根。

信以菩薩作為基礎,相信菩薩能夠救你的話,一個生癌症等死的人,當他相信菩薩能夠救他的時候,誠心誠意念佛懺悔,只有懺悔發願後不再造,感通佛力、感應道交他就有希望了!

第三,佛不度無願之人。

沒有願力的人已經沒有辦法,不需要任何人去度他,因為他已經將自己拋棄了,他覺得「我沒有願力,無所謂的」,這種人連菩薩都度不了。


佛門說「普度眾生」,為什麼還有不能度的人呢?其實並非佛不想度前面講的三種人,而是這三種人根本沒有辦法度。


另外分享:

圖片來源:FB

有看到文章最後的,

祝身體健康萬事如意^_^

2023/5/14

開始人生的下一階段

2022年末,公司在制度、作法有些更替,

在機構設計工作上加了一些限制、要求,讓人覺得有點麻煩、限制多,

在行政工作上多了每天要申報工時,細到以半小時為單位;如果被看到或工時上寫跟協力廠聊稍微多點時間還會被念是不是很閒沒事幹?

其他零零總總的事情,感覺跟當初想來當工程師單純作機構設計的初衷有點越來越遠。


坦白說公司採取某些改革跟作法想靠一些制度、表單、軟體工具來幫助(要求、督促)同仁提高工作效率是合情合理的,

當年在30歲上下時也都曾經有過類似的想法,甚至試行過讓同仁每周一報工作狀況、周二到周四報工作技術心得(所屬同仁每三個禮拜會輪到一次)、填設備開發專案報表等等,

一段時間後,無意間聽到同仁轉述有一個算熟的同事覺得在我的部門作事壓力山大,每天來上班都覺得很緊張!

聽到這個訊息嚇了一大跳!?

自覺對同仁說話一向和顏悅色,從不罵同仁、不要求同仁加班、不擋請假…

也很努力把雜事跟公司、高階主管壓力盡量攬在自己身上,讓同仁專心作負責的專案機構開發設計,

怎麼會讓同事覺得上班壓力大、很緊張、工作很不愉快?


仔細反省想想,我猜中間問題出在以下幾點:

1. 很多事情自己想作不代表別人也想作

2. 自己設計的表單跟制度方法自己當然很熟悉,可是同仁不見得能理解

3. 很多工程師是不擅長文件作業跟作報告的

很明顯的就是缺乏同理心,自以為是!


但是在公司上班工作當主管,

也不能放著同仁事情慢慢來,

後來以調整工作部門單位的方式進行安排。

沒想到自己在職涯接近尾聲時會碰到類似的狀況,只是角色對調,

真是報應^_^


想想我一向的觀念就是努力把事情作好,

不要給同仁、主管造成困擾,

必要時也會在公司加班(沒加班費)到晚上11點多(甚至更晚)才回家,

但即使如此還是很難讓公司、主管滿意。

漸漸在工作過程中也發現自己的反應、速度、效率真的大不如前,

雖然常合作的業務同仁覺得我還是比他合作過的其他機構工程師強^_^

過程中心裡數次湧出很強烈的挫折感,

不管是無法滿足(或不想承受)公司、主管的合理或不合理要求造成的壓力,

更多的挫折感來自於以往自己可以輕鬆面對的工作要求,現在竟然會覺得難以負擔?!

記憶力也是遠不如以往XD…


突然覺得在職場工作上自己真的是老了,有年紀了…

對繼續在公司工作下去的熱誠幾乎喪失殆盡。

PS. 上班聽同仁們抱怨公司、抱怨主管,強大的負面情緒、資訊,很多同仁也都想要走^_^,每走一個人,剩下的人負擔就變重,還要承接自己不熟的設備,更慘的是還很容易因此被罵。


既然已無法勝任在目前公司的工作,

人生不同階段該有不同的想法,想想接下來的人生該怎麼過?


母親 (1996)、岳母(2006)、父親(2014)陸續離開人世,

人生階段到了周遭親友老、病、死的年齡,

有些以往熟悉的長輩、親友,面孔再也見不到了、聲音再也聽不到;

雖然自己外觀看起來比同齡的年輕,但自己知道身體內在年齡不小了…


回憶父母親的最後階段來看自己的接下來幾年的可能性:

母親59歲罹患直腸癌、62歲肺腺癌、63歲過世,

父親60歲出頭開始出現帕金森氏症的狀況,75歲肺炎住院後肌肉萎縮無法下床行走,84歲過世,

自覺相貌、個性、體質都比較像母親,

所以估算自己身體狀況,悲觀點是好狀態是維持到59歲,樂觀點到65~75歲,

即使可以更久,後續身體狀況可能也不會太樂觀…

有了年紀以後,慢慢更能體會到以前父親說的:

身體健康最重要!

想想父母親都不在,兩個兒子也已經出社會工作,

長年以來的經濟負擔大部分都放下了,

自己的物慾需求也低,

努力工作賺錢的需求與慾望遠不如年輕的時候。

講難聽點就是想擺爛^_^

工作年資近27年,也該審慎思考下一階段人生自己想要什麼?


既然年紀大了不好找工作,

手邊錢雖不多應該也還過得去,那就申請離職退休吧。

萬一太閒想找事作還是可以去兼職。

先離開目前覺得不愉快、難以負擔的工作,

換個自己至少可以作的比較開心的工作或就退休享樂也不錯;

如果有那種壓力不要太大、距離不要太遠、錢不用太多、時間彈性點的,可以作的比較開心的工作那就繼續上班^_^,

但是天下那有這麼好的事?至少我工作近27年沒碰過...

想去開多元化計程車,有空就載客,可以接觸不同乘客聊天也不錯,但是老婆怕我只想載年輕美眉,不准...


沒有長輩需要花錢,兒子不用給錢,老婆有自己的錢不用我給,甚至買菜錢可以賴給她出^_^

但還是有其他花費,想完全不跟家裡人要錢就要有經濟來源;

好在數十年來省吃儉用,多少有存一點錢投在股票、ETF、基金,

另外就是指望勞保及勞退新制的退休金;

勞保退休金請領的條件是:

1. 年滿50歲投保25年,一次領,OK

2. 年滿55歲投保滿15年,一次領,NG

3. 年滿65歲,可領月退年金,每提前一年申請勞退年金要減4%,最多提前5年,60歲領打8折,NG,要等好久…

只有符合第一個條件XD,但至少馬上就有一筆錢可以領,依法工作年資26年11個月,可以領15+11.42*2=38.84個月的投保工資,打算過陣子去申請領出來買 ETF 等領配息;

所有的配息加起來雖然不多,每個月自己省點用應該有機會可以過得去,

等到滿60歲可以領勞退新制退休金,再去買 ETF,配息就更多點手頭上就會更寬裕些^_^

至於65歲可以的領國民年金,因為已經領過勞保年金,國民年金部份會非常、非常的少,可以直接忽略不計。


既然維持基本生活的經濟來源應該不會有大問題,

那不用找正式工作就可以是人生下一階段的主要選項之一,

目前想到可以做的就是:

1. 家電煮夫兼水電工、木工、泥水師傅、清潔員,把家裡搞定。

2. 寫部落格文章,把自己會的趁頭腦還清楚,寫多少算多少;有機會就接點案子幫上課(還是要多動腦筋,免得老年癡呆)。

所以有需要幫忙上課講Inventor應用或出主意,願意付我一點車馬費、顧門口費用的網路朋友們歡迎跟我聯絡^_^

3. 運動健身:騎車、打羽球、爬山、游泳...

4. 找課上學點新東西、新觀念。

5. 小玩一點點股票、基金買賣。

其實排一排好像也很忙^_^

2023/5/12

聽講心得_AI時代下的數位教育內容產業的發展可能

5/12晚上聽了一個演講課程,題目是:

AI時代下的數位教育內容產業的發展可能

圖片來源:新北市文化基金會網站


課程簡介連結

講師是台灣吧的執行長蕭宇辰先生。

一個小時多一點的內容以介紹台灣吧在數位教育內容的發展為主,有點跟主題不合^_^

跟AI有關的內容我印象較深的心得摘錄如下:

1. 要使用目前的ChatGPT,生成式AI 需要會"問"問題,AI 才會回出適當的答案、內容,這在台灣傳統教育環境中,剛好是多數學生最弱的一環
2. 目前可以協助產生數位教育內容的粗資料,
3.  AI 在未來幾年內會有很大機會取代各領域坐在電腦前的白領工作,但是AI還是無法取代該職業領域頂尖工作人士
4. 藍領工作需要在現場實地工作,除非能以自動化機器作業取代,只憑AI暫時難以完全取代

另外印象深刻的是在問答時間回了學員提問有關數位教育的想法,
心得摘錄如下:

1. 擅於應用AI的教育者跟學習者可以透過 AI 取得大量的資料用於進行單向的被動學習,提升效率與內容的豐富、完整程度。
2. 數位教育中的老師角色著重在:
2-1. 確認學習成果,包括理解與協助學生在單向吸收資訊時不清楚的地方
2-2. 督促學習進度
2-3. 與學生討論、互動以強化學習效果
2-4. 必要時重新規劃適合學生階段性程度的數位學習內容

以上參考,希望不會太快被AI淘汰掉,共勉之!

2023/5/8

咖啡環效應,Coffee Ring Effect

在這個部落格中初看這個標題會覺得很突兀,

尤其是我本身體質並不適合喝咖啡,

一個從來不喝咖啡的中年大叔,

卻想要寫一篇好像跟咖啡有關係的文章^_^


典型的"Coffee ring" 的圖片如下:

圖片來源:The Coffee Ring Effect

這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看到的飲料或湯汁乾燥後所形成的圖形,

稱為Coffee Ring Effect,

應該是因為喝咖啡的人很多,

咖啡不小心溢出、打翻在桌上、地上的機會相對高,

只要沒有馬上擦乾淨、乾掉,

咖啡很容易就會在桌上、地上留下這種中間顏色淺、周圍顏色深的環形圖案,

所以相關的論文研究就用了Coffee Ring Effect 來描述這種現象,

算是生活中有趣的科學知識、小常識。

"Coffe Ring Effect"是溶液在乾燥過程中,在邊緣液、氣、固三相介面位置,溶質在溶液中的溶劑液體蒸發、溶質濃縮跟流動沉積在邊緣的一連串物理現象所造成,如下圖所示:


"Coffee Ring Effect"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現象,原理也很簡單,

但應用在生產製造上,

這種現象會在各種液體乾燥成膜製程應用上,

在液體塗佈區域的邊緣位置造成厚度不均的瑕疵,非常麻煩!

第一次注意到是在第一份工作,

當時負責應用 IJP(Ink Jet Printing) 技術在 PI(Polyimide) Coating 製程設備開發上,

測試時在成品邊緣膜厚控制一直不好,如下圖右上所示:

圖片來源:同上,Rate-dependent interface capture beyond the coffee-ring effect

這種現象造成很大的困擾,

製程工程方一直認為是IJP控制不好造成,

要求設備改善,

但是不管怎麼調整在邊緣的液體塗佈量,

結果一直都還是不好,

查了一堆資料才發現是 Coffee Ring Effect ,

必須從溶液配方跟乾燥過程等多方面同時著手,

才能降低邊緣沉積厚度過厚的問題,

如上圖就是控制加熱溫度以達到慢速蒸發(Slow evaporation)跟快速蒸發(Fast Evaporation)的不同膜厚變化結果比較。

當然溶液中的溶質在溶劑中的流動性也會有影響。


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有著不簡單的物理作用,

對相關製造流程產生驚人的影響,

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