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6/20

讀書心得分享: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這本書出版已經很久了,

第一次看的時候是在剛出來上班的第二年,

公司規定一定職位以上的員工,

每週一晚上要到集團總公司學校的體育館聽教授校長董事長講"國富論",

其實老先生也是好意,想分享自己的心得給員工,

但是個人資質駑鈍實在聽不懂,

為了想充分利用那 2 個小時的時間,

那段時間就在公司圖書館借書帶著看,

其中一本印象很深的就是“自私的基因”。


生物行為中,最明顯的就是“吃”,

再來是“繁殖”,以及繁殖後衍生的"養育”;

這些行為的目的都是在增加自身基因的被複製與傳遞、存在的機會,

為什麼強調“行為”!?

通常會認為"行為”是生物有意識的動作表現,

但是看了書才體認到一點:

基因要能夠生存並被複製繁衍下來,

這些有益於表現出適合基因生存與被複製的動作,肯定在自然環境中就是有優勢的行為,

所以具備優異進食、繁殖的行為的生物個體的基因會比較容易在自然界中存活下來,

作者推論出很多的生物行為其實都是基因“"自私”選擇的結果,

這裡面的“自私”行為甚至包括了相同或類似相近基因群組裡不同生物個體間的合作、犧牲、奉獻行為。

在多數哺乳動物群體中,經常都是母系社會型態,

這也算是是基因自私的結果,

因為群體中的個體會認為至少確定族群中其他個體的基因至少有一半的來源來自相同的母親或母親的姊妹,

群體合作可以確保至少有一半相同或相近的基因有更大的存活機會,

獅群中常見新的雄獅擊殺原有群體中的幼獅,目的也是在於要增加自己基因透過繁殖增加被複製與繁衍存在的機會。


自認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能擺脫基因自私的影響?

其實透過教育似乎有點效果,但是潛意識裏面還是很難免的。

例如小孩不喜歡吃酸、辣、苦、臭的東西,

這是反映出在食物保存狀態下基因的選擇行為,

酸、臭代表了食物可能已經腐敗,

進食到酸、臭的食物可能會導致個體消化系統受損而死亡,

所以基因在自然界中的演化,

會讓可接受酸、臭食物的個體因為生存機會降低而逐漸消失,

同樣的苦、辣等刺激性味道代表有毒素,

進食後可能會造成短暫或長期的機能喪失,

同樣的也降低了生存機會而讓可接受苦、辣等刺激性味道食物的基因逐漸消失,

但是人類在取得相對其他生物體的優勢後,

食物來源大增,生存也相對容易,

酸、苦、辣、臭的味道變成非必要的生存選擇因子,

但也僅限有程度的狀況,

很多味道基本上都還是會觸發基因的本能將食物嘔吐出來或排斥遠離,

所以不喜歡酸、臭、苦、辣等食物與其說是人心理上的選擇,

更多是來自於基因潛藏對食物安全的選擇結果。

另外像許多人類社會中,

對母親的姊妹、兄弟相關親屬會有更強烈的親切感,

有時也是源自於哺乳動物是透過母親懷孕產下下一代,

母親的親屬在與自己的基因有更高的相似確定性,

相對的,父親的兄弟、姊妹等親屬可以肯定母系基因來源不同,父系基因不確定,非同源相似基因導致降低了親切感。

但是基因的自私選擇會擴展,

所以在更多非同源或相似基因群體環境中,所謂“他鄉遇故知”的現象也反映了基因自私選擇表現出在行為上。

人類歷史上強而有力的君王,不論東西方,

這些君王幾乎少有例外的建立了“後宮”,

確保自己的基因可以被更多的異性接受並被複製繁衍下來,甚至走到近親繁殖的階段,

據說成吉思汗的基因透過眾多后妃與領地擴張,出現在蒙古曾經統治過的地區眾多民眾身上。

男性較強的侵略性也跟基因的自私選擇有關,雄性必須爭取與雌性的交配機會才會有機會讓自身的基因被複製與繁衍,

相對的女性需要強壯雄性的保護,與合作養育下一代,演化出性格上的服從與合作特性,

不過這在人類文化演化後又形成新的變化,

雄性的優勢象徵體能轉而被社經地位取代,

一夫一妻的制度讓女性也必須與其他女性競爭取得自身基因更好的機會。

這些推論其實都在解釋行為受基因自私選擇的影響,

對唯心論者來說,這應該是讓人非常不愉快的想法,

不過也是有趣的觀點,有興趣可以借來看看。

參考:

自私的基因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名人的基因,成吉思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