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4/13

熱對流係數的不專業分享

以下是以我固力組背景,不專業分享一些散熱的基本概念,熱流高手請跳過…

首先必需說在工程上我很喜歡用系統的觀念,
尤其是在有關熱的問題上;
一個系統有輸入跟輸出,
同樣的熱也是一樣,
系統中的熱產生、消散會在系統溫度與環境溫度有一定差距時達到平衡。



以前曾經幫一位客戶模擬過電池組的熱分佈,
當初其實有點取巧,
在設法問到:
實驗量測溫度後T.m,
發熱量W,
以及環境溫度T.e後,
再根據提供模型的電池組表面積A,
設定在所有表面有一個熱對流係數 H = W/A/(Tm-Te)
模擬計算完的溫度就會趨近 T.m,
再微調將上表面H設大一點,下表面H設小一點,
模擬的溫度分佈結果就會更接近直覺上該有的溫度分佈。
18650電池組 3x9 陣列,
總熱量輸出為0.25W*27=6.75W
垂直面H = 4.35 W/m^2-K,下表面 H = 2,上表面 H=10,
環境溫度 25度,穩態模擬
眼尖的會看出不合理的地方,中間與邊緣電池相當,
合理的狀況是中間溫度會比較高,周圍電池溫度會比較低
使用Autodesk Simulation Mechanical 2017 進行模擬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參數是"熱對流係數 "通常會以"H"或"h"代表,
這個性質通常在熱傳學的課程中會提到:

H : heat convection coefficient
單位是:W / m^2 - K

從單位上可以想像其物理上的意義:
單位面積 (m^2) 上,
每一度溫度 (K) 差,
表面上傳遞的熱量 (W)。

空氣跟固體表面約 10~100 W / m^2 - K
水跟固體表面約 500~1000 W / m^2 - K

其數值差距主要受空氣/水的流動性影響,
例如自然/強制流動、流動速度、自然對流的上、下、側面方向等因素影響;
以前在使用 Autodesk Simulation Mechanical(Algor)軟體時,
軟體功能中附有一個對流係數計算器,
可以輸入一些條件後協助計算出表面上的 H:

Algor 的 對流係數計算器
第一頁,選擇面與重力方系關係,
跟面上的流體速度範圍
以及環境溫度、面上的預估溫度

Algor 的 對流係數計算器
第二頁,流過表面上的流體性質

Algor 的 對流係數計算器
第三頁,面積大小
輸入以上資料按下"Calculate"就會產生一個對流係數,
上述例子約 4.83528E-06 W/mm^2-K,相當於 4.84 W/m^2-K。
可惜軟體在 2016 後就停止發展了。

其他 CAE 軟體不知道有沒有類似的功能,
以前接觸過的CAE軟體中,
同樣被 Autodesk 併購的 Autodesk CFD ( CFDesign ) 跟 Autodesk Nastran (NEi Nastran)、Nastran In CAD都沒有這個輔助功能,
Creo Simulate跟NX Nastran也都沒有,
只能憑工程師經驗自行輸入數值。

實務上大家都經常看到的散熱鰭片,上面這些鰭片的目的就是用來增加與空氣接觸的表面積,
當流經鰭片表面的空氣與鰭片的溫度梯度夠大時,
鰭片就可以把熱量傳給空氣帶走,
達到散熱的目的。
圖中風扇下方的鋁元件就是散熱鰭片
圖片來源:wiki

在很多的案例中,表面對流係數可以說是一個用來估算系統溫度非常重要的數值,
例如系統內部產生熱是 25W,
總表面積是 100x100=10000 mm^2 = 0.01 m^2
環境溫度是 38 度C,
假設熱對流係數是 10 W/m^2-K
那系統穩態(平衡後)的溫度 Tm 可以用前述公式 H = W/A(Tm-Te) 計算,
Tm = Te + H*A/W = 38 + 10 * 0.01*25 = 38 + 2.5 = 40.5 度
之前公式寫錯,"="左右邊的 "Tm" 跟 "Te"顛倒了,感謝熱心網友幫忙注意到。

以上計算是一個非常粗略的方式,但是卻非常的有效。

至於熱傳導係數,可用來計算固體的溫度分布,
但是相對整個系統來說,看得是細節,計算也較難用手算複雜的形狀,
坦白說反而比不上熱對流係數用來估算系統溫度來得常用、簡單。

更進一步詳細的的計算已經很難用手工進行(對我這個固力組出身的來說),
通常會使用一些CFD軟體,加上流場作更進一步的模擬。

加入流場自然對流模擬,
可更真實表現出中間電池溫度較四個角落邊緣的電池高很多的現象

加入流場後,環境溫度(低溫)氣體受電池加熱上升,
電池組上方溫度氣體較高
使用 Autodesk CFD 2019 進行模擬

電子散熱在 CAE 市場上的比例很高,而且很重要,相關公司都應該也必須作。
可惜的是學校教的不多,這種能力應該列為大學機械系的必修項目之一,
但是聽說有些科大連熱傳、流力都列在選修,
學生畢業後在機械工程整合上的競爭力堪慮。

參考資料:
1. Wiki,Heat Sink
2. Engineering Tool Box,Overall Heat Transer Coefficient

另有一篇 有關電子設備散熱模擬的分享

9 則留言:

  1. 大致沒說錯,只是18650電池組比較長算暫態(電池會沒電),用穩態h去推可能有誤差。
    不過大致上 H=10左右(溫差<40度的情況,密閉箱體),
    另外我用過 flotherm跟fluent軟體可自算發熱量,還算準的。

    回覆刪除
  2. 也可自算H值,剛原本想打H值,打成發熱量(也能算就是了)

    回覆刪除
  3. Te = Tm + H*A/W = 25 + 10 * 0.01*25 = 38 + 2.5 = 40.5 度
    這個是否有筆誤?

    回覆刪除
  4. 那系統穩態(平衡後)的溫度 Tm 可以用前述公式 H = W/A(Tm-Te) 計算,
    Te = Tm + H*A/W = 38 + 10 * 0.01*25 = 38 + 2.5 = 40.5 度
    應該是
    Tm = Te + W/(A*H) 即 Tm=38+ 25/(0.01*10)=38+250=288度
    蝦咪 這麼燙?

    小弟認為 cpu是靠強制對流 H應該是幾十上百 算個50就好 10是自然對流範圍
    散熱片表面積0.01~0.05 算0.02m^2好了 環境溫度30度
    這樣Tm = 30 + 25W/(0.02*50)=30+25=55度
    這樣比較合理 CPU若跑到50W 那就是80度

    回覆刪除
    回覆
    1. CAE公司在作模擬專案時,都會非常想要知道實際測試的溫度結果,因為這樣就可以回頭調整 H 的值...
      這可以算商業機密嗎???

      刪除
    2. 不是啦,我只是覺得您公式寫錯了,熱傳遞總量Q(J,焦耳)就是您的W,熱對流係數h,面積A,Tm物體溫度,Te環境溫度,有Q=hA(Tm-Te)的關係,就是H=W/A(Tm-Te),換一換位置後,是Tm-Te=Q/hA 即Tm=Te+Q/hA,您寫成Te=Tm+hA/W,分子分母反了啦~~我是因為看到25W跟一顆省電燈泡差不多,(省電燈泡還有一部分是光能不是熱能),但自然散熱下的燈泡很燙的,不會只有40度。如果是CPU的話,以一般筆電CPU(max TDP 15W)跑全速的發熱量來看,只靠自然對流程度的h=10(W/K*m^2)來散熱是不可能足夠的,風扇一定狂轉的。

      然後模擬專案的話,因為h值用熱傳理論推不見得準,所以應該要作一些實驗來推定真實的h(或熱傳導係數k、輻射或接觸熱阻(熱接觸傳導)等也都要作一些實驗),因為做實驗比較麻煩,是應該要算商業機密沒錯。

      刪除
    3. 感謝您的提醒,公式我真的寫錯了,等號左右邊的寫反了,已更正。
      再次感謝您很認真地看內容,幫我找出這個錯誤,謝謝!

      刪除
  5. Tm = Te + H*A/W = 38 + 10 * 0.01*25 = 38 + 2.5
    公式是不是寫錯了?
    應該是Tm = Te + W/A/H = 288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