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主題分類網頁

2019/2/28

設備供應協力廠商評估與評鑑

一個產品製造工廠會有許多協力廠,
提供多種製造材料與服務,
包括材料供應、元件供應、加工製造、組裝服務、配線管服務、量測服務、技術服務、設備供應等等。

這邊是針對設備供應商提出的評估與評鑑方法參考。

在第一份工作時,因應公司策略、主管指示,
針對設備供應商的評估與評鑑提出了一個評鑑方法,
方法是從一次去上功能價值評價的課程中學到的手法轉變而來。

坦白說當初我覺得建立協力廠商評鑑制度不是很有意義的事,
原因是能夠作、長期合作的廠商就那幾間,
對公司在設備上的要求、規定都很熟悉,
負責發包採購作業的同仁對廠商的狀況其實也都很清楚,
那些設備要給那些廠商作,
其實都不是所謂廠商評鑑分級可以決定的,
而且很多設備訂單都在檯面下、餐桌上就被決定,
只要大老闆說了給那一家作,
身為工程人員能作的就是幫協力廠商搞定,
敢刁難?!回頭就把人冷凍、開除;
當初心理上就在OS:
作評估、評鑑根本是作好看的、甚至是要幫某些老闆指定廠商開門給工程、採購有第二、第三選擇。

但是若是針對導入新廠商,就有意義,
可以用來評估新舊廠商的差異。

我猜會推應該是有人想打破當時既有勢力,
看有沒有機會參一腳建廠設備需求。

非技術性事務不是當初我能處理的範疇,
所以任務交待下來就去作吧!

每家從事產品生產製造的公司都需要機械設備,
如果其中有一種(台)機械設備只有一家供應商時,
其實就沒有得選擇,也沒甚麼好評鑑的,
就像半導體的曝光機,
如果要作到28奈米級以下,除了 ASML 也沒有其他選擇,
作奈米級曝光設備廠商評鑑有什麼意義?

不過在一些技術層次較低的設備種類上,
常常就會有一家以上的製造商可以選擇,
這時候該如何評估用那一家廠商?

很多人都有看過雷達圖,如下例:
圖片來源:bigdatafinance.tw

同樣的,當初我把協力廠評鑑也分成好幾塊來打分數:
財務、管理等經營方面。
技術人力資源方面。
工具、場地等硬體資源方面。
設備實績方面。
其他方面。
每一個大項再細分子項,
例如技術人員再分機構、電控、製造、組配、客服等,人數跟年資加權計算。

如果先有一組不同背景的員工透過腦力激盪,
將適合公司需求不同設備的各項指標列出,
再給與適當的權重,
相信就可以產生設備廠的綜合指標分數可以作比較。

範例可參考:AOI 設備的比較方法分享

但是...
技術、能力的能量評估、評鑑是一回事,
實際上廠商的配合度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畢竟設備廠商也有優先客戶支援清單。

設備廠可以說是技術整合服務,關鍵技術核心都在人身上,
所以設備廠的評鑑其實應該是要定期審核的,
有時候一組關鍵人員離開,
設備廠幾乎等於是毀了,
這種特性跟量產工廠以高資本額堆出產能跟經濟規模的優勢差異很大,
念(E)MBA管理主流的數字與供應商管理角度常常會沒注意這一點,
有時就會造成悲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