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主題分類網頁

2019/3/1

市購件的處理

客製化或專用設備在設計過程中會儘量考慮選用市購元件,
主要原因是設備製作數量有限,
尤其是第一台開發樣機,
選用市購件是在兼顧成本、時程與品質上相對理想、節省時間的選擇。

但是若設備製作數量很大,
自己作零組件相對就會產生經濟規模效益,
此時就可以考慮自製,或者向供應商要求大量採購的折扣,
甚至給一個專用的型號。

在第一家公司工作時,
因為輸送機製作數量大,
就會將部份零組件模組化,
可以自製的就自製,
可以統一規格的市購件與零件就儘量統一規格,
目的就是要設法達成元件製造或請購數量的經濟規模;
當元件數量達到經濟規模,相對成本與品質就更容易掌控。


若零件、市購件可以被重用、共用,
雖然不是用在同一種設備上,
但是大量重用還是會有達到經濟規模的效果,
所以對設備公司來說,
標準化、模組化設計一直是努力用來降成本的主要方案之一,
甚至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可以犧牲一點設計作業效率。

所以從設計作業規劃的角度來看,
重用作業要設法在設計作業上降低影響,
讓市購件與標準模組 3D 模型可以方便的重用,
設計人員在選用時才會優先考慮市購件,
如此一來對元件重複利用就會有幫助。

說了一堆廢話,市購品處理的好,方便使用,重用率就高!

市購品模型要容易重複利用必須至少作到以下幾點:
1. 容易檢索與尋找
2. 模型的幾何、材質、重量、組裝約束等關係正確
3. 可重用模型中必須建立好正確的屬性資料
4. 符合其他公司規定要求

容易檢索與尋找

坦白說這是很主觀的要求,
很熟悉作業系統操作的人會覺得檔案總管加上樹狀結構分類資料夾就可以,
有的人希望有 AI 輔助,像 Tony Stark 一樣,只要給 JARVIS 模糊條件,系統就會自動列出選擇,甚至可自動置入模型與完成定位。
如果真的可以作到,應該會有更多相關從業人員失業…

基本上我覺得要能方便檢索與查詢必需要作到:
1. 容易辨識的名稱,
我個人以前的習慣是將市購件檔名以 “廠牌名稱%規格%品名”組合而成,
目的是藉由看到檔名就可以知道該元件的主要資訊,
中間用 “%” 作資料分隔目的是方便後續的程式自動化處理,
將檔名拆解成三個欄位自動填入到屬性欄位 (iProperties) 中,
選擇 "%" 是因為以往看元件廠牌、規格資料時很少用到 "%" 符號;
當然也可以自行選擇其他符號如 “_” 、“&” 等等作業系統可以使用的符號來作為分隔子;
重點在於檔名一定要定出公司統一的規則可以依循。
2. 儲存方式與位置,
儲存的方式有資料庫跟一般資料夾檔案管理兩種,
坦白說,若是可以使用資料庫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但是一般資料庫不見得適合處理 CAD模型中的屬性與關聯性,
而且還要多學一個軟體,
另外還需要專人去建立、維護資料庫等等,
使用上是搜尋方便,但是多了一些負擔,
對規模小的設計單位其實效益不高。

相對的使用資料夾檔案管理功能就很簡單,
問題在於多人使用時,要如何共用與同步資料?
還有多人同時作業權限造成的資料覆蓋、惡意破壞等等問題需要考量,這是相對使用資料庫的缺點。

另外一種方式是評估與導入專門軟體,
像 VOTIH 就聽說有使用 Partcommunity 的系統在設計上,
使用網頁介面就可以進行市購品與標準件的檢索與重用。
Inventor套裝中的 Vault ,也是不錯的選擇可以考慮。

模型的幾何、材質、重量、組裝約束等關係正確

市購品模型從供應商端下載開啟後,幾何上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不過我曾經碰過有錯誤的,還好當年是從紙本型錄找資料,有順便確認安裝孔位跟孔尺寸發現錯誤,不然就麻煩了。
模型檔案中的元件可能會沒有材質資料,所以重量資訊是不對的,
如果是使用 3D 交換格式 step 214 版,
會有機會帶入材質資訊,就會有相對正確的重量資訊。

透過 3D 交換格式檔案的組合型元件載入後通常沒有組裝約束關係,必需自己加上,
程序上建議:
先將所有元件設為固定(不動),
再對有相對移動關係的元件加上必要的約束,
然後讓動件解除固定的條件,
再來可以驅動約束動動看是否如預期,
有時我還會加上上下極限,
處理完以後建議可將驅動的約束抑制掉,
在後續使用的時候可以透過設定彈性跟加上約束,
就可以利用“彈性元件”跟“位置表現法”表現同一組合卻可以表現出不同的位置。



可重用模型中已經建立好需要的屬性資料
可重用的模型除了幾何、約束等條件要對,另外一個對效益有幫助的是屬性資料重用,
資料不用重複再輸入一次,
對引用、重用模型就可以省掉重複輸入屬性資料的無效率工作。

以上三個大方向其實都不需要什麼了不起的技術,
重點都在管理上,
整合各需求,協調各單位,建立共同的模型命名、屬性、儲存位置,
開發程式將部份作業整合在共同的介面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