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主題分類網頁

2018/6/30

Inventor 組合材料表(BOM)功能

這一篇的說明很長,看得時候要有耐心,
尤其是有些設定差異是出現在很細微的細節上,
不過在實務上很重要,軟體公司的技術支援工程師跟很多客戶都還不太清楚這個功能的有效使用方式。

組合材料表功能簡介

Inventor 只在組合設計功能中提供材料表功能,零件模型檔中沒有相關指令功能:
"材料表"功能僅會在組合中出現
預設 ISO 範本檔,空組合開啟材料表功能顯示的對話視窗
預設"結構化"跟"僅限零件"兩個頁籤都在停用狀態
使用預設範本檔開啟 MISUMI 範例 No.449 的材料表

點選並啟用材料表功能後可以進行包括以下作業:

1. 啟用“結構化”與“零件”材料表


2. 新增與修改材料表顯示項目(屬性)
3. 修改各表列元件的屬性
4. 指定元件在材料表中的結構屬性:有一般、市購、不可分離、參考、虛擬等五種類型
5. 排序元件
6. 重新給定項目次序編號
7. 輸出結構化或僅限零件材料表成Excel檔或其他格式。


這些功能主要目的在於輸出材料,
類似的需求有的公司手動輸入表格作業,
有的朋友會承襲以往 AutoCAD 上使用 LISP 加 "Attribs"功能的習慣在工程圖面上作,
各種作法都沒有所謂的好或不好,
習慣了,不會錯就OK!

不過既然用了 Inventor,
以個人的經驗來說,我傾向於在組合中利用材料表功能整理好需要的材料表狀態,
再進工程圖面中直接載入需要的“結構化”或“僅限零件”的材料表會更有效率,
原因有:
1. 程式自動彙整計算會比人工作業錯誤的機率少一些,
2. Inventor 在工程圖的材料表功能比組合模型中來得少,會造成某些整理動作上的不方便。

材料表說明

接下來說明 Inventor 材料表功能中的 3 個表格"模型資料"、"結構化"、僅限零件"的意義:

模型資料:

基本上可以列出所有各層組合的元件,
主要目的是用來檢查元件狀態、設定材料表結構等用途,
模型資料比較少用來作材料表輸出,通常是作整理。

"結構化"材料表:

跟模型資料的差異就是預設不展開次組合,
在次組合前沒有可以展開的 "+" 按鈕,
所以看到的基本上只有第一層元件,
定義上就是將該組合下的元件(第一層)列出,
包括組合或零件元件,
通常目的是要讓組裝師傅了解組立時有那些東西要裝,
但是次一層裡面有甚麼東西通常預設是不列出來,
除非特別指定要展開子層;
要展開子層可以使用"檢視性質"設定是否要展開所有層級:
"結構化"跟"僅限零件"材料表都有"檢視性質"功能

結構化材料表的檢視性質功能可以用來指定層級的狀態

有關組合層級每家公司的規定都不同,
有些公司根本不出組合工程圖,
組裝的師傅在現場直接開組合格式檔案( iam 或 3D PDF 或 DWF )看組合件內容,
所以結構化材料根本就不太會有出現的機會,
坦白說我不太贊成這種方式,因為組合工程圖可以描述相關組裝的精度與重點要求,
如果只看模型檔,除非組裝師傅很熟悉機構功能需求,否則有可能抓錯重點,
有趣的是出來到 CAx 公司出去拜訪時才發現很多客製化設備公司都是這樣作,
反而是我最早待的 CPT PEF 跟 Delta Automation 都有要求出組合工程圖算是比較少數的。

我個人會傾向於要求設計資料有結構化,
從總圖往下分層到第一、二、三層次組合等等,再多層就不好,有點太過於瑣碎,
不過還是要強調要依公司產品性質狀態而定,規則上要定幾層應該是要看需求,而不是看規定。
展開所有層級的結構化材料表

有多層級組合工程圖規定時,
必需要列示出結構化材料表,
才會容易看出組合的關係,
方便進行模組化的組合作業。

"僅限零件"材料表:

僅限零件材料表,自動彙整計算所有次組合中元件的使用數量

僅限零件材料表比較像是一個請購清單的概念,
可以將自製零件、市購品、統包件*1等,
將包含在本層與各次組合中的數量一起合併彙整計算,
在總圖中列出整台設備所需的所有元件製作、請購清單總表,
而且因為會自動彙整計算各組合中的元件用量合併為總數量,
可避免人工作統計計算可能發生的錯誤。


組合材料表功能的實施與使用


以下說明通常在組合設計告一段落後可以在組合材料表功能中會進行的作業。

1. 選擇與排序欄位

在另外一篇有關屬性與 BOM 資訊的文章有說明 BOM 欄位規劃的概念,
在組合 BOM 當中,原廠預設的 BOM 欄位通常不是我們要的欄位,
所以第一件是就是增刪留下需要的欄位並排好順序,
不過如果有在組合範本檔中規劃好公司需要的欄位,
這樣每次使用該組合範本檔建立的組合模型開啟 BOM 功能時,
BOM 就會自動顯示我們所需要的欄位;
所以如果有規劃好組合範本檔,這個動作其實是不需要,而可以從下一個動作開始。

增刪 BOM 欄位的方法很簡單,
就從組合 BOM 對話視窗的左上角選擇"選取欄"功能按鈕:

系統就會叫出一個 "iProperties 欄位"的對話視窗,


直接用拖拉欄位的方式增刪與調整欄位順序。

如果是 iProperties 的"自訂"項目,需要點選另外一個按鈕 "加入自訂 iProperty 欄":

對話視窗的形式不同,
改成使用下拉選單選取需要的項目:


當選取好需要的欄位以後,第二個要作的是排順序,
可以直接拖拉表頭欄位移動來安排順序。


將順序排好以後,匯出的 Excel 格式檔案就可以很方便的選取、複製所需要的欄位出來使用。

重複提醒一次,項目欄位跟順序可以在組合範本檔中先規劃好,
有關 Inventor 模型範本檔的說明可以參考另外一篇文章:Inventor 模型範本檔規劃
後續使用時就可以直接使用需要的 BOM 欄位與格式。

2. 整理元件屬性:

一般、市購、不可分離、參考、虛擬

一般:
如果是 ipt 格式檔案,理所當然是現實環境中的零件類元件;
如果是 iam 格式會被視為可以展開子階的次組合元件。
_0449_SA06設定為一般元件,可以展開子階元件內容

_0449_SA06在結構化材料中被視為一般組合件

在"僅限零件"材料表不會出現結構為"一般"的組合模型

市購件:
一台機械設備中很可能有超過7成以上使用市購品,
通常在設計上也會鼓勵使用市購品,原因包括交期短、品質比較穩定、價格可能因為是大量生產品而比較便宜;
但是市購品可能是 ipt,也有可能是 iam,ipt 很單純,iam 就會有問題,
如果當作“一般”元件屬性,那一支氣缸就會被分成好幾個零件請購,就悲劇了!
所以可以使用“市購”這個屬性作組合市購件識別,
早期這個功能還沒有的時候,我是規劃使用其他 iProperties 欄位來作識別,讓軟體可以篩選。
將 _0449_SA06 設定為"市購"
  
_0449_SA06 在結構化材料表中被視為"市購"

_0449_SA06 設定為市購後會出現在僅限零件材料中,
其下所有元件在僅限零件材料中不會被計算數量,可比較料件9 0449_013_MZ-T_1的數量僅有 1 個,
在_0449_SA06被設定為一般時,0449_013_MZ-T_1的數量有2 個。
不可分離:
主要是針對 iam 檔案,可以將其設定為不可展開的元件,
這種情況就相機架採整組發包製作的概念,如果沒有設成不可分離,機架中的所有零件會被展開到"僅限零件"材料表中。
_0449_SA06 設定為不可分離

_0449_SA06 在結構化材料表表示為不可分離

_0449_SA06 在僅限零件材料表中被當作一個元件,
其下所屬元件數量不會被彙整計算數量,可比較料件9 0449_013_MZ-T_1的數量僅有 1 個,
在_0449_SA06被設定為一般時,0449_013_MZ-T_1的數量有2 個。
在結構化跟僅限零件材料表中,_0449_SA06 設定為"市購"跟"不可分離"的效果相同,
但是顯示的結構名稱不同。

虛擬:
當 iam 被設定為虛擬時,在結構化跟僅限零件材料中該元件都不會出現,
其下所屬的元件在結構化材料表中會被拉到上一層,
並在僅限零件材料表中會被當作有效進行彙整計算總數量;
主要是為了在設計過程中的方便,將部份元件集合在一起,但是又不希望其成為結構化材料表中的次組合,
或者是公司使用上結構化 BOM 只到次次組合,
也就是總組合為第一層、次組合為第二層、次次組合為第三層,
結構化材料不可有再往下分層,
那第四層(含)以下的組合件就可以設定為虛擬件,
在結構化材料中所有零件就會全部出現成為第三層組合的元件。
_449_SA06設定為虛擬

在結構化中 _0449_SA06消失不見,
其下元件被拉上一層顯示

零件數量彙整計算不受影響

參考:
被設定為參考的元件,不論是組合、零件或者是組合下的元件都不會出現在結構化與僅限零件材料表中,
這種用途一般是用在置入不需要進行製作、請購的參考件,
例如客戶的材料、其他供應商的模型等等。
_0449_SA06 設定為參考

_0449_SA06 設定為參考後在結構化材料表中消失不見

_0449_SA06設定為參考後,
本身在僅限零件材料表中消失不見,
其下元件在僅限零件材料表也不會被彙整計算數量,
注意料件 8 的 0449_013_MZ-T_1 數量僅有 1 個

看到這邊還沒頭暈的朋友很厲害...

3. 確認與修改元件屬性資料

在建立元件的過程中,因為仍然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存在,
通常檔案名稱、屬性資料都還是屬於暫時性的資料,
透過材料表可以一目瞭然相關屬性資料是否有輸入,
但是資料的正確性還是必須由使用者自行確認,

如果是檔名要修改,通常有三種方式:

A. 直接改檔名,關閉組合檔再重新開啟組合檔,找不到子元件時再重新連結,這是最苯的土方法,數量多時,一大堆子元件要重新連結,必需要有很強的記憶力或者邊改邊記錄才有辦法完成全部正確的重新連結。

B. 使用組合工具中的“儲存與取代”功能將舊檔案改名並更新連結,這個方法清楚而容易執行,缺點是會同時留下一堆沒有用到的舊檔名檔案,不過這可以透過打包傳送整理檔案解決,所以並不算是大問題,這個方法算是可行的,比A方法好太多了。

C. 透過 "Design Assistant"工具的“管理”工具進行更名,這個方法算是原廠推薦的主要方法,使用上不會產生一堆沒用的多餘檔案,另外介紹。
相對檔案更名的操作,更改屬性資料就容易的多,多數的材料表中的屬性欄位可以直接修改,當然也可以直接使用滑鼠右鍵點選後選擇“開啟”檔案進行屬性修改。
屬性資料確認與修改大概是在執行材料表功能作業中最花時間的一段。

4. 元件排序

材料表中通常會將部份屬性欄位相近的元件分群排列,
例如把自行設計元件跟市購件分開,市購件再依廠牌分開,
然後各自還會依據圖號、規格、庫存號碼等再作排序;
通常我會在排序時設定以廠商為第一優先排序,
將自行設計與市購件分成兩大群,再以圖號/規格排序將各群內部作排序。

5. 料件序號變更

以前在第一家公司在料件序號上會針對分群作識別,
例如自行設計零件或次組合的料件編號從 01 到 99,
市購件編號會使用三位數,從 101 到 999,
螺絲類會使用 S01 到 S99,
這樣的好處是在工程圖面上可以很快的識別出所指元件的屬性;
當然這種料件序號編碼的概念見仁見智,
有的公司連次組合工程圖都不出圖,
這些料件編號根本連出現在圖面資料上的機會都沒有,
反正有其他欄位可以識別,根本不需多此一筆的作業;
不過這本來就是各公司作業流程規劃概念的問題,沒有好壞之分。
序號的變更在組合中進行相對在工程圖中有一個大優點,
可以跨列選取多列進行排序跟序號重編,
這個功能對需要整理材料表分群跟改變料件號給屬性代碼作識別非常好用,
進到工程圖中的材料表功能就不支援跨列多選,
一作排序跟重新定義料件編號就是全部列,限制比較多。

6. 匯出材料表

完成以上作業後就可以選擇匯出材料表,
將內容輸出成Excel檔或其他格式檔案供後續處理;
當然公司也可以規劃寫程式自動讀取,可參考連結說明:BOM 客製化輸出


附註:
*1. 統包件
例如組裝機架或銲接機架市組合件,或者是某種模組機構組合,會一包發給廠商進行製作、組裝完成後再交貨。

2018/6/24

20180624 大腸蚵仔麵線 DIY

從小喜歡吃紅麵線加大腸,
印象中以前住板橋大華街時,
在巷口有個攤子弄得很好吃,
搬離開以後就沒再吃過,
後來經過附近有看到一攤在賣,
但是完全不是記憶中的味道與口感。

後來查了一下板橋出名的麵線,
大概就是油庫口中山公園、順志…等等,
有一段時間還蠻常吃順志的,料多味道夠,
可惜老闆年紀大了,下一代的也沒意願接手,
雖然攤位還在,很久沒見到作生意,有點可惜。

後來在江子翠站附近上班,有吃到一家素食麵線,口味也不錯,
但是距離有點遠,上班地點離開江子翠以後也很少會跑去買來吃。

到板橋車站附近上班後又找到一家深丘大腸蚵仔麵線,味道、口感、價格、份量都還不錯。
現在如果要買外面的麵線吃,深丘大概就是我的首選。

不過深丘的老闆只賣早上到傍晚,
假日還經常休息,所以非上班時間要找來吃還不容易。


因為自己也常進廚房,既然想吃就自己來…

大腸蚵仔麵線三個主要材料就是名稱中的大腸、蚵仔跟(紅)麵線三項,
另外看要不要加蔬菜絲,如果有材料我會放黑木耳、金針菇、筍絲、紅蘿蔔絲。

調味料:
烹大師鰹魚風味康寶鮮味炒手鰹魚風味
好的醬油或醬油膏,
再來是一個很重要的味道:(油)蒜酥

@家樂福

如果喜歡濃稠滑順(不怕熱量高)的話加太白粉或地瓜粉勾芡。

其實材料並不複雜,問題是處理費工。

紅麵線不好買,通常要去傳統市場或雜糧行才會有,有些專賣生麵條的店也會有。
像我住板橋都在湳雅早市的乾貨店買,
1斤裝約50,1斤的量已經可以煮成十人份內鍋滿滿的量,
包括(油)蒜(頭)酥都在同一條街上賣乾貨的店買,小包20,
這兩樣東西在一般超市很難找得到,
有些連鎖超市也找得到。
如果要煮兩人吃的份,大概會用150克紅麵線。

紅麵線我習慣先用過濾水洗淨兩次,
再泡水30分鐘以上,稍微瀝乾,
目的是要去掉製作麵線時加入的鹽,
如果沒作這個動作,會很鹹,
而且會多一個奇怪的味道。

大腸、蚵仔、蔬菜等也都可在湳雅早市順便買一買。

蚵仔我都買一攤老闆娘早上現剝殼無泡水的,
也在賣乾貨的附近,
賣大腸(豬內臟)的在賣乾貨的對面就有兩攤,
其他豬肉攤等有的也有,
最好是挑老闆已經處理乾淨的,
甚至有去掉一些肥油的,
會比較方便、健康,
當然價格會高一點。

攤商已處理好的,大腸頭:85、大腸:49、小腸;33,總共167 @2021/7,湳興市場

問攤商煮的時間要多久?小腸、大腸煮30分鐘,大腸頭煮1小時,
實際上的時間要看喜歡的口感,
攤商給的這個時間煮起來會比較軟、爛。

大腸的處理就看多挑剔,
有時候我會先剪好一小段,
然後把裡面翻出來,將肥油全部剪掉,
但是這會非常花時間,
光是剪、洗就耗掉1、2個小時;
簡單的作法就是相信攤商已經完全洗乾淨,
也不乎裡面的肥油(甚至喜歡那個肥油的特殊味道),
那就簡單了,我目前的作法是滾水後放大腸頭、大腸、小腸,等水再煮滾 2、3 分鐘,
熄火燜20分鐘後取出大腸、小腸,
再開火滾1分鐘,繼續燜大腸頭30分鐘,
稍微放涼後再以麻油(一湯匙)、醬油(5湯匙)、糖(1/4~1/2湯匙,上色用,不用太多,除非是螞蟻人)、米酒((一湯匙))炒個 5~10 分鐘收汁上色即可,
調味料的量跟比例就看口味想放多重。

也可以用滷的,那只要滾水燙過,燜的程序就可以略過,改用滷的時間來控制口感;
想要吃越爛就煮越久,
但是要小心,煮過頭大腸會全部融掉不見,
煮的時間不夠,大腸頭可能會咬不動,
軟韌程度要求視人需求決定,並沒有標準。

蚵仔處理比較簡單,
水洗一下,瀝水,可以裹太白粉或地瓜粉下滾水燙熟撈起來就可以,
講究點可以在燙的水裡放一點薑絲、米酒去腥。

年紀大要多吃菜,我會放大量的蔬菜絲,喜歡純麵線的可以略過;蔬菜絲看喜歡加那些、加多少自行決定,通常我會放木耳絲、金針菇、紅蘿蔔絲,會先另外用水燙過再下。

材料全部處理好以後就可以開始煮,
滾水後放麵線、調味粉、醬油、油蒜酥,
水跟麵線比例依喜好決定,我喜歡水比例少一點,
如果慣用湯匙吃麵線,建議稍微剪一下麵線,才不會太長,用湯匙撈不方便。
麵線煮一分鐘就熟,但是紅麵線是可以泡在湯中不會爛,所以我喜歡煮久一點讓麵線更入味。
勾芡看時機,一般應該是冷水勾芡,邊煮邊攪拌,
如果是煮滾後加要注意邊倒邊攪拌以避免粉漿結塊。

因為煮完馬上就會吃掉,
已經煮熟的大腸、蚵仔可以跟著下。

至於要不要放香菜、醋、辣椒等就自己依口味決定,
自己煮過就會知道外面的味道會用很多調味料,
坦白說蚵仔大腸麵線對身體負擔還蠻大的,
尤其是在外面吃的麵線,調味料很重,
偶而嘴饞吃一次就好。







2018/6/23

20180623 再試蔬果牛肉湯

上週2018/6/17好市多買的牛腩還有一份,
想要趁新鮮在期限內處理掉,
問老婆要繼續弄蔬果口味還是改重口味?

上禮拜試過蔬果牛肉湯還不錯,
清淡不膩,那就繼續。

不過今天打算再調整一下口味,
材料:
牛腩:1000公克
紅蘿蔔:2條
牛番茄:2顆
白蘿蔔:1條
洋蔥:1顆
蒜頭:5顆
辣椒:1顆
雞粉:4湯匙
萬用滷包:1包
水果酒:桑葚酒150cc
這一次多了白蘿蔔、洋蔥跟半顆鳳梨、桑葚酒。
少了醬油膏、蔥、薑。

作法類似:
所有材料切塊,
起熱鍋炒牛腩到半熟,撈出牛腩。

原鍋續炒洋蔥變軟,撈出洋蔥。

將牛腩入鍋加水煮滾,撈掉浮油、浮末。
喜歡重牛油味可以過濾掉浮末,放冰箱冷卻取出結成片、塊狀的油。

趁牛腩入鍋煮滾的時候,將紅蘿蔔、白蘿蔔依序排入電鍋內鍋底部,如下圖示:


我習慣將滷包放在蘿蔔上面。

接下來將牛腩撈起,排在滷包跟蘿蔔上。

再來將炒好的洋蔥,切好的鳳梨、牛番茄擺進內鍋。

最上面我再放上蒜頭跟辣椒,然後加水到淹過所有食材。

這些材料放進十人份內鍋就滿了,
若放進電鍋煮很容易溢出,
只好整個請進大湯鍋中隔水加熱蒸煮,
因為份量較多,計劃煮80分鐘,以確保蘿蔔跟牛腩筋有煮到軟。

經過80分鐘蒸煮跟1小時小火保溫,
牛腩的筋也已經煮到軟爛容易入口,
湯裡面就是紅白蘿蔔、洋蔥、鳳梨、番茄五種蔬果,加上萬用滷包、蒜頭、紅辣椒,
等放冷後,將結成片狀、塊狀的油去掉,湯就更清甜,
與一般紅燒、中藥味的牛肉湯完全不同,而且作法更簡單,更適合一般人在家裡自己試試。

2018/6/18

20180618 從水煮香蕉皮試蔬果牛肉湯

昨天到好市多看到牛肋條,
突然覺得想要吃,
想起前陣子新聞上很熱門的水煮香蕉皮沾醬油吃的食譜,
想想也許可以試試用香蕉皮來煮牛腩…
但是實在沒有那個勇氣作這種嘗試,
也不想毀了這些貴鬆鬆的食材,還是算了…

所以標題是騙人的,跟水煮香蕉皮一點都沒關係…

好市多的牛腩包裝一如好市多風格:很大包!
一份分成兩大包,每包大概1~1.2公斤,約NTD 890~950/份。

坦白說以往嫌牛腩太油很少買,
大部份都是買牛腱或嫩肩牛排
但是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就很想試試牛腩。

昨天晚上買回家就先把其中一包分成三份,
另外一包先凍著,
分三份的其中一份就先抹上好市多買的烤雞肉醃料粉,
靜置約30分鐘後放進烤箱165度烤25分鐘,
表面略微酥焦,裡面柔軟,算好吃。
但是…
醃料粉略鹹、筋的部份嚼不動,
肋條要烤最好還是去掉筋的部份,口感比較好。

剩下的2/3決定要改滷的,
原本想要作紅燒,
後來想到在重慶黃昏市場有看過攤販賣現煮蔬果牛肉,
鍋子最上面一層擺滿了各式水果,看起來好像很好吃。

剛好鳳梨、木瓜、番茄等等都在盛產,
加上先前吃鳳梨都有把鳳梨心留下來凍在冷凍庫,
早上在市場又買到一顆一元的牛番茄,
所以就決定來試是鳳梨番茄滷牛肉湯。

作法其實很簡單:
主材料:
牛腩:600公克(1斤),切成約3公分左右長度
鳳梨:300公克(我用鳳梨心),切成5公分左右長度
牛番茄:2~4顆(我用兩顆,煮完覺得有點少),一顆切6或8等分
紅蘿蔔:2根,滾刀切3~5公分大小
也可以再加一顆洋蔥、半根白蘿蔔、一顆蘋果,會有不同味道。

調味料:
紅酒:50~100公克
醬油或醬油膏或蠔油:2湯匙(喜歡口味重的可以再多加點)
滷包或八角,也可以不加
蔥:一把(4~5根),綁成一坨
蒜頭:10顆
薑:5片
紅辣椒:1根,或可不加、多加,看對辣的喜好度,建議可以不加,要的另外加。

作法:
熱鍋,不用加油,直接挑較油的牛腩塊下鍋就可以逼出油,
再將所有牛腩跟薑片下鍋翻炒到牛腩表面微焦,
如果有洋蔥,可以將牛腩先撈起來,
用鍋裡的油爆香洋蔥再加紅蘿蔔略炒熟即可起鍋倒入電鍋內鍋底部當底,
如果沒有洋蔥就直接將紅蘿蔔排在電鍋內鍋底部,
再將滷包、蔥、蒜、辣椒牛腩依序放入內鍋,
淋上紅酒、醬油,
最後將水果如鳳梨、牛番茄、蘋果排在最上面,
加水到可以淹過最上面的水果,
入電鍋蒸煮1小時,
跳起後再保溫一小時就完成。

此時紅蘿蔔、牛腩都可以煮軟,
排在上面的水果也煮熟煮透。

若是嫌味道不夠可以加點鹽、雞粉等。
成品可以分成如下保鮮盒三份,每份可以給2、3人煮湯麵食用。


味道如何?
見仁見智囉…
我家是還蠻喜歡的,
除了翻炒牛腩以外,其他交給電鍋,
算是一道簡單容易的食譜。

後記:
老婆覺得不錯,所以後來再煮了一次,略有不同,湯的鮮甜味道更勝第一次,
參考:再試蔬果牛肉湯


2018/6/16

Inventor 模型範本檔規劃

Inventor在建立新檔案的時候會使用一些範本檔來自動載入一些必要的程式跟資訊,
預設的範本檔會跟安裝時所選擇的"標準"有關。

例如在台灣我們慣用的'標準"CNS,主要是在圖面上的一些標註、註記,以及型鋼材料等等,
CNS其實可以說是JIS+ISO的融合版本,甚至可以說更像是JIS。

但是近十幾、二十年來,因應國際化,很多標準逐漸傾向ISO標準,
所以一般在安裝Inventor時,通常會選擇使用ISO標準,公制單位,
Inventor範本就會使用預設的ISO範本。

這些範本檔主要有:

Standard.ipt:一般零件設計使用的零件模型範本檔

Standard Sheet.ipt:鈑金零件設計用的零件範本檔

Standard.iam:一般組合設計使用的組合範本檔

Weldment.iam:熔接設計使用的組合範本檔


Standard.ipn:簡報(爆炸圖)設計使用的範本檔

Standard.dwg:Inventor格式的工程圖面標準範本檔,AutoCAD Mechanical也可以開啟這種格式,所以不需要另存或匯出,就可以給同年度版本的AutoCAD Mechanical開啟

Standard.idw:Inventor工程圖面範本檔

 執行"新建"時可以選擇的範本檔

如果會用到模具設計,其實還有Mold Design.iam,
用到工廠設計包功能的話還有StandardFactoryLayout.iam。

這些範本檔都有分ISO、ANSI、DIN、JIS、GB、BSI等等對應到主要工業國家的標準,其實預設都有裝,
圖面範本部分各國標準會有比較大的差異預設提供的範本較多,

不過除了工程圖面差異比較大以外,其他的範本檔除了使用單位改 Inch 以外,其他差異並不大。

說實在,原廠這些範本檔對多數公司自己內部要使用並不方便,
所以要根據公司的習慣與需求進行,修改過後使用的效率會更好。

接下來分享個人進行範本檔規劃常作的項目。


範本檔的規劃主要分成兩個部份:
模型範本檔
圖面範本檔

在進行範本檔修改前,首先要釐清圖面資訊需要那些項目?這些項目希望採取的輸入方式?

例如在圖面上除了模型幾何資訊以外,

在零件圖面上可能會需要:
圖號、專案號、圖名、比例、表面處理、熱處理、未標示公差要求、未標示表面粗糙度要求、未標示邊緣內圓角跟外倒角要求...

在組合圖面上可能會需要:
圖號、專案號、圖名、比例、材料表等等。

這些項目要如何輸入?要用表單選擇方式限制性選擇輸入?還是自由輸入?還是兩者兼具?

這些模型範本檔上的資訊,通常會希望能在建立圖面時,可以自動被帶到圖框或標題欄位的特定位置中顯示,
有些資訊也有可能不會在模型中輸入而只會出現在圖面中,也可以考慮規劃在圖面範本檔中。

所以在以往規劃的經驗上,範本檔在初期使用的時候會一直變動跟修改,
就是用一用,"突然"想到要增加哪些資訊,
然後就一直加 iProperty 的自訂 (Custom) 欄位項目;
我曾經過有看過公司加到超過20欄以上,
但是坦白說我看那些項目除了一些基本欄位以外,
大部分自訂項目都是預留給特殊情況下使用,
也就是 95% 以上的經常性作業是用不到的。


模型範本檔的規劃作業可以分成以下幾項進行:
1. iProperty 欄位規劃
理想中是能在一頁"專案"頁籤中輸入完成最好,
這樣子工程師可以省掉切換頁籤的滑鼠點選動作,
可惜的是因為欄位項目名稱或數量不足,要作到這樣在多數公司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另外一個思考是全部在"自訂"頁籤中輸入;
所以就必須先討論出究竟需要那些資訊要輸入?

選單方式輸入規劃考量:
在輸入這些資訊的時後,有一些資料其實是罐頭資訊,
例如零件的名稱(圖名),通常圖號才是真正作為識別不同零件的依據,
圖名只是為了方便稱呼,基板、連接板、支撐座、軸、擋塊、固定板等等,
其實都是經常會那來使用的名稱,
如果可以用選取的方式輸入,不需要敲鍵盤好像也不錯,
但是如果有50個圖名可以選,光是在那邊拉清單作選擇也很花時間,
對輸入資料速度快的使用者來說,可能直接輸入還比較快!
可是客戶、主管就是老大,
而且也真的有人寧可用拉清單慢慢選,也不願用輸入的比較快,
所以這個需求還是必須滿足;
另外一種求標準化跟統一名詞輸入會是我比較可以接受的理由。

為了要作到可以清單選擇屬性名詞輸入,
除非另外寫介面,否則要用iProperties就有限制了;
從FY12還是FY13開始,使用者參數開始支援文字格式跟多值清單,
加上iLogic的表單功能,
這些新功能讓使用清單選擇屬性資料輸入變成可行。

步驟上可以實施如下:

A. 利用iLogic讀取外部的Excel檔,
將文字清單讀入儲存於預先建立的多值清單文字使用者參數中,如果詞表已經固定,這個動作可以省略。

B. 建立iLogic 表單,
將該多值文字使用者參數置入於表單中,如此一來就可以從表單中進行清單選擇需要的名詞。

C. 建立iLogic規則,
將使用者參數寫到iProperties自訂欄位中。

D. 圖面範本檔中規劃標題欄欄位自動載入該iProperties自訂欄位項目。

看需要多少個清單選擇,就重覆以上步驟 B~D 就對了。



所以在範本檔,除了iProperties欄位以外,需要:

2. 使用者參數規劃
在參數表中建立文字多值清單使用者參數,有需要多少個就建多少個。

3. iLogic 表單規劃
使用iLogic表單功能,將建立好的文字清單使用者參數置入表單中。

4. 建立iLogic規則
有人會想直接在圖面標題欄中置入使用者參數,
但是有困難,會關聯到模型檔名的問題,
所以最好還是將使用者參數寫入到模型檔的 iPorperites 欄位中,
在圖面中置入模型時,就可以將模型的iProperties資訊帶入,
但是使用者參數無法透過勾選"匯出"自動跑到iProperties中,
所以必須寫一個簡單的iLogic規則,將使用者參數寫到iProperties欄位中。

在模型的範本檔中,必須先規劃好 iProperties 自訂欄位、使用者參數、iLogic表單、iLogic規則這四件事。

其中iLogic表單跟規則也可以不要放在範本檔中,
改放在整體清單與整體規則中,
但是就要注意將相關檔案複製到每一台電腦跟設定好對應的路徑。

某種角度來看整體規則與表單會比使用內建在範本檔中來的麻煩,
好處是可以縮小範本檔的容量,另外可以透過更新整體清單跟規則檔案的方式進行"升級"。


圖面範本檔的規劃主要牽涉到圖框、標題欄、標柱與註記等,另外再說明。

2018/6/9

Inventor 齒輪組設計

早期Autodesk有買下一些 CAD 外掛公司,
其中一個就是Mechsoft
然後將其功能內建在Inventor中,也就是在組合環境下看到的"設計"功能。


當初Autodesk台灣分公司跟代理商大塚決定把這個功能稱為機械便覽魔法師,
其實這是一個無知的誤會,
原因是有人以為這個功能提供了台灣機械工程師經常使用的 小栗富士雄 編著的機械便覽 類似的功能,
但是其實是不同的,所以我一直不太喜歡用這個名稱,當初定名稱的人不懂就算了,我翻了超過十年的機械便覽若還跟著用感覺很像騙子,所以我通常會直接講英文的縮寫 DA
英文版的原名是 "Design Accelerator",如果用字義來翻譯應該是"設計加速器"。

好,不管名稱是甚麼,Design Accelerator 提供了一些機械設計上經常用到的設計輔助工具,
例如接下來要介紹的"齒輪產生器"。

齒輪產生器的使用很簡單,
但是觀念上卻很有難度,
工程師必須懂一些齒輪相關的專業名詞,例如模數、節圓、壓力角等等。

像我本身都是直接選擇廠商作好的減速機,
從沒作過齒輪組設計,
這些相關名詞對我來說就有點陌生,
因此在使用上就會碰上盲點。

所以如果有需要使用齒輪產生器,
又不了解相關的專業名詞,
可以參考日本齒輪大廠小原齒輪工業 KHK 的齒輪大學相關技術說明文件,
內容非常的多,看到會脫窗

基本上念機械的如果還有點印象,
應該會知道模數乘以齒數等於節圓直徑,
節圓直徑乘以圓周率等於周長,再除以齒數等於節距。

這邊不可能去跟大家介紹齒輪的專業知識,
主要介紹兩個功能:
1. 產生正齒輪組
2. 匯出齒輪齒型

產生正齒輪組的方法很簡單,首先需要一個已經存檔的組合,
接下來的步驟以產生一對正齒輪組:
首先點選"正齒輪":

接下來會跳出一個對話視窗如下:


其中的"設計指南"這一項非常容易讓我誤會意思,
例如以上,選擇"中心距離"時,
我會以為是需要設定中心距離來產生齒輪組,
但是實際上卻完全無法修改“中心距離”的值;
原來在軟體功能中,“設計指南”的設定是指要計算的項目;
例如選擇“中心距離”時,
表示要輸入比例、模數、齒數等資料,
軟體會計算出兩個齒輪的中心距離;
這跟我直覺上的想法要輸入中心距離有點顛倒,因此在使用上就經常踢到鐵板,
所以使用上要注意“設計指南”的選項是要讓我們選擇軟體進行自動計算的項目。

在以“中心距離”設定為例,
這時候我們可以輸入:
1. 比例
2. 模數
3. 齒輪 1 的齒數

按下計算以後,軟體就會自動幫忙計算中心距離與齒輪 2 的齒數。

另外需要關連到模型產生的是:
1. 面寬:也就是齒輪的寬度
2. 單元更正:中文上慣稱是移位係數或轉位係數,目的是當齒輪直徑相對模數太小,或者是齒比造成中心距離不是整數值,可以使用“單元更正”降低或增高齒,以防止齒隙過大或齒過切的問題。
要注意的是單元修正值會造成齒根跟齒尖的寬度改變,也就是齒的強度跟磨損會改變。

所以計算時,若“單元修正”過大,軟體會出現警告。

這時可以使用"總計單元更正"欄位旁的"預覽"按鈕來檢視齒輪經過修正後的形狀與嚙合情形:

總計單元更正為 0,中心距離為76
兩齒輪節圓相切
總計單元更正為0.524,中心距離變更為77



小齒輪單位更正值為0
小齒輪單元更正值為0.524
如果按下快轉鈕還可以看到齒輪嚙合的動畫。

雖然出現警告,但是還是可以產生齒,只要按下確定就可以產生一組齒輪。

也可以指定到既有的軸或圓柱上去產生齒輪。

步驟可以參考以下影片:



進階設定:

中心距離的調整可以使用"總單元修正"進行改變,
增加總單元修正值,計算後就會看到中心距離增加,
並且可以指定齒輪1 的單元修正值來調整齒輪2 的單元修正值,
修正後按下計算就可以看到中心距離的微幅調整,
但是要注意的是,經過單元修正的齒輪就不是標準齒輪,通常需要訂製,
所以少量訂購最好是"單位修正"最好是放在其中一個齒輪上,
如果製造量很大,又希望將單元修正適當分配到兩個齒輪上,就可以去調整兩個齒輪的單元更正。

除了以上的基本操作計算以外,其實軟體都還提供了一些更進階的設定與結果:

包括可以修改輸入比例跟齒數1,改為輸入齒數1跟齒數2等等,就看設計者的需求決定。


產生的齒輪齒型是一條直線,跟真實齒輪的漸開線有差異,
軟體有支援產生近似漸開線的功能,
可以使用滑鼠右鍵點選瀏覽器中產生的齒輪,
可以看到有一個“匯出齒輪造型”選項,如下圖示:


選擇後會出現以下對話視窗:

對話視窗中的左上角可以選擇小齒論或大齒輪,
公差設定可以指定漸開線輸出的精度(點數),
其他的設定如圖上的標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