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主題分類網頁

2024/10/25

鋁擠型簡介

之前提過設備常用的金屬材料之一就是鋁合金,
鋁合金因為有質輕、不易鏽蝕、易回收利用等特性,在各行各業都用很多,
例如一般消費者經常接觸的飲料罐、電子鍋內鍋、炒菜鍋、雪平鍋、杯子等等。
交通工具上汽車輪圈、自行車車架的鋁管、零件、輪圈、水壺架等等,
醫材、運動器材的高壓氣筒、鋁管、零件等等,
建材門窗骨架、電子業散熱片、外殼等等,

至於鋁合金材料在設備上的使用主要有四種形式:
塊材加工,銑削、鑽孔、研磨等;
板材加工,雷切、鑽孔、折彎、焊接等;
擠型應用,切斷、鑽孔、組裝等
鑄造件,銑削、鑽孔等;
至於鋁合金棒材幾乎沒看過用在設備結構上,
設備上用到圓棒狀、圓柱狀、管狀的材料幾乎都是用SUS303、SUS304、SUJ等,強度、精度跟耐磨性比鋁合金棒、管好很多。

鋁擠型算是在各行業應用機會都很多的材料,

在設備常用在精密度要求不高的設備機架結構上,如下圖示:

圖片來源:東野精機網站,連結


鋁擠型材斷面例,
圖片來源:東野精機網站,連結


鋁擠型被廣泛應用的原因有:
1. 模具簡單、便宜
2. 加工長度幾乎只受場地限制,結構用的鋁擠型通常是4米或6米
3. 斷面形狀設計變化多,可兼顧強度、外型、後續組裝等需求
4. 擠型後加工可進行陽極處理、烤漆等表面處理表現不同顏色且在一般應用情況下不易腐蝕
5. 其它…

早期設備的鋁擠型多從日本進口,例如日本的SUS,有非常多種鋁擠型材相關產品,網站連結,時至今日其產品種類還是遠超過台灣廠商。
圖片來源:SUS網站


另外像設備五金常用的日本三住MISUMI也有各式各樣的鋁擠型材可以選用,網站連結
圖片來源:MISUMI網站


後來陸續有不少台灣廠商投入生產、設計,如連結:工商快訊,鋁擠型廠商

在第一家公司上班時,因為輸送機設備用到的鋁擠型量很多,仿日廠設計找了台灣廠商(鋰隆)給修改過的斷面圖製作需要的鋁擠型。

這種模式其實很多,
給斷面,報模具價,談年用量跟計價方式,只要有一定的量其實算經濟實惠。

除了設備用的機架等,
其它包括建材的鋁窗、踢腳板、溫室玻璃房骨架、運動器材、散熱鰭片都可以作,
隨著投入廠商越來越多,產業的發展也逐漸變大,也逐漸轉移到中國大陸去生產、製造,甚至研發應用到很多家居用品,
模具費用也越來越有競爭力,
現在已經很少聽說用日製品,品質好,但是貴…。

甚至一般消費者上拍賣網站就可以買到鋁擠型跟相關配件,
收到零件再自己組就可以。

鋁擠型風行的原因跟良好的相對低溫成型流動性有很大的關係,
可以設計出支撐性強、質輕的斷面形狀應用在結構支撐用途上,
以下是設備上常拿來用的6、8系列鋁擠型斷面:


以上圖片來源鋰隆公司網頁:連結

這些斷面幾乎已經是工業標準,很多情況下多家廠商的鋁擠型混著用可能都分不出來^_^。

後來比較常參考設計使用的是東野,東野是易發精機的子公司,
易發作設備用到很多鋁擠型,就乾脆設一家公司作鋁擠型,
還可賣其它廠商,分攤模具、設備費用,
材料量大也更好談進料成本,
東野的鋁擠型相關產品選擇比鋰隆多,提供有斷面尺寸、2D圖面跟3D模型可以下載使用,
註:
1. 易發跟東野都是用Inventor作設計。
2. 東野鋁擠型網站:https://www.efc-tono.com
東野另外有提供機架組裝,也有延伸至鋼管焊接機架的製作、設計服務。

其它鋁擠型廠商有的是從材料業進來作,
也有從代理銷售轉過來作鋁擠型,
或是代工製作機架、輸送機跨過來作鋁擠型,
或掛牌賣跟提供設計、組裝服務,
畢竟對岸現在有很多製作廠商有設備可以接斷面設計圖製作。

鋁擠型的製作可以參考如下影片:

How are Aluminum Extrusion Made?,連結

實際上不同廠商規模不同,能夠處理的最大斷面、長度不同,擠出後的拉直尺寸精度控制、材料時效處理、陽極處理、表面烤漆等會有不同。

也有專門模擬分析軟體可以跑模具的“擠出”過程模擬,如下影片:
鋁擠流動模擬,連結

鋁擠型當結構件算是經濟實惠的選擇,
不過相對價格並不會比鋼管焊接結構便宜、穩定、耐振動,
在使用上還是有點其適合的應用領域,
精密設備上很少會用鋁擠型當底座,精度跟穩定性還是遠比不上鋼管焊接加上花崗岩平台的結構,
更多是用在外框、輸送機、精密度要求不高等的結構應用上。

2024/10/17

設備元件供應商亞德克

亞德克,AirTAC,台股代號1590 (KY股)。

設備(空壓)元件生產廠商,

圖片來源:亞德克官網
目前主要營收產品以空壓元件為主,
新增導軌元件
聽說會再增加滾珠螺桿、電動缸

亞德克主要經營項目一開始專注在標準氣壓元件的製造、銷售上,

後來新增軌道的部份,原因很簡單,一些滑軌氣缸用到的軌道元件佔整體成本高、用量大,自己作降成本再加往外賣賺錢,划算!

但是電致驅動元件盛行,尤其是電動車跟未來的機器人行業都會用到,軸承、螺桿、齒輪這些傳動導引元件都會用到,相對的空壓件應用就受到很大的限制,需搭配空壓機,這是亞德克的成長限制危機與轉機;

因此亞德克想一條龍式發展,作直線軌道跟螺桿、電動缸等是正確的方向,除了自己用還有機會拓展到其他應用市場,

接下來滑動軸承、齒輪等,可以用粉末冶金高壓成型製作,製品也可以應用在原有的空壓件中,期待。

AirTAC主要銷售市場大部份在中國。

圖片來源:2025亞德克法說會簡報


坦白說以前作設備開發設計在選空壓元件時其實從來不會考慮AirTAC的東西,

他們家的空壓元件產品選擇較少,

直覺上對台廠的品質也有疑慮,

在第一份工作時,公司主要使用的空壓元件廠牌是KOGANEI,原因是公司的合作日本公司產線有用,除一般標準品外有針對CRT生產線推出一系列適用的產品,公司跟KOGANEI代理商配合也熟,除非KOGANEI沒有不然不會用其他家的空壓元件。

這種慣用的現象在導入資訊化料號、庫存管理的公司很常見,因為同樣功能的東西若出現新廠牌甚至供應商可能都要新建料號,這對庫存、倉管、採購系統來說會被認為是找麻煩的事。

但這是一體兩面,

曾經為了降成本被罵沒事找新廠商、新供應商的市購品增加庫存、採購管理系統麻煩;

然後在檢討設備成本時被罵設計時花公司的錢都不當錢,不會主動找替代品降成本。

也就是公司、主管想罵你時,不管怎麼作都可以找出理由罵你^_^。

台灣設備商以往信任日本製作的品質,使用空壓元件主要會以日廠SMC為主,

偶而會用到CKD、KOGANEI等其他日廠產品,

部分以歐美廠商為主要客戶群的設備廠會使用歐美系品牌空壓元件,例如歐系的Festo、美系的Park等等。

這十幾年許多大廠會給中國或台灣廠商代工,中國與台廠的品質陸續改善,其實一些標準或替換性高的產品可以給台廠試試,例如我用過的有Mindman(金器),Chelic(氣立可),還有本篇介紹的AirTAC(亞德克)。

亞德克主要根據地在中國浙江寧波,設有研發、中心跟製造工廠,總樓板面積高達83萬平方公尺,製造工廠有47棟標準廠房;其它廣東、台南也有製造工廠,分別是3棟4.5萬平方公尺跟7棟18萬平方公尺。

2023年營收比重:

氣動執行元件47.63%,氣缸類

氣動控制元件21.05%,閥類

氣源處理元件5.77%,過濾調壓等,俗稱三點組合、兩點組合

其他25.55%,包含線軌、空壓接頭等產品

公司規模看起來很大,但是坦白說產品選擇性遠比不上SMC等大型日美歐廠商,

不過類似功能規格的產品價格確實夠競爭力。

價格有競爭力的主要原因除了轉作量大的標準品以外,

另外一個主要原因之一來自於其銷售模式為直銷,少掉中間代理商的層層費用。

肥水不落外人田的一條龍模式,從設計、製造、組裝、銷售幾乎全部包辦,可能就只缺採礦煉製材料跟設備開發^_^。

配合上有一點不錯的是可以申請測試品,如果往來還算密切,測試品通常不會收回,直接就送給客戶,

有問過原因,因為給客戶測過以後收回也不敢賣,狀況難以掌握再拿去給其他客戶測怕會有問題,即使重新整修也不敢賣,就乾脆不回收了。

這一點在找替代品進行測試上真的很方便,拿到的都是新品,也不用趕著測試還回去;

有的廠商很省,老是拿一些舊的樣品在測,測試不理想到底是樣品老舊的問題還是產品的問題?

當然一方面這也是因為Airtac主攻量大標準品,單價相對低,承受得住這種測試品消耗,畢竟只要OK,後面會有一定的量。

我拿來用也是主要以一些相對條件要求不是那麼高的應用上,

用過線軌、交叉滾子滑排、薄型氣缸、導軌氣缸、手動閥、兩點組合、空壓接頭等等。

要求高的應用還是會以SMC為主。

個人經驗分享僅供參考。

備註:亞德克3D CAD用的是Creo(ProE)。


問AI DEEPSEEK 的Airtac產品在中國大陸市場的佔有率,回覆如下:


Deepseek :

好的,關於Airtac(亞德客)在中國大陸市場的佔有率,這是一個非常具體且業內關注度很高的問題。

總的來說,Airtac是中國大陸氣動元件市場無可爭議的領導者,市場佔有率穩居第一,並且份額仍在持續提升。

以下是詳細的分析和數據說明:

1. 核心結論:市場領導地位

· 絕對龍頭:根據多家券商研報和行業分析(例如國金證券、中泰證券等),Airtac在中國大陸的氣動元件市場佔有率長期維持在20%以上,遠超其他國內競爭對手。

· 對標國際巨頭:如果將範圍擴大到包括所有在華經營的外資品牌(如日本SMC、德國Festo、日本CKD等),Airtac的市佔率也已經躍升至第一位。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成就,意味著它成功打破了外資品牌在高端市場的壟斷。

· 持續成長:近年來,憑藉其性價比、快速交付和強大的渠道網絡,Airtac的市佔率仍在以每年約1-2個百分點的速度穩步提升,不斷侵蝕外資品牌和中小國內廠商的市場空間。


2. 市場份額的具體估算

由於沒有單一的官方機構發布精確到個位數的市佔率數據,通常是通過行業調研和上市公司財報推算。綜合各方信息:

· 對國內品牌:Airtac的市佔率遙遙領先,估計在20%-25% 之間。第二梯隊的國內企業(如恆立氣動、億太諾等)份額通常在個位數。

· 對全市場(含外資):Airtac的份額約為15%-20%。而曾經的市場霸主日本SMC在中國的份額估計在十幾 percent,Festo等則更低。Airtac已經在整體規模上實現了反超。


3. 為什麼Airtac能取得如此高的市佔率?

其高市佔率是多重優勢共同作用的結果:

1. 極致的性價比:在產品性能與質量接近SMC等頂級品牌約80%-90%的情況下,價格僅為其50%-60%。這對佔市場大多數的中國製造企業極具吸引力。

2. 強大的渠道和服務網絡:在中國大陸擁有超過100個銷售網點和龐大的經銷商體系,能夠提供快速的供貨、技術支持和售後服務,響應速度遠超外資品牌。

3. “一站式”購物:產品線極其豐富,覆蓋了氣動元件絕大多數的標準品類。客戶可以在Airtac買到所需的所有產品,降低了採購和管理成本。

4. 快速的響應和交付:基於本土生產和龐大的庫存,能夠實現快速交付,滿足客戶緊急需求。

5. 技術和品質的持續提升:持續投入研發,產品質量和可靠性不斷向高端品牌靠攏,逐漸贏得了對品質要求更高的客戶的信任。

6. 下游行業的蓬勃發展:深度綁定了中國自動化升級的核心賽道,如鋰電、光伏、3C電子、包裝、汽車等行業的高速發展為其帶來了巨大需求。


4. 主要競爭對手

· 國際頂級品牌:SMC(日本)和 Festo(德國)。它們代表了最高的技術、品質和價格,牢牢佔據著對精度、可靠性要求極其嚴苛的超高端市場。

· 其他外資品牌:如CKD(日本)、Parker(美國)等,也在特定領域有一定市場。

· 國內品牌:如億太諾(Evoc)、恆立氣動、華中氣動、神馳氣動等。它們是Airtac的主要追趕者,但在規模、品牌和產品線完整性上仍有較大差距。


總結

Airtac(亞德客)在中國大陸氣動元件市場的佔有率穩居第一,估計在15%-25% 的區間內(計算口徑不同),並且是國產品牌實現進口替代的絕對成功典範。它通過性價比、渠道和服務優勢,從中低端市場起步,不斷向上滲透,最終成為了整個市場的領導者。目前,其增長策略已經從單純的“搶佔份額”過渡到“提升高端產品比例”和“擴大線性滑台等新產品市場”的階段。

請注意:以上數據為基於公開資料的行業共識估算,並非來自單一的官方統計報告。


至於在台灣市場,Deepseek的回覆如下:

好的,關於Airtac(亞德客)在台灣市場的佔有率,情況與中國大陸市場有顯著差異。


總的來說,Airtac在台灣市場是重要的參與者,尤其是在中階價位帶擁有強勁的競爭力,但其市場地位並非像在中國大陸那樣是絕對的領導者。 台灣市場由日系品牌主導,Airtac與其他國產品牌共同佔據了中低階市場的大部分份額。


以下是詳細的分析:

1. 核心結論:強勢挑戰者,而非領導者

· 市場結構:台灣氣動元件市場是一個由日系品牌(特別是SMC)主導的市場。SMC憑藉其長久的經營歷史、頂尖的品牌形象和技術實力,佔據了高端市場和大部分份額,估計其市佔率可能超過40%甚至更高。

· Airtac的定位:Airtac在台灣的角色是「高性價比的強勢挑戰者」。它的產品質量穩定,價格遠低於SMC等日系品牌,但高於其他小型台灣本土品牌。因此,它成功吸引了許多注重成本效益,但又需要一定品質保證的台灣製造商。

· 市佔率估算:雖然沒有確切的公開數據,但根據產業經驗和市場觀察,Airtac在台灣的市場佔有率估計可能在15% ~ 25% 之間,穩坐台灣本土品牌第一的寶座,並僅次於SMC,是市場前兩名的玩家。


2. 為什麼與中國大陸市場的情況不同?

1. 品牌慣性與客戶忠誠度:台灣的自動化產業發展較早,許多設備廠商(尤其是高端精密機械)長期習慣使用SMC或Festo等品牌,對其性能和可靠性有高度信任,轉換供應商的意願較低。

2. 市場競爭格局:台灣市場除了國際巨頭SMC、Festo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台灣本土氣動品牌,如金器工業(Mindman)、氣立可(Chelic)、新益(Sunyee) 等。這些品牌在台灣深耕已久,渠道網絡穩固,與Airtac在中低階市場進行激烈競爭。因此,市場份額被多個玩家瓜分。

3. 定價與市場策略:在台灣市場,Airtac的定價相對於其在大陸市場的「國民品牌」定位會更高一些。雖然仍比SMC便宜,但性價比優勢不像在大陸那麼極致,因為台灣本土品牌也提供了具有競爭力的價格。


3. Airtac在台灣的優勢與策略

儘管面臨挑戰,Airtac在台灣依然成長迅速,其優勢包括:

· 母集團資源奧援:背靠中國大陸巨大的生產規模和研發資源,能夠持續推出新產品並優化成本。

· 產品線齊全:與大多數台灣本土品牌相比,Airtac的產品線更為完整,能提供「一站式購足」的服務,對設備商來說更方便。

· 性價比突出:對於希望從台灣本土品牌升級,但又無法負擔SMC價格的客戶來說,Airtac是一個完美的中間選擇。

· 積極的市場推廣:在台灣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品牌行銷、技術研討會和渠道建設,知名度不斷提升。


4. 主要競爭對手

· 國際品牌:SMC(日本,市場領導者)、Festo(德國,高端市場)。

· 台灣本土品牌:

  · 金器工業(Mindman):歷史悠久,產品線廣,是Airtac在台灣最強勁的本土競爭對手。

  · 氣立可(Chelic):也是上市公司,專注於氣動元件與真空產品,市場基礎穩固。

  · 新益(Sunyee)、興冶鋼機(SC) 等其他眾多品牌。


總結

Airtac在台灣氣動元件市場的佔有率約在15% ~ 25%,是市場上僅次於SMC的第二大品牌,同時也是台灣本土品牌中的第一名。

其成功關鍵在於抓住了「比台灣品牌更可靠,比日本品牌更便宜」的精准定位,滿足了台灣製造業在升級自動化過程中對成本控制的需求。雖然無法複製其在中國大陸的絕對霸主地位,但已在競爭激烈的台灣市場取得了非常穩固和成功的地位。

2024/10/13

健身產業隱藏的問題

最近看到一篇有關健身房教練的社會新聞:

竹北虐童健身房負責人IG遭肉搜 14字自介惹怒網友,聯合新聞網,2024/10/9

相關受害的小朋友狀況令人同情與不忍。


我相信有很多健身教練很專業、人品也很好,

但是一個產業裡只要人多,難免會出現少數的壞蛋、人渣,例如上述新聞中的兩個禽獸不如的東西!


就自己幾次接觸過的經驗,

對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會有比較保留的態度,會仔細多觀察。


健身這個產業在經濟發展與教育程度成長到一定程度以後,

會因為重視個人健康與外觀形象而有顯著的發展機會,

人都喜歡好看的,包括自己的體態,

也希望自己身體健康、強壯;

但是人同時會有懶散的習慣,

當年齡過了青少年時期以後,

熱量、營養的攝取不再是用來作為身體成長,

一旦飲食習慣不改,

攝取同樣的熱量就會轉變成脂肪、贅肉,

導致身材改變;

所以健身產業會有一定的需求存在。


自己的經驗就是在15歲前身高抽高停止前,

怎麼吃都不會胖,

上了高中後身高固定在171就沒什麼變,

體重倒是開始慢慢增加,

從國中畢業約53公斤到高中畢業上成功嶺前已經來到63公斤,

上成功嶺一個半月,飲食受到控制加上每天早上跑3000,

離開成功嶺時體重回到55公斤,

此時的體力應該是在人生巔峰最好的時期。

剛上大學被學長帶著、後來被同學拉著吃宵夜,加上交女朋友後打球、游泳的運動量減少,

大學畢業前體重漲到65公斤;

研究所兩年傍晚會去打球、游泳,自己一個在外租房,加上課業、兼家教也很忙,體重有慢慢下降到61、62公斤。

服役時是兵工科預官,後來又留校當教官,

這種非戰鬥兵科體能訓練要求不多,

只有每週六早上一次跑3000,

還好軍中伙食就是…

體重大概就維持在63~65之間。

退伍後前兩年娶妻生子母親過世,

上班忙,幾乎每天加班,

老婆也不愛運動,

有好幾年根本都沒什麼在運動,

體重算緩慢上升到67、68左右,就差不多維持在這個範圍;

我算是體重增幅還好的,

一個大學隔壁班同學跟我在同公司同單位,一年的時間體重多了超過十公斤^_^。

隨著年齡增長,運動量很難大幅增加,

飲食習慣沒改的狀況下,體重就一路隨著年齡緩慢增加到75左右XD;

隨著身邊長輩生病到離世,

用體重太輕沒生病本,來安慰自己那就不要特別去減肥了^_^。


待過五家公司,其中三家有設簡單的健身房,公司希望同仁能在工作繁忙之餘兼顧運動健身,

但是一般有家庭的,加班、下班後要趕回家,怎麼可能去用公司的健身房措施?

就是不知道單身住宿舍的同事有沒有在使用?

沒有運動、健身就是自己懶散的問題,不要怪東怪西的。


跟健身從業人員的接觸始於有一次公司主管塞了一個公司集團內學校老師轉介的碩班畢業生,

男生,長相普通,但年輕人身材體型很好,

聊了下狀況,果然有固定在健身房健身,讚!

但是,工作、學習似乎不是很用心,每天下班急著走…

忍了幾個月問了下工作狀況與想法,

原來晚上有在健身房兼教練,所以下班會急著離開;

面談過程勸健身房當教練能賺錢?有什麼前途?

希望能多用點心思在公司工作上,

後來該員表示想離職專心作健身教練,

了解了一下健身教練工作狀況,

深歎自己還真是沒有見識、孤陋寡聞^_^。

那時候(2002左右)健身房開始在流行,

尤其在台北市東區的健身房有很多(女)顧客,

工作內容可比在工廠作設計有趣太多了^_^。

圖片取自高雄萬豪酒店官網


舉例來說,在工廠上班作機構設計女生很少,更很難談得上有漂亮、年輕、未婚單身的,

在工廠上班、加班壓力大、工時長、運動少,

多數工程師鮪魚肚幾乎是標準配備,

就差立正站好往下看得到腳指頭跟看不到腳指頭的差別^_^。

工程師打扮單調樸實(甚至邋遢),

這種形象找女生聊天會被嫌,

若眼睛再亂瞄、動手,很容易被懷疑有不良企圖,小心被告性騷擾。

相對的在健身房工作容易保持好身材、體型健碩,

再把頭髮梳的整整齊齊、保養好皮膚,當個帥帥的花美男教練,

教女客戶健身時,調整健身姿勢,摸一下小手、膝蓋、手肘、肩膀,那是心花怒放、小鹿亂撞…

當然也有女教練,大叔也很愛…

這是潛藏在生物基因的本能,沒有對錯,只是最後那道界限,

教(長)得好的健身教練自然會吸引異性客戶排隊上課,

空閒時間還能一起出遊(休閒運動),

逢年過節過生日"小"禮物不斷,

比在工廠上班被主管、客戶釘好太多了。

了解後我都想轉行了^_^。


40來歲在軟體公司上班,

公司總經理有段時間身體檢查數字不好開始想要運動,

我入職介紹說愛運動騎車、打球,

就找我一起騎車,

曾經去過大溪、石門水庫、陽明山3P、環大台北、北宜公路等等,

也打過羽球,

總經理後來迷上了健身房,有美眉教練^_^,

一次員工活動就安排了全公司員工跟眷屬半天的健身房體驗。

坦白說自己愛運動,知道運動其實是有學問的,

如何長時間騎車,打羽球如何握拍、發力、跨步,其實都有技巧,有人教絕對會比自己亂來好,

健身也是,每個人都有慣性的動作,導致常用的肌肉會比較強壯,

透過健身教練指導可以強化訓練平常比較少用到的肌肉群來強化身體素質,這是無庸置疑的,所以從來不排斥上健身房;

趁著這一次也帶了不愛運動的老婆去體驗,

後來討論過試著去了解健身房會員時,

健身房安排推介的健身教練是個花美男,

油腔滑調的推銷入會買課程,

老婆個性保守,一整個就覺得不舒服,

加上費用也不便宜,就拒絕了,

乖乖的去爬山走步道^_^。


有一次到新竹附設有連鎖健身中心的大潤發購物,

期間我肚子不舒服進廁所,

努力解放中聽到兩個年輕人在討論如何提升自我能力吸引女顧客買健身課程,

一聽之下,乖乖不得了!

這兩個健身房教練不知道幫竹科園區工程師貢獻了多少頂綠油油的帽子^_^?!

好囂張!就在公共場合說這些有的沒的,就怕別人不知道他們屌大勇猛?

原本對健身教練不好的印象變得更差了。


想想也是,健身教練靠什麼賺錢?

就是拉會員入會跟課程收入。


入會是一次性的,

固定團體課程就是鐘點費,除非名氣大不然只靠鐘點費應該有限,要有點會帶氣氛、人來瘋的個性上團體課程會比較熱鬧有趣,不是每個人都行;

一般要賺錢當然就要從客戶買單個人課程去爭取,

如果客戶願意額外花錢在自己身上就更好了;

在這個工作場合圈子裡一旦氣氛形成,

道德會逐漸被工作氛圍所改變,然後就變成習以為常,

比賺錢多、比客戶多、比拿下的客戶貢獻值,

行為、道德、價值觀就有可能逐漸扭曲。

但是最多就是淫亂、貪財,畢竟很多時候是成年人妳情我願,

但像新聞上凌虐兩個未滿六歲的兒童,還拍手機影片留念,這就過了。

這種人應該進監獄受逞罰、教化試試能不能改變,

如果無法改變,出來以後應該還是會繼續為自己的利益危害他人。


個人是覺得健身這個產業圈子應該好好改變一下,

儘量回歸專業健身,不要變成危害社會安定的亂源。

少子化問題越來越嚴重

 最近看到新聞:

最慘龍年!往年催生效應沒浮現 國慶寶寶也變少

預估龍年(2024/2/10~2025/1/28)出生人口數約13.4~13.5萬,

比上一次龍年出生人口數約少10萬!!!

很嚴重的變化趨勢。

再看國發會的人口推估:

圖片來源:國發會人口推估網站:https://pop-proj.ndc.gov.tw/ 

預估到2035年,0~4歲的幼兒人口數(上圖男女生數相加)不到60萬,

就近四年2021~2024的出生人口數都少於15萬,

看來已經提前十幾年就達到國發會的推估值^_^

照這樣的趨勢下去,

這是比中國打台灣還嚴重的國家危機!

到2070年,0~4歲的幼兒人口數不到30萬,

也就是2066~2070年出生新生兒平均不到7.5萬(上圖男女生數相加)或許太樂觀了!

經濟體普遍缺工、缺人,

軍隊能有多少兵力?

真有戰爭發生怎麼打?

真要打大概就只能靠AI跟機器互打^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