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主題分類網頁

2023/10/27

勞工退休金要一次領還是領月退?

特別提醒:網頁上的投資社團廣告都是詐騙,千萬不要點進去加社團。


勞工退休金要一次領還是領月退?

先說個人的結論建議:

除非有水準之上的投資理財能力,

不論勞保退休金&勞工新制退休金建議領月領的年金,至少可以保本。

一次領適合條件與需求:

1. 50~60歲提早退休離開固定職務職場

2. 有投資理財可以產生被動收入足以支應必要支出

3. 家無老幼需要花錢

4. 喜歡可以自己完全掌控退休金運用

5. 想百年以後退休金資產可以留給子孫,月領人走後就沒了,除非領的月退還不足一次領,可以領回差額,那等於是一次領…

其他等等,基本上一次領就是適合本來就有點底的。

選擇一次領最糟糕的狀況就是自制力不好,領爽爽一筆很快花掉就沒了,

另外即使拿來作投資理財,若碰上景氣往下跌價,就算不買不賣只領股息,看到好幾萬甚至好幾十萬的資產帳上減損,多少還是會影響退休生活的安定性;試想如果全家總計有1000萬放在股票,一天若漲跌0.5%就是5萬的資產價值變動,碰上波動大時,千萬本金一天漲跌可能就是1、20萬,退休心情要說完全不受影響其實不容易啊!

除非可以面對波動不受太大影響,否則退休金還是乖乖月領比較心安。


基本上網路上各種資訊主流也是勸勞工要選擇領月退,

以目前的月領年金計算方式來說,

對大部分屆齡(60~65以上)退休、平均壽命可達80歲以上的多數勞工朋友來說,

月領累積金額應該會多於一次領的金額,

以從勞保局可以領到的累積總金額數字來說,月領是對的。


不過每個勞工的條件不同,

要一次領、屆齡或提早或延後月領其實並沒有統一標準的答案。

主要條件包括:

1. 退休年齡距離領取月領年金時間長短

2. 是否有理財投資規劃能力

3. 自身的身體健康因素

4. 財產繼承考量

5. 家庭成員的想法與狀況

6. 其他

以多數勞工條件來說,

對多數工作到60~65歲退休、身體健康、不是很熟悉投資理財的勞工朋友來說,

領月退絕對是比較好的選擇,一來退休後轉領年金收入沒有中斷,月退年金計算也比較有利。

政府在政策上也是比較偏向月退而非一次領,

從工作年資累積上限來看就很明顯,

勞退領月退的工作年資計算上限會比一次領多。

勞工退休金一般來說會有兩筆:

1. 勞工保險退休金,屬於政府強制保險,一般有雇主的勞工保險費負擔(雇主70%,勞工20%,政府10%),投保上限45800@2015~,可領取的條件會視勞工投保條件、年資而定。

2. 勞工退休新(舊)制退休金,舊制勞工越來越少,不提;新制屬個人帳戶制,跟著人走,雇主強制提撥6%,勞工可自提最多6%,滿60歲不論是否還在職可以申請月領到法定平均餘命年齡,目前是84歲;或年滿60歲後一次領出來。

勞保局可以申請領的退休金
圖片來源:勞保局

以下主要針對勞工保險退休金模擬一次領跟月領。

先看勞工保險退休金的領取條件:

月領年金:

民國45年次(含)以前的勞工朋友,滿60歲就可以開始請領,

民國46~50年次的勞工朋友,在滿61、62、63、64、65歲可以開始請領全額勞保年金,

民國50年次以後的都要65歲才可以開始請領(除了一些特殊工作領域可以提早);

若想提前請領勞保年金也行,每提早一年,月領金額減 4%,最多提前5年減20%,相對每延後一年請領可多領4%,最多20%。

至於應該提前或或延後要看工作退休年齡,

如果樂於現有的工作,可以開心工作到65歲,加上身體健康狀態也不錯(有把握退休後活超過10年以上),建議屆齡領月退,當然若可以工作到70歲更好,原因是開心工作的期間持續有薪資收入,又可以累積勞保年資,越晚領月退,月領累積金額可以越快超過一次領的金額,很適合身體健壯的勞工朋友。

例如投保薪資頂45800,一次領的退休金計算年資上限就是30年,可以領的基數前15年*1,後15年*2,上限的頂就是45個基數,這個封頂的金額就是45800*45=2061000,再繼續工作下去勞保一次領退休金額也不會再增加,再怎麼延後請領也不會增加,這個金額2061000就是勞保退休金一次領的上限。

同樣條件(年資30年,投保薪資45800計算)領勞保年金,屆齡65歲可以領45800*30*1.55%=21297/月,相對一次領2061000,月退大概領97個月就超過一次領的金額,差不多8年又一個月,也就是在73歲又1個月,月退領的累計金額就會比一次性退休金領得多,這還不包含通膨調整金額。

如果在60~65歲之間離開職場並請領月退,這個金額要打折,每提早一年減少4%,最多提早5年打8折。

假設條件是24歲進職場開始工作,中間無中斷投保,年滿65歲申請退休,投保年資41年,投保薪資到頂45800,勞保月退可以領的金額是45800*41*0.0155=29106/月,

這條件與金額說容易也不太容易達到;

根據政府統計公告,2022年請領勞保老年給付的總共有159萬7562人,其中17萬565人月領1萬元以下的老年年金,81萬927人月領1萬到2萬元之間,52萬9409人月領2萬至3萬,8萬4416人月領3萬到4萬元,月領超過4萬老年年金的,則有2245人,平均月退領取金額是18294元,平均請領年齡是61.2歲,平均投保薪資37716,參考網頁


會考慮一次領的通常是一些提早離開職場的勞工朋友,年齡在50~60之間,投保薪資常常也能到頂45800,加上原來就有一些投資理財習慣準備額外的退休金,勞保這一筆可以領一次退,也可以等60~65歲領月退,至於該如何做選擇?

退休後無聊想找輕鬆、自由一點、兼職的工作,此時想要再讓投保薪資到頂可能不太容易,

還有一些已經財富自由的,不用繼續上班賺錢工作,只靠積蓄、投資理財也能過活的,

這時候勞保退休金就可以考慮該怎麼領對自己比較划算?

假設55歲,投保年資30年,投保薪資平均值37500,

一次領(條件參考下方)約37500*45=1687500,

等65歲領月退是17438,60歲開始領是8折13950,

如果本來就有理財規劃或其他收入不會馬上用到一次領出的退休金,把一次領退休金放年報酬率5%的投資理財商品,一年收益是84375,平均每月7000左右,

55歲領一次退,放在5%收益部分,到60歲累計可以領84375*5=412875,加上原有的1687500是2109375,如果複利會更多一點;

等60歲領月退可領13950要151個月才會超過一次退休金加上5%收益,

跟65歲領月退比,月退領145個月會超過一次退休金加上5%收益,

這都是不算一次領退休金投資複利的狀態。

所以要不要先領,當然要!!!

但是要提前一次領的前提條件就是必須有其他收入來源可以確保不會用到這筆一次性退休金,再把退休金放到投資理財商品上,如此一來光是靠這些投資理財產生的被動收入就可以超過月退年金。


備註:

一次領的條件:

投保未滿15年,年齡滿60歲後退保,107年後,年齡逐漸增加到65歲。

民國98年前加入勞保者,符合以下規定之一可以選擇一次請領:

1. 投保滿25年,年齡滿50歲後退保

2. 投保滿15年,年齡滿55歲後退保

3. 投保滿1年,女性滿55歲,男性滿60歲後退保

4. 同一投保單位滿25年

5. 擔任具有危險、堅強體力等特殊性質之工作合計滿5年,年滿55歲退職者

6. 轉投軍人保險、公教人員保險符合勞工保險條例第76條保留勞保年資規定退職者

在民國98年1月1日後加入勞保者,除非滿法定退休年齡時投保年資未滿15年,不然都只能領月退,沒得選,所以差不多民國80年次以後的勞工朋友,這一篇就可以不用看了,因為正常退休幾乎只能領月退^_^。

以勞保局的立場來說,勞保局希望勞工朋友選擇月領,這樣對勞保局的短期資金負擔比較小,

但是對長期負擔就很可怕,所以勞保財務收支無法平衡倒閉的新聞一直不斷,

戰後嬰兒潮出生人口數每年超過40萬,這些人還在就職時,對勞保收入貢獻不少,

從2010開始,出生人口數降到16萬/年,這些人會在2028~2034進入職場後開始加入繳勞保費,

也就是從2035年開始,新進勞保繳錢的人剩下16萬人/年,而且通常投保薪資會較低,領錢的人(1970年次以前的勞工朋友退休)年增40萬人,而且投保薪資會比較高,加上醫療進步退休人口越來越多(勞退新制參考的平均餘命是84歲),

一樣的制度下,繳錢變少,領錢變多,除非基金運用績效超好,否則付多收少的情況下勞保財務怎麼可能會平衡?!

除非修改勞保制度,政府只能編預算彌補勞保退休年金請領的不足金額,或者是大幅提升勞保基金投資效益;

勞保收付制度不改,政府財政負擔以後肯定會有問題!

所以每隔一陣子就會有因為勞保可能出問題,勞保究竟要一次領還是月領好的議題出現。

其實勞保是確定給付制,政府一定會付,只是財源要從何處來?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加稅,例如從政府最主要的稅收來源:營業稅、所得稅等,另外就是舉債。

離題了,回到一次領跟月領哪個比較好?

再強調一次,要看個人的條件沒有標準答案!!!


以下是LDS,隨便看看就好。

註,以前某黨在野時,為了搶勞工選票,故意只提勞保退休金忽略勞工舊制或新制退休金,拿來與軍公教退休金內含軍公教保險退休金+軍公教提撥退休金+優存18%利息總和金額作比較,尤其是拿投保上限較高的高階公職人員與投保上限較低甚至通常無法到上限的勞工保險退休金作比較,刻意放大與勞工退休金差額,成功製造出族群對立搶到選票。

事實上軍公教因為在退休金提撥比率較高的情況下確實會有較高的退休收入,但是不同收付退休制度硬要以領取金額作類比實在是很不公平。

在取得政權後成功藉社會氣氛拿掉軍公教優存,降低給付計算,改變新進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制度與勞工退休金新制相同,確實有效延後軍公教退撫基金破產的時限。

但是碰上收支短酌更嚴重的勞保改革就完全不敢得罪金主,例如提高勞工保險費率與雇主負擔比例,也不敢得罪票源,例如降低勞保年金給付金額計算方式,採更長時間的平均投保金額計算退休金,繼續延後退休年齡等等,前朝將60延後到65也快到極限了。

目前看到的最新方案就是每年從政府總預算撥補進勞動基金,但是卻沒有找出這些預算的財源(加稅),結果就是排擠其他預算或舉債(債留子孫)。

勞工退休新制是個人帳戶制,公司跟勞工自提退休金帳戶有存多少錢,退休後就有多少錢可以領,不會有破產問題,之前一直激化對立時提到的勞退破產其實指得是勞工保險退休金,不是勞工新制退休金,兩者是是不同的,現在執政以後已經不會再提了^_^,因為會砸自己的腳,幾年下來勞工朋友也比較能分辨清楚有勞工保險退休金跟勞工新制退休金兩筆錢可以領,沒那麼好騙了。

其實農保退休金是最有利的,繳得少領得多,去買塊農地改當農民也不錯,如果運氣好再碰上土地重劃或被科學園區徵收就翻身了,切記要跟對人買對地,例如屏東高鐵預定地周圍,龍潭科周圍等等,一旦有跟到就可成功轉身成為田僑仔暴發戶^_^


註:退休所得課稅標準如下:

2024年申報退職所得免稅額為:

一次領取總額在18.8萬元乘以服務年資的金額以下,所得額為零;

超過18.8萬元乘以年資、未達37.7萬元乘以年資,以半數為所得額;

超過37.7萬元乘以年資,全數為所得額。

分期領取者,以全年領取總額減除81.4萬元為所得額。

2025年申報退職所得免稅額將調整為:

一次領取總額在19.8萬元乘以服務年資的金額以下,所得額為零;

超過19.8萬元乘以年資、未達39.8萬元乘以年資,以半數為所得額;

超過39.8萬元乘以年資,全數為所得額。

分期領取者,以全年領取總額減除85.9萬元為所得額。

嫌惡設施與建設

更新:2023/11/8,報載(除了自由時報11/8當天找不到相關新聞)全台新建15座飛彈基地,6座岸基魚叉飛彈基地,9座防空飛彈基地,其中雲林虎尾遭民代在議會抗議,看來軍事設施也算是嫌惡設施。


這兩天(2023/10/25~26)有注意到彰化火葬場的新聞,連結:彰化火葬場說明會抗議聲四起

聯想到每次討論的核能發電發展時,

經常會看到反對人士說核電廠、核廢料儲存場所蓋支持者你家旁邊的論調,

想以此來突顯核能發電危險性;

但是每次看到就覺得邏輯上幼稚可笑,

為什麼覺得幼稚可笑?原因很簡單:誰喜歡家裡附近有嫌惡設施與建設?

嫌惡設施與建設只有核電廠、核廢料儲存場所,然後沒了?

加油站、垃圾場、堆肥場、火葬場、公墓、殯儀館、變電所、高壓電塔、天然氣輸送管路、天然氣儲槽、天然氣發電廠、燃煤發電廠、重油發電廠、風力發電機等等不算?

圖片來源:賣厝阿明網站

就算影響較小的太陽能發電模組都會有侵害陽光權跟特定時段角度反射光光害的問題,

這些嫌惡設施裡面環境管理會作得最嚴格與仔細、謹慎的是那一種?

對鄰近住家影響(粉塵、味道、噪音、電磁波等等)會最小?

毫無疑問絕對是核能相關的影響會最小!

所以反核不要再拿嫌惡設施建設地點作文章,沒有人會喜歡任何一種嫌惡設施蓋在家裡附近,

以法規來說,公共設施用地本來就有一定的規定,應該要跟住宅區保持一定距離,會距離嫌惡設施近通常是都市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規劃變更問題;

最最有名的例子應該就是台北市第一殯儀館,當初這一帶算是離開市中心的偏遠地區,松山機場航道下方建設管制區,隨著人口成長、道路交通建設、行天宮香火鼎盛等等,原本的偏遠地區變成熱鬧的市區,住宅越來越多,然後有住戶開始反對殯儀館的存在影響房價,更可笑的是還有人怪殯儀館蓋在市區住宅區,完全忽視先後順序,不知道該說是無知還是自我意識太過強烈?台北市政府在第一殯儀館議題上的問題是二殯擴充替代一殯太慢,早點完成二殯擴充,趕快釋出一殯用地改編作為住商或科技園區或公園綠地都好,不懂為什麼拖這麼多年?

所有嫌惡公共設施裡面核電廠與核廢料儲存場所的選定與建設是最嚴格的,其他嫌惡設施那會管地質斷層、淹水問題等等,也沒那麼多經費可以投入作環境評估影響研究等等,

要擔心核電廠與核廢料儲存場所還不如擔心天然氣儲氣槽,天然氣儲氣槽一旦爆炸那才是不得了的事,一定範圍內的有機生物肯定在高溫作用下屍骨無存,

要煩惱臭味,垃圾場、堆肥場、動物保護所?傳統市場的味道絕對比較重,

粉塵污染,在燃煤、重油發電廠附近絕對很難倖免,

相較之下核能設施附近區域根本相對有認證過的穩定地質條件保障,還有戰爭法的保障免於戰火攻擊,只有恐怖份子跟喪心病狂、草菅人命的獨裁者會考慮拿核電廠當戰爭發生時的攻擊目標,尤其是兩岸最近距離只有100公里出頭,一個東南季風、颱風吹過來,台灣上空什麼東西不會被吹到大陸福建、浙江?

拿核電廠被戰爭攻擊危險根本是假議題,相反的如果到處都是,你看老共敢不敢射火箭、導彈打?一個不小心打到核電廠,擴散出來的核污染福建跟浙江根本躲不掉,在這種情況怎麼打?

唯一有可能打的是太平洋另外一邊的強國,離那麼遠,污染濃度早就低到可忽略了。

相反的一旦有戰爭,變電所肯定會在優先攻擊名單內,打掉變電所是癱瘓3C指揮管制通訊最快的方式,就算有UPS能撐多久?有應急發電機剛好是紅外線追蹤器的最大目標,變電所還有軍事設施附近相對是戰爭時最危險的地區。

下次要拿嫌惡設施給反核作文章,請動動腦,還是focus在核廢料儲存、處理的問題上。

2023/10/26

人工智慧與設備自動化控制

最近發現一篇科學月刊(2018/4/1)的文章,

題目是:機器是如何學習與進步? 人工智慧的核心技術與未來

文章來源:科學月刊580期

作者:曲建仲/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內容描述相對一些以資訊工程、電腦科學為主的AI技術文章略有不同,

人工智慧的雛形從"機器"開始,以各種材料、動力源、感測器組構成機器本體,透過控制器讓機器針對從感測器與預定程序作出反應動作。

就作者描述四個人工智慧階段的定義,試著與個人作機器設備開發經驗分享如下:

1. 人工智慧的第一個階段:自動控制,機器內的控制器就像是中古時代音樂盒上預先製作好的突起,可以讓簧片依特定時序發出聲音;進入工業時代,則有各種氣液壓迴路、微控制器、PLC等,根據觸發的感測器連動規則進行相關動作控制驅動氣缸、馬達等,有點像是直覺反應、反射動作。

2. 第二個階段則是進入具備記憶體與處理器的控制器或電腦時代,這時候的控制器可以組合更多訊息,將來自各式各樣的感測器與記憶體中儲存的資訊進行組合判斷後與相關規則作匹配,匹配完成後執行相關動作,多種條件判斷後執行相關動作,其中就包含了更多的條件與範圍,輸出也不再是0或1,而是根據條件進行可控制數值的輸出。

3. 第三個階段是控制器本身具備資料庫或透過網路連結到資料庫系統,資料庫系統會根據機器本身或多台機器所蒐集的資料進行組合判斷,提供動作控制的條件,一旦有出現非系統已有的規則,可以透過人工輔助判斷建立規則與對應動作控制,訊息與動作控制的規則可以擴充以應對新的狀況。

4. 第四個階段就是第三個階段中的人工判斷與建立規則可由系統自行完成,如此一來訊息的組合判斷與規則建立幾乎可以全部由系統自己完成,解決多數新狀況出現與必須採取處理對策的人工介入行為。

早期記控制器處理訊號輸入輸出數量有限,記憶體容量跟運算速度也不夠快,機器器設備自然只能停留在『自動控制』的領域,根據收到的感測器資訊執行反射式的動作;

隨著控制器(電腦)記憶體容量增加、運算速度加快、多種物理量的感測器發展、分散式IO與高速傳輸技術,加上影像辨識處理、伺服或步進驅動系統的技術,機器設備可以容納更多感測資訊與內建判斷處理規則,並且透過伺服系統做出更多種類與不同強度的輸出控制,人工智慧因此邁入第二階段,具有蒐集資訊進行推論與處理的能力,機器系統的處理能力有了更大的彈性與範圍,可以應對更多的狀況。

隨著網路與資料庫系統的發展,系統可以自動蒐集與人工輔助判斷後建立新的規則,並導入到各個機器設備中,人工智慧進入第三個階段『機器學習』,機器設備具備擴充能力可以應對新的狀況,但還是需要人工介入與作判斷建立新規則;另外一個重點是無人搬運系統彈性製造系統的導入,讓製造流程有了更多的變化,可以在製造流程中擴充不同的製程,其中又以半導體製造業玩的最透徹,畢竟半導體製造業算是現今製造業中最有能力進行資本支出的。

隨著龐大的資料庫與高速運算能力,系統具備模擬、推導的能力,可以比人工介入判斷建立規則的速度更快,甚至更正確,有效自動依據蒐集到資訊組合判斷後建立新的處理規則,不需要人工協助判斷與建立規則,這是人工智慧的第四個階段『深度學習』,坦白說很少聽到真的有已經到達這個階段的實用例。


人工智慧這幾年開始很熱門有幾個重要因素:

1. 影像擷取與處理能力的大幅提升與普及,這個發展跟進十幾年來手機的快速發展有關,手機照相錄影的需求,促使影像擷取感測器與計算處理演算法及處理器的快速發展,在2006前,照相錄影手機尚未普及的時代,想要作影像擷取跟計算處理是很高技術性與成本的,尤其是在機器設備上,AOI設備用的相機加鏡頭、光源、影像擷取卡再配一台電腦,成本很高,相對現在2020年代的影像解析度與計算處理能力跟相對成本完全不在可以比較的等級,影像資料意味著以往人視覺與辨識才能獲得的訊息可以由機器完成,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紅外線與紫外線範圍的影像辨識能力,高解析度微米級影像,30微秒以下的高速影像等等,這都是人眼所無法處理的;掌握更多的訊息才能有更完善的判斷依據是人工智慧不可或缺的基礎,再加上手機內的加速度感測、位移感測、壓力感測、溫度感測等等元件的開發,都讓機器設備系統的感測能力得到更廣闊範圍的檢測能力,這都是以往時代所缺乏或者是相對高成本的;隨著電動自駕車的技術發展,這些能力會比手機時代有更大範圍的擴充。

有些技術也開始從消費性應用回饋到工業中的設備上,例如最近看到晶圓搬送手臂已開始內建加速度感測器偵測手臂的運動與振動狀態,避免造成晶圓搬送過程中發生"運動傷害"。

2. 處理器相關計算能力、記憶容量、傳輸速度大增,前面1得到的資料越來越多,但是如果沒有辦法快速即時傳輸與進行處理成為有效資料,檢知能力再強也沒有用。

3. AI應用開始進入一般生活應用,最常見的就是手機上的美顏與攝錄影功能,自動辨識人臉進行處理再與原有影像疊合,當背景單純時,已經幾乎可以完美騙過人的視覺,另外是組合關鍵字後提供文字敘述甚至進行影像創作,Level 2自動駕駛功能提供車道偏移輔助、自動跟車等功能,還有防止追撞的自動煞車功能;這些都是走入生活中的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相對一般在專業、限制領域中的工業用途應用更吸引人,而且逐漸使人習慣與依賴^_^

技術成長跟相關經濟規模有很大的關係,有利可圖的技術才能獲得大量資金投入發展,AI的議題其實在人類歷史中已經存在超過百年以上,以往只存在科幻小說與特殊領域中,一直到半導體時代技術加上手機的大量發展才真正被普及實現,台灣適逢其中可說貢獻與收穫都不少。


以下是網路可以看到的文章內容: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一個吸引人們卻又教大家害怕的名詞,吸引我們的是一個會思考、可以協助人們處理工作,可以替我們帶小孩洗衣做飯的智慧型機器人;讓我們害怕的是這個機器人自己會思考,哪天他不聽話了怎麼辦?更慘的是,哪天老闆發現他比我還好用,那我不就失業了?許多人以為人工智慧就是科幻電影裡會思考的機器人,人工智慧真的這麼神奇嗎?現在的人工智慧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了?它到底有那些限制呢?


人工智慧的定義與範圍

人工智慧是指人類製造出來的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其討論研究的範圍很廣,包括:演繹、推理和解決問題、知識表示法、規劃與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機器感知、機器社交、創造力等,而我們常常聽到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是屬於人工智慧的一部分,「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又屬於機器學習的另一部分,如圖一所示:

圖片來源:科學月刊網站

人工智慧的依照機器(電腦)能夠處理與判斷的能力區分為四個分級如下:


人工智慧的 歷史與分級


AI 發展進程 –


第一級人工智慧(first level AI): 自動控制

第一級人工智慧是指機器(電腦)含有自動控制的功能,可以經由感測器偵測外界的溫度、濕度、亮度、震動、距離、影像、聲音等訊號,經由控制程式自動做出相對的反應,例如:吸塵器、冷氣機等,這個其實只是電腦含有自動控制的程式,程式設計師必須先把所有可能的情況都考慮進去才能寫出控制程式,算不上是真的「智慧」。第一級人工智慧就好像是公司裡的工讀生:只是執行老闆交待的命令,進行各種重複性的工作,並不會去思考這個命令是否正確,例如:老闆說把大箱子搬到寫有「大」的區域;小箱子搬到「小」區域,工讀生就依照老闆的交待去做。


第二級人工智慧(second level AI): 探索推論、運用知識

第二級人工智慧是指機器(電腦)可以探索推論、運用知識,是基本典型的人工智慧,利用演算法將輸入與輸出資料產生關聯,可以產生極為大量的輸入與輸出資料的排列組合,可能的應用包括拼圖解析程式、醫學診斷程式等。第二級人工智慧就好像是公司裡的員工,能夠理解老闆交待的規則並且做出判斷,例如老闆說根據箱子長、寬、高分類大小箱子,運用知識留意不同貨物種類:小心易碎、易燃物品,員工就依照這個意思把箱子的尺寸量出來分類,並且要判斷什麼貨物「易碎」或「易燃」。

第三級人工智慧(third level AI): 機器學習

第三級人工智慧是指機器(電腦)可以根據資料學習如何將輸入與輸出資料產生關聯,「機器學習」是指根據輸入的資料由機器自己學習規則,可能的應用包括搜尋引擎、大數據分析等。第三級人工智慧就好像是公司裡的經理,能夠學習原則並且自行判斷,例如老闆給予大箱子與小箱子的判斷原則(特徵值),讓經理自己學習如何判斷多大是大箱子?經理就依照以往的 經驗,自己思考多大的箱子是「大」?


第四級人工智慧(fourth level AI): 深度學習

第四級人工智慧是指機器(電腦)可以自行學習並且理解機器學習時用以表示資料的「特徵值」,因此又稱為「特徵表達學習」,可能的應用包括: Google 教會電腦貓的特徵。第四級人 工智慧就好像是公司裡的總經理,能夠發現規則並且做出判斷,例如:發現有一個箱子雖然很大但是卻是圓形(特徵值),與其他貨物不同應該另案處理。第三級(主要是指機器學習)與第四級(主要是指深度學習)不容易區分,其實深度學習是由機器學習發展而來,主要的差別在於,第三級人工智慧處理資料時的「特徵值」必須由人類告訴機器(電腦);第四級人工智慧處理資料時的「特徵值」可以由機器(電腦)自己學習而得,這是人工智慧很大的突破。


人工智慧的歷史


自從人類發明了第一台電腦,就開始了人工智慧相關的發展,到現在已經超過半個世紀,其間經歷過三次熱潮,之前每次都因為某些技術上的困難無法突破,我們先來介紹一下人工智慧發展的歷史,以及每一次熱潮興起的原因與遭遇的困難。


►第一次熱潮(1950~1960年):

由1950年代開始發展,主要是利用電腦針對特定問題進行搜尋與推論並且予以解決,但是當時的電腦計算能力有限,一遇到複雜的問題就束手無策,被戲稱為只能解決玩具問題的人工智慧,因此到了1960年代就冷卻了下來。

其它內容科學月刊網站並沒有放在公開網路上,這裡就不貼了,有興趣可以去圖書館找找看紙本來看看。


2023/10/15

北海道新千歲機場到札幌的交通

台灣飛日本北海道的直飛班級多半是在新千歲機場起降,

行程安排上,第一天通常會往北去離新千歲機場約一個小時左右,北海道最大的都市札幌住一晚,

原因很簡單,相比北海道其他景點晚上6點後大多數商店就閉門休息,札幌的博野地區晚上會比較有地方可以覓食、逛街、購物,

在日本很習慣坐JR跟地鐵,原因也很簡單,目標大,路線清楚,

至於客運跟公車除非不得已一般很少會去使用。

之前因為工作關係去日本,因為目標地點關係,發現有時客運會更方便,不用拉行李在偌大的地鐵站找路、轉乘,通常費用也會更便宜;

像之前去立川,就是從羽田、成田機場直接坐客運到立川車站,再到車站附近的飯店,不用在上野轉新宿再轉立川換車,價格也便宜很多;新橫濱也是,有客運可以坐,從成田直達新橫濱JR站。

北海道的新千歲機場其實也有很多客運可以選擇坐到不同地點,

例如有直達車可以坐到札幌市區的中島公園站,離熱鬧的博野區就是一個地鐵站的距離,如果飯店挑在中島公園站附近,可省去在札幌JR站轉地鐵的時間,整個過程的時間甚至會比搭JR轉地鐵還快一點,

客運上車地點在國際線出關後右轉往Bus指示方向走,要下一層樓,大概5分鐘內就可以走到,


到中島公園或札幌市區可透過自動售票機買1100的票,


注意往市區的班次時間,
往中島公園直達車是12~19點,每整點11分有一班車,車班不算多是一大缺點。
這次出關比預計時間多了不少,
到搭車地點時上一班車剛離開20分鐘,可惜,不然就很快了^_^

也可以先上車到目的地下車時再付,可用信用卡或現金付,有的車可以用SUICA等交通卡,

等開車3~5分鐘前再到84號站牌等即可,會有服務人員問目的地跟幫忙上行李,所以其實不太會搭錯車。

像這一次第一晚住的Unwind,離中島公園站約步行5分鐘。

回家前兩晚的住宿地點特別選擇住在Resol中島公園飯店

客運直達車上車地點步行約3分鐘,

中島公園站往新千歲機場車次時間只有早上,分別是:

5:15、35,

6:45,

7:45,

8:10、45,

9:10、45,

10:15,

11:00。

我回程當天是搭6:45,從飯店6:40走出來差不多車剛好到,預計8:10到,搭10:30國內線到羽田轉松山。

客運到新千歲機場的下車地點在JR站入口附近,比較靠近國內線班機櫃檯,

剛好靠近機場商店區最熱鬧的區域,買完再走過去國際線剛剛好^_^

比拉著行李搭地鐵轉JR到新千歲機場方便,

費用也只要日幣1100,是搭JR從札幌到新千歲機場費用的一半。

客運的缺點是班次有限,時間限制風險大,尤其怕碰上高速公路塞車,

去回程搭車都還算順利,行車時間約80分鐘左右,沒遇上塞車;

車上旅客韓國人比較多,幾乎沒看到其他台灣旅客。

如果去北海道旅遊,從新千歲機場往返札幌市的中島公園站附近可以參考試試搭客運。

2023/10/14

日本旅遊行動支付選擇:街口支付(PayPay)

上次去日本旅遊已經是 Covid-19 疫情發生前的事,

本來想要等明年(2024)機票價格下降後再去日本旅遊,

但是兒子們好不容易雙十連假工作比較有空檔可以請假,

趁機會跑了一趟沒去過的北海道走走。


要出國玩免不了要考慮在當地消費需求要換日幣帶著,

但是每次交易後很容易收到一堆零錢,很麻煩,

以往習慣上會儘量先用信用卡,Suica,都不行才用現金,儘量減少手上的零錢。

行動支付這幾年在台灣用比較多的是Line Pay跟全支付,偶而用HappyGo Pay,但是這些在日本都不能用;

日本雖然有Line Pay,但是台灣帳號目前還不能在日本用。

運氣還不錯,這趟旅遊前剛好看到網頁介紹街口支付跟日本PayPay合作,2023/10/2起可以在日本使用街口支付,

在日本看到有PayPay的店家就可以試試使用街口支付,

但是要在日本配合PayPay使用街口帳號付款不能選用信用卡,必須使用聯結的銀行帳戶,

街口跟台新合作推了一個與街口配合,有較高活儲利率跟消費回饋較高的"街利存"數位帳戶,

先存一筆錢進台新街利存帳號給日本消費即時扣款用,可以有比多數信用卡更高的消費回饋比例,為了貪小便宜跟嚐鮮,趕快去申請了街口支付跟台新街利存^_^

日本實測

剛到日本時台新街利存數位帳號還沒審核通過,到了第四天收到通知數位帳戶審核通過,先從主要的中信銀帳戶轉給街口再提領存入台新街利存,基本上沒被收到任何一筆手續費,也就是轉存的成本是零,速度快也方便;

第一次支付使用獻給札幌市區內中島公園附近入住飯店旁的Secomart(北海道最多的便利商店),給店家掃描手機Code失敗,只好改用Suica付帳,XD…

第二次在博野的的Suage+本店用餐,看到有PayPay符號,剛好前一個顧客也是使用PayPay結帳,那就再給一次機會,用手機掃店家Code,輸入結帳金額後成功!真的可以用^_^

結帳日幣3030,"即時"從台新街利帳戶存扣帳657,"即時"回饋街口幣53點;

不計算回饋,匯率約657/3030=0.2168,這個匯率其實已經不會比跟銀行買匯差多少,若再加上回饋後金額計算匯率:(657-53)/3030=0.1993,比當天GoogleFinance查詢到的銀買匯率0.2154還划算。

不過這個5%額外回饋上限是600街口幣,超過後就只剩3%的回饋。

畫面擷取自手機交易紀錄


回程在機場刷了三家,由店家掃手機上的Code都可以成功,街口幣也都可以即時扣點抵消費金額,每一筆消費也都可以立刻用前一筆的街口幣折抵,很方便。

這次去北海道札幌、小樽、洞爺湖、登別都有看到非常多店家貼有PayPay,

若搭配最近街口支付開始支援日本使用在日本消費有回饋8%的街口幣,比換日幣現金使用更划算,又可以免掉找一堆零錢的困擾。

因為街口剛開始在日本啟用有8%的優惠,建議在日本消費先不要用街口幣折抵,回饋的街口幣可以等回台灣時再使用。

以後去日本就可以不用換太多日幣現金,以PayPay、信用卡、Suica取代大多數的現金交易。

2023/10/6

線性滑軌,Linear Guide

之前有一篇介紹過機構上的旋轉運動會使用到各式軸承作為旋轉運動的支撐與導引,
參考:滾動軸承

在直線運動則會使用到滑軌,
滑軌元件種類很多,
包括有硬軌(包括鳩尾槽、T型槽)、抽屜滑軌、線性軸承、V型滾輪滑軌、線性滑軌、交叉滾柱滑軌(也有稱滑排)、氣(液)浮軌道、磁浮軌道等等,
形狀除了配合直線運動最多以外,特殊的形狀有弧形滑軌;
不同種類的滑軌各有不同特性,對應不同的需求與與成本考量,
其中在機械設備上最常使用的就是線性滑軌,Linear Guide,又稱線性軌道、直線軌道,簡稱線軌,如下圖所示:
圖片來源:THK網站

線軌的應用廣泛,長期使用下來已經有標準庫存品,
有多種大小、長度、型式規格可以方便選用,
在導引精度上有不同間隙、預壓、精度可供選擇,
價格自然也會根據大小(負載承受能力)、精度、材質、表面處理、使用潤滑劑、製作廠商而有很大的差異;
幾個工業大國甚至把線軌製造輸出當作精密工業的競爭基礎,
例如台灣常用的日本廠牌THK、NSK等,
"據說"其精度等級最好的線軌幾乎只賣給日本國內的加工、量測等精密設備廠商,
其他國家廠商買得到的線軌相對等級都比較差,
使用精度較差的設備在功能精度等級自然就受到限制。

有一本湯姆克蘭西的軍事小說:"恐懼的總和",
其中有一段就描述了熱核彈不同精密度的爆炸方向控制,能形成的集中壓力等級不同,
對相同數量核材料能產生的爆炸當量等級就會差上好幾個數量級,
這在熱核武器的尺寸上就會有很大的影響,
另外在不同軍事武器上,加工精度也會有不同的影響,
所以一些使用超高精密滑軌元件的加工機、量測設備都會被列入戰略管制品而禁止輸出到特定國家、區域,參考2;
可想見高精密度的線軌元件對精密工業的重要性。

線軌的選用,在規格順序上就是:
考慮負載方向、大小、機構空間限制選擇滑塊型式跟軌道組合種類,精密度要求、預壓、材質(表面處理)、潤滑油等等。

首先第一個要注意的是負載承受方向,主要考量就是水平或非水平方向使用,
負載承受方向可從滑塊滾珠與配合軌道形狀決定,如下圖所示:
圖片來源:THK網站
負荷箭頭大小表示在該方向的承受負載能力,如上圖線軌組合適合水平安裝的機構

圖片來源:THK網站


接下來就是根據負載大小選適當大小、形狀、滑塊數量的滑軌組合,
滑軌組合的尺寸選擇一般會從軌道寬度先作選擇,
再來選擇滑塊的形式,例如標準長寬或加長型、加寬型等等,以對應滑塊配合滑動座的負載、形狀、尺寸、固鎖方向等需求。
當軌道寬度、長度與滑塊種類數量決定以後,
接下來就要決定精度與配合間隙,
通常精度等級以Cx表示,
間隙有微間隙、跟不同預壓等級可以選。

早期作設備選線軌幾乎都是找THK,
一直到阪神地震加上剛好碰上TFT LCD、半導體產業發展設備需求強,
線軌需求強,日本產能又受損,
尤其有些對精度、預壓、表面處理有要求的線軌交期甚至長達半年~一年以上,
價格也是因為供不應求而很硬,
才開始使用替代廠牌用在一些要求比較低的設備上,
初學者可以花點時間把THK的線軌技術資料看一下,
相信對線軌的技術資訊與選用會有更多的認識。


參考:
1. 技術資料網站,THK

2023/10/5

好主管的一些特質分享

最近看到一篇商周文章,題目是:

『一樣是「我來!」,員工說是幫助團隊成長、主管說卻在傷害團隊』!

文章出自商周2023/9/27網頁,轉載自「職場的人類圖」『你來」。

看了題目有點感想,以下純粹就個人有限的經驗觀點分享心目中好主管的一些特質,僅供參考。


乍看題目會覺得團隊主管勇於承擔,把事情扛下來作不是很好嗎?

以團隊主管相對的經驗、工作能力、人脈來處理團隊工作肯定成效更佳,對團隊表現應該是好事,為什麼會變成是傷害團隊的事情?


先說一下不同單位屬性有不同的管理觀念。

個人職涯中待過的單位屬性比較偏公司內部支援性質的研發單位,

研發單位的管理風格與直接生產單位會有很大的差異。

以現代智慧製造工業的角度來看,

直接生產單位內的團隊成員,也就是生產作業員工會比較像"機器",

因為設備建置成本效益不夠,只好以人工代替機器設備,

甚至多數直接作業人員都是以約聘人員方式任用,也就是非正職員工...

不要懷疑,現代人工成本費用包括直接薪資、勞保、健保、勞退、福利與支援行政等成本,

公司請一個人付出的成本比勞工實際領到的薪水其實多了不少;

再加上人會有專注力&體力起伏、脾氣個性,

進行中與未來只會更趨嚴重的少子化、勞工自我意識高漲問題等等;

現代開公司的製造業(服務業也是)老闆其實只要能夠用機器設備生產的不會想要用人工,

會用人工是沒辦法,因為機器的生產效率、投資建置成本、維護成本等無法確定回收,才會使用人工;

所以對老闆來說負責直接生產作業的員工其實就是"初期投入成本較低的生產機器",

這是很殘酷的現實!!!


印象中第一次受命開發一台全新設備要用以取代人工作業時,

看到現場的人工生產組裝作業狀態被嚇到,

8個人作在一張長型工作桌圍成一圈,將組裝步驟分解精算到0.5秒,調整&平衡8個人的工作時間後,估算出時間單位產能!

工資計算以低底薪加產出獎勵金,所以同一組裡面動作蠻容易出錯的人壓力很大,甚至會因為影響其他人的收入而受到排擠,

我聽當時(1995年代)前輩說有些高效率生產作業員工可以月領20萬,是新進工程師5倍以上的薪資;

以現代智慧製造工業技術眼來看,那時候很多工作中的人工作業確實就是在作機器可以作的事情。

在這種使用人工進行直接生產模式的工作環境中,

人的管理方式會要求絕對的服從,所謂的管理就是安排"人員"在計畫時間內完成必要的工作量與品質要求!

因為需要絕對的服從,管理上比較像軍事化管理,

例如組裝手機零件,就只能照著使用規定零件、工具、步驟程序進行組裝,不可能讓生產作業人員去想要怎麼裝?

消費者會拿到出現生產瑕疵產品,在撇除設計、使用零組件、組裝工序等等問題後,很高機率是作業人員在組裝過程錯了,而且沒被檢查出來後外流到市面。

直接生產單位人員的軍事化管理就不是在我有限工作經驗內適合分享的領域。


廢話一堆,那好主管需要那些特質?

參考到『一樣是「我來!」,員工說是幫助團隊成長、主管說卻在傷害團隊』這篇文章,

支援類的研發、行政性質工作,或者是要直接面對人的服務性工作,

因為經常會牽涉到不同的狀況,會有不同的"人"參與,

因此在工作的處理狀態就很難標準化,

這種類型的工作團隊,就需要有經驗的主管去帶領團隊成員去面對各種新狀況並且使用適當的方式去進行對應與處理,

當然今年開始流行的AI技術,也有機會在累積足夠的資料與判斷處理準則,並且在容有不斷新增資料與建立新準則的學習能力後可達到類似的效果,這時候一些相關的人工工作機會就會變不見,重複了生產製造的機器取代人工這個過程。

又離題了!


既然工作團隊人員需要具有累積經驗學習的能力,那主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其實就是提高工作團隊的經驗累積效率,也就是提升學習能力,

如果事情都是由主管介入並很有"成效"的解決了,

那團隊成員相對就失去從執行過程中直接面對與處理事情的經驗累積,

最多是觀察主管的方法,然後加以學習轉化為自身的累積經驗,

總是差了一點點直接處理面對的經驗,

例如面對面來自於人的壓力、即時的對話思考反應等等。

所以很多時候主管要有耐心跟信心,

放手讓團隊成員執行,而不是把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作完,把團隊成員當助理在用,

要備有足夠的危機意識預判,跟快速介入處理能力,以應對萬一團隊成員處理成效不佳時進行補救。


團隊主管經常會必須承擔專案執行的成果,

因此常常看到很多求好心切的主管會有恨不得自己包下所有工作的心態,

這種狀況很容易壓抑到團隊成員的經驗累積與學習成長機會,對公司來說是短多長空的狀況,

短多指的是專案執行成效佳,表示獲益會受到保護甚至增加,

長空指的是:

1. 過於依賴團隊主管,一旦專案過多,依靠團隊主管一人處理能量將會受限,公司成長力道也就受到限制

2. 團隊主管一旦離開,留下的團隊成員可能無法有效率的完成專案


現代有很多參考文章跟教育訓練,其實以上的觀念、描述其實大家都知道,也都可以理解甚至經歷過,有什麼好說的?

接下就以我的有限經驗與觀點來補充。


既然公司跟團隊主管都了解不能讓團隊主管都自己來,那為什麼還是會有不同程度的這種狀況發生在公司的團隊內?

答案跟原因很簡單:

人性!!!

其中最常看到左右團隊主管的人性就是『自私』!

有些團隊主管認為整個團隊的大小工作成果都是他的,也不願分享太多給底下的團隊成員,將團隊成員當助理用,這種情況通常是看到團隊主管跳進來搶執行並且將大小成果完全據為己有。

這種主管算惡劣嗎?

不算惡劣!至少他是自己來;

有的團隊主管自己吃肉的時候還會分一點湯給團隊成員,這種還算是好的^_^

惡劣的是:

1. 事情由團隊成員作,過程中幾乎不管不聞不問,最後把團隊成員的努力成果據為己有不提團隊成員

2. 挑好作容易有成效表現的自己來,難作會失敗的丟給團隊成員,最後還落井下石推得一乾二淨想撇清關係

不要懷疑,人性的自私有時候是不得已的,家裡有老小要養,想買車換房,那個不需要用到錢,

要犧牲團隊成員還是自己?

回到家,壓力來的時候,有多少人能夠抵抗"自私",畢竟那是潛藏在生物基因內經過千萬億年演化而來的。

我不會要求別人為我犧牲,但是要我付出代價為別人作出犧牲也是要經過天人交戰的,

尤其在家有老的要顧,小的要花錢的時候,真的不容易啊!

不是「求個心安」一句話就可以那麼容易彌補的過來,不然慈x怎麼會有這麼經營會員跟捐贈的資產?^_^

人都是自私的,所以不能怪團隊主管會有自私的想法與行為;

問題在於自私的境界與程度!

有的團隊主管很強又聰明,而且「自私」的境界高,會把整個團隊成員同時帶高境界,讓自己的利益透過團隊成員的成果加乘後更加放大,這種團隊主管可遇不可求,碰上一個都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

可以觀察以下幾點:

1. 不會抓每件事或好作有成效的自己來,會把難的、重要的自己作,適當的工作給團隊成員提升能力

2. 會了解團隊成員優勢與不足之處,適當分配專案任務與幫忙提升能力

3. 會將事情化繁為簡,給團隊成員清楚的方向、目標與幫助

4. 會隨時關心進度&深入了解問題,詢問團隊成員想法並提供建議與說明原因、利弊

5. 會主動讓團隊成員越級報告,甚至幫忙、教如何跟上一層主管說明與應對

6. 成效好會先提團隊成員的功勞

7. 成效不佳會先提自己督導不利的地方與改善對策

8. 會幫團隊成員處理行政雜事與跨單位協調

9. 會建立團隊成員互相支援機制

10. 會挑選與訓練團隊內成員準備接手自己的位置與工作

11. 會珍惜團隊成員的所有時間

12. 開會時會讓團隊成員充分發表意見

13. 不會當爛好人,該嚴格要求、該淘汰不適團隊成員時絕不手軟

以上是我想到,有想到新的再補充。

圖片來源:大大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