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主題分類網頁

2018/1/24

Machine buy off,立會,設備驗收的感想

各行各業都會有一些行話,
而且經常會使用一些英文縮寫來代替,
例如最近就經常看到MBO,
如果上網查詢MBO,
看到最多的是“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
不幸的是,這應該跟我最近聽到需要MBO的狀況有點不同,
好不容易有人講了完整的句子:
“machine buy off”。

“machine buy off”在意義上會比較接近設備驗收,
對習慣日系設備的工程師來說,也就是“立會”。

用中文來溝通的話,"machine buy off(MBO)"、“立會”都是“設備驗收”。

設備驗收是一門學問,
在技術上包括設備功能、操作性、穩定性、維修、使用成本等等考量,
驗收過程除了牽涉到技術以外,
還包括情緒管理、人際關係、合約、法律等等多個方面。

雖然最基本的驗收條件還是以技術為主,
但是以一台機械設備動輒由幾千個零組件組成,
加上使用軟體界面設計與個人操作習慣的影響,
設備驗收在技術的細節上,
永遠有雞蛋裡挑骨頭的狀況發生。

所以在驗收過程中就考驗到雙方的情緒管理,
被刁難的設備供應商一方如何排解與處理客戶端不斷湧出各種不合理情況而不會抓狂?
客戶端則很容易因為憑自身經驗提出的意見沒有被設備商重視,
或對策處理的速度與效果不滿意,
加上經營主管施加的生產時程壓力,
再加上財務端操作的要求拖延驗收要求,
種種壓力也很容易會讓使用者抓狂。

在兩邊都有可能抓狂的狀況下,
居中協調的人物就很重要,
要讓設備商心甘情願的改,
要讓客戶端主管願意付錢,
尤其是在眾多台灣老闆的“強大經營管理能力”與“獨特經營哲學”的影響下,
說實在話設備商要成功如期驗收真得是一種藝術;
最終走上法律途徑解決紛爭的例子也有。

以前看過在一台設備驗收過程提出超過200條的瑕疵,
光寫白板就可以寫了擦再寫好幾次,
設備商的業務跟工程師臉色說多難看就有多難看。

客戶端刁難驗收過程的目的是什麼?
不外乎減價驗收,ㄠ備品、工具、延後付款等等,
這還算是檯面上為公司爭取利益的,
至於有沒有檯面下的?
應該難免會有人想從中獲取好處,
不過就我工作環境中看過的,
比例其實並不高。

其實台灣老闆在刁難設備商這一點上最糟糕的是欺負自己台灣人最厲害,
一方面也是台灣廠商的設備產品獨特性不足、技術上不爭氣,
客戶端容易找到第二來源競爭,
因此被客戶當作可利用工具而不是合作夥伴,
過程中自然會碰到很多不合理的對待,
這種現象在大型電子公司、分工細的組織中會被放大的更嚴重,
尤其是近年來網路資訊方便,充斥各類資訊,
使得供應商必需面對更多更大的競爭壓力。

外國廠商很直接,拉設備回去、上法院…

這種刁難驗收現象對中小型設備廠商傷害很大,
放掉驗收款、上法院、消耗珍貴的人力資源陪客戶玩到底?
小廠商那來這麼多資源可以經得起這樣的折磨?!
不被客戶玩死就算厲害了!
想要進步?
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幾年看看台灣設備廠商的發展狀況真的是令人心酸!

對工程師來說,能夠忍住幾次不抓狂?
賣雞排、上網賣茶葉蛋、租個店面擺娃娃機自己當老闆,不用被客戶跟公司主管雙面夾擊,搞不好還比較輕鬆跟好賺;
新鮮人不想作、有能力的技術人員不容易留下來,
這又是設備商另外一個問題,好人才永遠不足(想用香蕉請獅子來狩獵?)

當本土設備商弱化下來,只能靠外國甚至中國大陸設備廠商時,
台灣的產業勢必會再進行一次殘酷的強迫性轉型,
將一些不具備設備技術能力的廠商淘汰掉。

參考:
(客製化)設備的"Q"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